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國布衣

    孟獲是《三國演義》裡濃墨重彩的一個人物,諸葛亮討伐南中,“七擒七縱”才收降了他。而歷史上真實的孟獲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蜀漢滅亡之際孟獲為什麼沒有出兵救援?

    孟獲是《三國演義》這部古典演義小說重要的人物角色,諸葛亮討伐南中,曾“七擒七縱”收降了他,然而在歷史上是否有孟獲這個人是存在爭議的。陳壽所著正史《三國志》並沒有記載孟獲這個人。不過,像《漢晉春秋》、《華陽國志》、《襄陽記》倒有明確記載。

    孟獲在歷史是否確有其人,史學界早有爭議。史學家黃承宗認為孟獲確有其人,孟獲的姓孟姓乃南中大族,雖然他的生卒年無法考證,然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曾出土一漢代石碑,現位於雲南省昭通縣第三中學內的“孟孝琚碑”則可以佐證孟獲確有其人,該碑記載漢代孟姓在歷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兩個大姓之一。

    如果孟獲確實是南中望族,地方首領,則“七擒七縱孟獲”故事是否真實的呢?這個故事其實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援引《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經藝術加工而來。另外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也有簡要的記載。可是《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出師表》均沒有記載,北宋大文豪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倒是記載了“七擒七縱孟獲”事,但顯然也是借鑑了《華陽國志》。

    孟獲是當時的南中大族、地方首領,反覆無常,對蜀漢穩定後方造成很大壓力。諸葛亮討伐南中,行軍三四個月深入不毛之地,最好是一戰而定,豈有“七擒七縱”的道理,這豈非兒戲?更何況要在七個不同的地方打打放放,如此離奇、荒誕不經,讓人不得不懷疑事件的真實性,“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三國演義》如此濃墨重彩,只不過是為了增加故事的可讀性。

    諸葛亮討伐南中始於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而蜀漢滅亡於公元265年,估計那時候孟獲已經過世了。根據《三國演義》所描述孟獲形象,當時該有三十多四十了。孟獲卒年不詳,而自“七擒七縱”後孟獲好像憑空消失了,這說明孟獲的結局或病故,或因內亂去世,總之,蜀漢滅亡之時,孟獲已不在,就更不可能出兵救援了。

  • 2 # 為一天

    雖然孟獲已經死去,但是繼任者在蜀漢滅亡之際,為什麼沒有救援?

    七擒孟獲,南蠻人口銳減。

    所以,即使他們有支援的心,奈何有心無力。

  • 3 # TonyDeng

    小說畢竟是小說,自有圓不了漏洞。莫說歷史上沒有什麼七擒孟獲收心的事,縱然按照小說的描寫,那也不叫收心,根本不是,只是無力繼續抵抗下的投降罷了,不會去救你。

    如果南方服心,劉禪也不至於不南遷而選擇投降。

  • 4 # 北大賢學長

    大家好,我是北大百曉生,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七擒孟獲,又稱南中平定戰,是建興三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動平定南中的戰爭。當時朱褒、雍闓、高定等人叛變,南中豪強孟獲亦有參與,最後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南中。諸葛亮將當地首領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獲城將孟獲擒拿,並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對於七擒孟獲來說,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編和虛構創造,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實際上,七擒孟獲的情節,實際上《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也有提到。換而言之,在正史上,確實有孟獲這麼一個人物,並且孟獲也臣服於蜀漢。那麼,問題來了,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 5 # 南柯396

    孟獲倒是想救援,不過人家孟獲已經去世了。諸葛亮死後蜀國還存在了30年,可想而知孟獲如果活著都多大了。

    就算孟獲沒死,作為南中少數民族的首領,本就是偏僻蠻荒之地,他也沒多少力量可以來救援蜀漢。諸葛亮收服了孟獲,作用不在可以給蜀漢增加多少實力,而在於減少了多少損耗,畢竟在收服孟獲之前,南中可是一直處於叛亂之中,蜀漢為了維持穩定,不得不連年派出軍隊平叛,極大地損耗了蜀漢的國力。諸葛亮收服孟獲之後,就可以無後顧之憂,安心攻打北方的曹魏勢力,實現中興漢室的願望。

    這才是諸葛亮收服孟獲的真正目的。

  • 6 # 劉坤忠120

    蜀漢滅亡時,孟獲是不能來救蜀漢了,因為諸葛亮平南中時孟獲已是三四十歲的人了。從226年到263年已有三十八年了,孟獲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多半早就去世了。誰也救不了蜀漢!是後主劉禪放棄戰爭,主動投降的。經諸葛亮五次北伐,姜維九伐中原,後主早就厭倦戰爭,蜀漢國力空虛,百姓疾苦,主動投降,還百姓一個自由空間。鄧艾三萬疲憊之師兵臨成都城下,要戰,鄧艾之師必是死無葬身之地。當時成都有上萬士兵,有後主的侍衛營,只要下詔勤王,各戉邊部隊快速而至。蜀漢的邊防軍在諸葛丞相的治理訓練下,戰鬥力是很強的,由期是霍弋為善守大將,治軍嚴明,手下幾萬士兵是精銳之師,不過他遠在永昌,遠水救不得近火。從永安、巴西、閬中,不要幾天,姜維還可以回師一部,加之城中部隊殺出,內外夾擊,鄧艾部隊會灰飛煙滅。但後主就是後主,一降了之,樂不思蜀!!

