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樹德漢碩
-
2 # 四夕清禾
陽曆五月能稱為孟夏。孟夏是夏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四月。
出處抄:《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日在畢。”《楚辭·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歲。” 晉 陶潛襲 《讀<山海經>》詩之一:“孟夏草木長,遶屋樹扶疏。” 唐 韓愈 《與大顛師書》:“孟夏漸熱,惟道體安和。”
古語中有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所以,仲即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個月。一般來說,是指陰曆五月份。
農曆夏季的三個月即四、五、六月,分別對應稱為“孟夏”、“仲度夏”、“季夏”。因此孟夏是農曆四月。
孟夏是進入夏季的第一個月,即四月為孟夏,用十二地支中的已表示,所指的月份是陰曆。
仲夏仲夏,是指夏天的第二知個月,即是是指農曆五月份。古語中有:孟、仲、季,代指第一、第二、最後;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所以,“道仲”即為“第二”的意思。
季夏季夏,是夏季的最末一個月,即農曆六月。與中醫術語之長夏同。
“季夏”這一概念是戰國時期的鄒衍正式提出來的。鄒衍以五行相生理論為基礎,於一年四季(時)之中又增加了回季夏而成為五時(季),完全是出於理論需要。
-
3 # 半看
陽曆五月孟夏沒問題。中國傳統其實是陰陽雙歷,並非一般理解的純陰曆。
人受月亮潮汐影響,故日常生活用陰曆,望月即可判定日期。
而作物生長是靠太陽的,故農時都用陽曆,也就是節氣。
節氣是嚴格按照太陽測定的,是陽曆,傳統的新年是從立春算起,不過立春不改屬相。
立夏一般在陽曆的五月五號左右,立夏後就是孟夏,所以陽曆五月孟夏沒問題。
-
4 # 辛福先
孟夏就是初夏的意思,古人將一、二、三序號稱為孟、仲、季。
日平均氣溫高於22攝氏度,進入夏天,也就是初夏。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進入夏天不盡相同。陽曆五月,中國南方及黃淮地區進入夏天。新疆、西藏、內蒙、東北地區還是暮春季節。
-
5 # 手機使用者62827882725
不準確,這個是根據古歷,大建小建定,古歷四月建已叫孟夏梅月。建五月叫午仲夏叫蒲月,建六月叫未季夏叫荔月。瞎子算命都知道。
-
6 # 陳相因631
孟夏既不是陽曆也不是陰曆,是“四季月令”。
孟春正月建寅為端月;仲春二月見卯為花月;
季春三月建辰為桐月。孟夏四月見巳為梅月,
仲夏五月建午為蒲月,季夏六月見未為茘月。
孟夏七月建申為瓜月,仲秋八月見酉為桂月,
季秋九月建戌月菊月。孟冬十月見亥為陽月,
仲冬十一月䢖子葭月,季冬十二月建醜臘月。
-
7 # 東易文化
陽曆五月可以稱為孟夏
農曆夏季的三個月即四、五、六月,分別對應稱為“孟夏”“仲夏”“季夏”。
陽曆五月按照24節氣的計算,通常是十二月的“巳”月,巳月是夏季的第一個月份,孟夏又稱首夏!
回覆列表
習慣上以陰曆說,不以陽曆說。中國人習慣使用農曆,在民間,自古以來,常以陰曆說四季春夏秋冬,而不以陽論。春季是正二三月,夏季是四五六月,秋季是七八九月,冬季是十,十一,十二月。習慣上又將一季三月分為孟仲季,每季初月為孟,中月為仲,後月為季。四月是夏季孟夏,五月是仲夏,六月季夏。陽曆月總比陰曆月超前,細看,陽曆總比陰曆超前最少也在十九二十天以上,如今年四月三十,陽曆(公曆)是5月22號,超前22日,閏月後,五月初一,是陽曆6月21號,陽曆已超前陰曆5O天之多了。在陽曆5月是有可能是陰曆四月,屬孟夏之月的,但也不全是,頭尾有可能不是,中間有一部分是。
陰陽曆法是兩種計算不同的歷法,在月日差距上,總是陽曆超前的。總是陰曆追趕陽曆,當陰曆追趕陽曆到只乘20天上下時,就要置閏月,不讓陰曆距陽曆月日太近,最少也有十八九天的距離,閏月後,就有5O天上下距離,讓陰曆總在這日距追趕,永遠保一定距離,不準超前。總是陽曆在前領跑,陰曆被動在後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