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茂媽育兒

    今天我也被自己的孩子惹生氣了,我在強忍著怒火,想著怎麼處理的時候,寶寶走過來拍拍我說,乖乖。我一點脾氣都沒了。

    每一個寶媽,都會被各種各樣的情緒所左右,而寶媽本身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對待孩子的態度。

    注重日常情緒調整和排解,讓自己能更多更長時間的保持愉快的心情

    方法一:找個方式把壞情緒吐出來

    出於不被理解,不想說,不敢說,讓不好的情緒始終積壓在寶媽的心裡。與其一直被困擾,不如說出來,找一個沒人認識你的地方,扎堆到帶孩子的人群中,總會有那麼一兩個人願意聽你說說你的不開心。或者把煩心的事情寫下來,撕掉、燒掉、儲存都隨自己的心意,只要把情緒吐出來,就會發現心情愉悅的多。

    方法二:做一次假想的鬥爭

    當你對某一個人很不滿意,但是出於愛和關心,不想傷害他,那就做一次假想的鬥爭。

    找一個大娃娃,也可以是枕頭,貼上孩子或者老公的照片,對著這個敵人,肆無忌憚的訴說你的不滿,你的疲憊,你內心的焦慮。

    你可以罵他,打他,怎樣都可以,直到你覺得筋疲力盡,心情平靜而舒適。

    方法三:給心靈放個假,做一次心靈的雲旅遊

    當你準備休息的時候,放下你的孩子,你的煩心事。為自己做一次“白日夢”,可以是午後Sunny下的下午茶;可以是有山有水的旅遊景點,沒有喧鬧的人群,之後你安靜的享微風和Sunny帶來的安撫。或者大膽一點想象著自己中了彩票,你平時做的事情都教給了保姆,而你需要做的是去選擇一個你中意的大房子,所有的佈局擺設,一切都按照你的想法。

    方法四:把解決的方式還給孩子

    孩子不聽話沒有必要非要等到孩子的道歉,或者一定要孩子承認他錯了,可以和孩子約定好,當發現媽媽情緒變化心情不好的時候,來安慰安慰媽媽。

    茂茂不聽話的時候,生氣耍脾氣的時候,我通常會對他說要乖乖哦,並且告訴他,如果媽媽不聽話,生氣的時候他也可以告訴媽媽要乖乖。

    讓孩子知道,當你生氣、不開心的時候,要的並不是道歉或者一定承認他錯了,也可以是一句簡單的話,或者一個擁抱,把緊張的氣氛和情緒緩解掉。

    總結:日常生活我們會被太多的情緒所幹擾,有的時候即使孩子沒有特別的不聽話,我們也會覺得很煩躁,還沒開始講道理就已經開始發火了。從根源上把情緒調整好,把所有的壞情緒都找個方式“傾瀉”出去,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擁有更多的好心情,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拿出更多的耐心與愛心。臨時的調節只是一瞬間,把“白日夢”當成你每天的必修課,每天都可以擁有好心情。

  • 2 # 書霞育兒說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寶媽是一項很了不起的職業。當孩子不聽話,父母心煩意亂時,如何調節自己的心情?我以前會大吵大鬧,雖然也有效果,但是孩子卻越來越膽小內向。後來孩子不聽話時,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冷處理。不久後我冷靜下來反醒自己,孩子也會主動來哄我,然後和我一起分析原因和傾聽他的想法。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以前我的控制慾很強,覺得孩子什麼都要聽我的。可是後來我卻發現孩子越來越叛逆,親子關係也很糟糕。後來看了教育類書籍《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我才深刻的瞭解了,孩子應該是一個單獨的主體,教育孩子是有很多方法和技巧的,很多時候,也需要換位思考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假如孩子是一顆小樹,我們要負責給他們Sunny和水分,但我們不能限制他成長。所以當孩子不聽話時,我會控制情緒,認真傾聽他的想法,正確引導或者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我會尊重他的意思。

    解決問題

    孩子不聽話,父母心煩意亂,這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也不能給孩子做好榜樣。一般遇到孩子不聽話,我會提供多一個選擇給他。或者問孩子自己的想法。孩子每天都在學習成長,他們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思想。父母需要修煉的是控制情緒的能力,當時孩子有問題時,切記發脾氣或者責罵。12歲的大寶上網課時偷玩手機,我很生氣,然後對孩子冷處理。後來孩子又是寫日記道歉,又是上交手機,我才原諒他。

