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說精神
-
2 # 明理記
導語
六十歲,也叫作花甲之年或者耳順之年;引用孔子的一句話來闡述六十歲:“六十而耳順,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孔子的心境,並不是在六十歲的時候能否聽得進好的與不好的,而是心底坦然的面對這一切。也正是強調一個好的心態,才是面對六十歲之後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能坦然面對一種優良心態。能否做到,如何做到?我們一起來分析。
1、老齡化的劃分標準
根據1956年聯合國制定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的劃分標準中,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的老年人佔總人口比例超過7%,則意味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
同時,1982年的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上,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標準,當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0%,則意味著進入了嚴重老齡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達到2.12億,佔總人口的比例的15.5%。這項資料表明,從2014年起,中國已經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總量最多的國家。
根據國際標準,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3、中國老齡化的預期
預期在人口統計學中也稱為“人口預測”,那麼根據國內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到達今年2020年,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人,佔總人口比例的17.5%。
那麼,根據國際老齡化標準,中國也就進入嚴重老齡化社會,下圖為2018年~2050年的人口預測金字塔。
一、正視身體機能出現的“波動”
隨著科學水平與醫療水平的不斷髮展與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延長,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
換個角度來比喻就像一輛汽車,從生產線下線的那一刻開始,它的“生理機能”就開始了一步步衰老,而每5000公里的保養,就像我們每個人要定期對身體進行體檢一樣,要不斷地進行查漏補缺,發現問題,及時修理。
而修理的過程,也就映襯了我們感冒需要多喝水並充分休息。如果汽車的某個零件出了問題,就要進入修理廠大修一番,又能重新上路奔跑。同樣,我們人也是一個道理。
二、正視心理機能出現的“波動”——抑鬱情緒
國際研究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精神病專家麥克唐納教授就在他的《心理干預對老年抑鬱患者生活質量的長期影響》這項研究中得到了一個重要結論:
60~85歲的老年人,在患有慢病疾病的基礎上,出現抑鬱情緒的的概率要高於沒有慢性疾病的同齡人。
國內研究2005年,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孫安靜教授對北京一個社群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也進行了同樣的調查,同樣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有55.6%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或存在輕重不同的抑鬱情緒。
小結:既然通過國內外不同的研究,都發現了這個具有共性的結論。
那麼迴歸問題本身,當進入花甲之年,人體的機能由於衰老的因素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不同型別的慢性疾病,而按照粗資料去計算,將近一半的概率會因為這些病痛的存在,心理也會出現抑鬱情緒。
所以,這裡的小結認為:
進入60歲之後,害怕生病,並出現情緒上的波動,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同時,根據老齡化人口的增加,這種抑鬱情緒並不是某個人的特例,而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障礙而已。
就像2003年由陳立英教授主導的《慢性病患者焦慮抑鬱情緒與應對方式相關研究》中找到了我們忽略的答案:
的確,我們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化趨勢不斷增強,人口的流動也隨之增加。就像很多畢業生一樣,畢業後期望得到認可,便努力留在大城市打拼。
