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神農嘗百草、辨藥性的事,古籍中有些記載:民有疾,未知藥石,炎帝(神農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書上以療民族,而醫道自此始矣。
記載:西漢的《史記》實錄:"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晉代幹寶的《搜神記》說:"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宋代鄭樵的《通志》講:神農嘗百藥之時,"……皆口嘗而身試之,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其所得三百六十物……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草》。"宋代羅泌《路史》雲:炎帝神農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嘗草木而正名之。審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惡,辨其臣使……一日之間而七十毒,極含氣也……藥正三百六十有五。
"嘗藥辨藥從這些描述看出,神農氏應該是嘗藥物的"氣"和"味",以及身、口的感受,來辨別藥性。所以,《神農本草經》有這樣的論述:"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採治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也許,神農氏是洪荒時代的特殊智者,有現代人無法理解的辨別能力,但是現代基因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神農嘗百草的真實性。
後世為了紀念神農創中醫,制本草造福人間的功績,人們把小北頂改名為神農壇,並在神農壇上修建神農廟。塑有神農像,左手託著花蕊鳥,右手拿著藥草正往嘴裡送。
關於神農嘗百草、辨藥性的事,古籍中有些記載:民有疾,未知藥石,炎帝(神農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書上以療民族,而醫道自此始矣。
記載:西漢的《史記》實錄:"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晉代幹寶的《搜神記》說:"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宋代鄭樵的《通志》講:神農嘗百藥之時,"……皆口嘗而身試之,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其所得三百六十物……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草》。"宋代羅泌《路史》雲:炎帝神農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嘗草木而正名之。審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惡,辨其臣使……一日之間而七十毒,極含氣也……藥正三百六十有五。
"嘗藥辨藥從這些描述看出,神農氏應該是嘗藥物的"氣"和"味",以及身、口的感受,來辨別藥性。所以,《神農本草經》有這樣的論述:"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採治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也許,神農氏是洪荒時代的特殊智者,有現代人無法理解的辨別能力,但是現代基因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神農嘗百草的真實性。
後世為了紀念神農創中醫,制本草造福人間的功績,人們把小北頂改名為神農壇,並在神農壇上修建神農廟。塑有神農像,左手託著花蕊鳥,右手拿著藥草正往嘴裡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