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木棉媽媽

    絕大部分父母都是焦慮的。

    不焦慮的父母有兩種,一種是特自負的,覺得自己什麼都對,意識不到自己有什麼問題,所以不知道焦慮。

    還有一種,就是在育兒、教育等方面特別在行的人,他們知道如何對待孩子,如何對待自己,所以也不會很焦慮。

    比如,別人的孩子報了英語、奧數等各種課外班,擔心自己的孩子落後,也去報班。

    別人的孩子成績總是那麼好,而自己孩子的成績卻總在中下游徘徊,真讓人著急。

    孩子的性格內向、不合群,該怎麼做才能讓他不內向呢?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大人怎麼說都不聽,該怎麼辦呢?

    其實,家長的這些焦慮未必是孩子有問題,而是源於家長的害怕,害怕孩子還不夠好,不夠完美。

    當我冷靜後仔細想想,這一切都是我的問題。其實孩子已經非常優秀了,我之所以會朝她大吼大叫,是我內心的焦慮在作祟,看到別的孩子在學習,而她卻在畫畫聽音樂,我怕她落後,就開始焦慮了。

    在孩子的教育中,適度的焦慮能夠促使我們去發現自身問題,去學習和提高,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慢慢地問題解決了,焦慮也會隨之消失。

    但是,這種情緒不能過度。孩子的感知力特別強,他們能感受到大人的焦慮,時間長了孩子也會變得焦慮起來。每個孩子都想變得更好,當他們意識到父母的焦慮是由於自己表現不夠好,不夠完美,自己沒有被父母認可的時候,他也會開始焦慮。越焦慮,越緊張,越難以做好,越會形成惡性迴圈。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放學後,如果他主動去寫作業,你會非常開心;如果他回家後不寫作業,只是吃東西、玩玩具,你就會焦慮,他怎麼還不寫作業?作業能不能寫完呢?事實上,孩子可能是上了一天學累了,只是想休息一會兒,調整一下自己,然後再去寫作業,這樣效率會更高。

    這個時候,你可以給他拿些好吃的遞給他,說:“兒子,上了一天學,累了吧?來,吃點東西,好好休息休息,補充點能量。作業咱不著急,等你滿血復活了一定會做得又快又好!”被你這樣一說,孩子心裡會熱乎乎的,覺得你是關心他、信任他的,他會回報你驚喜。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事情,這其實是在試圖掌控孩子。

    記得一位老師說過,人不能太自大,也許我們連自己的未來都掌控不了,我們何以去掌控別人的人生?是的,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掌控孩子,而是用引導、溝通和愛幫助孩子成長。這是他的人生,我們要相信孩子有積極向上的力量。

    人生有三個階段,懂得父母是平凡人,接受自己是平凡人,允許孩子是平凡人。

    允許孩子平凡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然而,現在的父母,太渴望孩子成為人中龍鳳了。孩子英語成績好,父母就幻想他以後能當外交官,孩子期末考了全班第一,父母就會去想他以後是上清華還是考北大。這可以說是現在父母的通病。

    而唐宋八大家中的蘇洵、蘇軾,他們在教育子女方面,卻是反其道而行之。

    蘇軾11歲時,其父蘇洵作文《名二子》,給孩子講述他們名字的含義。

    文中寫到:“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完車也。”

    意思是,車輻、車蓋和車軫,都是一輛馬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軾,不過是馬車上用做扶手的橫木。相比於其他的部件,軾並沒有太大的作用。但如果沒有軾,也無法組成一輛完整的馬車。

    蘇洵的話讓兒子明白了,他可以做一個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蘇軾後來對他的兒子,也是如此教育。他說,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平凡、平安,就是父母對孩子最美好的祝願。

    父母們有了這樣良好的心態,還會心生焦慮嗎?

    另外,還可以去做瑜伽,出去運動、跑跑步,酣暢淋漓地出一身汗,讓你的心變得寧靜下來,讓你的心胸變得更加開闊。

    當你做到這些時,你的平靜和豁達會感染孩子,他也會放鬆下來、愉悅起來,人在放鬆和愉悅的狀態下,學習的效果是最佳的。

  • 2 # 莎莎嘉嘉站起來

    在當下作為一個家長,你說對教育沒有焦慮,這個可能性是基本不存在的。只是說焦慮的型別和焦慮的程度罷了。

    拿我自己舉個例子:家有倆娃,其中一個初中生,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學業方面的焦慮,擔心孩子不能穩定前進,不能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的位置,升學被動。但是在為學業焦慮的同時,也在為青春期孩子的身體、心理健康而操心。畢竟在這個高壓力,低肯定的環境,他們的內心是怎樣的,我們作為父母也許並不能真切的瞭解體會。學業壓力和內在碰撞,怎樣處理才最好?沒人教過我們,全靠自己摸索,雖然現在是資訊時代,但是能出現在在你眼前的除了有用的,還有一大堆無用和傳遞焦慮的,如何甄別取捨這些資訊也是一門學問。

