回覆列表
  • 1 # 媽寶知道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父母跟孩子“講道理”成了一種大家熱衷的教育方式,但我發現往往對3歲以前孩子講道理真沒有用,有時甚適得其反。

    從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來看,三歲前他是靠感性思維的右腦來自配,他的理性和邏輯思維能力尚未發育完善,講道理他聽不進,只是靠感覺,想幹嘛就幹嘛,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就好比如,明明是同樣的兩個杯子,他就要你用過的那一個。你跟他說這個杯子哥哥拿來喝水的,哥哥感冒了,再拿這個杯子喝水容易傳染生病等一大堆道理。可他就是不聽,非要不可,說越他越鬧騰。有時候我們大人都不明白他為什麼這麼固執。但你要是嚴詞拒絕他,讓他鬧一會兒,把情緒發洩出來,再跟他說:我知道你剛才想要那個杯子。發出同理心,再轉移他注意力很快就不再糾結剛才的事,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為什麼就要那個杯子。

    比起一大堆道理,孩子更喜歡自己去體驗和經歷。

    這句話是很多育兒大咖最愛說的,也是我常運用於育兒中最有效的方法。

    我兒子大行大概兩歲多的時候,最愛到廚房看我炒菜、做飯,基至要我抱他起來動鍋鏟,我嘗試過苦口婆心的跟他講這裡邊的危險,甚至在沒有開火的情況下讓他自己體驗一下炒菜,可就是不行。於是我想了一個損招,在一次煮麵條時,那勺子柄還有點燙,我故意讓他拿,結果真燙了他一下,此後他明白廚房有危險,不再在我做飯的時候跑來攪和。

    還有很多父母說,孩子老愛玩飲水機、茶具,怎麼說他也不聽,大人一走開他又自已去倒水了,同樣的,你讓他小小的燙過一下,以後他就不想去玩這個了。

    當然,是不是一點道理都不講?那也不是的。

    如果我們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與他“共情”,用事實去引導他,用言行去給孩子做榜樣,改變“講道理”的思維模式,效果反而會更好。

    我小孩剛開始接受不了刷牙,他不喜歡牙膏那味,我就帶他去挑選他自已喜歡的牙刷和牙膏,並跟他說牙膏有辣的、甜的和帶草莓味的,猜你買到的會是什麼味呢?他帶著好奇,回來就要刷牙。刷完牙我給他照照鏡子,看看自已的牙齒,稱讚一下他的牙齒刷過之後更香更白了。再找來相關的繪本給他看,講其中的道理,之後就能做到每天刷牙。

    總之,對孩子不能事事都講道理,語言能影響他人,但行為往往更符合孩子來認知道理。

  • 2 # 龍鳳胎奶爸海東

    不合適!

    三歲孩子並不需要講理,他們需要的是更底層的心智。他們有沒有足夠的父母的愛,他們有沒有安全感,他們有沒有被呵護被照顧。同時,那時候他們剛剛有了自我的意識,我們有沒有認同他??

    我舉個例子,三歲的孩子喜歡玩水,喜歡用不同的東西敲打牆面。父母要講什麼道理呢?玩水不好,會弄溼衣服和地面!敲打牆面不行,會損壞東西和牆面!但是你知道嗎?對於三歲的孩子,這就是他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他要感受不同物品的材質,不同的質感。所以,成年人的道理對三歲孩子而言,完全不適用!

    反而你經常干涉你的孩子,他就膽小,內向,懦弱,對他的心理健康是極其不利的!他會養成做什麼事情都要觀察父母的反應的習慣,慢慢就失去好奇心和創造力。而且他的自我意識的成長受到干擾,在他6-7歲第一次逆反期的時候就會更加的逆反。

    所以,別做控制型的父母,優秀的孩子從來不是靠管出來的。

  • 3 # 四夕清禾

    三歲小孩不聽話,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有點早,不是太合適。

    在孩子看來,特別是三歲的小孩,很多東西都不懂,也不明白,周圍的一切都是學習的物件,小孩是一張純潔美好的白紙,你在上面畫什麼就是什麼,其實父母的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小孩子的模仿和學習能力非常強。不是常說孩子就是有樣學樣,父母什麼樣,孩子也就什麼樣了。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決定了孩子長大成為了一個什麼樣的人。

    作為父母應該不斷的充實自己。學習更多的知識。等孩子大了可以教孩子更多知識懂更多道理。不要孩子問什麼都是一問三不知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榜樣。

    我們需要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這樣孩子才能有樣學樣,學出好樣來了。為了孩子能長大成才,做一個正直善良,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做父母的我們一定要做好孩子最好的老師!

