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0

心理

回覆列表
  • 1 # 明理記

    導語

    叛逆,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表現。特別是青少年時期,這種心態的變化又會顯得尤為突出。儘管這種心裡現象讓很多家長或老師感到束手無策,但在發展心理學中,叛逆心理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現象。針對它的產生機制表現形式以及對應方法,我們一一進行分析

    事實現象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當自己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凡事總喜歡跟自己“唱反調”或是“對著幹”,那麼此時就意味著孩子已經出現了發展心理學中的逆反心理。同時,在生理上,也進入了發育階段

    回首自己年輕時的身心轉變,確實存在這種“既獨特,又相似”的特殊階段。雖然與孩子內心所想的內容不盡相同,可是當時與自己父母的那種“你偏讓往東,自己偏要往西”牴觸心理驚人相似。

    小結:

    其實,這種逆反心理是普遍的,它廣泛存在於由兒童時期青春期轉變的這個階段中。

    2、在自我決策上,依從性逐漸變差或消失,形成了自我意識,善於自我決定。特別是自我外表形象與著裝上轉變尤為突出。追求風格,追求個性的性格逐漸形成

    3、對既定事實、真理以及傳統觀念,表現為不盲從,勇於提出不同的意見與建議

    4、認定自己不再是一個“孩子”的事實,厭惡別人(包括父母)在自己學習、思維、生活等多方面的干涉與管理,彰顯自我獨立的性格

    從以上四個主要方面,假設家長不戴著有色眼鏡去審視他們,或許每一個表現形式,都是一個人從懵懂向成熟轉變的過程。

    而我們站在一個過來人的角度,是知道這些轉變過程的重要性。期望孩子最起碼能有一個較為穩妥的轉變過程

    1、傳統思想是導致家長少有換位思考的根源

    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傳統思想是什麼?其實用簡單的一句話去概括:就是“我是你父母,你就得聽從我們的意見。”

    而處於逆反心理的孩子面對這樣的態度時,牴觸心理會佔據整個人的自我意識,即便再明白對錯是非,也得抱著“必勝”的心態跟父母“拼到底”。

    同時,父母面對孩子的牴觸,更多的是束手無策,也無法在不理智的情況下,找到合適的方法。最終只能用拳腳相加這種粗暴的形式去結束爭端,重塑傳統思想下的家長專制

    往往面對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時,家長的腦海中容易產生這兩種想法:

    回想一下孩子出現逆反心理的時間,大都集中在初中階段,同時家長的年齡普遍在40歲前後,而這個階段,家長工作壓力精神壓力也是一生中最大的一個階段

    所以,由於各種壓力因素摻雜在一起,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與孩子共處與溝通的時間。往往都是在問題突出或者將要爆發的時候才引起注意,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家長採取“快刀斬亂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採用溝通的方式。

    我們知道,社會與學校相對於家庭來講,都是一個群體方式的存在。既然是群體的形式,那麼就存在不好的兩個方面。

    孩子在身心向成熟轉變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這種客觀事實的影響。

    那麼,社會文化向積極正能量的方向引導,校園文化向勤勞善學的角度去培養,這樣孩子才能在客觀因素中獲取到最大利益。

    作為家長,面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有一個正面的態度,不能跟自己的想法“較勁”。

    白居易曾在《與元九書》中說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意思是比喻:如果要感化人心,沒有什麼能比得過真情的力量。

    的確,孩子自己處於逆反心理的階段,其實也是痛苦的,因為他們也缺乏正確的引導與幫助,也渴望將內心面對的苦楚與疑惑向父母傾訴,只不過缺少一個合適的機會與橋樑。

    那麼,作為父母就要善於找到合適的機會去做有效溝通

    正確引導,是家長在孩子逆反心理期中唯一能做的最為正確的事情。就像告訴孩子怎麼做人不如告訴孩子做人的真諦與道理,這個方式也映襯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例如:

    事實:

    孩子因為叛逆心理而去染了一頭黃頭髮。

    引導方法:

    作為家長,就需要看到孩子染黃髮背後的動機與訴求。他們的動機與訴求是追求外表的個性,向少數人看齊的一種心態。

    而家長正確引導的方法則是告訴孩子:

