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豫見書法
-
2 # 千年蘭亭
如何執筆,是個人習慣。有人用三指,有人用五指,只要寫得順,都是可以的。
林散之先生72歲前用五指,其後因傷改為三指,照樣寫得很好。
有人認為,三指執筆相對較松,寫出的線條輕鬆靈活,似乎更適合行書和草書的書寫,落筆處露鋒較多,轉折處多用方折法。
五指執筆據說傳於二王,對後世影響較大,它強調五指齊力,力聚管心,各司其責。沈尹默對五指法研究較深,認為其是最科學、最合理的執筆方法。
我認為,其實五指、三指都不重要,但其核心是掌不能豎,一豎手就緊張,指揮排程就不靈活。
指筆的原則是:指實,掌虛,腕平,臂開。
蘇東坡說,執筆無定法,但使虛與寬。但是清代名家包世臣說,執筆要有欲捏碎筆桿之力。
兩種觀點截然不同。誰對誰錯呢?個人認為,兩者說的都有道理。正如東坡所說,執筆無定法。不管黑貓白貓,能逮著老鼠就是好貓。
東坡與包世臣,都是書法高手。執筆方式不同,但是寫出的效果給人感覺都不錯。後人該如何區分學習呢?
首先,是執筆的手指頭問題。
古人書寫時,有的是一根手指頭在筆外側,其餘四指在內側,這就是單勾法,就像寫鋼筆字的姿勢一樣。有的是兩根手指頭在筆外側,剩餘三指在內側,此為雙勾法。目前大部分人用的是雙勾法,這樣更利於控制毛筆。
其次,是執筆的高度問題。
大部分人寫字握在筆中間,也有人在懸肘站立寫字時,手握在毛筆頂端,這樣多用於寫行草書,便於縱橫捭闔、推拉提按。
三,是執筆的力度問題。
東坡說的虛與寬,就是掌心虛,指頭並列時保持寬鬆狀態。至於有個故事說,王羲之教兒子寫字時,他從背後抽筆,卻未抽掉。這個傳說可信度不高。因為大人的力氣肯定大於小孩。而且,執筆太緊,寫的字也會拘謹。
怎樣執筆,才能在書寫時產生力度呢?啟功先生認為,還是應該握筆寬鬆些,怎麼得力怎麼執筆。比如一個書法初學者,用描紅的方法寫字,即便是技巧力量不夠,他寫出來的東西也會顯得有力。而一個有經驗的練家子,如果執筆時過分用力,寫出來的字很可能會變形。
所以,字的力度來自於軌跡,如果軌跡合乎法度,合乎美學規範,字就會有力度。
如果不按字的軌跡和法度寫,技術再高,寫出來的字也給人鬆散無力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