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莫爾的烏托邦

    可以說,甲午戰爭的慘敗,可謂打斷了中國的脊樑骨,是清朝滅亡的最重要原因。

    甲午之前,外國的入侵其實對清廷來說只是皮外傷,哪怕首都被人家佔了,圓明園被人燒了,戰爭規模終究有限,最後賠款數量(兩次鴉片戰爭總計賠款2700萬兩白銀)也算不上巨大的負擔。反倒是太平天國把清廷折騰的夠嗆,命懸一線,結果也是命好,一下冒出來曾國藩,左宗棠等一大批不世出的人才,不僅把長毛軍剿滅,還讓清廷迎來了一個30年的“中興”,洋務運動風生水起,北洋水師耀武揚威,一度有大國崛起之氣象。中間還在軍事上和法國打了個平手,導致人家內閣倒臺。

    洋務運動

    然而一切看似美好的幻象,在一場甲午戰爭之後,全部灰飛煙滅。

    首先是軍事上的打擊,引以為豪的門面——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廷再無大國重器。其次是經濟上的巨大負擔,2.3億兩的賠款,讓清廷再無能力去搞建設,搞軍事,去提高自身實力,可以說被死死地摁在地板上了。

    簽訂馬關條約

    最後,也就是最重要的,民族自信徹底沒了。如果說被英國、法國這些高鼻樑藍眼睛的洋人擊敗,還可以狡辯出一些理由,畢竟人家是傳統列強。但是日本,這個可是千年以來一直都是隔壁的那個窮小鬼的角色,已經被中中國人看不起了一千年,居然連他都打不過!這一仗,可以說不僅讓當時的中國人,甚至全世界都大跌眼鏡。

    國際上,以前大家還覺得你是東亞的老大,還多看你一眼,而之後地位一落千丈,你就是一個可以任人宰割的國家,和那些東南亞,非洲國家沒啥區別;國內則是掀起了救亡圖存的高潮,全中國上下對清王朝的不滿達到了頂點,權威崩塌。精英人士中,維新派和革命派紛紛出現在歷史舞臺,許多革命黨人也是在甲午之後,跑去的日本。下層民眾,因為被賠款帶來的稅務負擔而壓得喘不過氣來,暴亂的情緒也逐漸升級。

    日本的革命黨人

    所以,清朝被推翻,如果要從根本原因上找,甚至可以從入關之後說起,但要說對清廷打擊最大的,就是甲午戰爭。後來的武昌起義,不過是幾聲槍響而已,清廷的架子早已經爛空了……

  • 2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在中國古代所有的王朝中,清朝無疑是最特殊的一個朝代。清朝既沒有毀於農民起義,也沒有毀於外族入侵,更沒有毀於王朝更迭。清朝的滅亡可以說是時代淘汰的產物。落後的文明被先進的文明所取代。滿清王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的退位,可以說是十分平和的。他的退位是守舊勢力和新興勢力妥協的結果。武昌起義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件。它既是辛亥革命的開端,也是中國走向共和的開端。更是滿清王朝滅亡的開端。

    在武昌起義之前,事實上當起整個中國內部各種社會矛盾問題衝突的人非常劇烈。由於滿清政權的腐朽無能,導致中國近代時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恥辱。人民對於滿清政權越發的不滿,而滿清政權依舊沒有任何改變。他們還幻想著統治奴役人民。這也導致了人民開始不斷的反抗滿清的封建腐朽制度。革命起義之火已成星星燎原之勢。在慈禧和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後,滿清也提出了立憲改革,但滿清的立憲改革完全就是拐著彎的加強皇權,並沒有實現真正的君主立憲制。因此革命黨開始正式對滿清王朝失望,兩者之間的衝突眼看著就要爆發了。

    武昌起義爆發後,滿清朝廷開始鎮壓起義軍。但滿清的主力北洋軍卻因為袁世凱的原因裹足不前。滿清為了平叛,不得已答應了袁世凱組建內閣由他全權掌握軍隊平叛的要求。袁世凱掌權後開始和起義軍死磕了起來。雖然雙方打得很凶,但不管袁世凱還是孫中山都明白,再打下去對誰都沒有好處,所以孫中山許諾如果袁世凱能讓溥儀退位,那麼就支援他擔任大總統。袁世凱大喜過望之後,就開始逼迫溥儀退位。最終在袁世凱幫助溥儀等滿清皇室獲得一系列好處之後,溥儀在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滅亡。