    以前孩子不聽話,心煩意亂時,我會去運動消化,一般都是爬山。現在出現這樣的問題,我會給自己輸入心理暗示,比如和孩子相處就那麼幾年,應該大度包容他,好好珍惜;有什麼好煩的,人總生氣,氣出病來很麻煩;或者找個朋友聊聊孩子的問題;或者寫成日記,心和心交流,寫完了,也許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換位思考法,我們小時候,父母要求過分時,我們是不是也不聽話。

    我是王書霞,Sunny愛學習的全職寶媽,如有別字,請多多包容。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的經驗也只能供我們參考。 育兒是一項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們要不停的學習和成長。碼字不易,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 努力像Sunny,溫暖每個人;傳遞正能量,關愛每個孩子。

  • 3 # 梨花笑陪玩

    當了媽之後孩子有時候會讓我們覺得心煩意亂,是非常常見的情況。寶媽提出如何調節心情,這裡特別注重父母自身的調節情緒,知道這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我分享一個對我很有幫助的方法,就是情緒覆盤

    那麼如何覆盤呢?不僅要記錄情緒,而且要把以下的幾點給記錄下來。

    之前發生了什麼?當時我的心理變化是怎樣的?我最終爆發時發生了什麼?我怎麼能夠提前預防這些問題?我怎麼可以更好的對自己情緒進行管理?

    那麼前面的3點的覆盤,能夠讓自己很明白到底是什麼事情引爆了自己的情緒,孩子的什麼行為導致了我們心裡什麼樣的變化,以及情緒爆發時我們最終發生了什麼。這個描述要儘可能的具體而不是特別的籠統,就比如說孩子打人了,我就爆發了,制止了。我描述清楚孩子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為去打人了,我當時心裡是很著急,還是什麼樣的變化,我生氣的時候是重重的打了孩子還是怎麼滴,要儘可能清楚的去描述清楚,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

    當然這個要去回顧就要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個敏銳度,剛開始做記錄的話可能比較難,但是堅持下來,你會發現孩子讓我們心煩意亂、發脾氣可能就那麼幾個點,可能孩子要挑戰我們的父母權威,或者是在我們自己特別累的時候等等。

    有了這樣的一份覺知之後,我們接下來就要想一想,如果下次還出現這樣的情況,那我們要怎麼做呢?

    這個就是第4步跟第5步,怎麼樣提前預防這些問題,那麼自己如何更好的對情緒進行管理,我們要把對應的場景話術寫出來,要不斷的操練,直到記熟了。

    下次孩子出現這些情況的時候呢,能夠及時提醒我們自己,比如說這是孩孩子的行為還不夠成熟,需要我們來幫助引導,或者是降低音調更加溫柔,或者默唸這是親生的等等,找到適合自己調節情緒的暫停鍵,然後更加從容的應對孩子。

    情緒覆盤我們對自己的情緒敏感度會越來越高,當發生問題的時候可以更淡定一些。

    我現在能夠及時感知情緒變化,控制情緒了,也是有賴於這樣的記錄。

    在現場的話,自己實在控制不住了,可以深呼吸,或者跟孩子坦言,我現在的情緒小怪獸要出來了,我要先出去冷靜一會兒,先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好了,再來平靜的處理孩子的事情。當然孩子有時候讓我們心煩意亂,可以用一些話術,讓自己更加平靜,就比如說用一些陳述性的語句,而不是命令的語句語句(非暴力溝通法)。例如:我看到了,你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我覺得顏料在地板上不容易擦掉,我們要在紙上畫畫更好一些等。另外要讓孩子明白要對自己負責,他的行為和選擇都是有代價的。比如他把地板弄髒了,那麼孩子就必須要清理乾淨等等。想著我自己又要把地板拖乾淨,太累的。即使孩子還不太會拖地板,也要帶著他一起去學習。

    希望對你有幫助。

  • 4 # 找心理

    孩子讓父母的上火的事情有很多,“熊孩子”的稱呼可不是白來的,總能無時無刻做出讓你覺得上頭的事情,惹得自己心煩氣躁,開啟河東獅模式。作為家長的你,有沒有發現吼完、訓斥後,他們也並沒有變得“聽話”,自己還吼越生氣,之後他們依然該幹啥幹啥,然後自己又生氣破功……好像陷入了惡性迴圈,得不償失。

    想要教育孩子,只是吼他並沒有作用,真正的教育是不發火的教育。在被孩子氣的上頭時,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呢?