    有人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師。

    也有人說: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幟,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總之,

    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

    孩子從生下來就在父母的懷抱裡成長,從什麼不懂不會的孩童到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成人,這個成長的歷程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須從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 4 # 笨點點

    轉自網路:

    對年輕的父母來說,孩子2、3歲時是最讓人頭疼的時候,他會走會說會動,有一定的獨立意識,可卻時常因不聽話、耍性子而討人嫌。講道理吧,他的小腦袋轉不過彎來;動手打罵吧,面對這小不點又不忍心。其實,只要把準了孩子各年齡段的心理,很多難題都能迎刃而解。

      情景一:

      軍軍兩歲了,自從學會走路之後,他顯得特別高興,也變得活潑好動起來。這不,媽媽正在廚房忙著切蘿蔔絲做菜,他也來了興趣,拿著不知從哪兒找來的玩具刀,將媽媽擇菜時扔進垃圾桶的菜葉放在小凳子上,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忙開了。到媽媽發現時,小木凳已是傷痕累累面目全非,媽媽又氣又惱,搶下了軍軍的刀,軍軍委屈得“哇”地一聲哭鬧開了,任憑媽媽怎麼哄也不聽。

      心理分析:

      處於軍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頭腦中已經有了獨立的想法和願望,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作“分離年齡”,他們迫切想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證明自己,因而拒絕父母從早到晚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幫助。此時,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分離心理,將以前的“全權統治”適當權力下放,只要沒有危險性,不妨多給孩子一些參與決定的權利,譬如讓孩子決定自己玩什麼玩具、去哪裡玩等。

      情景二:

      這幾天,麗麗突然變得不願意去幼兒園了,每次一看到老師就對媽媽說老師的壞話。媽媽很奇怪,是老師打罵了孩子?還是孩子忽然“學壞了”?通過了解,媽媽發現老師並沒有打罵孩子,只是麗麗吃飯的時間太長,而且邊吃邊玩,所以老師表揚了吃得快的小朋友,點了麗麗的名字以示批評,沒有給她佩小紅花,她就視老師為“壞人”了。

      心理分析:

      父母要照顧的只是一個孩子,而老師是“大眾母親”, 所以老師對待孩子的問題處理方式和家庭中會有所不同。幼兒園生活是孩子離開父母的第一堂交際課,孩子還停留在以父母呵護為主的狹隘心理中,認為老師會包容或遷就自己的小錯誤。既然園裡的規矩不能破壞,父母應該先與老師多溝通,講明她的缺點,以便老師能適時引導,如在吃飯前先給予“你一定能比他們快”的鼓勵,激發孩子的好勝心和上進心。

      情景三:

      小區的廣場上有一群孩子在玩鬧,可3歲的曾炎只是羨慕地看著別人,無論父母怎麼鼓勵和慫恿,他始終不敢加入到那群快樂無比的夥伴中去,總是粘著媽媽不放,氣得媽媽連連說他“真沒用”。原來,上次在遊戲時,曾炎在忙亂中被小朋友推倒在地摔傷了,受到愛子心切的媽媽的責備,此後,他就再也不敢和大家一起玩鬧了。

      心理分析:

      玩耍中的一次傷害,不僅會使孩子產生身體的疼痛,還有可能遭到父母的責罵,產生一定的恐懼心理,這是造成不少孩子離群的重要原因。其實,父母完全不必因此對孩子發火,加重他的心理負擔,反而可以利用每一次這樣的機會,教孩子學會在行動中如何加強自我保護,這樣他才能掌握在遊戲中解決問題的技巧,對以後的成長大有幫助。

      看到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在感到高興之餘,也難免為他們此時的“劣跡”頭痛不已——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也做;能摸的摸,不能摸的不顧危險也要摸。其實,孩子的任何一個習慣,都是在不斷教育引導的強化中形成的,因此,若活蹦亂跳的孩子和尚在襁褓之中時相比顯得“不聽話”了,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變化而亂了方寸,恐嚇和打罵是沒有用的,教育中既不能粗暴,也不能遷就和縱容。