    雖然在1912年溥儀已經退位,而滿清已經滅亡了。但當時溥儀依舊居住在紫禁城內,忠於滿清的收回來依然實力強大。就連袁世凱這個大總統對於溥儀也依舊禮遇有加,甚至言聽計從。滿清雖然以滅,但聲威猶在。直到馮玉祥發動北京城政變,把溥儀徹底趕出紫禁城後,滿清的影響力才逐漸衰弱,直至消失於無形之中。

  • 3 # 燃燒的漂流瓶

    首先要先說明一點,任何國家和王朝的滅亡都是自己把自己玩死的,外部只是推動和加快了程序!

    要幹倒清朝的主要有這麼幾個勢力:1、農民軍就是太平天國。2、帝國主義列強。3、革命黨就同盟會那一群人。

    要保護和維持清朝統治的有哪些勢力:1、滿清八旗和蒙古八旗。2、帝國主義列強。3、北洋軍閥。

    分析一下就清楚了,開始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的腐敗暴露無疑,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如果清政府拿出八路軍的韌勁,英法聯軍根本別想活著離開中國!然後就是清政府的國家軍事被徹底打垮,同時經過多年的安逸生活,滿清八旗的實力也充分暴露了。同時由於多年的殘酷剝削,農民軍有了龐大的群眾基礎,此時發現滿清八旗的軟弱,於是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了!滿清無奈然後開始扶植綠營等地方軍事力量與之對抗!太平天國失敗後,地方勢力搞出了北洋軍,此時的北洋軍是支援滿清的統治,帝國列強也是支援清朝統治的,因為此時的列強是以英國為首,其餘列強是無法與英國抗衡!所以有一個聽話的政府是非常有必要的!

    再後來就是一個關鍵,就是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才是真正壓死滿清著頭瘦死的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甲午戰爭在現在來看無論從哪看,滿清都不會輸的,先說說海戰,什麼炮彈摻沙子,指揮不利等等吧!打輸了!但是陸戰呢?當時論陸軍,日本差滿清好幾條街!還有一點,日本的這點家當全是貸款代來的!只要不投降!不用打,日本自己就破產了!自己就把自己餓死了!但是結果是滿清投降了!然後日本站起來了!然後列強的各自在華找到了代理勢力!此時一個統一的清政府就不利於多個列強的利益,此時的列強開始調轉槍口開始主張推翻滿清!北洋軍閥通過甲午戰爭,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勢力,並逐漸擺脫滿清的管理和約束!最後只剩下實力最弱的滿清遺老遺少在努力維持著清政府,幾乎所有的勢力都轉移到了清朝的對立面!

    然後清朝就這麼被推翻了!

  • 4 # 長觀歷史

    清朝是被時代推翻的

    清朝統治後期,國貧民弱,用主席的話說是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對外戰爭接連失敗,對內各種類起義耗費過多精力,即使“曾完人”嘔心瀝血為清王朝強制續命,也免不了最後王朝覆滅。

    以史為鑑,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的沒落都離不開內外交困,看起來清王朝也一樣,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等等,統治階級平庸無能,吏治腐敗,滿漢之間隔閡嚴重,改革阻力太大,天災人禍不斷,彼時,天下苦清久矣,按理說該到王朝覆滅的時候了,該有新王朝建立了,可是清朝之後再無王朝。

    既然再無王朝,那麼清王朝到底被誰推翻的呢?袁世凱的篡權還是孫中山的起義,我認為都不是根本原因!

    歸根結底,清王朝的失敗在於錯過2次工業革命,徹底被時代拋棄,即使沒有袁世凱孫中山,也會有其他勢力推翻清王朝。工業革命重要性在日本彈丸小國體現的淋漓盡致,清朝統治階級固步自封,即使晚期統治階級已經醒悟,不過錯過了最佳時機,待武昌起義這一外力稍微觸碰,整個帝國大廈頃刻間轟然倒塌。

  • 5 # 一個小嘍囉

    1840

    公元1840年6月28日,第一發來自西方的炮彈落在廣州土地上開始,堅船利炮就敲開中國的大門,實質性的將清朝的覆滅推上了日程表。儘管中國這頭沉睡的獅子是從康乾盛世後期開始沉睡併為落後捱打埋下的伏筆。

