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歷史百趣
古代皇帝之位,萬眾之首,九五之尊,手握生殺大權,任何有機會的人沒有不垂誕的,就連女流之輩武媚娘也用盡手腕當上唐朝的皇帝。因此,皇帝的更迭經常伴隨著血雨腥風。弒父奪位著有之,叛亂篡位者有之,兄弟相殘者有之,明朝和清朝作為兩個統治較長的時代,為爭奪皇族,手足相殘的事件同樣存在。
先說說明朝。
1402年(建文四年),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為了當上皇帝,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進行叛亂,就是歷史上的“靖難之役”,明軍不敵,朱棣帶兵攻破皇城,建文帝帶著兒子朱文奎無處躲藏,死於大火之中。朱棣宣稱建文帝失蹤,誰能說就不是他派人殺的呢?隨後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為了穩固地位,怕節外生枝,還把建文帝的另一個兒子囚禁了50多年,放出來時牛馬不識,成了廢人。這就是弒侄篡位典型。
到了1457年,也就是景泰八年,明英宗的異母哥哥朱祁鎮,在大將石亨和太監曹吉祥等人的謀劃下,發起來“奪門之變”,廢掉了明代宗朱祁鈺,不久把他設計毒殺,所有妃子全部殺死陪葬。這就是兄弟相殘的事例。
再說清朝。
相對來說,清朝皇帝繼位較為平穩,這與努爾哈赤的給後人族制有關。就是不立太子,皇位繼承人有眾貝勒推薦,評選優秀,優中選優。所以眾皇子少年都努力學習,文武雙全,極盡所能培養能力,多做貢獻。但歷史往往出現例外,比如康熙,他一改族制,公開立了原配夫人的兒子二阿哥胤礽為太子,但又不把太子作為唯一繼承人,先放到臺上,以觀後效,同時也不放棄對其他皇子的培養,這是對族制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因為這個決策,導致了清朝最激烈的“九子奪嫡”事件。
康熙有十四個繼承人,分為九派,為了繼承王位,他們暗地裡到處拉攏有用之人,文武大臣也開始為自己的前程押注,明裡康熙看不出什麼,而背後的鬥爭也是你死我活,大家在電視劇《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都能看到。最終,二阿哥太子之位兩立兩費,黃粱美夢一場空,八阿哥勢力最大但不被康熙點贊,反而有些文雅且實力單薄的四阿哥深得康熙青睞,他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雖然做了皇帝,但與兄弟們的鬥爭持續了許多時間,雖未走到相殺場面,但在利益面前,兄弟之情已蕩然無存了。
回覆列表
沒有殺親兄弟的!只有燕王朱棣為了爭奪皇位,發動了靖難之役,而殺了自己的親侄子當時的皇帝朱允炆,也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長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