  • 7 # 泠朔

    蜀漢滅亡是在公元263年,七擒孟獲是在公元228年左右,前後已經過去35年。三國時期,人們壽命短,能活50多歲就已經很高壽了。

    那麼在蜀漢滅亡之際,孟獲早已去世,而孟獲的繼任者未必能感受到諸葛亮的恩情,繼任者未必和孟獲的政策一樣。

    所以,孟獲不去救,很有可能已經去世。

  • 8 # 清風若過

    孟獲臣服是因為諸葛亮七擒七縱,說實話就是怕了諸葛亮,所以才臣服。不是真心投靠,諸葛亮也是為了一個穩定的後方,才讓孟獲臣服,只要他不搗亂就可以了。至於在蜀漢滅亡的時候,孟獲沒有落井下石就不錯了。孟獲就像諸侯王,蜀漢滅亡就是換一個皇帝,還是需要他來治理南蠻,對他沒什麼損失。

  • 9 # 無筆

    公元263年八月,暑氣還沒有消減,手握魏國軍政大權的司馬昭就調兵遣將,命鍾會、鄧艾以及諸葛緒興兵討伐蜀漢,三路大軍從不同的地方對蜀漢發起攻擊。其中,鄧艾最與眾不同,他不走尋常路,穿越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爬下懸崖斷壁,神不知鬼不覺的到了綿竹城下,並且一舉拿下了綿竹城。

    就這樣,劉備和諸葛亮等一手開創的蜀漢政權終於落到了魏國手中。令人好奇的是,在蜀漢和曹魏大戰期間,南中地區竟然未向蜀漢派遣一兵一卒馳援。為何蜀漢朝廷面臨滅亡之際,南中地區的軍事力量卻不管不顧呢?

    其一,蜀漢朝廷和南中地區的政治聯盟已然瓦解

    劉備在建立蜀漢之初時,國力非常強盛,那時候南中地區的部落都主動臣服於劉備的統治之下,然而自從夷陵之戰以後,蜀漢的國力遭到了極大的削弱,就連劉備也是在白帝城奄奄一息。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闓跋扈於建寧,朱褒反叛於牂柯。”

    意思就是說,劉備才剛剛去世,高定、雍闓、朱褒就相繼造反。

    後來,南中地區的造反勢力就越來越大,並且形成了以孟獲為核心的造反集團。諸葛亮知道,這時候正是一舉消滅反叛勢力的好時機,在《出師表》中他寫道“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意思就是說五月份的時候諸葛亮興大軍討伐南中反叛勢力。

    諸葛亮採用的策略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他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攻心,籠絡上層的利益集團,這樣就能夠結成緊密的政治同盟。於是,諸葛亮接連俘獲了好幾次孟獲,但都沒有對他痛下殺手。

    可以得見,蜀漢和南中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在諸葛亮和孟獲雙方之間的,如果說兩人都在,那定然南中地區的反叛勢力會因為忌憚諸葛亮與孟獲的實力從而不敢造次。

    我們知道,魏軍伐蜀是在公元263年,而孟獲和諸葛亮打仗是在公元225年,兩者相差了近四十年!所以說那時候諸葛亮和孟獲早都已經不在了。故而,雙方的聯盟關係在魏軍伐蜀以前也早就破裂了,更何談南中地區出兵幫助蜀國來抵擋魏國?

    其二,南中地區對蜀漢也一直是人服心不服

    諸葛亮真的很放心南中不會再反叛了嗎?未必!在收服孟獲以後,諸葛亮曾把萬餘戶南中百姓遷到了成都邊上,這些百姓大多都是身懷技術的,比如造盔甲,造兵器之類的人。諸葛亮把他們帶回去一方面是為了讓他們給蜀漢打造軍械,給蜀漢軍隊賣命。

    公元240年,南中再度發生叛亂,帶隊前去平叛的向寵還把命丟在了那裡。

    其三,南中部落首領的審時度勢

    南中地區雖然沒有出兵援助蜀漢,但也沒有在其後院放火,這恰恰展現了南中地區首領的聰明。

    天下大勢是在不斷改變的,在蜀漢和曹魏兩大陣營面前,南中始終是實力衰微的那一個,所以對南中地區的首領來說,此刻最好的方式就是按兵不動。

  • 10 # 南山一偏翁

    孟獲其人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的蠻人首領,被雍闓蠱惑反叛蜀漢,被諸葛亮七擒七縱降伏之後,南中平定,孟獲也被諸葛亮帶回了成都,最後官至御史中丞,後面就沒有其事蹟的記載了。

    225年秋,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班師。他這次軍事行動的成果絕對是矚目的,南中蠻族的一萬多壯男被編入軍隊,部分地區乖乖上繳金銀丹漆、戰馬耕牛。因為”七擒孟獲“的故事深入人心,很多人認為諸葛亮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南中問題。《襄陽記》更是說:”自是終亮之世,夷不復反。“ 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

