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忙裡偷閒花甲人

    以中國古代佛經譯成漢語為例,來說明中國古代怎樣將英語或其它外語譯成漢語的。中國早期的佛經翻譯,純粹是私人行為。翻譯過程大致是先由某個外國僧人背誦經文,另一個人將文口譯成漢語,這種方式叫做“傳言”或“度語”,再由一人或數人把口譯成的漢語記錄下來,作一番整理和修飾稱為“筆受”。因為印度和西域僧人大多不懂漢語,而漢族僧人又不通曉梵文或胡語,所以常常出現翻譯不確切的情況。文體也不固定,或偏於直譯,或偏於意譯,各有利弊。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中國佛教的進一步發展,翻譯經驗的不斷積累,譯文質量的不斷提高,終於產生了翻譯佛經的固定組織_譯場。中國最早的譯場是前秦建元年間(365-384)建立的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譯場。關中譯場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地點固定,分工明確、集體合作的譯場。其翻譯流程是:一、口宣(讀梵文);二、正文義(理解梵文經典的原義);三、譯語(口譯為漢語);四、筆錄(將譯文用漢語記錄);五、校訂(考正譯文的漢語意義,使譯文不與梵本相背)。當時著名僧人道安就是在這關中譯場工作。隨著關中譯場的出現,慧遠在廬山組織的般若臺譯場、東晉京師道場寺譯場等等也相繼出現。其中最著名的是後秦長安逍遙園、西明寺譯場。因為在這個譯場擔任主譯的是中國四大譯經師之一的是鳩摩羅什。隋唐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亦是譯場譯經完全成熟時期。雖然當時的譯經規模宏大,分工明確,制度完備,但基本上還是中外僧人共主譯事。直到唐貞觀十九年,玄獎大師結束了他歷時十九年,跋涉五萬餘里的偉大取經回到長安,他在弘福寺組織了大規模的佛經譯場,這是中國歷史上由本國僧人擔任主譯的第一個譯場。雖然唐太宗本人不信佛,但他還是呼叫國家的人力物力,支援、幫助玄獎譯經。玄獎在十九年之中,一共譯出佛經七十五部,一千叄百叄拾伍卷,一千三百多萬字,僅就數量而言,就很令人驚異了。而且玄獎所譯佛經都相當準確,文采斐然,的確達到了前代佛經翻譯所未有的水平。總之,中國古代佛經譯場的出現,是佛經翻譯工作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翻譯史上的一大進步。茅盾在1954年全國文學翻譯工作者會議上指出:“中國的翻譯事業,是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我們的先輩在翻譯佛經方面所樹立嚴謹的科學翻譯方法,及其所達到的卓越成就,值得我們引以友驕傲,並且奉為典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漫威宇宙的超級英雄哨兵,為何沒有出現在電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