    1、染髮是不利於健康的,是傷害自己身體的愚蠢行為。

    2、利用心理學中的從眾心理,告知孩子為什麼大多數人不去染髮,是因為大眾的審美觀點是正確的,而染髮的少數群體的審美是不正確的。

    它是指:在孩子高中畢業考取大學後,孩子有權利去選擇是否當年直接讀大學,還是間隔一年再讀大學的一種做法。

    而總結的形式就是通過旅行、社會義工、興趣工作等多種形式,將自身融入到這個社會中去,探尋自我價值到底該在哪個行業得以實現,以及對社會道德與生存觀念形成一個基礎的觀念。

    那麼,當第二年真正進入大學之後,就會有豐富的動力去鼓勵自己要充實的利用這四年時光來實現自我價值。

    的確,形成一種這樣的共識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而是引用這樣的成功案例,來幫助還在處於逆反心理中的那些孩子,把人生的按部就班合理性的打亂,先行一步到社會中實踐一番,其實也是一個更好地教育方法

  • 2 # 小林子啦啦啦

    “我的女兒快8歲了,過去一直比較聽話,近幾月不知怎麼了,總是跟我們頂嘴。寫作業、彈鋼琴,我讓她做,她總要找個理由跟我辯解。我在她身上下了那麼多心血,可她怎麼變成這樣——處處挑剔、厭惡、指責。我該怎麼辦?”這是一位媽媽在我們的媽網論壇留下的疑問,她的孩子怎麼了呢?相信很多家長都遇見過這個問題,其實啊,孩子的這些變化,正是兒童叛逆期的表現。

    孩子為什麼經常不聽父母的話?為什麼一天到晚就是要跟父母對著幹?為什麼愛說謊話?為什麼凡事無理都要辯三分?為什麼愛搞惡作劇?當你發現你的孩子在不同的時間段表現的卻像不同的兩個人時,你不禁感到很迷茫,哪個才是真正的他?當孩子進入到兒童叛逆期後,就算有時候家長被氣到無語凝噎,但是仍應該採取一個積極的心態去幫助孩子度過這個時期。總的來說,大多數時候寬鬆,但是該嚴格的地方一定要對孩子say NO!此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採取多種方法對孩子進行引導。接下來,媽網百科來給大家分享幾條針對叛逆期兒童的小技巧。

    1、激將法,利用孩子唱反調的心理,想要孩子做什麼,就偏偏不讓孩子做什麼;

    2、冷處理,適當地忽視孩子的某些請求與行為,裝作沒看見,孩子看到自己的行為沒有引起她希望的效果,便會自動停止;

    3、把問題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

    4、傳遞正面資訊,明確告訴孩子要怎麼做,不要說不能怎麼做;

    5、藉助權威,通過孩子特別喜歡或佩服的人,告訴孩子怎麼做;

    6、運動發洩法,精力旺盛的孩子逆反行為越強,通過運動遊玩,使孩子精力有發洩的渠道;

    7、父母要言傳身教,做孩子的榜樣。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要平靜耐心對待。

    兒童叛逆期的心理原因

    兒童叛逆真捉急,媽網百科有妙招。在給各位家長獻上了針對叛逆期兒童的妙招後,我們還必須去了解一下兒童叛逆期的心理原因。因為呀,只有深刻了解到孩子的心理變化,家長們才可以避免一些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法,從而選擇合理又高效的溝通教育方法。

    1、自我意識增長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會明確意識到“自我”的存在,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要幹什麼;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思考過後,孩子就會通過實際的行動去學習,這種學習與探索的過程,在成人看來就是“叛逆”的表現。

    2、探索“我”的力量

    孩子產生自我意識後,必然會對“我”的力量感到好奇。因此孩子會通過各種方式去探索自己能做什麼,自己會對周圍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其他人產生什麼影響。由於破壞比建設更容易,因此孩子通常是通過破壞性行為來判斷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過建設性行為,這也就是為什麼兒童叛逆期的孩子更喜歡製造一些惡作劇和表現出一定的攻擊性行為。

