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松5698
-
2 # 張清義聊家教
糊塗為什麼難得 ?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世人經常把“難得糊塗”以橫聯形式懸掛於家中,是因為它富含處世哲學。在修行中真正把它奉為圭臬,認真踐行的人,卻是寥寥無幾,究其原因是人要想在關鍵時刻做到糊塗,用的不是智慧,而是一種境界。
接下來先談談“難得糊塗”的來歷。這四個字是清代學者鄭板橋所書。要想說清這四個字的來歷,還得講一個關於鄭板橋的故事。有一年,鄭板橋去看鄭文公碑,看得痴了忘記天黑之前下山,最後只能踏著月光住進了山間的一棟茅舍裡。茅舍的主人是一位氣度儒雅的老者,自命為“糊塗老人”。鄭板橋和老人一交流,竟然發現其出口不俗。在書房裡鄭板橋還看到一塊特大的硯臺,質地細膩,篆刻精美。老者見鄭板橋很喜歡這個硯臺,就請他在其背面題字。稍作思考後,鄭板橋就寫了“難得糊塗”這四個字。因為硯臺背面還有很多空白,鄭板橋就請老者寫一段跋語。老者欣然同意,提筆寫到:“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看完老者的跋語,對老者的學識欽佩之至。於是鄭板橋來了興致,當即在下面寫到:“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我們看鄭板橋認為糊塗難,是因為在聰明的基礎上去糊塗,一般人做不到,也就是說對某一事物有了準確的認知後,很多人自己不能把控情緒,不能做到不為所動,不能做到不亂為,喜、怒、哀、樂不能做到“發而中節”。接下來我們具體談談世人為什麼難得糊塗:
1、體悟不到人生如“月圓”的道理,也就是不能接受“月圓為少月缺為多”的人生常態。
林語堂先生說:“人生不完滿是常態,而圓滿是非常態”。而我們世人總是執著追求完滿,並奢望把完滿變成常態。正常的生活本來很好,我們偏偏努力去追求超常。所以有些人總是“糊塗”不起來。在這裡我們應該向一些優秀的演員學習,演員在表演時明知是假,卻能夠比在現實生活中更真實、更自然、更快樂地表現自己。所以說生活中不要計較得失、名利、貧富、貴賤,要用平常心來發現生活中的詩意。只有這樣才能順應天地之道,才能與草木為友,和四季相親,讓生命在自然的土壤裡悠閒地蠕動,開啟自己心靈枷鎖,最後獲得“糊塗”境界。
2、不能“糊塗”是因為不懂得藏鋒,也就是不知道“裝傻”。
我們談到的“糊塗”,也就是在踐行中要有進退之道,“糊塗”意謂著知“止”,知“退”,知道暫時“放下”。《漢書•楊雄傳》裡講:“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一曲一直,一伸一曲。”意思是說,君子遇到政治清明的君王,就可以努力實施自己的理想抱負。遇到政治紊亂,君主無道時,就要像龍和蛇那樣,能屈能伸。
接下來我們談兩個與“糊塗”境界有關的人物,一個是曾國藩,一個是孔子。
先說曾國藩。曾國藩的“藏鋒”可謂是“糊塗”智慧的最好體現。我們中中國人最欣賞韜光養晦,最推崇大智若愚。曾文正公一生創下豐功偉績,多少次力挽狂瀾,排解危難,處理事物遊刃有餘,主要就是他深諳進退之道,經常“糊塗”。例如,他與左宗棠有矛盾,發生爭執時,他對左宗棠笑談:不要爭了,你是雄,我是雌,好不好。我們看曾國藩“糊塗”起來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其實他對其他人也是如此,一生中一直就是一個謙卑的人,他經常稱自己是個鈍拙愚柔短才的人。
再看孔子。孔子認為最高明的人不是智慧過人,而是愚不可及的人。孔子曾經誇一個人“高明”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子曰:“甯武子,幫有道,則知。幫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說 ,甯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政治清明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政治昏暗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人可以做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所以我們說世上本來聰明人就少,即聰明又能“裝傻”的人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3、不能做到“糊塗”,是因為不能主宰自己的心靈。
因為對物質慾望的追求,達到慾壑難填的地步,所以不能自拔。又因為瘋狂追求一種俗樂,也就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快樂,人不會理性,不會放下,不會止步,最終也就不會“糊塗”。其實大多世人不會醒悟到以下兩點:一個是這種俗樂是滿足物慾的快樂,斷然不會長久。因為物質的東西一旦得到,快樂會瞬間消失。另一點就是世界是因緣和合的,當因緣不俱足和因緣開始消散時,俗樂會發生改變。
知道了糊塗難得的原因,也就領悟了“難得糊塗”在人生中是一種完美無比的智性文化。其實它就是中庸智慧。中華民族在歷史上一直災禍不斷,而中華文明一直延續存活下來,靠的就是中庸智慧,在這裡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孔子把中庸視為最高道德。在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人生中必要時候“糊塗”一下,不是讓我們視而不見,不是讓我們得過且過,而是讓我們智慧地避開極端。因為極端者不僅隔斷時間,也隔斷空間。不要迷信口號,口號不是路標。不要崇拜好漢,好漢不見得是好的嚮導。因此在修身踐行中切記該糊塗時不要清醒,只有這樣你才能減少殺伐之氣,增添圓融風範。
-
3 # 老龔166916589
為人禁區。有二種說法各有其理。
一種說法:某某人大事不糊塗。
二種說法:世人終日糊塗無煩腦
依我看這二種信念,都不是幹大事的人才,想安安逸逸渡一生。
偉大領袖毛主席說過二句:
《會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才是男子漢,大丈夫,才能幹一翻大事業。
不管真糊塗也好,假糊塗也好,這種人最起碼可說他一句沒有擔當,不想擔當,不敢擔當。不人子的榜樣。
-
4 # 朝陽華宇
世事紛雜誰能清?人生百態如何辨?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做人難,難做人,聰明一世,何如糊塗一時?由糊塗入聰明難,由聰明入糊塗更難。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旦到大徹大悟時,我不糊塗誰糊塗!