    除了這兩個基本點之外,當下開放的環境,我也會焦慮,比如,擔心孩子沉溺網路,粘上網癮,不良交友,荒廢學業,從此沉淪等等,或者說和青春期孩子相處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或多或少會引發焦慮。

    小的孩子呢,還沒上學,身體建設,早教準備,這些也會時不時牽扯內心。誰家又報了英語班了,誰家小孩又去如何如何了,這些周遭的資訊,也會實實在在給我影響。

    1、過度焦慮無濟於事,所以一旦覺察到焦慮過度了,馬上調整。

    2、首先遠離讓自己焦慮的人和事,不鑽牛角尖。

    3、把這些問題放長時間線來看待。

    4、始終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不忘養育的初衷。

    5、把注意力多放自己身上,而不是盯牢孩子。

    6、看書,思考,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少接觸碎片資訊。

  • 3 # 蕭輝田老師

    對這個問題我說一下我的看法。

    很多家長在孩子未出生時候就開始焦慮教育問題,甚至大學畢業以後還在焦慮!

    第一,孩子未出生前焦慮胎教問題。

    第二,在孩子上學之前焦慮早教問題。

    孩子出生以後到上學之前,很多家長也是有很多的教育焦慮。在孩子鴉鴉待哺就開始讓孩子認識這個圖片那個圖片,認識這個字那個字。等到孩子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讓孩子背這詩背那首詩。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開始過度的焦慮,上什麼樣的幼兒園?在幼兒園孩子能夠學到多少東西?老師如果不許教孩子拼音認字到小學以後如何能夠跟上學校的步伐?種種的焦慮能夠看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多麼的重視。

    第三,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畢業是家長的教育焦慮最集中的時期。

    孩子上學以後,家長開始最焦慮的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每次考試不理想的時候,家長就更是過度的焦慮,看看人家的孩子考試輕鬆能夠得到滿分而自己的孩子卻怎麼教都教不會。請了很多的老師進行輔導,成績依然不見起色。這是家長教育焦慮中最大的體現。

    孩子的個人情感讓家長很焦慮。尤其是孩子小學畢業到初二這個階段,正處於孩子的青春發育期。這個時候很多孩子,成績會出現很大的波動。很容易出現學生之間的早戀問題。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是絕對不允許孩子出現早戀問題,這會嚴重影響孩子正常的學習生活。而一些學生對於家長的焦慮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依然我行我素。讓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前途過分焦慮。

    當然,孩子處於什麼樣的學習階段,那麼家長就會有不同的教育焦慮。出現就與焦慮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有個更好的未來,能夠比其他孩子更優秀。

  • 4 # 小芒果乾冰

    家長“教育焦慮症”是對子女教育的過度焦慮,其症狀表徵為貫穿整個教育的對“教育落後”的恐慌、在教育過程中對“教育重負”的壓力、在教育結果方面對“教育無能”的擔憂。它導致的後果是對子女不合理的教育期望和不正當的教育行為。

    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症”的根源在於教育在爭奪有限的社會稀缺資源競爭中的不公平性。緩解之道在於幫助家長正視自己的教育動機,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看待擺在孩子們面前的這些教育道路。

    放寬心,適當調低期望值,跟孩子共同成長。

    在一篇文章末尾的投票第一題“你對孩子的小學教育焦慮嗎?”中,我投了“心寬,放養式管理”的選項。這是我內心的真實體現。大概有20%出頭的家長和我有一樣的選擇。回頭想起來,這個選項或許有些問題,心寬未必要放養式管理,也可以一邊心寬,一邊和孩子一起積極地尋找辦法共同成長。

    我自己確實不怎麼焦慮,因為我通過思考早已經調低了對他未來的期望。但另一方面,我又對孩子有一定的信心,從日常相處之中,我知道他是一位善良、老實、有一定創造力、思維能力還可以,但同時也有很多不足,比如應對挫折能力不足,耐心不足的孩子。

