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很正規的名稱
-
2 # 紅雲養生
諸葛亮在接受劉備的遺詔後,盡心輔佐劉禪。首先是平定蜀國的內亂,接著開始實行休戰養民的政策,蜀國本就人口少,在經過多年戰亂後遠遠低於三國中的其他二國,所以諸葛亮實行了這樣的政策,讓蜀國百姓休養生息,也為了以後更大的行動做準備。
諸葛亮大戰司馬圖
劉禪此時則完成聽從諸葛亮的決策,且大事都要徵得諸葛亮的同意才能實施。他清楚自己的能力,做個守成之君可以,其他就比較難了,所以其他的事情都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實行。
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也確實很有作為,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當時有人稱在三個國家,魏、蜀、吳中數蜀國的政治最清明,治安最穩定,百姓生活安定。這也為諸葛亮的後來北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225年,諸葛亮開始率軍征討蜀國的南方四郡,四郡都被平定,於是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二郡合為雲南郡,又分建寧、牂牁二郡合為興古郡。同年十二月諸葛亮勝利班師回朝,受到了劉禪的歡迎。此後從公元228年到234年,諸葛亮多次北伐與曹魏交戰,雙方互有勝敗。同年八月,諸葛亮在戰場上的渭濱這個地方病逝。
劉禪和諸葛亮劇照
此後蜀軍班師回朝,劉禪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在諸葛亮死前他曾佈置遺言,讓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不許厚葬金銀珠寶,最終自己穿著平常的服裝下葬,現在的武侯墓在定軍山勉縣(今陝西省漢中市)。
魏國滅蜀示意圖
綜上所述,諸葛亮在接受劉備託孤後,可以說是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從未有過取而代之的想法,他忠實的信守了自己的承諾,為蜀國的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禪也是一樣,對諸葛亮十分的尊敬和敬畏,始終把諸葛亮稱為相父。但是因為自己本身能力有限,並不能在諸葛亮死後繼承他的未完事業,最終投降魏國。他有自知之明,所以最後還是在魏國得到了善終,死後被朝廷諡為思公。
-
3 # 月圓花影似重來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己過萬重山。
李白這首詩流傳千古,但這首詩提到一個地名,白帝城。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討伐東吳,兵敗白帝城。憂傷成疾。臨終前在永安宮丞相諸葛亮託孤。《三國志》中記載如下,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該日,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日,汝與臣相從事,事之如父。劉備託孤時伐吳剛剛失敗。內憂外患,而自己又一病不起,這種情況下,無奈託孤,諸葛亮隨劉備大戰新野,聯吳抗曹火燒赤壁,智取西川,建立三足之勢,從始至終君臣互信,忠心耿耿,有大局觀念的諸葛亮肯定會是不二人選,其次又加上一個新人李嚴,一個代表了荊州舊勢力,一個代表了益州新勢力,而共同的願望則是扶持大漢,巧妙的佈局與安排,在某種意義上也成就了一段君臣父子的佳話。諸葛亮謙遜謹慎,智謀出眾,劉禪又充分放權,倘若劉禪忌憚他或政見出現大分歧,是否有能力限制或拿掉諸葛亮?我們看到,現實是,劉禪並不沒有處處設防諸葛亮,而是徹底放權,由他來大為使展,甚至,當兩個託孤老臣出現分歧時,不惜拿掉李嚴,並時時事事以父事之,這樣情況下,換成誰也決不會有背立劉禪之心。何況諸葛亮這樣的正人君子呢。當時蜀國丟了荊州,南中判亂,東吳虎視,劉禪需要諸葛亮來幫他安定內外坐穩小朝廷,而諸葛亮則需要劉禪繼承復興漢室的這面旗幟,所以君臣一心,而不是互相猜忌,這種廢立劉禪的事件就不會發生,客嘆的講,內外壓為首先壓倒了君臣爭鬥的可能性,主觀上講孔明一心為公,忠心耿耿劉禪又極盡信任,事之如父。君臣之情,天日可鑑。