    諸葛亮的部隊剛走,南蠻就叛亂,殺了蜀漢守將。幸虧建寧土豪李恢出馬,平定了叛亂。據《三國志.蜀書.黃李呂馬王張傳》記載: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恢身往撲討,鋤盡惡類,徙其豪帥於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

    233年,諸葛亮去世的前一年,南蠻又反了,帶頭的叫劉胄。當時的庲降都督張翼搞不定,諸葛亮派出馬忠、張嶷,平定叛亂。

    十一年,南夷豪帥劉胄反,擾亂諸郡。徵庲降都督張冀還,以忠代冀。忠遂斬胄,平南土。

    可見,平定南中是個長期大工程,諸葛亮開了個好頭,但並未完工。之後他專心北伐,沒有往南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不留兵,不運糧,玩“南人治南”,導致南中地區叛亂頻發,一直處於不安定的狀態,孟獲也不能完全控制南中的部落。

    蜀漢滅亡時,南中地區的蠻人並沒有出兵救援,也沒有孟獲的記載,我們可以猜測大致有兩種可能:

    其一是當時的孟獲已經老的無法領兵甚至很可能已經去世。我們可以大致計算一下他的年齡,孟獲反叛時是公元225年,當時的他估計有30歲往上,畢竟使夷人信服不可能太年輕,蜀漢滅亡時是公元263年,孟獲已經68歲,在當時已經很長壽,但是估計提不動刀了。

    其二,孟獲當時被帶到成都為官,近四十年的時間,已經失去了對南中的控制權,這點兒可以從南中反覆叛亂可以看出。

    所以,蜀漢滅亡時,孟獲即使有心救援,也是有心無力。

  • 11 # 戴老師講歷史

    因為劉禪投降的太快。

    蜀漢末期,劉禪寵幸黃皓,排斥姜維,活脫脫的就是後漢2.0版本的漢靈帝十常侍之亂。這種情況下蜀漢國事日頹,而曹魏那邊則磨刀霍霍,尤其是司馬昭弒殺曹髦之後,更是迫切需要軍功來壓制國內的反對聲,於是三國末期的第一場滅國戰役打響

    曹魏滅蜀漢的關鍵勝負手在於鄧艾的奇襲,誰都沒想到鄧艾會出現在成都附近,因此蜀漢後主是十分慌張的,因此朝中也就出現了投降派的聲音,其中投降派中的譙周,說得更是深得蜀漢後主劉禪之心,於是劉禪肉袒出降,只有劉禪其子、劉備之孫北地王一人跑到劉備宗廟自殺殉國

    蜀漢政權的大致位置大家都很清楚,那麼具體來說的話,蜀漢的領土又是哪些地方呢?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成都所在的四川盆地,實際上,在三國時代蜀漢由於諸葛亮的經略,在雲貴兩省也有一定規模的領土範圍。比如說在我們中學時期背誦的《出師表》裡面,諸葛亮就寫下了“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的話。

    我們可以先試著從史料中尋找一番真相——

    "或說陛下以北兵深入 ,有欲適南之計 ,臣愚以為不安。何者? 南方遠夷之地 ,平常無所供為 ,猶數反叛 ,自丞相亮南征 ,兵勢逼之 ,窮乃幸從 ,是後供出官賦 ,取以給兵 ,以為愁怨 ,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 ,欲往依恃 ,恐必復反叛。

    很容易我們就能找到上述的這段史料,這則史料非常簡單直白,似乎一句話就把不能南遷的道理說透了,“陛下不能去,去了就會被那些蠻人宰了的,您忘了嗎,當初諸葛丞相在的時候他們就不老實,現在看到朝廷都成這樣了,咱們跑過去不是找不痛快嘛”。

    其實也怪劉禪平時不留心政務和熟悉諸葛亮曾經的具體安排,不然絕不會被譙周忽悠瘸了! 有人也許要質疑了,那你的意思難道是劉禪本可以去南蠻之地繼續抵抗?我確實是這個意思,不信?往下看。

    我們首先來重新認識一下上文介紹過的這位譙周,表面上來看,這人是個資歷很老的蜀漢大臣,實際上你要是認知調查這個人,你就會發現這個帽子戲法魔術師、投降派領頭人、偷換概念大儒其本職工作是個教育工作者,這就很離譜了。

    雖然咱們可能對古代官位瞭解不夠深刻,但從這些官名來看的話,基本上也能看個八九不離十吧,這人分明就是個以學術見長的文化名人啊,他參與過一點關於南中政務的處理嗎?沒有吧,而且這人的官職也決定著這人思考問題的角度總是站在益州本土士子家族和個人利益那套上,這一點相當致命(我們後面會介紹到)。

    南中的經略我們上文其實說過,是由諸葛亮等一干蜀漢精英進行決策的,很多決策帶來的效果並不是在經史子集裡泡著的譙周等人所能看到的,他們只能看到和想象到南中的叛亂過往,因此本能的拒絕冒險。在這個基礎上,他其實是以自己刻板的印象替代了南中本來的情況,將這種概念進行偷換之後,完全將劉禪忽悠瘸了。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南中地帶,蜀漢最早在建安十九年就已經開始嘗試建立起比較有效的統治了——先後派遣鄧方 、李恢 、張翼 、馬忠前往南中上任為官,這些人從最早的建安十九年到最晚的延熙五年的馬忠,長達三十二年的統治裡,南中的治所不斷南移,逐步深入

