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開石

    原因一:這是學習能力適應能力不足的表現。

    電子書上手,匯入下載搜尋閱讀筆記等等,還是需要一點點學習的。

    但是很多人連這點學習能力和耐性都沒有。

    所以他們沒能力接受。

    原因二:這是缺乏自我思考的表現。

    這類人,動輒就是說電子書碎片化,手機看書全是垃圾。這些觀念與其說是思考出來的,不如說是人云亦云鸚鵡學舌。

    你是讀《春秋》的主,你蹲廁所手裡拿兩張紙,也是撕下來的《文公》《宣公》。

    你不是正經讀書的人,午後清閒書房清茗,再加上紅袖添香,最多也是看本《妓女兇殺大揭秘》。

    原因三:殘存的情懷

    說是殘存,因為紙質書的情懷真的剩的微乎其微了。

    紙墨清香?都是油墨哪裡清香了?要是老版書黴味去幹淨了麼?

    手感?你是讀書呢?不是”盤“呢。

    閱讀的是資訊不是載體。

    要情懷,先去劈幾片竹子或者處理幾片甲骨更有古意。

    要習慣,都不會為了更好的閱讀效果而改變自己的習慣,也算愛讀書麼?

    糾結於載體而不是內容,糾結於形式而不是結果。

    會被社會淘汰的。

  • 2 # 兔子書軒

    書是有味道的(  ̄ ▽ ̄)o╭╯(我就很享受書本的味道)

    就是那張珍藏多年,知識沉澱的味道(實際上只是扺張放久了其中化學反應產生的味道)。

    讀紙質版書比較有儀式感,對一些人來說,這樣很容易把自己帶入閱讀的氛圍中。(就像你去圖書館閱讀和在宿舍學習是不一樣的感覺)

    另外電子書雖然方便,但是(重點強調)閱讀電子書很容易讀完印象不深,因為你沒有實體書的感受,不容易隨手翻到某頁。容易導致閱讀記憶不深刻。而且電子書不容易看到你閱讀時做下的記號。

    另外就是,電子書只是一種資料,買實體書會讓人覺得更加踏實。(就像買個玩具爸媽不反對,但是你買個遊戲面板他們會覺得浪費錢,實際上兩種東西都是為了娛樂)。

    實體書讀完還可以送人,電子書就沒辦法(我目前還沒發現自己的電子書還能送人的運用)

    結合以上原因,我們得出結論:“老子喜歡買什麼就買什麼,不需要理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多少人能做到大道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