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星影劇

    我不太推崇《甄嬛傳》體現的價值觀。首先甄嬛絕對不是什麼批判封建制度的作品。現代人寫的東西一定是影射現代人的社會生活。並不因為它是古裝劇就是影射古代社會了,就像科幻劇不會是影射火星生活一樣,你,我,作者都並不知道火星的生活是怎樣的,也不知道古代的生活是怎樣的。我們只是用我們通過媒介對它的想象,為作品的背景搭了一個架子。

    據說寫作《甄嬛傳》的時候作者還在讀大學。因此作品影射的應該是萬惡的集體宿舍,尤其是女生宿舍的生活。一個封閉的空間,女人之間的雞毛蒜皮,閒言碎語,嫉妒,排擠,拉幫結派,爭奪優質男人和資源,這是女生宿舍,也是甄嬛傳裡的後宮。

    女生宿舍的生活當然也是一個好的題材。看你站在什麼角度挖。作者顯然是一個比較熱衷於鬥爭的女人。她不相信人的幸福和權益能通過努力維護,正義保障。她也不推崇比較民主的,陌生人社會的包容性和求同存異。她比較推崇排異和鬥爭。可能就是許多人口中所謂的“情商”吧。具體到步驟就是:小心謹慎,察言觀色,不張揚個性,拉攏勢力,鬥爭異己,最終走上權力的高峰,再文藝範兒的顧影自憐一把。

    我覺得這種價值觀在當今社會是受到相當一部分人擁護的,這也是為什麼作品那麼火熱的原因之一。擁護者視《甄嬛傳》為社會生存法則,小心謹慎地踐行著作品指引的思路。

    而不喜歡這種價值觀的人,比如我,看《甄嬛傳》卻並看不到如上樂趣。以前在天涯看到一帖,網友說她外婆看完甄嬛後告誡她:千萬不要和這部劇的作者那種人做朋友。因為這種人:第一,小心眼太多,生活裡很膈應人;第二,太閒,找不到有價值的事情,很無聊。這位老人家的總結醍醐灌頂,我自問無法那麼到位的表達我對甄嬛的厭惡感,摘錄於此,僅與趨同者共勉。

  • 2 # 蛐蛐聊熱劇

    1:它是內地宮鬥第一劇,應該沒有人提反對意見吧。

    《金枝欲孽》讓香港宮鬥劇達到頂峰,而《甄嬛傳》在不少人心中甚至超過了甄嬛傳。

    2:重播率排名國內電視劇前三,應該也沒有人有意見吧。

    《甄嬛傳》在大陸/臺灣甚至國外都有播出,已經開始慢慢有超越《還珠格格》/《新白娘子傳奇》重播的勢頭,穩定重播率前三的電視劇。

    3:甄嬛體風靡網路,金句頻出的電視劇

    4:孫儷大女主人設的開篇之作

    5:讓女人看來能興奮,男人看了能沉默的電視劇

    女生天生語言能力優於男生,對甄嬛傳自帶吸引屬性。而事實證明,男生只要在螢幕前面呆上一集,也會欲罷不能。但據說愛看甄嬛傳的男孩子都是g,不知真假。哈哈

    6:應該是女性角色較為多的電視劇了

    相信女性角色最多的電視劇,應該是《紅樓夢》,但甄嬛在女性角色設定上,一點都不遜色於《紅樓夢》。你還記得下面這些名字嗎?

    甄嬛/皇后/華妃/太后/眉莊/安陵容陶/端妃/敬妃/齊妃/祺嬪/麗嬪/李襄嬪/溫宜公主/寧妃/嬪萬/貞嬪/浣碧/果親王側福晉/流朱/槿汐//剪秋/富察貴人/淳貴人/瑛貴人/夏常在/頌芝/華妃/餘鶯兒/孟靜嫻/舒太妃/玉嬈/郡王嫡福晉/採月/寶鵑/竹息/芳若/教引姑姑/佩兒/花穗/吉祥/採星/張富察貴人/葉瀾依//寶鵲/青櫻/莫言/靜白/