    當清軍還是使用長矛大刀的時候,英法聯軍已經進入了火器時代。更為荒謬的是道光皇帝此時對英帝國為何方聖神還不甚瞭解。一場資訊、技術、視野不對等的戰爭開始後,清軍節節敗退,不得不從天朝上國的夢想中清醒過來。相繼簽訂了一些不平等條約,進行了大量的賠償,並強行被英法等西方強國撬開了貿易視窗。

    1851年

    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剛剛過去十個年頭,在廣西的金田爆發了農民起義,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的太平天國在接下來的13個年頭裡幾乎席捲了東南大半個中國,這場戰爭對清廷的財力、政治、軍事等進行了檢驗與重新分配,深深的撕裂了清朝的整個統治體系。

    身居紫禁城深宮內的統治者,此時真正體會到了內憂外患。不得不依賴各地方勢力做大來聯合圍剿起義軍。於是湘軍體系與依託於湘軍的淮軍體系等相繼崛起。

    天京城(南京)被攻破的那一刻,這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除了給整個清帝國帶來內亂和撕裂,還更進一步的將廣大民眾推向了水深火熱的深淵之中。

    1860年

    這一年咸豐皇帝很不好過。

    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開啟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又一次聯手進攻中國。

    2月,英、法當局分別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餘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4月,英法聯軍佔領舟山。5、6月,英侵略軍佔大連灣,法侵略軍佔煙臺,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為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 8月1日,英法聯軍18000人,由北塘登陸,進佔天津。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佔領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9月18日,英法侵略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 清軍全軍覆沒。9月22日咸豐帝等則以北狩為名攜皇后、懿貴妃等離京逃往熱河避暑山莊。

    10月13日聯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10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搶劫焚燬圓明園。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暢春園等均被付之一炬。

    10月24日、25日,英法聯軍以焚燬紫禁城作為威脅,迫使恭清廷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

    清朝國祚276年,這是第一次京城被侵略軍攻克。

    縱觀歷史,首都被打下,基本上離覆滅就不遠了。

    1860-1890年

    這三十年清廷主要做了幾件事,一是剿捻軍,二是不斷平衡與削弱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不斷崛起的地方勢力,三是不斷簽訂與西方國家之間的不平等條約,整個中國都變成了一塊餐桌上的蛋糕,國土在縮小,民力在耗盡,財政在枯竭,社會在撕裂與突變。四是有識之士興起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是整個清帝國的迴光返照,企圖儘快追上世界的腳步。很多有識之士此時也睜開眼睛開始在學習西方的軍事、文化、管理體制。對於垂垂將死、腐敗墮落的清帝國,這是一支致命的強心針。

    1894年

    這一年洋務運動搞了差不多三十年,在上一個十年中,中國軍隊遠赴越南北部與中國東南沿海與法國進行了一場正面接觸,幾乎不落下風,這給統治者造成了幻覺。

    幾乎同時在1840年前後被西方世界強行開啟過門的小日本,在這一年與中國發生了甲午戰爭

    這場戰爭讓由內有識之士真正認識到,不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妄想成為世界強國就成了無稽之談。

    這一年,一個叫毛潤芝的湖南小孩一歲了,出生於湖南省湘潭市韶山沖。

    第二年,在天津鹹水沽南約10公里的地方,袁世凱奉旨在此都練新軍,在原10營近5000人的"定武軍"基礎上,又增募新兵2000多人,採取近代德國陸軍制度,組建步、馬、炮、工、輜等兵種,全部採用外國新式武器裝備,並制定新的營規營制、餉章、操典。袁世凱在小站設立了"新建陸軍督練處",除了起用當年隨李鴻章來北方駐防的淮軍舊將外,又派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分任各處總辦或統帶;派曹錕、盧永祥、王佔元、段芝貴、李純等分任各營哨官;並委派舊友徐世昌、任秀深、唐紹儀辦理文案。