    建興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曏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日:‘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帥而用之。

    很明顯,這種以和撫為主 、兼施武力的政策治理南中取得的效果是非常積極的 。這種施政並不是粗暴的一刀切,而是真正的"心戰為上",比較注意側重南中各族心悅臣服而非僅僅暴力制服 ,究其原因我認為其實也有諸葛亮的想法——益州人口戰爭潛力本就一般,如果能夠團結南中人心,將其人口資源繫結在蜀漢戰車之上,對北伐必然有利——事實上,我一直懷疑諸葛亮北伐部隊裡有大量的南中子弟,因為諸葛亮在《出師表》裡的那句“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實在容易讓人聯想

    就算在諸葛亮去世以後 ,蜀漢主政者先後也還有蔣琬 、費、姜維等人。蔣琬 、費、姜維都是諸葛亮生前較為器重的人才 ,他們在治國大政方針上基本遵循諸葛亮的舊章 ,對北繼續北伐曹魏 ,對南中繼續恩威並施 ,以和撫為主 ,以武力震懾為輔,因此我有理由相信在蜀漢末期,蜀漢對南中的統治仍然牢固

    因此,其實譙周反對劉禪"南逃"的論說本身就是一個捕風捉影的歪曲偷換概念,蜀漢統治南中一直得當,但是譙周的眼裡南中就是死地,那麼譙周為什麼要拼命誇大南中的民族矛盾,抹殺蜀漢數十年來在南中的經營成果呢?

    譙周對蜀漢政權早已絕望,事實上以譙周為代表的巴蜀士人早就對蜀漢政權失去了信心,他們從個人 、家族的利益出發 ,都希望劉禪投降曹魏政權 ,就好像當年都希望劉璋投降外來的劉備一樣。歷史在這裡轉了一個圈子,開了個黑色幽默的玩笑。

    後主猶疑於入南 “或說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適南之計 臣愚以為不安.何者 南方遠夷之地 平常無所供為 猶數反叛 自丞相亮南征 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 非但取蜀而已若奔...

  • 12 # 嘟比朮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自從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的動亂進入了封建制之後,這便成了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王朝更替的規律,秦王朝的短暫存在,雖然讓人惋惜,不過卻為漢朝的大一統打下了基礎,如果沒有秦朝奠定的基礎,漢朝能否延續四百餘年的統治,將變成問號。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

    東漢末年,經過大浪淘沙,天下崛起了三股勢力,歷史正式進入了三國時代。

    說起三國,我們並不陌生,因為有一本鉅著——《三國演義》,正是描繪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到三國鼎力,最終曹魏一統天下的故事。

    也正是因為這本名著的存在,讓這段歷史不斷被搬上影視,而我們對於這段歷史的認識,卻逐漸派偏離了歷史的真容。

    時至如今,依然有不少人,把演義中的事情,當作正史來看待,但《三國演義》終究不是正史,即使它再接近歷史,那也是經過了藝術加工,從而掩蓋了真實的歷史。

    但這並不是我們要說的重點,而我們的歷史,也正是從《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橋段開始的。

    這個橋段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那麼這段故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呢,其實一直有爭議,不過《華陽國志》和《資治通鑑》中對此都有記載,想必應該屬實。

    正如《資治通鑑》記載:七擒七縱,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那麼問題就來了,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和他帶領的南中蠻族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想要回答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諸葛亮擒孟獲開始說起。

    諸葛亮七擒孟獲。

    說三國,就不能不提諸葛亮,此人在歷史中的地位極高,被認為是智謀的化身,

    賣草鞋出身的劉備,能在中原有立足之地,諸葛亮功不可沒。

    劉備以蜀地建立起了蜀漢的政權,而諸葛亮是蜀漢的第一軍師,等到劉備死後,諸葛亮則成為了蜀漢政權的當家人,劉禪的作用就是一面旗幟,用來穩定蜀漢人心的旗幟,他所做的就是急租之類的面子活,軍政之事,全是諸葛亮說的算。

    就在劉備死亡之際,南中彝族中有一個叫做孟獲的,他追隨益州郡大姓雍闓起兵反蜀漢,意圖自治,諸葛亮見此深感憂心,畢竟他的夢想是要光復漢室,是要以蜀地為大後方稱霸中原,但是如果不能穩定南中這個後方,自己終究無法施展拳腳。

    在這種顧慮之下,諸葛亮決定對南中用兵,打擊雍闓的勢力,而孟獲則成為了諸葛亮要爭取的物件,因為此人是本地的夷人和漢人都敬仰的人物,只要收復了孟獲,南中地區的人心,自然會一併被收復。

    於是就發生了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孟獲被諸葛亮徹底征服之後,南中蠻族也算是正式歸附了蜀漢,《漢晉春秋》中記載,南中平定之後,孟獲跟隨諸葛亮去了成都,擔任御史中丞。

