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錢君史話
-
2 # 樸君君
先用幾句話概括
呂后開先例,年幼繼位,英年早逝,前車之鑑。
先例:漢朝分東西兩漢,西漢劉邦駕崩後繼任的皇帝漢惠帝性格懦弱被呂后把持朝政,算是開了先例。
原因
外戚專權,宦官亂政的現象東漢尤其嚴重,原因是東漢皇帝都駕崩的特別的早,據我統計東漢皇帝(加上嬰兒當皇帝夭折追封的)
(1)活過50歲以上的2個人一個開國皇帝劉秀和亡國之君劉協
(2)41-50歲駕崩的 1人
(3)31-40歲駕崩的 4人
(4)21-30歲駕崩的2人
(5)11-20歲的1人
(6)0-10歲的4人。
從上述中可以看到活過50歲以上就兩個皇帝,也就是說大多數皇帝死的時候繼任者都還年幼,朝政必須得有輔政人員,讓官員擔任怕輔政大臣把持朝政大權,所以只能是當媽的上了,當媽的那個朝代能出武則天那樣雄才大略的又沒有幾個,只能把自己家人叫過來。
特別是第三任皇帝駕崩時31歲,也就是那個時候開始外戚專政開始一直到宦官,地方諸侯擁兵自重,最終東漢滅亡。
後續思考
我們研究歷史不能光看過程,特別是執政者,東漢的外戚專政給後人最大的啟示是宗法制的一個弊端,即嫡長制。
我們試想如果不是嫡長制繼位的宗法制,第三任皇帝駕崩時為了江山社稷把地位傳位與其兄弟,會不會避免東漢的亂想?筆者認為至少不會那麼嚴重。
最後東漢,短暫的西晉後北方陷入所謂五胡亂華(為什麼叫所謂,有機會再講),很多漢人視為民族災難,但也就是那個時期多民族通婚融合讓北方的基因庫極大的豐富,這從生物學角度上講是有利於民族的長期發展的,也給我們的本能里加入了些許狼性,這很重要。
北宋無將,南無相,仁宗以上國策不殺仕大夫,之後,軍弱國貧,當皇帝也成了苦差事,比如欽宗竟嚇得哭哭啼啼,以後的皇帝都像乖貓,更何況公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