    這些新出現的名字,將在十幾年後結成利益共同體,一舉結束清朝的統治。

    1898年

    光緒皇帝在這一年想搞事情,康有為這個妄人在這一年之前一直都想搞事情。可掌握大權,久居慈寧宮那位老太太不答應。

    戊戌變法變成了百日維新。

    結果是七君子血濺菜市口,光緒帝被軟禁。

    1900年

    時間來到了一個新的世紀。

    1月,慈禧不顧西方外交人員的抗議,釋出維護義和團的詔令。直隸總督裕祿於是由本來剿滅義和團,轉變成扶助義和團。除了向團民發放餉銀外,裕祿還邀請義和團的首領大師兄到天津開壇聚眾。於是山東的拳民湧入直隸。由天津至涿州、保定都有拳民起壇請神、燒教堂、殺洋人、殺清軍、併到處毀壞鐵路及電線杆等洋物。

    義和團運動全面爆發了。慈寧宮裡那位老太太忘記了40年前的教訓,意圖依靠拳民向列強說不。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皇帝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

    這個事件最終導致八國聯軍於8月16日晚全面佔領北京城。俄國除參加聯軍行動外,單獨入侵了中國東北,並於10月佔領瀋陽,至此佔有東北全境。

    在清政府尚未向各國宣戰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議,稱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援義和團的命令。

    東南互保這件事實際上宣佈,以袁世凱等地方督撫為首的地方軍事勢力開始不斷坐大,已經具有擺脫中央政府控制的能力。

    而清朝皇室逃往西安途中,背叛了義和團拳民,1900年9月7日,清廷釋出上諭,稱"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剷除不可"。中外勢力的聯合導致了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同時,清政府派慶親王奕劻及李鴻章為全權特使,與各國和談。

    新世紀,過去60年的創傷讓很多中中國人開始覺醒,深刻認識到皇權政治的落後,開始積極的向西方進行學習和開始具有反抗意識。

    這一年十月,清政府的掘墓人孫中山先生,派鄭士良到廣東惠州(即惠陽)三洲田發動起義。義軍奮戰半月,開始頗為得手,後因餉械不繼而失敗。

    1905年

    迫於內外形勢壓力,清政府於這一年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頒佈了新學制。廢除科舉制度,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這一教育根本性的改變,為後來風起雲湧的革命培養了一大批思想進步銳意進取的人才。

    此時的中國社會各種矛盾不斷激化,革命黨反抗鬥爭持續不斷。1906年清廷丟擲的“預備立憲”企圖製造一種變革的假象,其實是變相加強皇族 的權利,反而引起廣大立憲派極大不滿。

    1908年

    這一年的11月15日,慈寧宮的老太太和光緒帝死了。

    他們的死,直接造成了清帝國統治層面上的真空,朝廷的統治力陡然下降。滿族勳貴階層除了享樂和腐敗基本沒有能人能站出來獨當一面。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登基,其父載灃攝政。

    這一年,小站練兵以近14年,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北洋軍事勢力

    前一年的1907年,孫中山親臨前線,組織了鎮南關起義。給全中國人民帶了了極大的鼓舞,新世界的曙光已經來臨。

    1911年

    4月,爆發了黃花崗起義,在全國引起巨大震動。

    5月,清政府公佈內閣名單,其中滿人9名,漢族4人,被稱為“皇族內閣”。立憲派大失所望,逐漸開始轉變為革命黨。

    為取得國外勢力支援,清廷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商辦鐵路收為國有,企圖轉賣給外國,這一行為掀起了全國較大規模的保路運動,在四川省尤為激烈,參加者數十萬眾,清政府下令鎮壓。

    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代表,槍殺數百請願民眾,8日下令解散各處保路同志會。激起民變,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宣佈脫離清政府統治的地方政權。將保路運動推向高潮。

    為撲滅起義,清政府派瑞方率領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致使湖北防備空虛。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人打響了第一槍。

    10月11、12日,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起義。

    清政府迅速做出反應,令陸軍大臣蔭昌迅速趕赴湖北,所有各軍均任其節制。並令海軍提督薩鎮冰統帥海軍與長江水師進攻武漢。14日,清政府編組1、2、3軍以及陸軍第四鎮及混成第三、十一協為第一軍,由蔭昌為軍統,以陸軍第五鎮為第二軍,馮國璋為軍統,以禁衛軍和陸軍第一鎮為第三軍,載濤為軍統迅速向武漢推進。

    為時一個半月的陽夏戰爭爆發了,在41天之中,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浙江、貴州、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等省市,先後獲得獨立。關內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肅、河南、直隸、山東四省效忠清朝。