    我覺得這樣一個孩子,在我們的關懷下自己探索成長,到了成年,不會差到哪裡去。這個世界自會有他的一個小位置。

    如果這樣想,你的焦慮會減少,因為我們確實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判斷怎樣的一個人在今天的社會上可以獲得怎樣的機會和資源。

    作為父母,從現在開始,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個人價值實現路徑,發展他的可能性,保證一些基本個人素質的培養。

    我覺得這樣就足夠了。

    未來的社會,肯定是更加遵從個人價值的,但這個價值肯定是多元化的。

    更具體而言,我們在孩子的兒童和少年階段,要培養的是孩子的品格、視野和基礎能力(我自己認為是國際化生存、母語、英文、體育、有一兩個愛好,以及保持終生學習的好奇心)。這些能力,坦白講,我自己有很多是20多歲才一一補課的。因為我們之前沒有這些條件,也沒有這樣的認識,雖然我們通過應試教育擁有了名校學位,可是我們還是沒有這些能力。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們應該抓緊時間和機會先培養這些能力,而不是因為對教育框架的依賴而急切地去成為一名“學歷人”。

    在這裡,我要說明我並不是要抹煞學校的作用。現在教育不斷進步,很多學校都在多少提供上面所說的能力培養,只是實質程度不一。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資訊不對稱”,一個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心儀的學校之時,往往像一場賭博。因為他獲取資訊的渠道非常之少,一些名校更是“朝南坐”,不願意給家長太多資訊,你愛來不來,反正競爭者那麼多。家長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去初步判斷,但是誰又能確保孩子進去之後真實的感受,要知道一入學,很多事情變動起來就會極其麻煩了。

    在這種情況下,有標籤的名校又成了所謂的心理安慰的“保證”:反正都是資訊不對稱,他們名氣這麼大,應該不會差吧。或者是:反正哪所學校都有問題,都沒法瞭解清楚,那就選名校吧。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另一個辦法,就是在孩子接受的學校教育的基礎上,開展所謂的“自救”。自己尋找合適的教育資源,或者自建教育資源,彌補孩子不能接受到的那部分必要教育。

    家長自己先做到不對名校迷信,得不到名校的機會也不要太沮喪,才是緩解自己焦慮的藥方。

    冷靜思考,不隨波逐流,正視自己的教育動機能有效緩解教育焦慮。

    家長的焦慮情緒往往會帶給孩子很不安的感覺,也影響孩子情緒板塊的發展。

    焦慮會相互影響。孩子會觀察到父母焦慮的行為,聽到他們表示焦慮的話語,也因此產生焦慮感。

    另外,孩子在學校中遇到的各種壓力又反過來增加父母的焦慮感,於是,全家人都生活在焦慮情緒的惡性迴圈中。這種情況,該怎麼破?

    1.分清楚“事實”和“恐懼”

    當不理智的恐懼佔據了你的頭腦時,你就會不時地產生一些擾人的想法。如果只是擔心明天早上的交通狀況可能會導致你開會遲到,那還是合理的,但如果你開始擔憂會在高架上遇上一起五車連撞的交通事故,那你就擔心得過分了。這種多餘的擔心可能還會讓你的開車水平發揮失常。

    當你產生這種過分的擔心時,坐下來寫一份“事實”VS“恐懼”的清單是一個有效的辦法。找一塊白板,寫下讓你感到擔心或者害怕的感受,然後把它們歸類到“事實”或者“恐懼”的清單中去。“事實”代表現實中很有可能發生的事,例如“早上經常塞車,可能會讓我遲到”。而“恐懼”則是例如“早上會發生嚴重的交通事故,我還可能受傷”這樣的想法,你會發現它們根本沒有事實根據。而當你後退一步,再去回顧“恐懼”一欄的時候,你可以想想這些恐懼不現實的一面,鼓起勇氣去對付它們。

    2.給家人分配一個特別的“檢查”工作

    擔心是會傳染的,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講述擔心的事時,可能會讓另一人也變成擔心的狀態。為了不讓擔心和恐懼的對話在一個家庭中螺旋式地進行,當一個家庭成員感到擔心時,與其深入討論擔心的事,不如讓你的家人對這份擔心進行“檢查”,來取得家庭內的“平衡”。

