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毛體書法

    關於漢字書寫方式的變更,這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是書寫形態的變更。這個變更與文字的發展是一致的。在秦之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很不統一,不但一個字有好幾種寫法,且字的形態也不相同。秦統一六國後,這種情形直接影響到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始皇下令“書同文”。李斯等人受命進行文字的整理,以戰國時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劃簡略的新文字,於是,一種新的書體“秦篆”,又稱“小篆”誕生了。隸書萌芽於秦代以前,到西漢時,隸書得到發展。漢桓帝、漢靈帝時代,是隸書的鼎盛時期。隸書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楷書的出現,使唐楷、宋體登上漢字發展的頂峰。縱觀文字發展史,每一次文字改革和書寫方式的變化,都極大地提高了書寫效率,直至促進印刷術產生,對推動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是書寫格式的變更。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以前,書寫材料主要使用竹簡。由於竹簡偏於狹長,古人為了書寫便利,就選用豎寫的方式,然後把一個個竹簡穿起來,即成簡書。後來雖然發明了紙,仍然沿用了在竹籤上豎寫的習慣。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清代末期,西學東漸,一些進步人士,要求與西方接軌,改變從右向左豎寫的書寫習慣,且呼聲越來越高。清末劉世恩開創先例,寫了一本“橫行”排版的書叫《音韻記號》。

    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陳嘉庚等知識分子、愛華人士先後向國家提出漢字“橫行”的主張。受學術界的影響,1955年1月1日出版的《光明日報》,率先使用漢字從左向右橫行排版的方法;到1955年11月,全國中央級報紙大多選用橫排方法,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也改為橫排,至此全國印刷品排版方法均改為橫排版。書報、刊物印刷排版的變化,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書寫習慣,從左向右橫寫的方式,慢慢成了人們新的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風險投資,該如何去取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