2、事實
而這一事實的背後,就對空巢老人的又一社會事實的存在埋下了伏筆。畢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對待下一代人的期許與厚望,情感上的割捨換來的是子女更好地發展。
3、結論
所以,空巢老人的背後,就像陳立英教授所研究的結論那樣,各種因素摻雜的情況下,又加上由於機體老化出現的慢性疾病,就更會擔心自己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疾病,從而增加了心理上的負擔,逐漸也就形成了抑鬱情緒(心理學上稱為:抑鬱心境)。
無外乎年長還是年少的人群,對健康的期許是每個人的事實願望。而近些年醫學科技的進步,讓一些疾病又一次次進行精細化的分類,而拗口的醫學名詞也讓很多普通人在第一次接觸的時候也會出現為之一驚的情況。
所以,科普的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利用當前很多醫療機構的微信公眾號,向老年人進行常見慢性病的科普,不僅能有效地將科普知識送達老年人的手中,更能將拗口的醫學名詞通過網路語言變得言簡意賅、通俗易懂。
另外一個普遍的事實是,很多老年人一旦退休之後,就像與社會完全脫鉤了一樣,不再參與社會的活動,也很難找到自我的社會角色。
再加上空巢老人所具有的孤獨心態,也就在客觀條件上促使了抑鬱情緒的產生提供了“便利條件”。
所以,老年人應當在退休之後,找到屬於自己的社會舞臺,例如:
由於近些年很多人對健康的意識越來越強,改正不良嗜好也成為了很多年輕人崇尚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一些老年人由於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加上習以為常的意識,就很難改變自己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
在改正不良嗜好的基礎上,適當的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不僅能有效地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更能通過汗水的排放,增強體內多巴胺的分泌,畢竟抑鬱情緒需要很多的多巴胺來進行調節。
-
3 # 靈魂沐浴
不是 是你的感覺與感受讓你擔心害怕,可是看到的現實情況並沒有,所以你要學會觀聽,來分辯想的是否複合現實。
平時調解情緒的小方法:
每個人都有情緒,都有感情的舒發,隨心而生,走正確的路,在人生當中懂得釋放什麼?控制產生更壞的現像與結果產生(比如:控制失控沒感覺,控制達到某種極限,不自覺的在某種現像下,暴怒,心中怒火又再次燃燒起來,肚腹裡那團灼熱瀰漫的爆發,真的很煎熬),記住根據看到的情況,走正確的路。
要擦亮眼睛看透現實,你在看到的現實當中,又懂得哪些現象?
當看到眼前顏色時,想會停下來。
身體的調解:
1、定住身體不動,看著顏色
2、定住肚臍不動,腹部拉直
3、扣緊牙門
4、身正
5、調息 通過鼻子調息
也可默讀調息,默讀調息允許超過10,以 免養成生理習慣,大腦受想行識的行為還是停不下來。
6、通過做什麼轉移注意力,隨著顏色去做事,隨著快樂去做事
7、平時保持身正 腹部拉直 牙門扣緊
起床小竅門:
早晨起床時先看著顏色,活動著手指腳趾起床,遠離幻想,因為行動才可以改變現實
這只是應對想造成的生理意識
-
4 # 心理醫生張彥平
我們經常開玩笑說:
“你這個人有毛病啊?!”
通常就是說這個人的思維方式,言語和行為和大多數人不太一樣,因為並不是每個快六十的人都會像您一樣出現這種擔心的情況是吧?
人到中老年的時期,最害怕的無非就是貧窮、孤獨和疾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這原本也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假如過分地擔心,“有點不舒服就害怕”,儘管還沒有達到“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那種強迫擔心的程度,但也顯得不那麼正常了。
這種擔心固然達不到心理疾病的程度,但會讓自己感到一種“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從而影響到自己的心情和生活質量,甚至會影響到人際交往,是不利於自己心理健康的。
而且從心理學角度看,人的注意力和人的“感覺”是成正比的,越是對身體過分關注,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會越強烈,臨床上很多“疑病症”的患者就是這麼得來的。
所以我建議您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多與人交往,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外部世界時,這種擔心自然而然就會減少了。
-
5 # 海顏516
快六十了,總是怕生病是很正常的,不光六十歲,就是任何人正常人都怕生病。如今國家政策好,中國人享受國家的待遇好,這樣的太平日子我們當要珍惜身體,身體健康了,一切都會好!