    我經常教給感到焦慮的孩子的一句話就是“我覺得很擔心。你可以幫我檢查一下我的擔心有沒有道理嗎?”只要問出這句簡單的話,一個焦慮的孩子就能把他心裡的恐懼“著陸”到現實。而負責“檢查”的人就能幫助孩子把不現實的恐懼和事實分辨開來。在一個家庭中,你的兄弟姐妹和另一半都能學著扮演一個“檢查者”的角色,以使家庭內部重新獲得平衡。

    3.設定釋放壓力的角落

    你可以給家裡設定一個精心設計的、能讓人放鬆的角落。保證這個地方比較安靜,有充足的自然光,有一張舒服的沙發或者椅子,擺上你喜歡的書、雜誌、填色本、壓力球、薰衣草眼罩,播放讓人放鬆的音樂,還可以擺放一些讓人放鬆的物件。(對孩子來說,許願石就是不錯的選擇)。

    當焦慮感襲來的時候,如果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你就勝利了一半——家裡有那麼一塊“無壓力區域”,為你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避風港,你可以在那試試一些讓你放鬆的策略。

    4.裝滿“適當的風險”的罐子

    受到焦慮刺激的家庭往往容易產生逃避的行為。換言之,他們不願意承受風險——即使是健康的、有利於發展的合理風險。有時候,敢於冒一些“健康”的風險能夠幫助孩子和大人打破自己的界限,更好地認識自己。

    請找一個透明的玻璃罐子,讓全家人一起列出一些值得去嘗試的“健康的風險”。舉個例子,比如你們家因為有人擔心溺水而不敢全家去海邊旅行,你們可以定下一個目標,先去上幾期游泳課,再一起去沙灘玩。在小紙條上寫下一些你想嘗試去做,但卻因為擔心而避免去做的事,把它們放進罐子裡。然後每個月,你都從這個罐子裡拿出一張小紙條,去應對那個挑戰。這種一步一步對抗逃避,逐漸去嘗試新事物的做法能讓你的家庭不必一次應對太多擔憂,從而減輕整體的焦慮感。

    當一個家庭學會客觀地看待焦慮,並且一次邁一小步地來解決他們的擔憂時,他們就能支援彼此保持冷靜、關注當下,讓家庭的氛圍更加輕鬆、愉快。

  • 5 # 家庭教育感悟

    對於教育孩子的焦慮,問一下初中和高中的家長就知道了,因為這兩個階段孩子將要面對兩次改變命運的考試中考和高考,所以在孩子12年的求學歷程中,初中的家長要比小學的家長焦慮,高中的家長要比初中的家長還要焦慮,而家長之所以焦慮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

    初中階段:中考只給孩子一次機會,不允許留級,所以讓家長感到特別焦慮

    中考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改變命運的轉折點,因為中考就好比是一場預選賽,孩子只有通過這場預選賽才能去參加高考這場最終的決賽,而初中處於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根據《義務教育法》的相關規定,初中階段不允許留級,不允許復讀,實行“一鍋端”,也就是說無論孩子的成績怎麼樣,都必須參加中考,無論中考能考多少分,都必須從初中畢業,而一旦孩子考不上高中,不允許留級,不允許復讀,所以讓家長感到特別焦慮詳細內容下圖所示

    高中階段:考不上大學,只能拿到一張用途不大的高中錄取通知書,可想而知讓家長必然焦慮

    為什麼要讓孩子努力學習上高中考大學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孩子只有進入大學拿上大學本科學歷才能在進入社會找到一份工作,因為當下各行各業只招聘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員工,比如當地的大型企業,國企央企,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公務員的招聘等等只招聘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員工,如果孩子沒有考上大學,只是考上了大專,那麼將無法滿足只招聘大學本科生的剛性需求,所以讓家長感到特別焦慮症,正如下圖中這位初中生的父親在家長會上所言

    焦慮的根源是孩子不開竅不懂事,沒有危機感,沒有責任擔當,不努力學習。

    中考和高考如此重要,可是很多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但是卻一年比一年不懂事,很多初中生和高中生貪圖玩耍,沒有責任感和危機感還像小學生一樣幼稚不努力學習,尤其是讓家長最為頭疼的是很多孩子沉迷於手機遊戲之中,而放棄了學習,最後這些孩子連一所普通高中和普通大學都沒有考上就被提前淘汰出局!正如下圖中這兩位初中生和高中生就要參加中考和高考了,可是每天回到家中都要玩遊戲,作業經常不完成,多門功課不及格尤其是到了星期天和寒暑假,從早到晚手機不離手能玩十幾個小時