回覆列表
難得糊塗,指人在該裝糊塗的時候難得糊塗。“難得糊塗”是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傳世的名言,乃是他為官之道與人生之路的自況。後人感慨這“難得糊塗”四字中富含的哲理,便以橫幅的形式掛於家中,作為每每處世的警言。
基本解釋
解釋 指人在該裝糊塗的時候難得糊塗
鄭板橋與難得糊塗
例句 人生在世,難得糊
清朝乾隆年間,畫家鄭板橋中了進士,做了山東範縣縣令。一天來了個年輕貌美的寡婦朱月姣擊鼓鳴冤,哭訴同村富紳魏善人夜闖民宅,對其欲圖不軌,但魏善人辯稱與她丈夫是舊友,現時常常接濟月姣。那日月姣借得十兩銀子,頓生歹念,誣稱調戲她。鄭板橋在一時無證據的情況下,當即判朱月姣三日內交還銀兩。蒙冤含恨的朱月姣大罵鄭板橋是糊塗官。鄭板橋並不理會朱月姣的哭罵,留下魏善人看他繼續判案。遇到借貸雙方都是貧苦人的案子,鄭板橋叫魏善人拿出十兩銀子做善事。遇到兒子不肯贍養的白髮老婆婆,鄭板橋又叫魏善人代替做這婆婆的兒子。這魏善人發現連連出血,情況不妙,欲想推脫。鄭板橋說:“你對朱月姣肯接濟,對這風燭殘年的老人就不同情?”魏善人脫口而說:“我並沒有送銀子給朱月姣。”終於露出馬腳,被判罰銀二十兩,賠償朱月姣名譽損失。朱月姣再次來到公堂,才知鄭板橋的心機用意,說是“難得的糊塗”。
難得糊塗
有一年,鄭板橋先生到萊洲雲峰山觀摩鄭公碑,夜晚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這老人稱自己為糊塗老人,他談吐高雅舉止不凡,與人交談起來十分融洽。
老人的家中有一塊特大的硯臺,這硯臺石質細膩,鏤刻精美,實為世間極品。老人請鄭板橋先生為之留下墨寶,以便請人刻於硯臺的背面,於是鄭先生依糊塗為引,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字,同時還蓋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這硯臺有方桌一般大小,鄭先生寫過之後,還留有很大的一塊空地,於是鄭板橋先生請老人題寫一段跋語,老人沒加任何推辭,提筆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寫罷也蓋了方印,印文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鄭板橋先生看後,知道是遇到了一位情操高潔雅士,頓感自身的淺薄,其敬仰之心猶然而生,見硯臺中還有空隙,便提筆補寫道:“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
後世的人們感慨這“難得糊塗”四字中富含的哲理,便以橫聯的形式掛於家中,作為每每處世的警言。
難得糊塗
人在社會中磨鍊經歷的事情多了之後會對社會或者對人有很多不滿意的 如果太在意就鬱悶死的 : 這裡說的是很聰明人,明白人,在平常生活中只是一小部分。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 所以難得糊塗就是說 讓聰明人糊塗實際上很難! 而且聰明人糊塗點還能超脫一點,活得輕鬆一點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這是鄭板橋書寫“難得糊塗”四個大字後加寫的小字說明,當時他任濰縣知縣。
難得糊塗是一句無奈之語,如果生活在一個社會公平,制度透明,政治符合社會大眾的時代,大家是沒有難得糊塗這樣的感觸的,試問很多事情我們明明看的清楚明白,幹嘛我們又要揣著明白裝糊塗呢,所以我說板橋先生說這句話是道出了他那個時代的無奈!
故事三
唐代宗:“不痴不聾,不作家翁。”—《資治通鑑·唐紀代宗大曆二年》
唐朝名將郭子儀是玄宗、肅宗和代宗時期的三朝元老,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但由於奸臣作亂,使得郭子儀在官場上幾度沉浮,但他依舊對朝廷忠心耿耿。
唐代宗李豫(726—779年)終於明白了郭子儀的一片忠心,於是賜給郭子儀“鐵券”,即立誓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再加罪於他。唐代宗還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小兒子郭暖。
昇平公主是唐代宗與沈後所生,由於從小受慣了嬌寵,養成了驕橫的大小姐脾氣。結婚後,她經常和老公吵架。由於她是皇帝的女兒,郭暖每次都忍氣吞聲。
這一天是郭子儀的七十大壽,子孫們都來給老爺子拜壽。其他的兒媳婦都到了,唯獨昇平公主耍著性子就是不肯來,於是兩人又吵架了。郭暖在情急之中說道:“你以為你老爹是皇上,你就了不起了?我爹還不稀罕當皇上呢!”—好傢伙!這可是大逆不道的話。
公主一聽也急了,哭著鬧著回到宮中向唐代宗告狀,請求父親為自己撐腰。唐代宗說:“你懂什麼?其實他說得對。如果郭子儀真的想當皇上,就憑他的實力,天下早就不是咱們的了。”
這時,郭子儀已經將郭暖綁了起來,在殿前向皇上請罪。唐代宗對郭子儀安撫道:“俗話講,不痴不聾,不作家翁。小兒女在私房裡吵嘴的話,我看就不必當真了。”
唐代宗沒有治郭暖的罪,而是教育起了自己的女兒。倒是郭子儀回家後打了郭暖幾十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