再說一點,諸葛亮掌握大權,但並不戀權,而是一諾之後不得己而為之。他若果戀權,當年投劉璋,劉表,哪個不比在新野客居潦倒的劉備有前途,而他從託孤開始,要整理兵敗夷陵的爛攤子,諸葛亮夙興夜寐忙到不可開交,實打賣的操勞日常連吃飯都不消停,哪裡還顧得上考慮其它。諸葛亮操勞病重,臨終遺書,一個長輩對晚輩的殷殷之情和深切期待躍然紙上。伏願陛下清心寡慾,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君。存人心於環宇。提拔逸陰以進賢良。屏絕奸讒之厚家風。長輩之情,誠感動天。我們不難想象。孔明當時的心態,所以,孔明與劉禪既是君臣,又如父子,一個苦心經營的義父,照顧著早早失孤,但本性不壞的兒子,拼命教他學好,希望將來能承擔起國家大計。這個兒子對義父充滿信賴,對他感激敬重,這樣的君臣決不會有對立廢立之心的,只能說劉備並沒有看錯人,諸葛亮也一諾千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自己的諾言。為我們留下君臣相依,君臣互信的千古佳話。
-
4 # 公子品史
諸葛亮作為蜀國君主劉備最信任的謀士,他在白帝城受劉備託孤的時候就已經有自己的決斷了。他接受了劉備的臨終請求,並且也承諾了他會盡心盡力輔佐劉禪,他是個非常講信義的人,所以他沒有廢劉禪自立的心,況且這也是沒有必要的行為。因為當時在劉備死後,除了名義,他在實質上已經是蜀國軍、政權力的最高掌握者了,劉禪對諸葛亮的態度也是很明顯的,尊重和敬畏他。他也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所以有諸葛亮在的情況下他也樂意做個不問事的君主。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講述:
劉禪的情況劉禪出生於公元207年,字公嗣,小名阿斗,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劉禪早年生於荊州,多次遭遇災難,幸得大將趙雲相救。劉備攻取益州,建立蜀漢後,冊立為太子。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年號建興,非常信任諸葛亮,支援諸葛亮的決定,配合他進行北伐戰爭。
劉禪繼位初期,聽從父親的遺詔,由丞相諸葛亮輔政,史書記載:“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同時冊封了張飛之女張氏為皇后。這一年,蜀漢國內叛亂四起,先有牂牁郡太守朱褒佔據本郡反叛,後有夷王高定起兵。諸葛亮為穩定形勢,派尚書郎鄧芝出使吳國,與孫權修好。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渭濱病逝。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因爭奪權力不和,領兵互相攻打,魏延兵敗逃走;楊儀斬殺魏延,統率各路兵馬撤回成都。後劉禪大赦天下,任命左將軍吳壹為車騎將軍,假節鎮守漢中。任命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理國家政事。
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開始享樂,逐漸不理朝政,同時寵信宦官黃皓,致使蜀國的國力漸漸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派鍾會和鄧艾分兵攻蜀,劉禪投降鄧艾,蜀漢滅亡。劉禪投降後帶著陪同的大臣被請進洛陽居住,被當時的魏帝封為安樂公。
有這麼一句成語充分的體現了進入洛陽後劉禪的想法,那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樂不思蜀”。有一次,魏帝派人去劉禪居住的地方,看看他怎麼樣,有沒有什麼異常舉動,調查的人過去了,發現一切正常沒有特殊的地方,於是去了劉禪府上詢問劉禪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否,劉禪對來的人說了這麼一句話:“此間樂,不思蜀”。回去的人報告給魏帝,自此魏帝對劉禪徹底放心。它在史書上的來源是《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作者裴松之注引的《漢晉春秋》裡面的一段話。
諸葛亮的政策諸葛亮在接受劉備的遺詔後,盡心輔佐劉禪。首先是平定蜀國的內亂,接著開始實行休戰養民的政策,蜀國本就人口少,在經過多年戰亂後遠遠低於三國中的其他二國,所以諸葛亮實行了這樣的政策,讓蜀國百姓修養生息,也為了以後更大的行動做準備。
