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乘風騰雲至尊寶

    《生命慣性》

    常常在思考我們為什麼活著或者為什麼不去死估計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許多人並且還將繼續困擾下去。長途跋涉的旅行,讓你從熟悉進入陌生,將你從原來錯綜複雜的關聯網中剝離出來,反而讓你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

    思考這個問題需要用一生的時間,每個人不同階段都將會有說服自己的不同理解。哲學上認為“運動是永恆的,而靜止是相對的”。力學認為力是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只要不受力,物體將永遠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在目前尚未探尋到外星文明受到衝擊且現有知識、價值體系尚且穩定的狀態下,運動或許對理解“我們為什麼活”給出了思路。

    “活”的一個重要特徵就運動,它是宇宙運動在生命體上的投射。我們從受精卵細胞發育而來,從父母那裡繼承了運動狀態,在沒有任何外界阻力作用下,我們將與其他物體一樣遵循著慣性定律一直運動下去,我們不妨將之稱為“生命慣性”。從這一層面上看,我們活著其實並不完全受我們意志控制,而是受比潛意識還要更深的“生命慣性”支配,讓我們一直習慣於保持著這種與生俱來“活”的狀態,同時也讓個體意志將此預設為常態。那麼,就很好理解人為什麼會死了,當生命在慣性運動中受到外力作用便會改變運動狀態。貧窮、疾病、壓力、愚昧、貪慾、謀殺等等,放緩甚至阻止了生命延續的慣性,最終個體走向死亡。

    因此,“活”本身不具有思考的價值,因為這是“生命慣性”的原始促動,毋庸多言。而“如何活”或是“如何延緩去死”才更具現實意義。理論上,在沒有任何阻力的理想狀態下,個體生命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永生(永遠運動下去),只因為有很多阻力導致生命走向死亡,讓死成為生命歸宿的表象結果,即海德格爾所說的“向死而生”。或許死亡只是一種人們現有能力無法認知的物件。

    人們常常將無法認知或以現有認知來衡量探尋物件是否存在,這可能也就是我們為什麼會和外星文明失之交臂的原因。就如同在上百年之前的人們無法認知“電磁波”,但無知並非絕對不存在。或許外星物件並非是有機體,更或許同我們人類的死亡一樣,就在我們身旁,只是在異度空間裡或是同一空間的另一種狀態,一個你暫時無法觸碰和感知的空間或狀態,等到未來一定程度,便會發現跨界之門的“鑰匙”和翻譯機器來實現“第二次接觸”,但是這種接觸是否對人類生存真的有益仍需考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女孩的頭髮怎麼扎比較好看,有哪些好的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