    焦慮解決不了問題,只能讓家庭充滿緊張的氣氛,所以家長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

    讓孩子能夠做到積極主動努力學習,因為學習不是被父母逼出來的,如果孩子的心思在遊戲中,在吃喝玩樂中,那麼即使家長把孩子逼得坐在桌子面前,他也學不進去,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危機感,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明白中考和高考的重要性,點燃孩子學習的這臺發動機讓孩子能夠做到從爸爸媽媽強制性學習轉變為我要努力學習

  • 6 # 遇見向暖的記錄館

    我想,對孩子有教育焦慮的家長,不在少數。嘴上說不焦慮,可是當週邊的孩子都在努力的時候,能真正做到不焦慮的太少。我自認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焦慮一、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不能輸給其他同學,拼命的想讓孩子學習更多不屬於他年齡段知識。疫情期間,一直陪孩子在家。剛開始還能淡定對待,時間一長馬上就不行。

    焦慮二、孩子能不能上到資源優質的學校。比如,孩子今年下半年要上小學,本來想著,深圳公立的學校上不到。可以選私立學校上啊,結果打聽之後,私立的學校都不是很滿意。

    隨後就一直糾結,還打聽老家市裡的優質學區房,不行就陪孩子回老家上,比起在這個上個普通學校,還不如回家找個好的學校上。

    真的是為孩子上個學,操碎了心。想著不焦慮,但是丫,實際就是做不到。

    結果就是,越來越把孩子推得遠,親子關係變得更加糟糕。自己是越來越焦慮,更是沒有找到好的方法。

    或許真的面對孩子的問題,沒有幾個做父母的能不焦慮。可是,我們也要學會去分辨,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再去根據自己的孩子,幫他找到適合他的。

    別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讓孩子也變得焦慮,讓他成為受害者。估計沒有哪個做父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 7 # Ben嫂BenSir本色說

    教育是劇場效應特別嚴重的一個領域。當你前排的媽媽都站了起來,你如何還能坐的住?當你隔壁的已經站椅子上了,請問你怎麼辦?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是真的“快樂教育”

    南韓有《天空之城》,媽媽們為了孩子教育勾心鬥角;印度有《起跑線》,父母為了先人一步絞盡腦汁;當然了,就算北美人民也逃脫不了教育詛咒,一本《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道盡了紐約上東區“精英父母”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沒用,卻又控制不住內心的焦慮。孩子不愛寫作業,焦慮,孩子不練琴,焦慮,孩子磨蹭,焦慮,孩子退步了,簡直焦慮到爆。

    Ben嫂也是一個普通媽媽,說實話,我曾非常焦慮。

    看見別人家的孩子閱讀到7級了,大卷才3級還困難,看見別人家孩子鋼琴已經會很多曲子了,大卷還不入門,甚至看見別人家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比大卷能控場我都焦慮。

    我太理解每一個媽媽的焦慮了。

    但是無數的書籍告訴我們,你的焦慮會傳染給孩子,讓她成長中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大降低,據我觀察,有一個焦慮母親的孩子通常很難建立良好穩定的心理基礎,情緒管理也成問題。

    找準教育的方向才能避免盲目的焦慮

    我們這批父母很多都是高考受益者,是嚐到過教育的甜頭的,我們自己並不是趴窩裡卻盼著孩子飛那種父母。正因為我們的成長經歷,特別不願意看到孩子在學習上落後於人。但,方式方法很重要。

    你的焦慮不是因為娃,而是來自你自己

    Ben嫂苦口婆心勸一句,雞娃不如雞自己。

    你作為成年人,那麼懂得學習的必要性,那麼懂得努力是為了自己,但你仍然不能達到你的既定目標,那麼有怎麼要求一個孩子每天按時按量完成學習任務,次次考試第一名?你自己愛打遊戲,不愛看書,卻想要孩子空閒時間都在閱讀?你自己從不運動,在家死宅,轉頭就要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大家一起認清目標,讓孩子認識到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自覺努力,用小目標堆積起別人仰望的大目標,讓我們都成為別人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爸媽”。

  • 8 #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我對孩子焦慮有幾個方面。

    一、孩子的做事情太慢。不管是吃飯,還是做作業,都非常慢,而且不認真,比如說做作業,他寫了一兩個字又要停下來摸摸這,看看那,即便大人在旁邊敦促他,他也總是那樣,好說歹說他就是改不了。

