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郝峰濤
-
2 # 花蕾005
高中,已經脫離了義務教育範疇。學生們開始真正為自己而讀書!
與其說前面的所有學習,都是老師把控的多,什麼問題都以老師問學生答為主。那麼,我個人覺得高中生應該逐漸形成自我約束,自我學習的態度和習慣,為大學更主動的學習打好基礎。
而高中的排行,應該更多的向家長和學生提供自我學習的平臺,讓更多學習上“吃不飽”的學生,進一步的、更多的增加一些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也讓學生們的能力逐漸分層,對應學習更適合自己能力的學習內容。
但是,社會上不免有家長不理解此含義,社會上也不統籌進行溝通與宣傳,造成了家長們的互相攀比、學生們的艱難及逆反,更有一些炒作之嫌!
總之,排名不排名,排行不排行,你家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和最終的學習成績,並不會單單因此而改變,這是社會教育大方向和家庭教育小方向的溝通和理解問題。
-
3 # 圖書館那點事
一是中國人傳統就喜歡榜單文化,萬事都要排一個一二三四,比如古代科考狀元,榜眼,探花。二是高考的重要性,高考文化盛行。三是利益化,有人就有江湖,高中更是如此。有了榜單就有名氣,就有源源不斷的利益。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優勢中心”,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於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引導,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以寬容之態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四,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