  • 3 # 娛樂楊少

    《甄嬛傳》是講述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成長為一個善於謀權的深宮婦人的故事。

      雍正元年,十七歲的甄嬛與好姐妹眉莊、陵容參加選秀,她本抱著來充個數的念頭,可皇帝偏相中了她的智慧、氣節與端莊,最後三人一同入選。但因華妃囂張,步步緊逼,眉莊被冤,陵容變心,天真的甄嬛慢慢變成了後宮精明的女子。皇帝發現年羹堯的野心,令甄父剪除年氏一族,甄嬛終於鬥倒了華妃。但不久又遭人暗算,父親也被文字獄牽連而遭牢獄之災,生下女兒後,心灰意冷的甄嬛選擇出宮修行。在宮外幸得十七爺悉心照顧,二人相親相愛,只等有機會遠走高飛。後因誤傳十七爺死訊,甄嬛為保全腹中骨肉,設計與皇帝相遇,重回宮中。因生下雙生子,甄父的冤案得以平反,重新被皇帝重用,甄氏一族再度崛起。甄嬛多次躲過皇后的陷害,最終扳倒皇后。可造化弄人,享盡榮寵的甄嬛,最終卻只能看著心上人十七爺死在自己懷中。皇帝駕崩後,弘曆登基,甄嬛被尊為太后。  

      如何評價?

      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丁振海認為,題材本身有大小之分,但卻無好壞之別。無論寫重大歷史還是寫凡人小事,無論寫帝王將相還是寫嬪妃宮女,關鍵不在於寫什麼,而在於怎麼寫,有沒有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規模巨集大的《戰爭與和平》、精緻雋永而深刻的《羊脂球》、波瀾壯闊的《三國演義》、說不完身邊瑣事的《紅樓夢》,都不因題材而決定其成敗。《甄嬛傳》和其他宮廷劇的區別在於:它無意於表現風流皇帝和俏麗佳人的緋聞豔史,而是以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直面封建帝王生活的腐朽本質,揭示了在罪惡封建制度下人的異化。

      “近來,各方人士對熒屏上‘後宮熱’中的一些作品提出批評,根本目的不是要取消這類題材,而是要反對這類題材創作中低俗化傾向和違反創作規律的‘一窩蜂式’的跟風做法。”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李準說,那些大家批評的後宮戲要麼“無視歷史真實的基本要求,隨意顛覆、編織重要歷史人物的整體定位和相互關係”,要麼“完全拋開對社會基本矛盾和當時歷史主題的揭示,主要用後宮的情感波瀾和權謀較量去揭示歷史發展”,要麼“無批判甚至以玩賞的態度去展示、美化後宮生活中的爭風吃醋和權謀”。《甄嬛傳》則完全不同於上述三者,它的主要人物都不是簡單的慾望符號,而是被放在複雜的社會關係及其變化中把握。對於宮廷生活題材電視劇,從指導思想上講,成敗關鍵在於:創作者是用歷史來解釋後宮加權謀,還是用後宮加權謀來解釋歷史,是用先進文化感染人還是靠感官刺激加庸俗趣味賺取收視率。

      對此,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仲呈祥的態度是,“我們不能一股腦兒地墮入到題材決定論中,凡是後宮題材的一律加以限制;當然,也不能說題材可以完全無差別,因為同類題材太多以後,整個藝術創作的生態環境就失衡了。”

      仲呈祥認為,同一題材的電視劇,主要看其價值追求。凡是反映積極、健康、嚴肅的價值取向,追求真善美的電視劇就應該支援;反之,則應堅決反對。面對觀眾,電視劇的創作者要引領而不是迎合,正如《甄嬛傳》的創作者一樣,不跟風,不盲從,要於相同的題材中,拍出不同的價值追求,這才是“真正的百花齊放”。

      作家的高度決定作品的高度,這是個不易法則。“《甄嬛傳》就是一篇關於人性異化的巨型寓言。它以鴻篇鉅製的大體量,最終拉成一幅全景象徵——宮廷,它是一種畸形病態的生存結構符號,是腐蝕人性的陰暗地窖;皇權制,則無異於卡夫卡筆下的官僚絞肉機。”中國傳媒大學教務處主任張育華教授說,《甄嬛傳》這部宮廷戲告訴世人,其實不管你拍什麼,關鍵在於以怎樣的價值心性去拍。

      中國視協副祕書長張彥民認為,在當前良莠不齊的古裝宮廷戲格局中,《甄嬛傳》是上乘之作,這不僅在於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細緻入微的細節描繪、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在於其思想內涵的深度和廣度。該劇對於宮廷生活的刻畫形神兼備,對封建皇權制度的批判鞭辟入裡。