    在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後,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袁世凱遂與革命黨人談判,形成南北議合。

    1912年

    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

    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已經名存實亡的清廷退位,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將權力移交給袁世凱,清朝正式滅亡。

  • 6 # KarryXin

    清朝是被黨革命人發動的辛亥革命推翻,首先是黨革命人發動的武昌起義,是直接導火速,其次是武昌起義,促成了袁世凱順利奪權,三世革命黨人的作用是15個省宣佈獨立,清朝是被革命黨人發動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11帝享國276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9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了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在隨後的20餘年間,平均大事大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正式臺灣,逐步掌控全國,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制機制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那麼到底是誰推翻了清朝?真正推翻清朝的是誰?多民族國家得到統一公共清朝統治者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版圖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主權的完整,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高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鴉片戰爭後,多國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戰爭跟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迫末代博儀遜頒佈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 7 # 一個失落的小強

    清朝是被自己人推翻的,武昌起義只是一個導火線,點燃了清朝覆滅的炮火而已,後續在各地革命黨的不斷起義中,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見時機成熟,便以革命軍來威脅清朝統治者,迫使其退位,建立中華民國。

  • 8 # 麥浪汁

    甲午戰爭以後,李鴻章在一片罵聲中離開了直隸總督這一疆臣之首的位置,在北京當個閒職。後來他又遍訪諸國,到了德國的時候,他這個東方俾斯麥終於見到了俾斯麥本人,也參觀了德國的軍隊。有感於德國軍隊的強大,他覺得如果中國能練這樣一支軍隊,那該多好啊。李鴻章錢也花了,軍艦也買了,兵工廠也建了,怎麼就練不出這樣一支軍隊呢。

    有人說是錢不夠,慈禧太后太可惡,把錢挪用了修園子,李鴻章太可惡,拿軍餉奉承慈禧。其實日本在搞明治維新的時候更窮,他們的錢哪裡來的呢。發行公債。發行公債是很多近代國家搞工業化改革的標準操作,籌集社會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戊戌變法期間也有人提議效仿諸國,發行公債。不同於其他操作,凡是來錢的東西,政府還是比較積極的,但是後來沒有成功。

    有人說因為清政府是不敢讓李鴻章這樣的地方武裝做大。那麼我們看看歷朝歷代,有哪個皇帝敢讓一支地方武裝做大。中央政府削番,把地方武裝消解,讓榮祿練新軍,加強中央的軍事能力,有什麼問題?即便是現代的主流國家,也都是中央養兵,地方不養兵。

    李鴻章個人認為,是北京的言官們太可惡。他們根本沒上過戰場,沒見過洋人的軍隊,讀了幾十年聖賢書,然後就空談時政,把自己的事情都攪黃了。李鴻章對外要應付列強,回來還得堵這些人的嘴。按理來說,言官制度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非常先進的制度,朝廷的官員都要受監督,言官不畏強權,鍼砭時弊,揭發貪腐,為民請命,是職責所在啊。而清朝歷次的對外戰爭,基本上是沒打過仗的都是主戰派,打過仗的都是主和派。主和派當然是被言官們看不起的,因為這說明前線的官員貪圖個人生死,不能全力盡忠。按清朝的慣例,武官是要戰死的,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如關天培戰死,鄧世昌戰敗自殺,聶世成陣亡等,他們作為中國軍人的代表,展現了中中國人的節氣。而像餘步雲,戰敗以後棄城而逃,最後則是被斬首。