    父母應該多從這一年齡特徵孩子心理髮展的瞭解入手,根據其心智規律採取“賞識和糾偏並舉”的方法,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為。首先,家長要清楚孩子的成長不可能一步登天,因而不可避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挫折,對於進步的方面要多給予賞識和表揚,強化這種行為;對於出現的問題,強硬批評並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此時應多從側面引導進行教育和糾正,最後再根據孩子的心理、性格等特點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只有做好孩子內心的小主人與共鳴者,孩子才能將父母視為知己,在父母的指導下真正成長獨立。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5 # 怎樣做家長

    由於您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不瞭解,才會問出此問題。

    對三歲的小孩子講道理肯定是不合適的。

    一是因為孩子腦子裡沒“某個道理”這樣的概念。

    二是因為將道理是屬於說教的行為,不是孩子學習可以接受的方式。

    下面我來具體說說:

    比如,打人、搶東西,從大腦神經發育的角度看,2到4歲孩子打人只是情緒控制能力不夠。為什麼呢?因為孩子控制情緒的大腦邊緣系統發育還不成熟。

    另外,對於一歲半到3歲的孩子來說,作為生命本能的自我意識覺醒階段裡,有關“我的”心理髮展認知需求遠遠沒有得到有效滿足,或者說來不及獲得有效滿足,甚至由於我們父母不懂得滿足被抑制了。所以,對於這麼大的孩子來說,玩伴手中的玩具、食物等物品通通都歸於“我的”範疇。現實生活中,又由於他們與人溝通的能力相對不足,就很容易出現“搶”別人東西或者“打人”的動作。如果搶不過呢,就會自己哭鬧。

    從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看,9歲前的孩子都屬於前習俗水平階段,孩子會認為夥伴手上的東西都是“我的”, 而拿回“自己的東西”是正當的,當然是不需要受到懲罰的。所以看看吧,在孩子的世界裡,我們父母眼中的“打人”行為在他們眼裡卻是正常的,事實上也是符合兒童道德發展水平的。

    而如果我們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做了不當或者錯誤的解讀呢?我們首先就會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打人”的定性,然後自然而然會針對孩子的所謂“打人”行為批評、指責不已。

    從上面的分析裡我們已經知道,批評、指責恰恰說明了我們父母實施的家庭教育的方向是不對的。所以,無論我們怎麼努力,不僅解決不了父母眼中的孩子“打人”行為,反而由於我們父母的錯誤解讀和錯誤迴應,人為地增添了親子之間的矛盾,從而在事實上影響和阻礙了孩子正常的人格發展程序,導致孩子出現了令我們父母無限惱火又無限焦慮的各種問題。

    當我們家長了解到孩子打人、搶東西背後隱藏的心理機制,就不會對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不解,甚至焦慮,而是相信孩子所有言行的背後都是孩子當下發展的需要。這非常有利於我們父母引導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

  • 6 # 星星兔玩具

    不少父母感覺給孩子講道理是非常難的一件事:父母說的天花亂墜,,孩子這耳朵進,那耳朵出;一不留神,孩子還逮著個錯說父母半天。有些父母能與孩子說的眉飛色舞,,熱火朝天,有些父母很少與孩子討論什麼。他們與孩子說話,往往說上個三五句,孩子不耐煩了,父母也就沒詞兒了。

    循循善誘,充分的說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說理不僅要有耐心,還應適應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徵,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技巧。

    方法/步驟

    一,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古語云:“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對孩子的過錯予以糾正,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了。如果一味的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只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二,所許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講的道理要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也不能苛求孩子,因為大人信口胡說,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們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父母喜歡自己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三,要給孩子申辯地機會。跟孩子說理時,孩子可能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大人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應該明白,申辯並非強詞奪理,而是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給孩子申辯地機會,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和大人一樣,情緒好時比較能接受不同的意見,不高興時則容易發拗,因而跟孩子講道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在其情緒較好時,對其進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緒低弱時,跟他說理,是不會湊效的。

  • 7 # YHY心得

    我的兩個孩子都是我自己帶大的,我的女兒才幾個月大的時候,她的哭聲就很大,而且會比別人的孩子哭得更久,不管你怎麼哄,她會一直哭,哭到她睡著或是看到她喜歡吃的東西和玩具為止,她哭的時候是抗拒我們跟她談話的,但是我還是要慢慢的給它講道理,如果實在不行,我就會稍微的帶一點嚇唬或是打屁股的方式來教育!