      凡歷史題材電視劇都是歷史的藝術演繹,“實”的“史實文字”制約著“虛”的“藝術文字”,“虛”的“藝術文字”又豐富了“實”的“史實文字”。《甄嬛傳》以嚴謹的創作態度演繹了一個曲直有致的宮廷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其間流露出對腐朽封建帝制的強烈控訴與批判。

      “把歷史做實,讓歷史戲劇化、戲劇歷史化,由一位真實存在過的帝王托起這部戲的歷史格局,戲核就是以甄嬛為敘事主線。”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分析說,甄嬛雖是一個虛構人物,但她其實就是中國千百年來無數後宮女子的縮影。《甄嬛傳》中的“後宮女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她們之間的風起雲湧,其實並不單純是女人之間的爭鬥,她們的地位和榮寵,都跟各自家族的興衰息息相關,她們的可悲就在於——人人被害而又人人害人。這是落後制度對人性的扭曲和異化。

      李準也認為《甄嬛傳》對原小說的改編增加了劇集歷史背景的交代,營造了真實的歷史場景和歷史氛圍,真實反映出封建皇權制下的選秀制度和六宮制度不但是封建統治者對美麗資源的霸權性佔有和壟斷,而且是對女性青春的扼殺,是對生命尊嚴的踐踏,宮廷文化土壤生長不出真正的愛情之樹,結束悲劇的辦法只有徹底埋葬皇權。

      張育華分析說:“該劇以大氣沉著的悲憫情懷,雍容典雅的陰謀殺戮,瘋狂驚悚的人性扭曲,超越了是非善惡的二元對立,激起了人性的彈性,寫出了人性在極端境遇中可怕的變異,表現出個體命運在一個巨型的歷史面前,那種無助、無奈,還有悲慘的抗爭。”

      “《甄嬛傳》雖然不是嚴格的歷史劇,但是它在歷史真實和藝術虛構之間做出了探索,該劇像上世紀80年代後期出現的文化反思作品一樣,具有非常強的批判性,而且極具啟蒙主義色彩”,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道出了他的獨特見解。他說,該劇基本上站在啟蒙主義的立場上描繪後宮裡的女性,在宮廷爭鬥中,有的生命殞滅,有的夢想消失,有的人格變異。雖然主人公甄嬛用爭鬥保護了自己的愛情,保護了自己的地位和孩子,也得到了無比尊榮,但她失去了一個人想要得到的基本快樂和獨立意志。所以,這部電視劇跟大多數的後宮戲非常不一樣,不是把宮廷當成一個桃花源,而是將其看成一個巨大的牢獄,最後甄嬛的命運被這個牢獄捆綁,束縛在一種變異的文化狀態當中。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玉琴。在她看來,面對歷史,《甄嬛傳》極力將歷史與藝術相協調,尊重歷史規律,不走遊戲戲說路線,注重對內涵的挖掘,顯示出創作者對歷史的尊重以及把握歷史與藝術關係的能力和膽略。

      《甄嬛傳》通過對歷史細節的錘鍊,鍛造出良好的美學品質。演員細膩的表演、考究的道具佈景以及精良的音樂製作等都承載著創作者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透露出厚重的歷史感與雅緻的文化品位。

      “在故宮中,聳立的高牆使人無法看到外面的山峰,我們注意到這一點,所以在後期製作中花了很大工夫將出現在鏡頭中的山全部抹去。”鄭曉龍導演說。為了身臨其境感受劇中人物所處的空間環境,營造真實的歷史場景、歷史氛圍,開拍前,他多次親赴故宮,對諸如劇中人物住所到御花園有多遠、各宮殿之間的空間關係怎麼樣等瑣碎問題都進行了詳細考證。

      正是這種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成就了《甄嬛傳》歷史的厚重感與文化品味。尹鴻教授感慨:“作品藝術上所體現出的精緻,也反映出其歷史態度是嚴肅的、負責任的,是有價值追求的。”

      劉玉琴注意到一個細節,電視劇按著森嚴的等級封號為嬪妃及其身邊的宮女安排了不同樣式的服飾,“這樣的細節足以洞見主創人員對史學的認真態度,全劇在展示歷史人物特定裝容的過程中,將封建社會森嚴冷酷的等級制度暴露無遺,引起人們對特定時代人類命運的思考。”