劉禪此時則完成聽從諸葛亮的決策,且大事都要徵得諸葛亮的同意才能實施。他清楚自己的能力,做個守成之君可以,其他就比較難了,所以其他的事情都聽從諸葛亮的安排實行。
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也確實很有作為,把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當時有人稱在三個國家,魏、蜀、吳中數蜀國的政治最清明,治安最穩定,百姓生活安定。這也為諸葛亮的後來北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225年,諸葛亮開始率軍征討蜀國的南方四郡,四郡都被平定,於是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二郡合為雲南郡,又分建寧、牂牁二郡合為興古郡。同年十二月諸葛亮勝利班師回朝,受到了劉禪的歡迎。此後從公元228年到234年,諸葛亮多次北伐與曹魏交戰,雙方互有勝敗。同年八月,諸葛亮在戰場上的渭濱這個地方病逝。
此後蜀軍班師回朝,劉禪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在諸葛亮死前他曾佈置遺言,讓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不許厚葬金銀珠寶,最終自己穿著平常的服裝下葬,現在的武侯墓在定軍山勉縣(今陝西省漢中市)。
綜上所述,諸葛亮在接受劉備託孤後,可以說是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從未有過取而代之的想法,他忠實的信守了自己的承諾,為蜀國的發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禪也是一樣,對諸葛亮十分的尊敬和敬畏,始終把諸葛亮稱為相父。但是因為自己本身能力有限,並不能在諸葛亮死後繼承他的未完事業,最終投降魏國。他有自知之明,所以最後還是在魏國得到了善終,死後被朝廷諡為思公。
關注,每天分享歷史乾貨。
-
5 # 毒刺劍客
有了黨政軍大權,尤其是手握軍權,又足智多謀,諸葛亮要發動政變可謂輕而易舉。但是諸葛亮選擇了“愚忠”,六次出師征戰,希望一統天下,但是寸功未建後,就把繼續出師北伐的重任交給了嫡傳弟子姜維。
再看“扶不起”的劉阿斗,劉阿斗真的那麼無能嗎?當然不是。蜀漢政權治下全中國人口只有94萬人,諸葛亮每次出師都會徵集30多萬軍隊,這就等於把蜀國全國的男人都編入了軍隊,如此大動干戈,極大的消耗了蜀國的元氣,但是劉禪選擇了預設,有諸葛亮在前面替自己操心,自己又何必反對,但是這個“相父”權勢太大,劉禪不得不防,所以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刻啟用了一批文臣,分別執掌軍政大權,從而限制了諸葛亮的嫡傳弟子姜維的權力。
有一件事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蜀國滅亡後,司馬昭封劉禪為“常樂公”,一次宴會上,司馬昭故意讓臺下舞女表演蜀國的節目,演奏蜀國的曲子,同時問劉禪“是否思蜀”,司馬昭此舉用心險惡,是要試探劉禪有沒有復辟蜀國的心思,劉禪機智的回答“樂在其中,不思蜀”,這就是樂不思蜀這個成語的來源,可見劉禪其實是個很會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的人,這樣一個聰明人,怎麼會不防備權傾蜀國的大臣諸葛亮呢。
-
6 # 財運亨達
從歷史上看諸葛亮是沒有廢劉禪而自立的想法的。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小時候父母都去世後,和弟弟諸葛均隨叔父諸葛玄一起生活。諸葛玄去世後,當時只有17歲的諸葛亮選擇在隆中隱居。
諸葛亮一生信奉忠義,維護正統。他決定出山去輔佐劉備,一是感動於劉備的“三顧茅廬”;二是知道劉備是一位仁德信義之主;再有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他認為劉備是漢室宗親,代表著漢室正統。在《隆中對》中他也對劉備說:“將軍是漢室宗親,並且信義聞名於天下。待天下有變時,振臂一呼,天下百姓就都會來依附投靠您。……”。這說明諸葛亮是非常看重劉備“漢室宗親”這一“正統”身份的。