    孟獲和南中蠻族只認諸葛亮。

    諸葛亮降服孟獲之後,南中地區也算是穩定了,這也為諸葛亮六出祁山奠定了基礎,只不過諸葛亮還是沒能出的了祁山,最終命喪五丈原。

    從諸葛亮降服孟獲,到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這期間關於孟獲的確切記載幾乎沒有,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諸葛亮死前,南中蠻族再無反叛。

    但是無論是孟獲還是南中蠻族,他們打心底佩服的只是諸葛亮,而不是蜀漢政權,所以等到諸葛亮死後,南中地區則再次陷入了不穩定。

    這也就是說,其實

    南中地區一直沒有真心降服蜀漢,他們的老實,是因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太過優秀,他們不是不想反叛,是不敢反叛,諸葛亮一死,僅憑劉禪和姜維的能力,是不足以讓他們繼續歸附蜀漢政權的。

    蜀漢滅亡之際的孟獲和南中蠻族。

    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其實已經日薄西山,強大到不可一世的曹魏,也開始了磨刀霍霍,蜀漢則是曹魏要打擊的第一個物件。

    最終在曹魏權臣司馬昭的策劃下,滅蜀之戰正式打響,司馬昭對於蜀漢也是志在必得,兵分三路進攻蜀漢,此時蜀漢還有姜維,但也只有姜維,他憑藉自身的能力鎮守劍閣,擋住了曹魏主力鍾會的大軍。

    但是姜維抵擋住了曹魏的主力,但沒能擋住鄧艾的兵行險招,鄧艾偷渡陰平,直接進逼成都,此時蜀漢朝野震驚,而姜維又無力抽身,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主動請纓,率領成都守軍意圖在綿竹阻擊鄧艾。

    只不過諸葛瞻本事不夠,最終兵敗被殺,此後鄧艾一路暢通,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見大勢已去,選擇了開城投降,蜀漢滅亡,那麼這個過程中,孟獲和南中蠻族去哪了呢,他們為何沒能來救援?

    先說孟獲。

    在蜀漢滅亡之際,孟獲是否還健在已經成了問題,諸葛亮擒孟獲發生在公元225年,而蜀漢滅亡是在公元263年,這中間有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孟獲或許早已經向閻王爺去報到了。

    即便孟獲活得時間夠長,此時的他應該也已經到了花甲之家,帶領南中蠻族去救援蜀漢,已經不切實際,畢竟並不是人人都是廉頗。

    再說南中蠻族。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了,讓南中蠻族不敢反叛的是諸葛亮,此時的諸葛亮已經死去多年,蜀漢的影響力早已經大不如從前,這樣的蜀漢想要南中蠻族臣服,或許不太可能。

    他們沒有在蜀漢滅亡之際,在背後捅一刀,其實已經不錯了,讓他們去救援劉禪,也不太現實。

    我們再退一萬步講,即使當時孟獲還還健在,還能帶兵打仗,南中蠻族也都心甘情願聽孟獲的調遣去救援蜀漢,但是蜀漢也沒給他們機會。

    因為

    從鄧艾偷渡陰平,到諸葛瞻戰死,再到劉禪開城投降,這中間僅僅只有3個月的時間

    ,劉禪投降的速度之快,連姜維都沒反應過來,南中蠻族又怎麼能反應過來呢,等他們反應過來了,劉禪已經投降了,再去救援也沒有必要了吧。

    綜上所述,

    我們可以得知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或許早已不在人世,即便還健在也已經沒能力救援蜀漢了,再加上劉禪沒有抵抗就投降了,也沒給各路援軍救援的時間。

    所以,蜀漢滅亡是多種因素疊加的必然結果,即便諸葛亮在世也無法阻擋,更別說孟獲等南中蠻族的救援可以挽救蜀漢了。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三國志》、《華陽國志》、《資治通鑑》、《漢晉春秋》等

  • 13 # 鐵馬冰河wu

    “七擒孟獲”是三國故事中最膾炙人口的經典篇章之一。故事主要講述了諸葛亮為了平定南中郡諸夷(西南各少數民族)叛亂,親率大軍南征。諸葛亮按參軍馬謖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用兵原則,軍事手段和政治攻勢齊頭並進,七次施計擒獲彝族(一說叟夷) 大首領孟獲,又七次將他釋放回去。孟獲深受感動,對諸葛亮的人格品質心悅誠服, 發誓從此再不反叛,蜀漢西南邊陲遂得以安寧。

    “七擒孟獲”的故事向後世展示了諸葛亮政治上的高瞻遠矚,軍事上的足智多謀,以及個人品質上的豁達大度,不由得令人肅然起敬。

    孟獲在南中是一位影響力很大的首領,“為夷、漢所服”,諸葛亮得知這點後,便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後盾,展開“攻心”和“心戰” ,以使孟獲真心降服。

    夏五月,亮渡瀘,進徵益州。生擄孟獲,置軍中,問曰:“我軍如何” ?獲對曰:“恨不相知,公易勝耳”。亮以方務在北,而南公好叛亂,宜窮其詐,乃赦獲使還,合軍更戰。凡七虜七赦,獲等心服,夷、漢亦是反善。亮復問獲,獲對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