      古裝戲的語言如何符合歷史時代特徵一直是困擾創作者的難題。《甄嬛傳》語言半文半白,從《紅樓夢》的語言中得到不少借鑑。比如“你仔細著”、“你這小蹄子”、“你好生著”、“主雅客來勤”、“登高必跌重”等,讀過《紅樓夢》的觀眾看到此處,都會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丁振海解釋道:“因為該劇情景在雍正年間左右,所以這樣的語言運用十分得體。”

      曾慶瑞也進一步指出:“該劇在語言上不是簡單引用《紅樓夢》,而是更深入挖掘《紅樓夢》語言韻味的精髓,在很多地方透露出悽婉的色彩,有一種悲劇美的魅力。”

      《甄嬛傳》自覺追求文化品位,舉凡談詩論畫,操琴吹簫,踏雪賞梅,古典文化氣息即撲面而來。中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毛佩琦對《甄嬛傳》體現出的文化意蘊十分讚賞:“時代、場景、服飾等自不待言,其中做鞋底的菜玉、做旗袍的蜀錦、做大氅的墨狐皮等一些細節,都是一篇娓娓道來的文章,足以看出主創的文化和知識儲備。”而劇中展現的飲食、服飾、醫藥、器物、禮儀、官制之類都比較考究,對歷史細節真實性的注重無疑增加了該劇的歷史厚重感。

      張育華評價說:“該劇給當今的古裝宮廷戲注入了一定的美學活力。其音樂極大地洞開了該劇意義的縱深感,尤其是在重頭戲上不斷出現的無詞哼唱,是千古幽怨,是人性泣訴;還有絢爛而又歸於平淡的光效等。總之,《甄嬛傳》沉穩大方地恪守了電視劇的節奏、景別等話語形態,高揚了電視劇的本體特徵,為處於美學發育關鍵期的中國電視劇提供了不可小覷的啟示意義。

      《甄嬛傳》在各個頻道播出以後,取得了良好的收視率和口碑,在螢幕上一片“宮廷戲”的亂象中,《甄嬛傳》以其深刻的批判意義,為該類題材創作提供了借鑑經驗。

      目前,《甄嬛傳》在各地面臺的收視都非常好。據該劇總製片人曹平介紹,廣州電視臺日均收視率高達到6.39%,浙江臺播出不到兩週,收視率達到7.34%,北京電視臺影視訊道截止12月18日收視率單集突破10.78%,收視率在各地電視劇類位居第一。不僅如此,該劇也收穫了很好的口碑。“看了《甄嬛傳》以後再也不想穿越到古代,那是封建吃人的社會,還是生活在現代社會好。”看過《甄嬛傳》的觀眾心靈都受到極大觸動。

      這部古裝戲對現代人心靈的觸動正是其現實意義所在。在文藝報總編輯閻晶明看來,“整部《甄嬛傳》都表現出現代性”。閻晶明說,《甄嬛傳》最大的成功點在於塑造了甄嬛這個人物。劇中的甄嬛被賦予了難得的品質:骨子裡不愛權力,崇尚自由,追求真愛,本質善良。這些難能可貴的品質亦是現代人所需要與珍惜的。而甄嬛最後為了生存不得不向權力靠攏,靠權力維護自己的生存,甚至報復他人。主人公的這份無奈與妥協又廣泛存在於當代社會中。正是觀眾跟主人公有了情感和經歷上的共振,才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

      《甄嬛傳》這部作品,直指收視壓力下電視劇藝術品質和經濟效益平衡中的兩難問題。北京市文聯駐會副主席索謙表示,現在我們處在市場環境裡,所有的創作者不僅要考慮電視劇好看不好看,還要考慮能不能有收視率,投資能不能收回來。《甄嬛傳》在這樣的氛圍下能夠保持自己的品質難能可貴。索謙進一步指出,“在當前電視劇‘扎堆’嚴重的情況下,《甄嬛傳》的成功其實冒了不小的風險。《甄嬛傳》的逆勢而上反襯出當下電視劇創作環境的不合理。”索謙認為,僅靠事後文藝批評和政策規範,並不能解決電視劇同質化的“扎堆”問題。