    孩子在自我意識成長的過程中,必將經過一個矛盾的階段:一方面,他渴望自由、渴望獨立,擺脫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生活上情感上又對父母有著依賴。而這種矛盾的狀況會造成:孩子比之前更粘父母,害怕父母離開,同時又會不斷挑戰父母的權威,和父母對著幹。這是因為孩子的“自我”尚未真正建立,在獨立和依賴之前來回遊蕩。在此過程中,父母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

    4、探索世界執行的規則

    當孩子逐漸開始接觸到周圍的環境後,就會對世界感到好奇。這一時期的孩子化身“好奇寶寶”,每天會問出無數個“為什麼”。還會通過行動去探索世界如何運轉,他通過不斷的挑戰規則,來學習哪些規則是不能變的,哪些規則是可以變的。

    5、不會處理情緒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接觸外界環境越多,孩子的情緒也越來越多樣,他們會思考一些更為複雜的東西。而在思考過程中,孩子們會對自己的心理變化感到迷茫與抗拒,而又由於年齡所限,只會通過哭鬧這種單一渠道來宣洩。在成人看來,孩子的表現就像叛逆期的無理取鬧,不可理喻。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3 # 抄書先生

    這個是很正常的,感覺我自己和身邊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探討一下叛逆的產生。

    首先我們要知道,每個人出去其實是一張白紙,人所有的行為、語言、情緒、都是由後天接觸的人所“安裝的”。

    那叛逆是怎麼一回事呢?

    叛逆其實就是孩子的大腦的知識因為受到了學校老師,社會熱點新聞,同齡孩子的“安裝”,它的複雜程度超過了父母或長輩,所以常常覺得長輩“這不懂,那不懂”,所以叛逆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

    同時,在青春期這個年齡,對人性深處獲得重要性的渴望變得越來越強烈,希望獲得成就感,獲得認可。但是因為很多家庭還是採用兒童時期的家庭教育方法,所以導致孩子的成就感和重要性被極大的壓制,進而導致叛逆。

    孩子長大以後,知道社會主流價值觀,知道孝敬父母,尊重師長,從而導致了其獲取重要感,成就感的方式發生了轉變,有激烈的對抗轉變為尊重,孝敬。

  • 4 # 心理老師左叔

    我是一名從事心理學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在一所大學裡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

    你提出的“叛逆算不算心理異常?”這個問題,也是我在做心理健康教育時遇到的現象。大學生正處於青春期的尾巴,也有一些青春期的反應,但不是心理不正常了。

    第一,所謂叛逆,即青春期叛逆,也被稱為第二反抗期,主要是指兒童對父母的依賴與自主之間的糾結,以及由於親子對立而造成的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衝突。在心理學上,把這種心態的延續階段稱為叛逆期或反抗期。人一生要經歷兩個叛逆期,一是幼兒階段的第一反抗期,一是青春期時的第二反抗期。

    第二,個體進入叛逆期以後,有一些對父母。教師或權威人物言行、教育的反抗表現,主要表現形式有:一是硬反抗,態度強硬、舉止粗暴;二是軟反抗,漠不關心,冷淡相對;三是反抗的遷移,有時候不敢把反抗表現給父母、老師等,就把反抗遷怒於其他人。

    第三,在父母、老師眼裡,以前聽話的孩子怎麼變了,乖孩子怎麼變成“壞孩子”了?親子難以溝通,孩子變得有主見了,這孩子怎麼不和我們交流了?孩子的這些表現在父母眼裡屬於不正常現象,認為孩子的心理不正常了。其實,這些孩子青春期時期叛逆所表現出的一種特殊心理行為現象。

    不是青春期的兒童不正常了,而是父母的觀念和腳步沒有跟上成長的孩子,孩子進入了“心理斷乳期”,要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要以獨立的人格對待父母,因此有些父母就認為孩子心理不正常了!