諸葛亮當時兩軍陣前面對王朗時,他大罵曹操、曹丕為漢賊,說他們篡漢奪權,霸佔中原,是無德之人。又罵王朗雖是漢朝老臣,卻助紂為虐,幫助曹氏家族謀權篡位,是國家和人民的罪人。最後活生生把王朗罵死。說明他從內心一直是認為曹操和曹丕篡奪了漢室天下,是“漢賊”,名不正言不順。後來諸葛亮勸說劉備稱帝時,當時漢獻帝早已被曹丕殺害,曹丕已經篡位稱帝。這時劉備即位也相當於是延續了漢朝統治。
《三國演義》有一集寫道,魏延當時殺掉自己的主將韓玄投奔劉備時,諸葛亮把他視為不忠不義之人,要把他殺掉。最後在劉備的勸說下才放過魏延。由此可見,諸葛亮內心深處一直是崇尚忠義的。諸葛亮跟隨劉備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境遇,他對劉備都是忠心耿耿,別無二心。
諸葛亮去世30年後,司馬昭派遣鄧艾、鍾會攻打蜀漢。諸葛亮的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在綿竹之戰中奮勇殺敵,堅貞不屈,最後雙雙戰死沙場。這說明諸葛亮也一直是以忠義教導兒孫的。他們繼承了諸葛亮的忠義之道。
諸葛亮治軍也非常重視信義道德。他認為,“信,重然諾也”,就是說,守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如果部隊官兵都不守信用,那麼法令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執行。這樣軍隊就不會有戰鬥力。反之,如果將士都恪守信義,令必行,禁必止,那麼部隊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因此,諸葛亮強調治軍要以信為本(原話是“夫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
諸葛亮還明白的提出兵士都要具備“勇”、“廉”、“信”、“敬”、“明”、“仁”、“忠”等方面的素質要求。將帥要具備“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諸葛亮在治軍上也把自己忠信的思想灌輸到了軍隊建設中。
最後諸葛亮用一生踐行了對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許下的承諾:竭盡全力,儘自己所能,忠心輔佐後主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7 # 海量說歷史
諸葛亮的死雖然有些遺憾,但是自始至終並沒有廢立之心,漢朝自武帝開始,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到了三國時期,歷經幾百年,這種思想已經根深蒂固,而忠孝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諸葛亮也是自小受儒家教育的,所以他根本不敢有這種想法。
劉備自隆中請出諸葛亮後,對其格外器重,以劉備籠絡人心之手段,諸葛亮必是對劉備感恩戴德,早有以死報效之心,劉備夷陵兵敗後,在白帝城把劉禪託孤於諸葛亮,並坦誠以待,並對諸葛言道,劉禪能輔則輔,不能則可自立為成都之主,諸葛亮連忙以頭碰地,表示願竭股肱之力,盡忠義之節,說到此處,兩人已是哭的希拉嘩啦,可見君臣之間感情之深厚。
以諸葛亮之才,做成都之主是輕而易舉之事,但其之所以沒有這樣做,確實是想輔助劉氏統一華夏,恢復漢室天下,這是諸葛亮一生的報負,雖然最後也沒有實現,但這是他的追求,他畢生都在盡力為之,一刻也不曾鬆懈過。
至於劉禪,雖然懦弱,但對諸葛亮也是恭敬有加,以相父事之,自始至終,一直如此,作為一國之君,能做到這一點,已經相當不錯了,試問有那一個君王,能給臣子象諸葛亮如此大的權力,沒有人能做得到,因為權力過大,一旦有篡逆之心,後果根本無法收拾,而劉禪表現的就非常大度,給了諸葛亮足夠的權力,讓其的才能得到了 充分的發揮。
也可以這樣說,諸葛亮遇到劉禪是幸運的,因為他得到了劉禪的充分的信認,讓其一展所長,成就了其千古美名,但同樣也是不幸的,因為蜀地相對於中原,始終還是太小,沒有多少人才可以利用,加之連年征戰,人丁日益稀少,諸葛亮空有一身本領,也無法施展,被吳曹活活困死在了川地。
-
8 # 剛子聊歷史
諸葛亮在27歲那年被劉關張三兄弟架出了茅廬,開始擔任劉備集團的“執行長”。不想剛加入劉備集團,劉琮就投降曹操了,劉備又一次面臨生死關頭。但這也是考驗諸葛亮的大好時機,該諸葛亮出手了,如果不能幫劉備度過這次難關,那世人對他過去常自詡管仲樂毅恐怕要笑掉大牙了。