    而李鴻章當年是從戰場上下來的,打太平天國的時候,他的軍隊被全殲,他差一點也成了烈士。後來的李鴻章整軍備,搞洋務,為大清竭心盡力,你說他不忠,也談不上。

    問題出在哪裡呢?清朝擁有當時的世界第一規模的陸軍,但是在戰時卻經常兵員見肘,無兵可調,為什麼?這跟清朝的體制有關係。清朝的軍隊負責兩個事情,一個是對內,一個是對外。中國是一個幅員廣闊的大國,軍隊要維穩,要彈壓百姓,負擔部分相當於現在警察的職責。而且長期以來,這個職責是主要職責。我們說清軍很爛,但是這個職責在近代以前乾的不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道光皇帝還平定了張格爾叛亂,上面提到的餘步雲將張格爾擒獲,押送回北京斬首。而更多的地方則是一兩百年沒打過大規模的戰爭了,算是比較平穩,雖然農民起義不斷,都是區域性的,對中央政府沒有什麼威脅。即便是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照樣被絞殺。第二的功能才是對外,維護國家主權,抗擊列強侵略。太平天國運動期間,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曾國藩接到勤王的聖旨,他的判斷是,北邊的戰事只是次要的,短促的,很快就能解決,太平天國才是真正的威脅。於是他接到聖旨以後,磨磨蹭蹭的就是不北上,果然沒多長時間北邊的問題解決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的軍隊就要分兵把守,每一個省份都有軍隊,牽扯了清軍大部分的精力,那麼能用來對外的力量就捉襟見肘了。而且清朝明白,列強來中國,並沒有要推翻清政府統治的決心。而如果內部出了問題,就真可能丟掉政權。內部問題永遠是核心問題。

    為什麼清朝政府要設計這樣一個體制呢,跟思想有關係。中國古代的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請注意不是階級社會,我們當然不能否認階級的存在,但是中國古代社會沒有階級對立,即使是處於社會下層的農民,也是普遍支援這個體制的,所以那些農民領袖們一旦掌握了權力,就要仿照他們要打倒的那些人來設計體制。恩格斯所說的階級,指的是按血統區分階級,你努力賺錢,努力讀書,比那些老貴族們實力強,但是你進不了他們的圈子。因為他們的祖上是貴族,而你只是一個有錢有能力的低等人。這就是教科書裡講的新貴族要搞資產階級運動的原因。而中國古代平民百姓都可以通過讀書成為人上人,可以通過辛苦勞動、省吃儉用、經商所得購買土地,成為地主。整個社會的向上的流動性是暢通的,也就不存在階級對立。農民運動的本質不是推翻體制,而是推翻處於體制上流的人。錢穆總結中國古代為,有流品,無階級。),皇帝處於最高的地位,其次是各級官員,地主,富商等,下層就是農民,工匠等。這跟中國古代的士農工商的思想是一致的,整個社會都認同這個價值觀念。體現在法律上,民告官,不管小民多麼冤枉,先挨三十大板,再說事情。一般三十大板下來,人非死即殘。所以小老百姓除了極端情況,不會去告官。如果實在惹了民怨,都是當地的紳縉等組織起大家,找個比如說寡婦的兒子,讓他去喊冤,挨三十大板,大家集資給他治病,死了給他家一筆撫卹金。不同身份的人禮儀不一樣。同等級的人禮儀要對等,比如我給你磕頭,你也得給我磕頭。身份高的見了身份低的就不必如此。古代二品官以上,老婆才能叫夫人,三品官的老婆才能叫太太。只要是有功名的人,吃宴席必須要跟普通百姓分開,體現尊貴。直到現在,宴席上老師都是跟有錢的,有頭有臉的坐在一塊,因為他們是國家承認的讀書人。

    在這樣的思想和體制之下,就有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軍隊作為維護統治者的暴力機關,當然要彈壓被統治者,軍隊的主要敵人,那些不安分的農民遍佈全國,所以就要在各地分兵把守,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了。在這樣一個體制之下,李鴻章又怎麼能籌到足夠的錢,又怎麼能得到他的統治者的足夠信任,又怎麼能組織起統一戰線,組建一支強大的軍隊呢?

    西方國家的軍隊就沒有這樣的包袱,原因在於近代的西方國家平權思想廣泛傳播,打破階級限制,打破等級限制,在一個國家內,憲法之下人人平等,包括政府官員。在這樣的思想體制之下,每一個公民都是國家的主人,都是統治者,軍隊要保衛國家的統治者,就要保衛國家的每一個人。反過來說,統治者要支援軍隊,那麼所有人都有義務擁軍。那麼在國家內部,軍隊就不需要去分兵把守,彈壓百姓了,你怎麼能去彈壓你要保護的人呢。當各地出現騷亂的時候,去平息事情的不是軍隊,而是警察。軍隊逐漸的演變為國家化。尤其是到了現代,軍隊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老百姓要遊行抗議,軍隊想去鎮壓的話絕對是非常輕鬆的事情,但是現代的主流國家沒有這麼幹的,像民國時期,學生等大遊行,軍隊去了就是維持秩序,是不能對老百姓開槍的,你開槍了,政府的合法性就消失了。同樣的,當全民都支援軍隊的時候,軍隊的戰鬥力自然大大提升。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漸發展的過程。但是總歸是比清朝進步了一大塊。

  • 9 # 文淵閣007

    大清王朝是如何從根源上走向衰亡的?