    這是“諸葛亮七擒孟獲”故事最早的文字記載。

    這段記載流傳了一千多年,到明代,羅貫中用如椽之筆把它寫進了《三國演義》後,“七擒孟獲”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

    不管“七擒孟獲”的具體戰爭經過是真是假,但可以想象,戰鬥的過程一定曲折激烈,因為從歷史文獻對孟獲事蹟的記載來看,他並非等閒之輩,因他能力出眾,處事公平,為南中夷、漢人民所敬服,且兼併了益州大姓雍闓的軍隊,戰鬥力較強,勢力頗大。當時蜀漢大軍雖從東、西、北三面合圍,但孟獲卻率部退向南中南部,那一帶山勢險峻,地形複雜,迴旋餘地較大。諸葛亮三月出成都,五月渡瀘,很快便滅了越嶲叟夷豪酋高定,直到深秋才平定整個南中。

    南中叛亂被平定後,諸葛亮為了爭取南疆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支援與合作,更加有效地統治南中地區,尤其注意重用在當地有影響力的少數民族渠帥,甚至將很多人徙往成都做蜀漢朝廷的高官。如孟獲官至御史中丞,其族人孟琰被任為虎步監,官至輔漢將軍......史料對孟獲的記載到此戛然而止 。其人生卒年不詳,只說他降蜀後官至御史中丞,之後再無一字 。至於蜀漢滅亡時孟獲還在不在世,他為何不率夷軍救援成都 ?因沒有任何記載,都已經不可考了。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 14 # 虹貓大俠

    鄧艾的三萬精銳偷渡陰平,直插蜀漢的中心成都。成都當時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多少能戰之兵(大部分精銳都被姜維帶去了劍閣),現有的這些雖然號稱七萬,(正史應該沒有這麼多)但戰鬥力非常堪憂。而劉禪的蜀漢想擺脫危機,只有消滅鄧艾一途。

    能和鄧艾的三萬精銳過過招的,有兩處兵馬,一處是鎮守劍閣的姜維精銳,一處是南中的孟獲蠻兵。

    那麼劉禪為何不派人向南蠻的孟獲救援呢?總結歸納一下大概有三點。

    一、時間上來不及

    按距離來算,兩處馳援成都的時間都差不多。姜維接到鄧艾偷渡的訊息其實不晚,但是他沒有趕上救援。

    一方面鍾會牽制了姜維,另外一方面,鄧艾深知孤軍深入的危險性,打的都是速戰速決的仗。從突然出現在江油,到打敗諸葛瞻兵臨成都城下耗時非常短。

    即使劉禪派出信使向南中求救,等南中援兵趕到時,成都已經守不住了。

    二、孟獲是否還健在

    諸葛亮北伐是公元228年,平定南中比北伐的時間還要早,而蜀漢滅亡是公元263年,中間相差有三十五年之多,當時孟獲正值壯年(十八歲的可能性極小),過了三十五年怎麼也有六七十了。孟獲是否還活著?是否還在南蠻說了算?蜀漢對南蠻的威懾是否還在,都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假定孟獲還在,影響力依舊,那麼劉禪方面還要考慮另外一個嚴峻的問題。

    三、顧慮重重

    雖然諸葛亮以德服人,七擒七縱降服了孟獲,但這是建立在強大的武力基礎上的。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把孟獲打怕了,他再繼續打下去只有死路一條。正好諸葛亮拋來了橄欖枝,孟獲只能投降投。當然諸葛亮一系列的措施,對南中人來說還不錯,沒必要再反了(造反是真打不過)。

    現在的情況不同了,成都方面處於劣勢,難以自保,一旦蠻兵到來,運氣好也打敗了鄧艾,但他們看到成都防禦虛弱,還會不會走呢?這是一個大大的問題,這種事是有前車之鑑的。

    類似的事情發生在西周,周幽王寵信愛妃褒姒,打算廢掉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太子宜臼怕被殺害,跑到了舅舅申侯那尋求庇護。申侯自然咽不下這口氣,打算攻打周幽王,為外甥出頭。但他的兵力不足,沒辦法靠自己一家獨立完成,又不能請其他諸侯幫忙(這是等同謀反的事情)於是就許下好處請北方的犬戎人來幫忙。

    犬戎大軍壓境,攻破了鎬京,殺死周幽王,搶走了褒姒,按照約定就該拿了好處走人,但是犬戎人看到鎬京繁華,又沒有威脅,就賴著不走了,他們不僅搶走了鎬京的財寶,還拆掉了鎬京的城牆。

    申侯兵少,對這種強盜行為也無能為力。後來還是在眾諸侯的幫助下才把犬戎人趕走。但是鎬京被破壞的也沒法佔了,新繼位的周平王宜臼,不得不遷都到洛陽。

    孟獲的南蠻兵雖然不一定像犬戎人一樣,但終究還是有隱患的。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所以能不請他們儘量不請他們。

    以成都的這些兵力(雖然戰鬥力不強)如果好好經營,拖住鄧艾的軍隊等姜維馳援,還是有搞頭的。可惜的是諸葛瞻空有一腔熱血,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軍事才能。他選擇了硬碰硬,最終輸給了三國後期的軍事家鄧艾。他這一敗徹底的葬送和劉禪的希望。