    但是,有一點家長一定要明白,有的孩子的性格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女兒就必須要這樣一邊哄著一邊嚇唬著教育,要不然根本就沒效果!她的性格太固執太倔強,如果要她完全隨我們的意願,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要讓我們家長來完全熬她的意願,那這個孩子就毀了,所以我教育我女兒跟我兒子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兒子比我女兒小兩歲,我記得好多的孩子在理髮的時候都會大哭,包括我女兒也是一樣。但是我兒子不是,他從第一次理髮開始,就從來沒哭過,從那時候我就知道,我兒子好教育!

    所以,在他三歲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給他講道理了,我感覺我跟兒子講道理,他會很認真的聽!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他才兩歲的那年,我帶她們姐弟去做蹦蹦床,到了那裡有好多的孩子,他是最小的,站都找不穩,就扶著一邊在跳,當是那裡還有好多上小學四五年紀的孩子也在那裡崩,在蹦蹦床的另一端有張別人用過的紙巾扔在那裡,好久都沒人撿起來,但是被我兒子發現了,他馬上慢慢的爬過去,把這張紙巾撿起來給我,用只有我聽得懂的語言對我說: 媽媽,扔垃圾桶!當時我真的很高興,這麼小就有這種意識!我是根據兩個孩子的性格來教育孩子,因為不可能每一個孩子都用同樣的方法!

    我兒子當我跟他講道理的時候,他會很認真的聽,而且還會說:“媽媽,我知道了。”她犯錯了,你只要提醒他,他很快就會改正,但是我女兒就不一樣,她的一個錯誤可以犯N次!所以,我兒子到現在上三年級,我打的次數我自己都能記得清楚,但是我女兒就不一樣了,都被打了好多次!

    但是不管我怎麼打,我女兒還是跟我很親,不管吃什麼,她都要讓我先嚐嘗,現在長大了,好多事情也在慢慢的懂了,現在她上六年級了,我也不能再用武力解決問題了,所以我現在是兩個孩子一起慢慢的講道理來教育!

    我可以總結一下: 我的兩個孩子性格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女兒比較男性化,我兒子就要溫柔一點,但是我的兩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遇到同樣的一件事情,兩個完全不同的解決辦法!像我女兒她是屬於那種懂事晚一點的孩子,而且性格比較執著和倔強,所以我是一邊哄一邊帶著嚇唬帶著打屁股的方式教育長大的,而我兒子雖然也有脾氣和自己的性格,但是他能聽我的,他知道很多事情的對與錯,所以我跟他交流起來就沒這麼難,也就很容易教育了!教育孩子是一條漫長的路,一定要根據孩子的性格來教育,所以你一定要很細心的去觀察孩子,多跟他們互動和交流,我想你一定會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國家的棟樑之才的!

  • 8 # 高梘人

    我是三個孩子的媽媽,以我的經驗,三歲孩子最好哄了,我大兒子小時候很頑皮,不聽話的時候,我就跟他說,兒呀!你好乖好聽話哦,這個你不能做,那個你也不要做,乖啊,你最聽話了,媽媽最喜歡你了,他當時就高興的答應,好的,我聽媽媽的。我小兒子有次慌慌張張的跑回家,進門就說,媽媽,我要東西吃,我問他,啊!你這麼慌張的跑回來是要東西吃呀?他說,是的,人家都在吃東西,我也要,92年在農村種地的我們,實在是窮,免強度日,手上根本就沒錢,我當時難過的問小兒子,兒呀!家裡沒有零食啊,手上又沒有錢買,怎麼辦呢?我兒子說,啊,是這樣呀!那你去抓把紅苕絲給我嚼嚼,多懂事的孩子啊,把我聽得心裡難過加難過。時間過得真快,後來孫子到了該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媽媽左說右說就是不去學校,到了學校一直哭,晚上我騙孫子說,孫兒呀!奶奶沒讀過書,不會認字,也不會唱歌,這樣好不好?你明天幫奶奶去學校讀書,看老師明天教你認什麼字,或者教你唱什麼歌,你都把它記住了,回來再教給奶奶好不好?孫子點點頭說,好,我明天幫奶奶讀,學會了就教給奶奶,我還要幫爸爸媽媽讀,回來也教給他們,就這樣,孫子每天都高高興興的去學校,回家就給我們講學校的事,所以,你跟三歲孩子講道理,有時怕是講不通,他聽得懂也不一定會聽。

