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生文化雜談
-
2 # 秦老師兒講故事兒
作為一個外行人,我試著回答一下。
1中國古代語音經歷了上古,中古,近古三個發展階段的
2上古音有沒有標準聲調,現在沒有定論
3南北朝時期佛教大興,在翻譯佛經時,有人對比梵語和漢語,發現漢語是有平上去入聲調的
4沈約等人對此研究探討,提出了“四聲八病”,用於指導品評當時的韻文特別是詩、賦的創作
5唐人更進一步,在初盛唐之交,完成了律詩體裁的定型,對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要求
6現代普通話裡,沒有仄音,變成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1234,對對聯寫律詩,12為平34為仄
-
3 # 小橋流水
應該是問平仄的規則吧,遵循平仄的規則的詩是格律詩,比對聯慢出現,而詞就更慢出現了,所以平仄的規則是先為對聯而出現的。
不能說平仄是因為詩詞還是對聯而出現的,詩詞和對聯不過是一種文體而已。但平仄的出現並不是因為某一種文體,而是更廣義上的文學。
古人以物象造字,以眾聲象音,一切都從陰陽出,這是樸素的中國古代哲學觀念。所以文體最初就有駢散之分,駢即是並列,是對偶,散是孤,是奇,駢以象陰,散以象陽。陽主要強調神氣,陰主要表現形質。
所以凡是以駢體為基礎而形成的一切文體,都有音聲的平仄要求。本身單句講究平仄是沒有意義的,平仄就是為了對偶而存在的。所以律詩,對聯,都有平仄的要求,更早一些的銘文,賦文,也都是如此。
像早期的鐘鼎銘文,以及後來的墓誌銘,物銘,六朝賦文,都有平仄的要求。因為很多是需要朗誦的,而不是默默地寫完就行了,許多祭祀大典上的祭文,祈禱文,昭告天下的公文,也都需要大聲宣讀,這就要講究音聲韻味的美感,平仄也就不可少了。
可以說,如果從原始的角度來看,那麼人從最初發出聲音創造文字的時期起,聲音和文字的關聯就已經很緊密了。遠古的祭祀活動中的祭文或者是像歌一樣唱出來的,那麼唱出來的東西就不可能不講究音聲的平仄升降、輕重緩急。這當是平仄最初產生的根源,源於文字的音樂性表達。
一般地,只要有誇飾修美的文字內容,都有平仄的需求。平仄代表了文字中情緒情感一面的表達,哪怕是議論文,也強調聲音的氣勢充沛,鏗鏘有力。
詩的出現應該是最早的一種文體,但又不是絕句律詩這樣的,而是古體詩,比古體詩更早的祭文禱詞,是詩的雛形。這樣也可以勉強說平仄是從詩歌中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