    1、換位思考,家長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廣度與成年人是有很大區別的,家長如果只是從成年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孩子的觀念想法存在差異是很正常的;

    2、確定自己的情緒真的是孩子引起的嗎?有時家長的負面情緒可能並不是孩子引起的,只是孩子很不幸剛好撞到了負面情緒爆發的槍口上;

    3、定期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不足或哪些方面需要調整,好適應孩子當前的狀況;

    4、深呼吸,這個方法適用於很多負面情緒的安撫;

    5、對孩子的評價要準確、全面,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方面,對孩子不足的部分要有耐心的引導,沒有人天生就會做哪些事,都是需要經過學習的;

    6、家庭成員輪流照顧孩子,當感知到自己的負面情緒被孩子挑動起來時,可以讓其他家庭成員來照顧孩子,避免負面情緒的擴大化。

  • 5 # 宇之菲兒童益智

    比如我之前看到的一個故事:有一位媽媽,她有個4歲的女兒-晴晴,上幼兒園中班。一天幼兒園大型聚餐,桌子上放了各種各樣的水果,有好幾種水果晴晴長這麼大從來沒有吃過,【家裡生活條件不好,晴晴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和媽媽離婚了]於是小晴晴就把自己沒有吃過的水果都裝進自己的兜裡,結果被一旁的老師看見了,下午放學,媽媽接孩子的時候,老師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很生氣,回家後就批評晴晴:“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你想吃的話告訴媽媽,我給你買,你怎麼能把學校的東西都拿回家呢,那是給所有小朋友在學校吃的,你明白嗎?”晴晴被媽媽突如其來的責罵嚇哭了,她哭著告訴媽媽:“我只是覺得學校裡的好多水果你沒有吃過,我看你那麼辛苦,想帶一些給你吃的!”聽完孩子的話,媽媽頓時發現是自己錯怪了孩子。那麼晴晴媽媽如果剛開始先問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搞清楚原因後,是不是就不會這麼生氣了呢?另外一點就是孩子長大了,應該讓她有自己的一些主見,我們作為家長能幫孩子的時候只有幾年的時間,他們終究要走入學校,跨入社會,家長干涉孩子太多的生活,會讓他們長大後無法去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現在很多孩子之所以跟家長較勁,其實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做家長的問題,給孩子提供的幫助太多,導致他遇到問題不會自己處理,你不幫忙的話,可能他就會恨你,這樣就產生了矛盾,孩子小的時候還能說幾句,長大了那矛盾就更難調和了,所以一定給孩子自立的機會,這樣我們也樂的輕鬆,剛開始肯定會很難,慢慢放手就好。我們家長的心情好了,孩子也許也就聽話了,生活也就會變得美好,這也許就是“蝴蝶效應”!

  • 6 # 心靈花園

    你好,能夠理解你的心情。可以感受到你內心的焦慮。

    不知道孩子多大了?當孩子不聽話,讓你感到心煩意亂時,你情緒背後的想法是什麼?

    1、當我們感到心煩意亂時,就已經無法理智的處理問題了。這個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處事原則。

    2、冷靜下來之後,問問自己:孩子不聽話背後的心理需求是什麼?你讓孩子聽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還是為了滿足孩子的需求?你的這個要求很合理嗎?