-
6 # anne69691
快六十了,怕生病,這很正常。有點不舒服就害怕也正常,只要不影響到正常睡眠和胃口就沒有關係。
我也有過這樣的過程,過了五十,身體就有了一些以前不曾有過的小毛病,對於我一直以來身體很健康的人來說,真是有些不適應。我家附近就是大醫院,我曾有過幾次半夜10點後因為一點不舒服就跑去醫院掛急診,最後醫生開的藥費還沒有急診費多,根本就是自己嚇自己而已。每年的體檢指標也會有些小波動,頭幾年總是有點緊張的去諮詢醫生,其實,也都是些因為年齡增長的自然狀態的體現,醫生讓我不必太在意。
所以,身體有不舒服的感覺,可以去做些必要的檢查,有問題就及時治療,不要養小病成大病。如果醫生說問題不大,就諮詢一下注意事項,然後,放下包袱,該幹嘛就幹嘛。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時間久了,沒毛病也會嚇出毛病來。因為,疾病大都是因為心情不好,造成精神壓力過大,影響睡眠、影響身體的營養吸收,造成身體的生理機能失調而致病。所以,要正視身體緩慢衰老帶來的可能的不適變化,積極應對,及時調整好心態。多參加一些老年大學、旅遊等活動,讓身心得到鍛鍊。你一定能找回健康快樂的自己。
-
7 # 羅桂田心理諮詢
快60歲了,總怕生病,有點不舒服就害怕。在日常生活和我們心理諮詢服務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如果問題不是很嚴重,基本上不影響自己的工作生活。就可以學會接受自己年齡大了帶來的變化,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一切。相信就可以慢慢緩解或者解決問題。
如果問題嚴重,自己已經沒有辦法把握,自己掌控不了自己的症狀狀態,這樣就可能成為"焦慮症"症狀狀態。就需要尋求專業幫助,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在以前的焦慮症患者的"治療"的方式方法中,吃藥應該是不二選擇,因為沒有其他的方式方法。我們看到的現象有很多很多患者就是反反覆覆時好時壞,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有的患者都要受十幾年的痛苦、痛苦不堪,還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自從我們國家有了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服務這個工作,讓焦慮症的徹底解決出現另一條思路,有了徹底解決問題的不用吃藥的方式方法。
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正確了,徹底解決問題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徹底解決問題需要的時間也不需要太多。
現在我們看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同樣有"焦慮症“抑鬱症”症狀狀態的人也是越來越多,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看,當今社會,物質文明足夠發達。資訊傳遞異常迅速。東西方文化文明衝突日益嚴重。人們的生活節奏繁忙又煩亂。讓人們很難靜下心來學習、思考、生活,這些都是導致焦慮、情緒,"焦慮症"症狀狀態多發的因素和外部原因。
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目標"很難通過學習成長而確立,很多很多人因為學習成長不足,而智慧水平不夠高,就造成的"焦慮情緒""焦慮症"症狀狀態的內因。
焦慮症狀態就像一個正在游泳的人,掉進了自己無法游出來的漩渦,那個情況下是痛苦不堪的,不能自拔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真正感覺到其他人內心深處的痛苦,真正的“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
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焦慮症患者還是採用藥物"治療""焦慮症"的,我們也同時看到了症狀狀態反反覆覆的問題存在。
"焦慮症"症狀的根源來自於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不足,人格成長過程中存在一些這樣那樣的缺失(缺陷)。
表現在:認知、思想有一些偏差、不合理 。性格特點有一定程度的“固執”“”執著”,不同程度的“追求完美”,從小到大養成的不正確的思維思考邏輯習慣。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學習成長不足,讓智慧水平相對比較低(注意聰明不是智慧)。
由於智慧水平相對較低 ,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自己處理不了事情,在得不到有效幫助的情況下,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形成各種"焦慮症"症狀狀態。
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恰到好處的愛”,讓自己缺乏“安全感”,得不到有效的家庭或者社會幫助,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解決不了事情、問題,是產生"焦慮症"症狀狀態的“誘因”。
試想一下,一個智慧水平很高的人,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他都會處理,都可以想辦法解決問題。她(他)是否可以"焦慮"得"焦慮症"?