  • 5 # 心理諮詢師一嬋

    從發展心理的角度來看,叛逆是人在成長中的必然過程。是生命破繭成長的過程與掙扎,每個人成為獨特自己的探索。聽過一句話“如果叛逆期沒有發生叛逆,後面的人生中也會出現問題”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始終處於發展和制約之間的鬥爭,比如1-3歲時,我們面臨自主和羞恥感的問題,當我們能用自己的小腿跑得更遠時,我們渴望著去自由探索未知的世界,所以什麼都是好奇的,我們要去用手去捅插板孔,是因為好奇,家長會出於安全不準小孩子去捅插板,如果家長的制止讓孩子聽話了,孩子嘗試新東西時可能產生羞恥感 而失去探索的勇氣,孩子就成了家長心中的“好孩子”;如果沒有聽話,就變成讓家長頭疼的“匪頭子”,但這個年齡階段,家長在讓孩子安全和孩子自主性之間採取的處理方式不對,單純追求要一個“好孩子”,聽話的乖孩子,那很遺憾的是我們就已經可能失去了一個未來的探險家,孩子的探索精神會減弱。

    在成人前,心理學上有兩次“逆反期”。

    第一次在3-6歲,孩子在三歲左右是自我意識的第一個飛躍期,也是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這個時期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行為主要表現為:要參與成人的生活活動,自以為別人能幹的事情自己也能幹,並大膽付諸於實際行動,自己要做的事情如果被成人代做,往往堅持退回原狀自己再重新做,他們內心希望父母能接納他“很能幹”“長大了”的感覺。如果父母支援孩子表現出來的目標感,孩子就能產生出主動性,抱負心和責任感。

    可能當過家長都知道,這個階段的孩子是人生最勤快的時候,看到家長在幹什麼就想做什麼,而且先行動力極強,掃地可能在家長眼裡是純粹的搗亂,因為會越弄越亂,沒有耐心的家長可能會直接阻止孩子的行為,還有一些家長會粗暴的制止,這樣孩子就會產生內疚感,認為自己“不行”,造成孩子的不自信。孩子一般會通過抗爭來表現我自己“能”,所以在這一階段,就會和家長有一個博弈,但往往會被家長壓制,而變成聽話的孩子。

    3-6歲是第一次逆反期,可能大部分家長只是會覺得孩子沒有以前“乖”啦,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孩子人格成長的重要過程。

    第二逆反期是在青春期,這個時大家都知道的,這裡不再做闡述。

    總之,叛逆是成長、成熟的必然過程而不是孩子出了問題,也不是孩子不聽話,家長要做的是用愛心和耐心去陪伴孩子去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形成他們獨特的、完整的個體。

  • 6 # 工信科

    不算。

    叛逆很正常,個性想張揚。

    家長要理解,青春有夢想。

    誰沒年輕過,年輕急飛翔。

    誰沒經歷過,好心又受傷。

  • 7 # 秦蘇渝

    叛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分化自我的一種表現。

    孩子在2歲左右,青春期兩個階段會顯示出叛逆的表現。

    2歲幼兒的叛逆是和從母嬰關係中分離出“我”這個存在。青春期叛逆則是還是進入真是社會之前彰顯自我的一種表現形式。

    這兩個叛逆期家長要疏導不是打壓,家長要懷著抱持的態度來面對。

    相信孩子會很快平穩渡過叛逆期

  • 8 # 老墨汁

    現在大部分孩子在成長到13歲左右開始,都會出現叛逆期,是屬於心理正常。大多數孩子年齡到19歲左右基本結束。

    叛逆期的孩子,作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和關懷。

    此時孩子們由於生理髮展期,性的成熟,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很大的衝擊性。比如,對異性的好感與好奇;對自我的迷茫與困惑;對獨立的渴望與無耐;對人生有了自己的理想和設計……最容易走偏的是部分孩子對學習文化課的放棄,令人遺憾和痛惜。

    所以,叛逆期,是孩子們心理正常的發展必由時期,也是值得我們對孩子最應該關注和關懷,教育和引導的要時期。

  • 9 # 菩提感恩

    可能是孩子心理出了問題,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瞭解孩子,陪孩子聊天,看看孩子心理是怎樣想的,多和孩子溝通,或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 10 # 哦你哦巨頭

    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

    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產生,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到自己越來越不愛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