    3、試著用合作思維的角度去思考:用什麼方法能讓孩子願意配合?這是一個雙贏的理念,既不破壞你們的親子關係,又能讓孩子願意配合你。孩子越大,越需要用這樣的理念。

    如果父母抱著孩子一定要聽父母的話這樣的信念,一定會引發孩子的對抗情緒,用合作思維的角度思考,你會找到更好的方法。

    我是心理諮詢師孫彩群,15年心理諮詢經驗,擅長兒童青少年心理輔導,婚姻情感、親子關係問題諮詢。我會一直守候在這裡,並願意陪你一起,面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 7 # 莒南人小丫

    當孩子不聽話時,該如何調節心情呢?1、我遇到這種情況時,一般是先冷處理,讓自己的情緒先冷靜一下,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會說出一些很打擊孩子的話,讓孩子很自卑。2、幹家務,打掃衛生啥的,發洩一些情緒,冷靜一下在和孩子講她那裡錯了。

  • 8 # 津豫家庭生活

    “你這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這是媽媽們在生活中常說的一句話。那麼面對越吼越不聽話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說,才能讓孩子願意聽? 天涼了讓加衣服就是不加;玩遊戲時喊吃飯久久都不動彈;上學怎麼催還是磨磨蹭蹭不著急...... 孩子越大越說不聽,父母搞不懂孩子在想什麼了,到最後,父母失去耐心,只能衝著孩子吼叫。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聽父母的話?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愛和自己的父母作對。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願意聽家長的話,絕大部分原因是因為父母在溝通方法上出了錯: 不重視和關心孩子內心想法 對孩子提各種要求,自己卻做不到 跟孩子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喋喋不休地嘮叨或者冷冰冰地講道理 對孩子不耐煩,總是用“嗯、是、好”等詞敷衍孩子 覺得孩子的情緒是無病呻吟、不值得一提 把孩子的祕密、糗事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 ...... 諸如此類的情況最容易讓孩子緊閉心門,拒絕溝通。 曾經有網友說,小時候,用存了很久的零錢買了自己喜歡的本子,興沖沖地跟我媽分享。 結果我媽對我說:你哪來的錢?你錢多沒地方花嗎?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幾次,之後我就不願意再和我媽分享自己的喜悅了。 孩子願意和父母分享喜悅、悲傷,這是對父母的信任,但是很顯然,不少父母辜負了這份信任。 父母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1.傾聽 很多孩子聽不進父母的話,原因之一,是不少父母“說”得多、“聽”得少。 溝通是雙向的,大人首先要做出傾聽的示範。很多大人常常不等孩子說完,以自己的閱歷和經驗,對孩子一番教育,如此一來,孩子怎麼願意與父母溝通? 傾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父母要停下手頭上的事,專心聽孩子說。 孩子被傾聽,他們會覺得父母是關注和尊重自己,才有可能聽得進去父母的建議,以後也更願意對父母說心裡話。 想讓孩子聽我們怎麼說,先學會聽孩子怎麼說。 ▌2.重視孩子的感受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對媽媽說:“媽,我腰痠。”媽媽會直接回應我一句:“小孩子哪有腰,我看你就是閒的!” 這句看似平常的玩笑話,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父母對孩子感受的忽視。 當孩子對父母訴說心裡的難過傷心,父母不願意聽還要怪孩子敏感; 當孩子興沖沖地拿成績單回家,父母沒有鼓勵反而擔心孩子驕傲自滿; 當孩子對父母說喜歡什麼什麼,父母只會說不要在這些沒用的事情上浪費時間..... 當孩子自身感受未被理解時,再遇到相同的情況就不會和你說,而且再想讓孩子聽父母的教導,已經非常艱難。 ▌3.嘮叨的話,不如不說 馬克·吐溫在聽牧師演講時,剛剛開始聽的時候,馬克·吐溫打算捐款,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牧師還沒有講完,心煩意亂的馬克·吐溫決定不捐了。等到牧師結束了演講,馬克·吐溫十分生氣,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超限效應”,指的是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逆反。 有的孩子上學,媽媽跟著後面嘮叨催促,無論當媽媽的怎麼著急,孩子就是不緊不慢,父母的話,已經成了耳旁風,甚至會對父母的嘮叨產生厭煩和抵抗。 對孩子說話,簡短、有重點,用規則代替無用的嘮叨,孩子才更容易聽。 ▌4.堅持原則,說到做到 想要孩子聽話,父母要守住自己的原則。 比如孩子遲遲不上桌吃飯,那就對孩子說:“現在不吃,晚了就沒飯吃。”不用滿屋子追著喂,或者一直催促。 事後孩子餓了,別輕易給孩子開小灶,要讓孩子知道:到點就應該吃飯,不吃就沒得吃,這是家裡的規矩。 如果爸爸媽媽,一邊責怪孩子不聽話,一邊又不斷地妥協,那麼孩子下次還是一樣:管你怎麼說,他都不聽。 ▌5.多描述,少評價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要多給孩子們事實的描述,而不是直接給出評價。 比如孩子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你可以說:“玩具應該放在你的箱子裡”,不是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讓人省心,快點收起來!” 把問題描述出來,會讓孩子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並著手解決。 相反,如果過多評價,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埋怨和指責,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牴觸心理。 ▌6.分享你自己的感受 孩子的所有感受都可以被接受,但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孩子貪玩很晚才回家,比起指責,不妨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喜歡你的朋友們,在一起很開心,但是你太晚回來,媽媽會為你擔心的。” 先說出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孩子感覺被理解了,他們才更願意聽你的感受和需要。 親子溝通,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有良好的情感聯結,只有這樣,孩子才願意聽父母的建議和指導。 孩子所期望的,是一位能夠傾聽、懂得理解的、溫柔堅定的父母。