    引入:女真族努爾哈赤在1616年建立大金,史稱後金(為了與北宋時期的金國區分開,完顏打骨打建立的金國,稱為前金),完成並鞏固了女真各部的統一。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1635年將女真族改名為滿洲族,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完成了東北地區的統一,1644年,順治帝時期,在吳三桂的投降下,清軍大舉入關,之後將李自成從北京趕走,完成了對全國的統治,順治帝之後,清朝又經歷了九位皇帝的統治,大清王朝總共十二位帝王,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順治)、玄燁(康熙)、胤禛(雍正)、弘曆(乾隆)、顒琰(嘉慶)、旻寧(道光)、奕詝(咸豐)、載淳(同治)、載湉(光緒)、溥儀(宣統),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宣佈退位,從皇太極時開始算,大清王朝歷時276年。

    那麼清朝在後期遇到了哪些危機加劇了他的滅亡呢?

    一、社會危機:人口增長導致政局不穩

    十九世紀清朝所面臨的大問題就是人口過快增長。由於康熙到乾隆時期,國家重視農業的發展,還將農業定為“國之大計”,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興修水利,加上高產農作物甘薯、玉米、馬鈴薯等的推廣,使國家養活更多的人成為可能,這些措施使國家經濟得以快速恢復和發展,當時社會相對比較安定,於是人口大量增長,保守估計從清朝初年的4200多萬人,到乾隆末年達到3億,在清朝後期人口甚至高達4.5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人口增長帶來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人地矛盾突出,當時雖然有墾荒政策,但耕地面積的增加卻很緩慢,從順治末年至乾隆末年,大約140年間,耕地面積從5億畝增至大約9億畝,耕地的增長遠遠落後於人口的增長,再加上土地兼併日益劇烈,地少人多,無田可耕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如乾隆末年,平均每人只有3畝耕地,到了道光時,人口繼續增加,耕地卻沒有增加,每人平均耕地只有2.25畝。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人地矛盾呢?清政府想的一個方法就是向城市轉移勞動力,增加工作機會。由於大清王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國家對外貿易發展欠缺,商業經濟緊縮,到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國相繼開啟中國國門傾銷工業商品,破壞了中國的小農經濟和商品經濟,更讓就業緊張的人們雪上加霜,大量的賠款也同時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此外還有貪官汙吏的壓榨,民生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就會形成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會產生民變,大家熟知的有天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還有早期白蓮教之亂的發生,鎮壓叛亂所花的費用是非常高昂的,為了鎮壓白蓮教,清政府最後估計共花了1.2億兩,造成國家財政壓力極大,這些內亂加快了清朝走向崩潰的邊緣。

    二、政治危機:權力監督和執行力不到位

    除了人口和內亂問題外,還有與朝代衰落相關的問題,就是統治者意志力薄弱和對臣下監督的缺位,導致政治腐敗。比如嘉慶和道光皇帝在關鍵時刻都不夠果斷,說明具有優柔寡斷的性格,在面對嚴重危機時表現得驚慌失措,嘉慶當時面對的問題就是和珅的貪汙腐敗,和珅聰明、有野心,且貪婪無比估計在封建社會時代上沒有一個人物能像他那樣,能一致地被大家熟知和盡情批判,和珅徹底地把乾隆對他的寵幸轉化為金銀財寶,也就是權力變現,直至被查抄前,和珅個人資產據說有8億兩白銀之多,超過他當政期間國家稅收的一半,“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就是一個真實的寫照。和珅通過對皇帝的掌握,在周圍籠絡了一大批官吏,在各地方精心安排有系統地貪汙,當時大多官員的任命,都得先向和珅的黨羽們找關係意思意思,很明顯大多官員花時間專營如何巴結上司,能辦實事的人越來越少,政府部門就會出現窩工怠政的現象,整個官僚系統深受和珅貪汙風氣的影響。於是嘉慶面臨了進退兩難的局面,是該徹底打老虎拍蒼蠅進行全面整頓,還是勉強接受事實,只懲治一些代表性的高官殺雞儆猴,而將一般官員深刻教育後釋放。他選擇了後者,嘉慶沒有魄力去整頓吏治,就是統治者手段不夠強硬的一個體現,也為大清的逐漸衰落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三、經濟危機:貨幣問題引發財政危機