    當諸葛瞻兵敗被殺後,有人勸說劉禪到南中避禍,被光祿大夫譙周勸住了,原因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南中信度問題。

    光祿大夫譙周曰:“不可。南蠻久反之人,平昔無惠;今若投之,必遭大禍。”

    蜀漢本來就最弱,常年以來一直都是攻略曹魏,外緊內鬆慣了,朝堂上沒有面對強敵的經驗。面對突然神兵天降的鄧艾大軍,都慌了手腳,以至於棋差一招,最終造成無兵可守,只得選擇投降。

  • 15 # 小太陽D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南中,過程可以說是十分有趣,最出名的就是七擒孟獲,為什麼七擒呢?是因為抓一次就放一次,來來回回了七次,終於將南蠻王孟獲收拾的心服口服,決心歸順西蜀。

    但是,在蜀漢危急存亡的生命關口,為何孟獲不派兵救援呢?他當時不是已經宣佈歸順了嗎,難道又叛變了?

    孟獲不來的原因之一:公元225年,孟獲被諸葛亮折服宣佈歸順,而蜀漢滅亡的時間是在264年,二者時差達三十九年。雖然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孟獲生於哪年,但是孟獲能夠成為南蠻之主並且讓諸葛亮七擒七縱,說明一定經歷過甚多,不然一兩次可能就服了,因此,當時的孟獲就應該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也就是三十多歲了。

    如果加年三十九歲,當蜀漢滅亡時其至少已有70多。這在古代真真是屬於高壽了,南蠻炎熱,想那三國之一東吳的領導人孫權才活了70歲,但是東吳水土養人啊,南蠻的地界和東吳可不一樣。

    孟獲不前來救援原因之二:蜀漢對於南中之地來說,一直以來都是君主之國,而南中之地只是蜀漢的附庸勢力。一個君主國家被欺負的快要滅亡了,怎麼好意思向臣服於自己的小勢力求援?不來的話倒還好,大不了和敵人拼他個你死我活,如果人家來了然後還救下了自己可怎麼辦?

    以後大哥變小弟嗎?還是說像電影《夏洛特煩惱》裡面那樣,各叫各的?總之就是很尷尬,所以有可能當時蜀漢根本就沒有向南中求援,要知道,南中一直是附屬之地,如果蜀漢不發命令而私自調兵,往好了說是勤王救駕,但會不會給人以口舌說起兵謀反呢?

    孟獲不前來救援原因之三:當年孟獲被諸葛亮收復之後,孟獲只是說:“我打心眼裡敬服丞相諸葛亮,從此南中一心一意歸順朝廷,決不再造反了。”也就是說,南蠻之地最敬服的是諸葛亮。

    可是西蜀丞相諸葛亮已經在30年前就去世了,自己敬佩的人早已作古,這麼多年以來,蜀國也在沒有和我們有什麼往來,作為君主之國也沒有賞賜給我們什麼東西,兩者之間的關係早已經名存實亡。

    孟獲不前來救援原因之四: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地後,抽調數萬南中青壯組成無當飛軍,這數萬人可以說是南中的根基,要知道當時高定叛變的時候,三路大軍真實的數字也就不到兩萬,現在諸葛亮從南中之地叫走了五萬人,南中大部分家庭裡的男子肯定都是被徵調走了。

    再有,當時諸葛亮平定南中,雖然七擒七縱孟獲,但是南中的士兵肯定是死傷好多,南中之地後代對屬地能沒有恨意嗎,同時南蠻之地,本是南蠻之人自治之地,雖然名義上歸降西蜀,實際上南蠻之地並非蜀漢統轄的真正勢力範圍,而西蜀之地也並未真正關心過南蠻之地的發展。到了蜀漢後期,南蠻之地對於蜀漢能有多少忠心,本就很難預料,自然不會傻到勞民傷財派兵增援蜀漢了。

    這樣一來,大部分人一定對蜀國受難是樂在心中的,當時孟獲即便活著,也是古稀之年,大權肯定不能全在手中了,想要救援可能也命令不懂手下的人。

    結語

    蜀漢滅亡,是歷史潮流推動的結果,如果真的如三國演義中所展現的,諸葛亮做法再增加12年的壽命,也許蜀漢能夠多發展發展也說不定,但是演義終究是演義,只能當做故事聽聽就好了。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 16 # 陶式防務評論

    蜀漢的南方部隊已經準備出動了,但是劉禪不讓!