      北京晚報文化部副主任吳勇說,觀眾喜歡是硬道理,觀眾其實是有審美鑑賞力的,他們能夠分辯出什麼是有文化追求的作品,他們可能不像專家那樣能明確指出劇中強烈的批判精神和社會意義,但是劇中人物命運讓他們牽腸掛肚,看完該劇,他們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這就實現了該劇的現實意義。

      北京廣播電視總檯副總檯長陸瑩對此非常認同,她說,“《甄嬛傳》從劇本創作到拍攝製作,時間耗費幾年,在生不逢時的當下,至少從收視情況看,觀眾是有鑑別力的,他們在對‘宮廷戲’審美疲勞後,仍能夠接受這部作品。”

      電視是當下影響力巨大的大眾文化傳播載體。“過去的歷史主要從書上讀,今天可以通過電視等媒體進行了解,如何利用現代大眾傳媒,傳播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通過藝術鑑賞的方式,提高民眾的歷史和文化素養,領悟歷史精神,是藝術生產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從《甄嬛傳》我們看到了創作者的擔當精神,這值得所有文藝工作者學習。”

  • 4 # 易樂指南

    浣碧這個丫頭從始至終都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

    浣碧不論是在甄府做丫鬟時,還是到最後貴為側福晉,她為人處世的原則一直都沒有變,那就是隻盯著自己的眼前利益。

    甄嬛被封為常在,浣碧其實是不想跟她一起進宮的,她有自己的小九九,當流朱問她跟不跟小姐一起進宮時,浣碧猶豫了,她說如果進宮了誰來伺候老爺夫人。浣碧幻想著長姐進宮後,父親能認下她這個女兒,給她正名身份。可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浣碧自己也明白,所以最後她還是跟甄嬛進了宮。

    進宮伊始,甄嬛人微言輕,裝病避寵,這時候的浣碧還沒有見過宮中的花團錦簇,只感受到宮裡的拜高踩低,這時候的她沒有那麼多旁的心思,對甄嬛算是一心一意。可隨著甄嬛的得寵,浣碧見多了長姐得寵的榮耀,所以她的心思也活泛起來,幻想著自己有一天也能像甄嬛一樣出人地,做個人上人。於是她敢屢次頂撞安陵容,致使安陵容誤會甄嬛,最終成為甄嬛最大的敵人。

    更有甚者,浣碧竟和曹貴人勾搭在一起,為她通風報信,背叛自己的親姐姐。好在甄嬛早就識破了浣碧的伎倆,略施小計就重創了華妃一黨,並使華妃失去重新獲得協理六宮的權力,對浣碧也網開一面,給了她重新開始的機會。要不是甄嬛心疼浣碧,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恐怕浣碧早就被趕出宮,即使回到甄府也抬不起頭來,隨便配個小斯了此一生。

    經過此次事件,浣碧很長一段時間都安分守己,忠於甄嬛,就算甄嬛被迫離宮修行,浣碧也願意追隨她吃苦受罪,乃至甄嬛回宮,浣碧也依然將甄嬛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心一意的追隨甄嬛。就在眾人都以為浣碧改邪歸正,真正成為甄嬛的左膀右臂的時候,浣碧對果郡王說的幾句話暴露出她的野心。

    果郡王生病,甄嬛浣碧去照顧他,可浣碧為了凸顯自己,故意對果郡王說是自己要求來的,並且還在果郡王面前描繪甄嬛與皇上如何恩愛的畫面,並且強調雙生子是皇上的孩子,給果郡王造成一種甄嬛攀龍附鳳,早就將他忘懷的假象。

    如果說這還不足以說明浣碧的自私,那麼故意撞落果郡王裝著甄嬛小像的香囊,並且裹挾果郡王在皇上面前承認兩人早已有情,逼迫甄嬛無奈給她指婚。這一計釜底抽薪,使得甄嬛不得不將果郡王拱手相讓。

    難道浣碧不知道甄嬛和果郡王始終深愛對方嗎?不,她知道,她始終都知道,可她還是要橫插在甄嬛和果郡王中間,因為她自己也深愛著果郡王,她自以為長姐和果郡王這輩子都不可能在一起了,那麼自己頂替甄嬛和果郡王在一起,既能斷了長姐的念想更加安全,又能成全自己多年來的夙願。浣碧自認為這是對三人最好的結局。可這分明就是私以己心度人心,為自己的自私自利披上一層溫情的外衣。