    到鴉片戰爭前,清朝的貨幣問題已到了山重水盡的地步,一千文銅錢能夠兌換一兩銀子,都是由政府強制執行的,說明白銀外流問題越來越明顯,白銀的短缺,物以稀為貴,使白銀變得越來越值錢,到1846年鴉片戰爭後甚至出現過一千八百文銅錢兌換一兩銀子的情況,這個趨勢是由於大清與外國的貿易差額轉變所造成,也就是因為外國大量工業商品輸入中國,加上毒品鴉片的大量輸入,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從十六到十八世紀,擁有繁榮商業經濟的中國,曾是世界最大的白銀輸入者,到中國大門被開啟後,白銀供應流動突然地反轉,在對外貿易中,中國出現了逆差,在最嚴重的十九世紀40-50年代,每年的平均白銀外流超過一千七百萬元,白銀的大量外流造成了兌換率的大變動,最後引起貨幣系統的混亂,於是在道光年間出現了經濟蕭條現象,因為銅錢貶值,引發了信用危機,造成了許多錢莊倒閉,產生不久的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中的製造業生產下降,進一步使許多工人失業,錢不值錢,也使農村的小地主的賦稅負擔變重,許多人因此失去了田地,大地主、官僚貴族們趁機兼併土地,使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動亂,從而出現了蝴蝶效應,清政府賦稅大量減少,政府的支出不足,基礎建設常年失修,遇到災年時國家救助難以及時到達,各級層工作人員的實際收入減少,他們不得不進行貪汙來維持生計,用於國防的經費開支不足,在最需要應對內亂外患時,導致軍隊的戰鬥力低下,士氣不振,武器常年不更新,在面對辛亥革命局勢時更是捉襟見肘,由於太依賴於袁世凱的新軍力量,才讓他有機可乘,攫取國家權柄,十九世紀40年代的經濟蕭條,致使大清王朝邁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結語:其實清朝的衰落,首先是從自身各方面逐漸腐爛的,辛亥革命的發生只是加劇了大清的滅亡而已.袁世凱得以掌權,辛亥革命能夠成功,都與清朝的虛弱緊密相關,革命爆發後,北洋新軍統領袁世凱為保實權,同孫中山達成南北議和,國民政府同意如果袁世凱將清帝逼退位,結束清朝的統治,就把大總統的位置讓與他,袁世凱確實也這麼做了,他把南京臨時政府通過的《優待條例》轉給清朝統治者,要求清政府立即同意共和,不然就率領新軍攻入北京城作為威脅,清政府衡量自己的實力後,最終在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佈接受條件,正式退位,於是大清王朝至此結束。

  • 10 # I老八一槓I

    清朝的滅亡總體來說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的治亂迴圈,到了晚清時期,大清也就260多年了,基本上就是一個王朝壽終正寢的時候!

    不過拋開宿命論來講,一個王朝的覆滅其實在它建立的時候已經埋下了禍根。

    拿清王朝來說,滅亡的禍根就在於終滿清一朝,都將滿漢大防放在首位,即便愛新覺羅家血統已經很駁雜,滿清貴胄也徹底漢化,但他們始終不願意踏出最後一步。

    這種情況如果在清朝鼎盛事情,漢人自然只能忍受,可到了晚清時期,清朝統治力已經下降,漢人官員也就生出了各自的心思!

    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袁世凱、張之洞等人與聯軍簽署《東南互保條約》,事後清政府竟然沒有追究,就是中央與地方,滿族與漢族主次異位的徵兆!

    及至後來,載灃主持政體改革,想要弄一個以皇室為主的上議院,結果遭到各省議員反對,最後只能不了了之,可以說那時所有人都看出來,滿清已經不行了!

    最後清朝覆滅,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輕鬆的一次朝代更迭了,短短兩個月,各省宣佈自治,隨即就是滿清滅亡,民國建立!

    作為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手底下竟然沒有成建制的部隊,足以說明滿清之覆滅,完全是水到渠成之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你一千元十天不準玩手機,專心陪伴母親十天,能堅持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