    當時統領南中各郡的,是安南將軍、建寧太守霍弋。漢晉春秋曰:“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後主以備敵既定,不聽。及成都不守,弋素服號哭,大臨三日。”

    強悍的南中軍團

    此時,南中六郡相對比較安寧,經常發生叛亂的夷獠各部已基本平定,其實有能力北上救援成都。不僅如此,蜀漢的南中部隊實力相當強,與叛亂部落的長期周旋中身經百戰,堪稱勁旅,估計人數至少在一兩萬人以上。

    後來,南中地區歸屬晉國版圖,霍弋還出動兵力佔領了吳國的交趾,靠的就是這支原蜀漢的部隊。

    這支蜀國舊部,不僅攻佔了交州,而且還大敗吳國討伐軍,擊殺吳軍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修則。隨後,吳國動員全國力量,出動十萬大軍才擊敗了這支晉國的偏師。(《華陽國志》:泰始七年春,吳王孫皓遣大都督薛珝、交州刺史陶璜帥“二十萬”軍,興扶嚴惡夷,合十萬,伐交趾。)

    當時,吳國十萬大軍圍攻交趾城,城內南中軍團才一千多人,加上本地新附士兵四千人,老百姓一萬多人。“至秋七月,城中食盡,病、餓死者大半。”最後在叛徒內應下才破城。指揮交州保衛戰的,一直都只是霍弋的部將,霍弋本人由於生病只能坐鎮於建寧郡。由此可見這支南中軍團的實力強悍。

    孟獲後人的線索

    至於孟獲,都已經離諸葛亮時代三十多年了,他怎麼可能還活著。不過,參加交州大戰的很可能有孟獲後人。

    南中軍團的參戰將領有楊稷、爨谷、董元、毛炅、孟嶽、孟幹、孟通、爨能、李鬆、王素等人,其中可以看到南中大姓爨氏、孟氏的人。其中,孟嶽、孟乾和孟通三個人,肯定是孟獲的族人,甚至是直系後代。

    在交州之戰中,孟嶽和孟通力戰而死,孟幹、爨熊、李鬆等人被吳國俘虜,由於他們擅長製作弓弩,所以被留作工匠。但是這幾人之前就約好逃跑,最終只有孟幹成功逃到洛陽,爨熊和李鬆在逃跑過程中被殺。

    由於孟乾的作證,南中軍團的壯舉才被晉國朝廷得知。楊稷、王素、毛炅、爨能、李鬆等人都被追封,後人也被封侯。

  • 17 # 南飛雁1988

    要知道很多部落的歸順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畢竟他們之間還是存在著差異。

    而且如果諸葛亮還活著,孟獲有可能會亭諸葛亮的調遣,但是諸葛亮早已不在了,蜀國對他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價值。

    蜀國到了最後,已經岌岌可危,也只是諸葛亮最後苦果硬撐,他雖然在所謂的屬地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很多的部落也願意給他們納貢,但這樣的一種納貢,絕對是一種強迫性的,不是發自內心的,所以最終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和部落都沒有出兵解圍。

    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七擒孟獲,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看得很過癮,確實,諸葛亮通過自己的智慧,把一個比較落後文明不發達的一些部落,讓他治理的服服帖帖,但是有一句話說是這樣說的,山高皇帝遠,這些人不是發自內心地歸於蜀漢,所以當蜀漢最終即將隕落時,孟獲和各部落也沒有相救,原因就是沒有死心蹋地的跟隨蜀漢。

    另外作為孟獲,以及其他部落,在諸葛亮進入蜀地之後,在這裡稅收相對比較高,可以說這些部落都繳納了很多的金銀財寶,來維持著蜀國所有的開支,可見當時也搜刮了很多民財,這裡的老百姓在骨子裡是不服氣的,但是由於自己的勢力有限,只能敢怒不敢言。

    最終當諸葛亮死後,這時的劉禪有兩種去處,一是選擇到蜀地,但是他的很多手下認為孟獲,以及其他的部落,根本不會接受他,所以最終沒有去蜀地,只有投降了魏國曹操。因為到了蜀國最後,當諸葛亮死後,在蜀地搜刮民財愈演愈烈,這也是造成孟獲和部落對於蜀國的恨之入骨,最終不願意帶兵解圍的一個理由。

  • 18 # 葉飄刀

    不救正確,救錯誤

    孟獲最多算是蜀國的附屬,並不直接受蜀國控制,他不救蜀國,站在孟獲的角度上是絕對正確的,救反而錯誤。

    1. 孟獲的南蠻部隊,作戰受到地域限制,孟獲的南蠻部隊其厲害之處有很大部分是和他所在的地方,地形地勢瘴氣一類有關的,如果其走出來,在平原地帶和敵人大兵團決戰,很難佔到便宜。

    2.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孟獲打不過蜀國,蜀國打不過魏國,那麼孟獲自己也知道自己能否打過魏國。

    3. 孟獲的地位特殊,孟獲屬於少數民族的首領,而歷史上這一塊地區,基本都是土司自治的,以諸葛亮的能力,七擒七縱也不過是為了讓孟獲歸心不鬧事而已。也沒殺了孟獲,也就是說當時的政權,基本是少數民族自治。不管是蜀國和魏國,都沒有能力來管控孟獲的地盤,所以誰來都是一樣。但如果孟獲鐵心救蜀國,結果就是被魏國下決心滅掉,雖然滅掉孟獲可能會引發一些後續管控問題,但留著鐵心支援蜀國的孟獲問題更大。諸葛亮能七擒七縱,魏國如果滅,一次就行了。孟獲不會不明白。

    所以從以上幾點看出,孟獲絕對沒有理由,去幫助蜀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攝影,經常發圖到朋友圈會不會惹人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