  • 9 # 老白有話說

    判斷孩子聽不聽話的標準是依靠大人的感覺來定的,很多情況下含有感情色彩;

    2.

    當大人被來自工作與生活的壓力左右情緒時,迫切希望孩子安靜懂事,萬一這時候孩子不識時務,家長就感覺孩子不聽話,還有可能對孩子發怒;

    3.

    而當親戚鄰居家的孩子成為尖子生或考取了某某名牌大學,家長的急迫之情溢於言表,恨不得自家孩子也能超越那個優秀的孩子,這時候,如果孩子提出娛樂要求而不認真讀書時,家長也把孩子歸結為不聽話;

    4.

    當然,有些孩子存在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長作對,屬於另一種不聽話;

    5.

    把所有原因分析透徹了,就要冷靜想一想策略,要提倡對症下藥,用家長的威嚴逼迫孩子就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6.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形成了嬌生慣養的習慣,要一下子讓孩子變成乖乖兒,絕非易事;

    7.

    還有,以後的社會未必就需要聽話的孩子,因為聽話的孩子缺乏創造力,沒有膽量與勇氣,難以與社會大趨勢合拍;

    8.

    因此,建議家長首先把情緒調整平淡些,期望值降低些,與孩子從朋友做起,互尊互愛,效果肯定不錯;

  • 10 # 依雲私人日記

    謝邀,明智的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就是從內心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只有內心不把孩子狹隘地當成附屬品,你才會尊重和寬容他(她)。“獨立個體”是觀念也是方向,當然 因孩子是否聽話而引發的情緒問題,則需要父母個人承擔。

    不得不說,父母因孩子而抓狂或者心煩意亂多數因對孩子不瞭解,總想主觀臆斷的去掌控他們息息相關。所以,建議閱讀一下孩子的成長說明書,這樣才能去愛她,理解他,支援他。

    孩子三歲之前,是無條件的愛與支援,三歲開始孩子的獨立意識需要得到保護。

    (一)幼兒期 主動VS內疚(4歲到7歲)

    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

    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象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

    學齡期(7~12歲)

    勤奮VS自卑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價值感、有能力感。

    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亂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

    如果一個少年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

    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埃裡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以上是孩子獨立意識的關鍵期,孩子的每個階段都有“人格”發展的重要使命,請父母們將重心放保護孩子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幫孩子打好基礎,孩子才能走的更遠。

    另外,情緒處理給大家分享兩個我個人常用的小方法。三分鐘情緒管理:

    1、三秒鐘反省:讓你心煩意亂的這件事誰應該負責?孩子不聽話是讓自己的自尊受損沒面子,還是孩子的能力問題。如果是能力問題,那麼這件事本身正好是孩子發現能力的最佳時機。

    2、身心暗示法:深呼吸,邊點頭邊說“好”、“好”、“好”,你會發現身體非常忠誠,從胸口開始,怒氣會慢慢消散。(屢試不爽,很管用。)

    父母的情緒是家庭環境的能量場,情緒也構成了一個孩子內心的基本幾點。同時,你處理問題的方式,未來會成為孩子的翻版,請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教養”。祝好!