    同樣是妹妹,面對皇上的深情表白,玉嬈就曾明確表示絕不會搶姐姐喜歡的任何東西。和玉嬈比起來,浣碧簡直自私透頂。

    浣碧殺嫻福晉,奪世子,甚至後來阻止果郡王去追回和親的甄嬛,她的所作所為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

    浣碧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所以她總是不能讓人喜歡。

  • 5 # 老皮愛剪輯

    該劇講述了甄嬛從一個不熟悉世界的單純女孩成長為一個善於在皇宮中尋求權力的女人的故事。

    與《甄嬛傳》、《步步驚心》等清代戲曲相比,戲曲的基礎不再是趣味交叉,而是側重於描寫深院、多角度遊戲、後宮傳說等元素。更詳細,講故事和情感。反覆的陰謀和爭鬥積累了人物的命運,描述了時代的面貌,並推測了宮廷生涯。

    一些宮廷劇和戲劇把封建王朝美化成才子佳人的舞池和歌唱平臺,彷彿這是一個人們可以自由享樂的時代。一些年輕人甚至想回到過去過浪漫的生活。《宮》不同。它以無情的力量拉開了封建宮廷的帷幕,用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的命運軌跡,在後宮,皇帝的筆下跌宕起伏,為生死而戰,使觀眾真正看到了“色如花,命如葉”的孤獨和悲哀。

    在皇權下,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從許諾、頻繁的拜訪、貴人、嬪妃到妃嬪,你爬得越多,刀就越鋒利。政治上的世襲制度決定了皇帝必須延續他的子女。這是後宮“最大的政治”皇帝在客觀條件下不能獨善其身與後宮女性主觀意志的競爭構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些每天都處於危險中的婦女在為自己而戰,甚至為她們的家庭而戰。朝廷的政治和後宮的戰爭交織在一起,成為濫用權力和腐敗的溫床。《甄嬛傳》對後宮鬥爭的展示比普通的宮廷戲劇更加辛辣,但它不是讚揚情節和欣賞鬥爭,而是通過一個個對年輕女性的理想和生命的悲劇性破壞,揭示封建社會的腐朽本質。這正是《甄嬛傳》區別於一些類似戲劇的地方

  • 6 # 光華的小說鋪子

    《甄嬛傳》這部影視作品是一部經典的宮鬥劇。

    第一、人物性格鮮明,後宮嬪妃絕不雷同,各有各的個性。

    第二、故事驚心動魄,雖不見刀光劍影,卻也是血雨腥風。深刻反映人性,卻又透露出脈脈溫情,人間真情便顯得十分可貴。

    第三、融入詩詞、歌賦、舞蹈,加上風景美麗,十分養眼。

    這就是我喜歡《甄嬛傳》這部影視作品的原因,給人一種百看不厭的感覺。

  • 7 # 老白丫

    怎麼說呢,最開始吧以為是單純的宮廷劇,說實話,看到二十多集我都不打算看了,主要豬腳被虐的太慘了,感覺是部悲情大局,結果沒有想到越往下看越驚喜,特別是甄嬛復仇的時候,劇情環環相扣,起起伏伏,看的格外過癮,總結這部劇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後宮劇,我特別喜歡。

  • 8 # 9月30日目標減脂15kg

    從細節處理角度來說,導演堪稱處女座典範。

    安陵容死前與甄嬛對坐,手拿苦杏仁,臉上隱約可見的手指印。

    安陵容毒害甄嬛第一個孩子敗露,雍正說過,不廢你位份,但會讓人日日掌你的嘴。

    雍正與敬妃對弈,內務府來報今年只有三斛螺子黛,雍正分與皇后,甄嬛,華妃各一。內務府送各宮時,華妃用的是金絲楠木盒,妃位,數量皆是12支。甄嬛用的是紅珊瑚盒。細節到位。

  • 9 # 空谷幽境

    《甄嬛傳》百看不厭,看著讓人覺得很精彩,把宮鬥劇又一次推上了顛峰。在皇宮裡生活必需要有智商情商,不然活不了多久,呈現著古代的封建。劇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演員們把每個人的角色表演的淋漓盡致。劇中的很多情節也暗喻了很多的道理,總之來說是一部很好的電視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090後需補星爺一張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