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鋭鑑

    首先我們先介紹下楚國。

    楚國(公元前1046—223年),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

    楚國在戰國時期一步步走上範榮昌盛省盛,然而再中後期卻不斷的衰退下去,下面我們來分析下具體原因。

    首先是楚國的思想文化“狂傲”及其劣根性。“楚狂”,最早見諸於《論語.微子》所載:“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日:‘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闢之,不得與之言”。這種“狂”,使熊渠稱楚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謹....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而”,可見“狂”是楚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上至帝王,下至民眾。一方面,“狂” 是自信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對自我認知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狂”是目中無人,夜郎自大,難於吸收和採納正確的意見和方案。基於這種思想文化上的弱點,到了楚國後期,愈發顯著。

    其次,思想文化缺乏深度的“憂患”意識。楚思想文化中也不缺乏憂患意識,但與中原文明相比較,憂患意識則顯不足。楚文化是稻作文明的結果,和中原黃河的粟作文明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離不開水,都是定居生活和生產。但是黃河的水災頻繁,大多是平原地帶,使得中原文明對集體力量的組織和動員能力比楚思想文化更迫切,更強調紀律;同時背靠北方遊牧文明的侵襲和影響,具有更強的憂患意識,崇尚學習和教育。中原多平原,人口密度大,更容易大規模的組織人力,也更容易滿足統治者的虛榮。

    再次,楚文化喪失了應有的活力。隨著統治基礎的穩固,社會財富的增加,後期的統治者生活越來越奢侈。“楚子(靈王,成章華之臺),舉行落成典禮,邀請各國諸侯參加,以誇耀其豪華的生活。靈王與伍舉登章華臺時,得意地說:‘美哉"。到了後期,講究中原文化中的一些繁瑣的禮節則越來越顯重。以喪葬為例,士公大人有喪者,日:棺梓必重,葬埋必厚,衣食必多,文秀必繁,丘隴必.....然後金玉珠磯比乎身,此為輟民之事,靡民之財,不可勝計也。

    所以楚國的衰弱和也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簡述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產生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