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昭銘軒書畫
-
2 # 千年蘭亭
關於小篆,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李斯小篆,即秦篆,其實不同的歷史時期,小篆的寫法略有不同,由此,書法史上出現過多種叫法的篆書,比如繆篆、九疊篆、鳥蟲篆、玉箸篆等。
繆篆出現於西漢,與規範的秦代小篆寫法不同,它字形方正,筆畫曲線環繞,結體寬博,受隸書影響,取隸勢而多回轉排疊,對東漢碑類篆書有一定影響。
繆篆總體上是改變為小篆外形,並沒改變小篆原意,它把秦篆圓弧筆畫加以改造,呈方折之勢,寓統一於變化之中,主要為配合印章的文體而用。
繆篆造就了漢代印章的博大雄渾與多樣。
繆篆(miu zhuan,也有人讀mouzhuan)可能不少朋友對前一個字的讀音都不一定知道,因為它比較冷。
歷史上對“繆篆”有多種解釋,但是大都還是認同《說文解字》的解釋:《說文解字·敘》記新莽六書稱:“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就是說,“繆篆”,大致是隻用於摹刻印章。
有人把“繆篆解釋為“屈曲纏繞”的篆書,即刻章的字型和線條的表現形式是屈曲纏繞的,這之中有個泛指和單指的問題:按照許慎所說,凡用於摹印的篆文都應稱為“繆篆”;而單指是指摹印中具有“屈曲纏繞”特徵的才是“繆篆”。
從流傳下來的大量漢朝印章,尤其是漢官印來看,文字之風格面貌,主要表現為“平正方直”,雖有的印文線條“屈曲纏繞”,但並漢印主流。按照《說文解字·敘》中明確解釋繆篆為摹印章的字型,則繆篆應為當時印章所用文字之通例,即“泛指”的理解。
王莽復古,以西周禮制為正統代西漢禮制,按《週記·禮記》對文字進行過系統的整理是有可能的,繆篆最早得名很可能是在王莽居攝之初。
因此,“繆篆”這個名稱可能是出現在新莽時期,但不代表這種字型是在新莽時期才有的。
清代桂馥《繆篆分韻)則將漢魏印採用的多體篆文統稱為“繆篆”,稱“摹印篆”。 這是最簡單的排除爭議的辦法了。
從實用的層面,我倒認為不必去過多涉及學術層面,篆刻本就是把文字納入方寸之間,實現實用和審美兼具的功能,要實現尤其是審美的功能,必然要經營章法,對文字進行適當的變體和美化,這是必然的結果,最低的要求是不能胡亂變造,因此還是要守住相應的規則。
因此,我們認為:繆篆是用於篆刻的,通行篆書的一種別體,是一種帶有絞繞變形的、藝術化了的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