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美國很多學校每年迎接新生時,一開學就會開設一堂非常重要的課程叫做“ALL ABOUT ME”(關於我的一切),內容囊括孩子的名字、生日、特長、身體認知、動手能力、自我意識和感覺情緒等,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從各個層面建立對自我的認知和評估。所謂自我認知是指個人對自己的瞭解和認識,包括認識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認識並調整自己的情緒、意向、動機、脾氣和慾望,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律和反省。人的一生都在進行自我認知,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自我認知可以說是貫穿人一生的重要的基礎能力。然而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只會把注意力放到要求孩子大膽,鼓勵孩子自信,幫助他們設定人生目標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幫助孩子認識他自己。如果一個孩子自我認知出現偏差,對於自我評價過低或者過高,就會出現自卑或者自負的心理,甚至對“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和什麼樣的人交往”等涉及三觀的問題都會產生巨大影響。你認為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4
回覆列表
  • 1 # 淺月親子

    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我每天都在死去,每天都是重生。

    客觀地講,不僅僅是孩子,任何一個人都在不斷的進行自我認知,因為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不一樣的自己,時間變了,環境變了,我的經歷變了,心境和想法變了,我就又變成了一個新的自我。所以古人說,“每日三省吾身”,實際就是告訴我們自我認知的重要性,只有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才能不斷成長,適應不斷變換的環境。

    那麼孩子的自我認知為什麼會有偏差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長不能放手,使他們失去了必要的體驗,而認知準確的基礎是體驗的準確。

    現在有這樣一些說法,“有一種餓是媽媽說你餓了,有一種冷是媽媽喊你穿秋褲。”家長的過分的照顧,包辦代替使孩子沒有了體驗的機會,也就沒有了正確的認知。

    自我認知包括很多,審美認知,能力認知,意志品質認知。

    比如審美認知,有些孩子甚至成年了還不會穿搭衣服,源於小時候家長几乎不允許孩子自己選衣服,孩子有點愛美之心,立刻以“不好好學習就知道臭美”打壓。這就壓制了孩子們的審美體驗,當然不會有正確的審美認知。

    再比如能力認知中的學習能力,學習好的孩子,家長不允許成績有半點差次,不允許他有半點失敗的體驗,孩子就會覺得我就應該是最好的,實際上可能嗎?所以這種偏差的自我認知讓他或者自負驕傲,或者經不得自己不如別人。

    所以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就要科學的放手,讓孩子去體驗,體驗成功也體驗失敗;體驗表揚也體驗批評;體驗被人照顧也體驗照顧別人;體驗明星偶像的美也體驗自己的美……體驗過後他們自然會對自己進行評價和判斷,也會關注別人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促進自己不斷成長。

    所以,我想說,放手讓孩子自己挑一件衣服;放手讓孩子做一頓飯;孩子忘拿作業了不要給他送學校,放手讓他挨一頓批,丟一次臉;不要緊張你那個學習好的兒子在考試前還玩遊戲,放手讓他考砸一次……豐富的、放手的人生體驗才會產生正確的自我認知,這種認知是他們與環境交往與互動中產生的,也是要不斷適應環境不斷自我成長的必修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地籠捕淡水蟹用什麼餌料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