值得慶幸的是諸葛亮不負眾望,憑藉著自己三寸不亂的舌頭說服了碧眼小兒。赤壁一把火燒得曹操丟盔棄甲,經此一役諸葛亮徹底征服了劉備,連關羽張飛都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諸葛亮就此奠定了自己當仁不讓的軍師地位。
接下來的日子裡劉備幾乎是把諸葛亮奉為神明,對軍師是言聽計從。諸葛亮也沒讓劉備失望,佔荊州下益州,劉備的地盤越來越大。但這個時候劉備開始飄了,這一飄就出了大事,從諸葛亮加入“公司”以來,劉備還是第一次沒有聽諸葛亮的忠告,但就這一次就招來了夷陵大敗,自己也丟了性命。
劉備死後,屬於諸葛亮的時代來臨了。領相父銜,阿斗性情懦弱,基本上蜀漢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相父諸葛亮,諸葛亮是否考慮過換蜀漢的招牌呢?在諸葛亮的規劃中,可能也有過這樣的念頭。這是人的本性,但諸葛亮生性謹慎,從不弄險,改換門庭是大事,頭腦發熱是絕對不行的,諸葛亮迅速分析了改換門庭的利弊:
首先是劉備的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雖然拿到了“假節鉞”相父的許可權,但李嚴同樣被劉備託孤,也算一個輔政大臣。而且李嚴與自己久有不和,這劉備也是知道的。劉備為什麼要用兩派不和的人同時輔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就是想形成權力的相互制約,這樣反而有利於權力平衡,劉備用李嚴大概就是基於這種考慮。
除了李嚴,劉備還把自己的“大舅哥”,吳壹和吳班安排在諸葛亮身邊。二吳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史稱劉太后,也就是劉阿斗的嫡母。從吳太后的角度講,她是絕對不允許諸葛亮換招牌的,她自己都不用幹政,有兩個哥哥在軍界做高官就夠了,她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劉備在白帝城除了交代託孤大任,還給諸葛亮玩了一把“誅心”的遊戲。劉備滿臉真誠地告訴諸葛亮:“卿才十倍曹丕,必能成大事,若阿斗可輔,則輔之,若阿斗不成器,卿可自取。”從表面意思看劉備等於是允許諸葛亮換招牌的,但實質是給諸葛亮上套。如果諸葛亮真要換招牌,劉備的這句話會成為他一輩子的陰影,讓他永遠活在內疚之中。
劉備雖然給了諸葛亮絕對的大權,但同時也在他身邊佈下了這麼多棋子。諸葛亮何等的聰明,表面上自己大權在握,但文武大臣跟著自己走是有前提的,一旦自己換招牌,就指揮不動這些人了。
如果諸葛亮真的要決定改朝換代,就必須先剷除這些異己勢力,否則只能痴人說夢。也就是說雖然自己看似大權在握,但換招牌也是有極大風險的。成功了還好說,萬一失敗就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多年後他的侄子吳國太傅諸葛恪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諸葛亮的潛意識中,與其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換招牌,不如做個無冕之王。比如曹操就是很好的例子,曹操雖然稱魏王,大權獨攬,但終其一生都還是漢朝的臣子。諸葛亮現在也是相父,蜀漢軍政大事都由自己掌握,實現平生抱負即可。如果能北伐成功,那麼歷史豐碑上刻的必然是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而不是劉禪。所以自立並非明智的選擇,作為相父的好處要遠遠大於冒險自立。
那麼如果諸葛亮就是喜歡過皇帝癮,非要冒險一把會有什麼後果呢?畢竟這樣的人很多,同時代袁術就屬於這類人,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三國鼎立的局面隨時會崩坍。
前文已經說到,諸葛亮一旦換招牌蜀漢內部必然立時混亂。且不說諸葛亮能不能成功,內亂一起曹魏孫吳必然都會趁機入侵。蜀漢底子本來就弱,很可能會提前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至於是魏一統天下還是吳一統天下就不得而知了,但蜀的快速滅亡是顯而易見的。
-
9 # 關關雎鳩2000
你好!關於廢禪自立這一說法,劉備託孤之時就已經提到。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這段話需要提到的幾點
一、劉備為什麼要拿諸葛亮和曹丕比?