    二、叫他做事情的時候,他總是不應人,叫了也是白叫,這種情況經常出現,跟他講道理是他就點頭說知道了,但是過後又忘記了。罵也罵過,打也打過,但效果甚微。

    三、脾氣太大,一言不合就哭、鬧,用不吃飯、不聽話等威脅大人,好像大人很怕他一樣。

    四、沒有什麼動手能力。平常時,家裡也沒有多少家務活,有的話也是大人幹了,孩子完全不會做家務,偶爾讓他做一點吧,家裡老人又出來極力阻止,說孩子還小啊之類的話,真讓人頭疼。

    五、不懂得收拾東西。孩子經常把玩具拿到沙發上或者床上玩,玩過之後不懂得收拾好,弄得到處亂七八糟的,看起來就氣人。

    不過,好在現在孩子在這幾方面都有所改善,我也在不斷的想方設法教育他。總之,繼續加油吧!

  • 9 # 咪哆媽育兒記

    我對孩子確實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教育焦慮,但是相比較而言,我的程度應該屬於比較輕,因為我和寶爸對孩子的培養,是更加註重孩子性格方面的發展,可能是目前孩子還處於幼兒園的階段,還不需要面臨成績和升學方面的壓力,所以作為父母也暫時沒有這方面的擔憂。

    我目前的教育焦慮主要是受到周圍父母的影響,我發現周圍的父母對孩子教育普遍都比較焦慮,在孩子還沒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帶孩子參加各種早教班,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就給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甚至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還給孩子報了各種思維、大腦開發的啟蒙班,企圖通過早期的訓練來開發孩子的大腦,提高孩子的智力,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將孩子的行程都安排的滿滿的,而父母也陪同孩子在各種興趣班裡來回奔波,樂此不疲。

    所以我對孩子的教育焦慮主要開始於孩子上幼兒園後,而我焦慮的方面是要不要給孩子早點報各種興趣班,因為受周邊父母的影響,就會擔心不早點報興趣班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啟蒙,會不會影響孩子後來的愛好發展,會不會錯過孩子某一方面的天賦,會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

    關於要不要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的問題,我和寶爸也曾多次商量,當我們仍然堅持我們最初的想法: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所以在和寶爸還有孩子商量之後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只給孩子報了舞蹈和繪畫興趣班。

    因為我們希望孩子在該玩的時候好好玩,在該學的時候好好學習,人生的路很長,可以無憂無慮玩的日子卻很短,所以不應該讓我們的焦慮剝奪了孩子幸福的童年。

  • 10 # 師風如海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都比較重視教育,從古代“孟母三遷”到如今的”家長租房陪讀“;尤其是中國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高度關注與投入,可以說是人類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觀”。

    1.怕自己的孩子落後於別的孩子。

    “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教育也一樣,落後就意味著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中國的家長更深知這一點。

    因此孩子的噩夢也就來了,每天下午放學後,還要去補習;週末也別在家待著浪費時間,上午學書法、學繪畫;下午學鋼琴、學游泳;每天都排得滿滿的,這一切都來自於家長怕自己的孩子落後於別人,孩子成為家長焦慮的中心。

    2.自己的能力趕不上孩子的成長。

    家長對於教育的重視,本來沒有什麼錯,也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家長們對教育過分的重視,甚至是變態的重視。

    因此,家長從孩子幼兒園開始,就要求孩子要會“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到小學就要學程式設計、學奧數、學建模、學機器人;到初高中就下苦功夫拼命去學,去考好的高中好的大學。讓孩子拼命去學這些是因為家長把重視變成了焦慮。

    3.家長的虛榮心。

    愛比較也是中國大部分家長的一大特點,每當教育自己家孩子的時候,總會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多麼多麼的好”,批評自己的孩子;在外的時候,總喜歡炫耀自己的孩子多聰明,學習了什麼技能,會背多少首唐詩,會說多少個英語單詞等等。因為這樣讓他們覺得有面子,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掩蓋了自己心中的焦慮。

    4.快速發展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各個行業的競爭也激烈異常;家長從這一方面考慮為孩子的發展出謀劃策,去要求他們學更多的知識,要求孩子更加精英化,提高競爭力,以此面對高速發展的社會,這也就加重了家長心中的焦慮。

    結束語: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作為家長,沒有必要過分地去焦慮孩子的未來。立足孩子的實際情況,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要超前學習,透支孩子的潛力;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教育是有規律可循的,應當尊重教育規律,科學發展。

    (圖片源於網路,侵權聯絡刪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反對體罰學生的家長,當孩子在家裡頑皮不聽話的時候會不會也體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