運用藥物是否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智慧水平呢?現階段是否有提高一個人智慧水平的藥物?我沒有聽到過。
可以選擇的解決"焦慮症"問題的方案:
1:多去幾個正規醫院裡的心理科,尋找水平高的心理醫生(心理專家),確定問題的性質與程度。以心理學訓練為主,藥物為輔,可以解決問題。(單純依靠藥物治療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有可能會讓問題反反覆覆)。
2:尋找正規心理諮詢服務機構幫助,尋找水平高的心理諮詢師幫助指導訓練,通過學習成長改變,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可以徹底解決心理問題,徹底解決問題以後所有的症狀狀態還不會復發。
3:注意一下,這些訓練、學習、成長、改變都需要一個過程,學習一段時間,需要不要著急慢慢來,著急是解決問題的障礙。
-
8 # 格白泥
1前提:經過醫生全面檢查後確定老人家真的是沒有重大疾病
2要是對生活影響不大,就試著培養老人家的各種興趣,讓他從這種情緒中脫離
3要是對生活和家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比如家庭財政很大一部分支出都用在了去醫院檢查上,老人反覆要求去檢查並且產生家庭內部矛盾,但是檢查後還是沒有發現有軀體疾病,就建議給老家人掛心理門診,讓精神科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
9 # 旅行者建輕鋼別墅
我覺得很正常啊!年紀大了本來就容易生病,怕生病的人才有防護於未然的遠見,比如我,我就是因為怕生病才有動力每天運動,誰不想賴床啊,每天起床都要進行激烈的思想鬥爭好嗎
-
10 # 福筱航
有個朋友說人進入這個歲數
就屬於玻璃器皿類了
這就是中年恐懼症
對不對?
很多事情不用科學解釋
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變老怎麼不怕呢?
回覆列表
前不久有人問過我同樣的問題,也是你的同齡人,其實這個年紀你這樣的情況還是很多見的。確實也屬於心理疾病的一種,很可能屬於焦慮障礙。
我們說到焦慮障礙的時候最常提到的就是預期的緊張,過分的擔心。就好比一名60歲的老人,明明身體是健康的,但總是擔心自己會生病,甚至平時很輕微的感冒發燒,頭疼腦熱,就會被自己無限方法,覺得可能是要得什麼了不得的“大病”。更有甚者明明到醫院就醫,被醫生告知一切正常,身體健康,但也還是會擔心自己身患了醫生沒有發現的大病。這些其實都是焦慮的症狀。
那麼當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時候是真的不舒服還是我們的心理以為我們應該不舒服?其實大多數時間我們是真的不舒服,但不舒服的程度也許會很有限,比如明明是肩膀有些痠痛,但就覺得整個肩膀不敢動,不敢讓人碰觸,尤其是越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某個部位,越會覺得不舒服。我們可以把這種感受叫做感覺過敏,就是我們人為的把感覺系統的某一個感受放大數倍,甚至數十倍。
焦慮症的患者往往還會伴有明顯的失眠症狀。而且多以焦慮性失眠為主要表現,越是擔心睡不著,越是無法入睡,腦子裡胡思亂想,左一個事兒,右一個事兒。可能好不容易睡著了,稍微有一點什麼響動,一家子人都沒醒,只有你忽悠一下醒了過來,而且很細微的響動,對於你來說可能宛如驚雷一般。這也是感覺過敏,焦慮症患者常有的症狀表現之一。
為什麼60歲左右的人患焦慮的機率更大?這個年齡段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上有老,下有小,可能老人需要你的贍養,兒女需要你的幫助,而快要60歲的你正要面對退休或者失業危機。所以來自生活的壓力,來自家庭的壓力,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都在重壓這個年齡段的“小老年人”。
焦慮障礙與精神壓力和自身性格等等因素都有密切的關係,治療焦慮障礙一定不能離開心理治療,單純的藥物治療可以快速緩解症狀,但沒有心理治療的支援很容易再次產生焦慮的狀態。而單純的心理治療往往很難被焦慮障礙的患者接受,或者起效的時間太長(2-3周),沒辦法緩解迫在眉睫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