曹丕當時已經稱帝,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臣子是不能和君王比較的,劉備不用司馬懿、陸遜等當下謀士和諸葛亮比較,而用君王曹丕作比較,是否有警示作用?
二、諸葛亮的明志之言,是否導致自我鎖定?
諸葛亮已經在劉備榻前表態: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些話不是隨口說說的,是要昭告天下,記入史冊的。在一言九鼎的時代,出爾反爾是會被天下人恥笑的,特別是社會名仕,把個人名節看的高於生死。不管劉禪多麼的昏庸無能,也要兌現承諾,留名青史。
史學博大精深,筆者妄自揣測,難免有不足之處,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我就這麼一說,你就這麼一聽。
-
10 # 霞鶴
七絕
七歲讀三國
茅廬雄略天下定
羽扇凝淚鳳落坡
白帝城下根基盡
七出祁山勉為難
為國為民為中華
作者慈蓮齋主人 蹉跎小子
滿頭白髮的您
風塵僕僕的您啊
懷裡抱著小福娃
迎著身邊的老媽媽
拉拉家常問大家
過得好嗎
親民愛民的您啊
為國為民為中華
憂國憂民的您
牽掛老少邊窮的您
親赴一線濟寒賑貧
父老鄉親兄弟姊妹情
心繫全面小康的您啊
為國為民為中華
為國為民為大家為中華
鎮定自若的您
力挽狂瀾的您
反腐倡廉下定決心
打虎拍蠅國運興
華夏兒女萬眾歡欣
殫精竭慮的您啊
為國為民為大家
嫉惡如仇的您
鞠躬盡瘁的您
掃黑除惡發動全民
大快人心大快人心
各族人民祥和安寧
功不必在我的您啊
為國為民為中華
為國為民為中華
為中華
不計功名的您
深謀遠慮的的您
牢記初心不忘使命
長城黃河煥然一新
深得民心深得民心
胸懷博大的您啊
不計功名的您
為國為民為大家為中華
為國為民為大家為中華
啊,啊,啊,為中華
看到這個場景後,當場就想寫點什麼,夢裡才思泉湧一般,起來一揮而就此歌。
回覆列表
諸葛亮沒有廢帝自立之心,有以下幾個理由:
1.不合適:興復漢室的旗號用了那麼久,如今魏吳強敵在側,內部也有眾多劉備忠心的舊臣,此時如果廢帝自立,那麼興復漢室的旗號就倒了,內憂外患併發則必死無疑。
2.不需要:諸葛亮在蜀漢的權力已經達到頂點,而他又不追求奢靡的生活,多有史料記載他為官清廉生活樸素。既然權力已經至高無上,生活也沒有什麼追求,自然就不需要當皇帝。
3.沒有證據:目前只有見到史料記載諸葛亮忠心蜀漢、鞠躬盡瘁,而沒有見到任何史料記載他有篡位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