  • 9 # 遛貓的暖暖聊育兒

    2至3歲的孩子正走到成長樂園“叛逆期”這條主題道上,在這裡實際上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孩子從這裡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誰身上的一部分,這時他會不斷地去探索他與父母(或養育者)之間的不同(包括身體、心理、意識等等),並不斷地去驗證。

    在這期間父母若能意識到這一點,適當的讓孩子去體驗獨立自主(環境安全的基礎上),孩子自體的感覺是伸展的,自信的。反之,孩子的自我意識被壓制,反抗而不能,有的孩子會選擇繼續當個寶寶,反正哭一哭就有飯吃,鬧一鬧就有玩具,而有的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看到真正的自己,會更激烈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

    講道理是適宜且需要的,道理就是規則,孩子第1次來到這個世界上,需要父母這一對導遊來為他介紹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則。

    但每條道上的理皆有不同,父母們自己要先分清楚,自己的此道是否是孩子的彼道?

    如果只是對著孩子一通碎碎念,把自己內心的鬱悶不滿一股腦的倒出來,但卻和孩子不是在一個頻道上,而父母又不自知,還會覺得在自己在這邊用心良苦,而孩子像是存在次元空間一樣完全不受影響,毫無波瀾時,父母更是會產生憤怒的情緒,親子關係進入白熱化。

    父母只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引路人,不是任何人的附屬物,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合理的意願,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帶領他去體驗成長的四季。

  • 10 # 神獸媽媽育兒經

    從兒童心理學上講2-3歲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期,這個時候的孩子叛逆是很正常的事情。平常心,不必太焦慮。

    這個時候的孩子理解能力和生活經驗都有限。

    我們大人之所以知道天冷不能出門,下雨不出門,出門容易感冒。這個問題不光是別人告訴我們的,還是我們通過生活經驗所得。是大家公認的生活常識。

    所以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求孩子不哭不鬧,大人說什麼是什麼。那樣的孩子我想我們也不見得有多喜歡。

    孩子不聽話,事情如果是第一次發生。

    首先認同孩子的感受。比如天冷不能出門玩耍。你可以說:‘寶寶,我知道不能出去玩,你很難受,其實媽媽也很想出去玩啊,要是天不那麼冷就好了’。

    其次是心裡滿足,‘寶寶,如果今天天氣不冷的話,我們可以出去幹嘛幹嘛幹嘛?你最想做什麼呀?’

    然後再次表明你的態度,‘可是今天太冷了,我們在家也可以玩遊戲呀!’在家玩,家長要放下你的手機,最好也少看電視,陪孩子玩他感興趣的遊戲,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如果你對孩子已經開了先例,要重新約束起來,會比較難一點。因為孩子不懂啊,以前可以,現在怎麼不可以了?

    首先你可以按照上面的流程來,孩子如果不認同,允許孩子哭鬧,接受他的感受。可以安慰她說:‘寶寶想出去,媽媽知道寶寶很難受,寶寶想哭一下吧,哭一下更舒服。媽媽等著你,等你哭好了,我們一起玩遊戲。’

    然後你就默默的陪著他,微笑地欣賞他哭吧!如果他想要你抱,那你就抱著他吧!記住別阻止他哭。你越攔著他,越跟你鬧。

    這是考驗家長心理素質的時候,一定要穩住,他鬧這一次,以後他就不會跟你鬧了,因為知道不管用了。也知道了你的底線。

    這些都是我曾在大寶身上用的經驗,現在也在二寶身上用,效果相當不錯,當然,不同性格的孩子可以適當的調整。

    另外建議有時間多看看育兒方面的書籍,或聽聽相關音訊,不一定別人的方法都適合你,但你一定會從中有所啟發。

    願我們的孩子長大後都能乘風破浪,去到他想去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恩思孕婦奶粉對孕媽便祕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