  • 11 # 向上的能量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去,的確讓人很心煩意亂,此刻所有的母親,其實內心都強忍著,我也有同樣的感受。

    以前我會好好地說教一番,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

    畢竟現在的學生都挺不容易的。也很辛苦。

    當我覺得自己的孩子心裡有心事,我卻不懂的時候,常常會帶著孩子下樓,去散散步,然後沿途一邊走,一邊交流。反而在家好久都沒法解決的問題,一下子就茅塞頓開!

    也許此刻的彼此會因為走出來更放鬆,邊散步更愜意,更能把心結開啟,您不妨也試試?大了,自尊心更強了,方式方法也要多講究,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你會發現小時候經常和孩子聊天的父母,還相對比較容易快地走進孩子的心裡,但隨著青春期,小時候不經常和娃交流的父母,漸漸就會進入瓶頸期,娃死活不聽,這時就需要父母多聆聽孩子的感受,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把孩子當您的同伴,多溝通,多交流,會好很多。

    不妨您也試試看?

  • 12 # 麟妲gogo

    當孩子不聽話,感覺心煩意亂時,我們要去識別我們的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呢?

    比如:

    1孩子不願意認真學習,家長很煩躁。我內心的需求是希望孩子能有一個比較好的未來,我對未來的安全感需求被打破了。

    2孩子非要買玩具,大人不給買,而心煩意亂。

    這裡心裡需求就比較複雜了,如果是經濟能力的問題,我們的需求是經濟的安全感缺乏。

    如果是孩子的自律問題,不要看到什麼玩具都要,那麼我們內心的需求是孩子如何提高自律以及思維,以後更好的過一生。

    3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不聽大人的話。我們會第一時間感覺作為父母的權威被挑戰。但是我們內心的需求是什麼?我們只是一味壓迫孩子,而不讓孩子有自己對世界的判斷嗎?我們的需求是什麼?

    ………

    心煩意亂可以指引我們去進一步問問,我們的需求是什麼,怎麼通過其他方式來滿足這個需求呢?

    祝好,家庭教育就是一場修行,提高孩子的同時父母也得到進步。

  • 13 # 北京童寶媽媽

    當孩子不聽話,我選擇幹別的來分散注意力,儘量不跟孩子衝突。因為你越橫孩子就越硬。

    孩子不聽話是一種常態,作為父母,跟孩子的相處時間會很長,孩子雖然能帶給家庭很多的快樂和希望。但是他身上的缺點我們也要讓自己接受。

    1、多翻翻孩子小時候照片。

    我家孩子也很調皮,也有氣人的時候,當我生氣的時候,我就去翻他小時候的照片。那些回憶會讓媽媽的情緒趨於平和,不再對孩子要求嚴格,這也讓媽媽轉移注意力,不會再生氣。

    2、帶孩子去運動。

    當你對孩子有氣的時候,帶著他去瘋跑或者跳繩,打球等都是不錯的減壓方法。尤其是你發號施令,他去執行,或者是跟他一起競技比賽,他也會帶給你很多的驚喜和快樂。當初的不聽話就會不那麼重要了。

  • 14 # 張麗芳說兒童心理

    當孩子不聽話,感覺心煩意亂時,如何調整自己……

    我們要清晰看到,不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我們感覺心煩意亂。事實是因為我們心煩意亂,我們看到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就多了一份煩躁。所以,優先需要調整的,不是孩子聽話與不聽話,是我們自己的心緒狀態,是我們本身的感覺感受狀態啦……

    媽媽的情緒狀態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比如媽媽不開心,孩子也無法開心……孩子甚至會做出和平時不一樣的行為,來吸引媽媽的注意,想要媽媽開心……到孩子的心是如此,做出來的行為或許另媽媽是不開心的,因為她只是個孩子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要去看到不聽話背後的真正意思是什麼……是因為害怕?是因為逃避目標?是因為目標任務太難?是因為吸引媽媽注意?是因為和媽媽的權力鬥爭?

    每一位爸爸媽媽陪伴孩子的過程裡,細細覺察自己的情緒,這樣才可以看到真正事實如是的孩子,看到孩子的表達

    祝福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奇心是什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