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起而論道
-
2 # 虎哥不二門
如果秦始皇在,秦朝不可能二始而亡。作為文治武功標炳青史的秦始皇,橫掃六國後,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開創了中國長達2000年的封建社會。始皇始皇,既是秦朝第一個皇帝,更是封建社會第一個皇帝。從某種意義上講,陳勝、項羽、劉邦打敗的是秦二始胡亥統治的秦朝,而非秦始皇統治的秦朝。有秦始皇在,亡秦必楚不可能發生。秦始皇開創的郡縣制直至今天還在發揮作用。“萬里長城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是也。
-
3 # 漫漫行旅路
如果秦始皇還活著,那麼秦朝就不會爆發規模浩大的陳勝吳廣起義以及其後的六國遺老合縱連橫,共同滅亡秦朝。
勝與不勝,結果自然明瞭。
另一方面,秦始皇牢牢掌握著各地的軍權。無論是北方軍團、南方軍團乃至六國駐軍,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卒,聽命於始皇帝的號召,牢牢地代替著朝廷控制著地方。自然也不會有起義爆發後的各自為戰,北方軍團遲遲不南下平叛甚至趙佗竊取大權,自立為南越王。
從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各地的起義軍和六國貴族自身祕密培養的軍隊,是難以與正規的秦國軍隊所抗衡。要不然也不會有章邯率領二十萬囚徒大敗聯軍,殺得六國貴族不敢稱王。
首先,秦朝強硬的軍事統治政策並沒有隨著天下的穩定而放緩腳步,反而在統一六國平定天下之後,隨著始皇帝的野心向北、朝南拓展,並且大肆上馬各種國家級重大工程,進一步激化了關中與被征服的新地,乃至關中內部的矛盾。天下沒有隨著所有人所想象的那樣在各國滅絕天下統一之後歸於平靜,反而進一步陷入戰爭的泥潭。
其次,六國的遺老遺少絕不會甘心就此失敗,他們一定會捲土重來,試圖掀起新的風浪。只能依靠時間慢慢抹平傷痕,歷代的改朝更迭都是如此。
同樣,正是因為始皇帝龐大的征服野心和個人慾望,使得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國家財政的不足自然將目光轉向各地的庶民百姓和富商大戶,引起了他們的極度不滿。秦朝時的官營制度正是在國家財政不堪重負時大肆擴充套件,搜刮各地民財。
總而言之,秦始皇在時代轉型之際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但他的很多政策也是不得民心。如果國家政策不在其活著的時候進行轉變,依靠個人的威望進行推行,並且以足夠的時間去撫平傷痕、安撫天下。起義終究難以避免。
-
4 # 中外趣聞雜談
大家好!
後人常常不解:何以戰無不勝的秦軍銳士,面對後來暴亂的“揭竿而起”的農民軍反而倍感吃力,到了對項羽軍作戰之時更是一朝潰敗,連最精銳的九原大軍統帥王離都一戰被俘?
這裡的根本原因,便是自蒙氏被殺後的軍心潰散。蒙恬死後,胡亥趙高更是殺戮成風,國家重臣幾乎悉數毀滅,軍中將士不說多有連坐,便是眼見耳聞接踵連綿的權力殺戮,也必然是戰心全失,虎狼之風安在哉!也就是說,作為歷史上最為精銳強大的雄師,秦軍是被自己朝廷的內亂風暴擊潰的;
其後期戰敗原因,並非後來賈誼說得“攻守之勢異也”,或者說,攻守之勢異也絕不是主要原因。滅秦者,秦也,非六國也。 蒙恬的意義,在於他是中國文明史上的一個突出標誌。只有秦帝國的蒙恬大軍,在長達千餘年的對匈奴作戰中真正做到了摧枯拉朽,真正做到了秋風掃落葉,真正做到了蒼鷹撲群雀。
西漢鹽鐵會議之文獻《鹽鐵論·伐功》篇雲:“蒙公為秦擊走匈奴,若鷙鳥之追群雀。匈奴勢懾,不敢南面而望十餘年。”
因此如果秦始皇還活著,就算有這些起義或者造反,也會被迅速撲滅的 -
5 # 老孫探祕
秦始皇是一個偉大的帝王,明朝的李摯評價他是千古一帝,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中,如果有排行榜的話,她一定是排名第一的存在。他統一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廢分封,行郡縣,書同文 車同軌,修長城,徵百越,奠定後代中國疆土。但也貪婪暴虐,好大喜功,焚書坑儒,開啟了文化專制,休驪山墓耗費大量民力,但如果秦始皇沒有驟然離世,秦朝還會滅亡嘛?我覺得不盡然
第一種可能,陳勝吳廣起義不會爆發。陳勝吳廣起義是一個偶然,他們打著兩個旗號,1是扶蘇2是項燕,如果始皇或者不存在胡亥繼承權合法性的問題,單純的打著項燕起兵,可能性不大。
第二種,陳勝吳廣起義了,很快被鎮壓。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經收了天下的兵器,把兵器融化了鑄了12個金人,只有正規軍可以有武器,這種情況下,陳勝吳廣真的起義了,在曾經一統六國的秦軍年前能有多大的戰鬥力不得而知。秦二世派章酣發給邢徒武器,組成了邢徒軍,很快把陳勝吳廣擊潰,說明他們的戰鬥力很一般,跟正規軍正面交鋒不值得一提。
有秦始皇在,他們未必敢淡然,想當初南韓故地發生了叛亂,很快被平定,韓王安被處死。就算真的發生了叛亂,武將有蒙恬,當時一通六國的秦軍還在,對付叛亂問題不大。
所以秦始皇只要在,秦國不會亂,也不會速亡。
-
6 # 歷史伶俜者
無論是陳勝吳廣還是劉邦項羽,都是抓住了一個機遇——秦末過度的勞民傷財,秦始皇在時,為抵禦匈奴,發兵30萬、徵民幾十萬修築長城,開發南方又用了30萬,阿房宮用了七十萬囚犯,二世胡亥繼位,修建秦始皇陵用了幾十萬囚犯及百姓,並繼續修建未完的阿房宮,當時秦朝的人口只有兩千多萬,而前前後後徵集的百姓超過了兩三百萬人,如此勞民試問誰能不反?
很多人還在歸咎於“假如秦始皇活著,陳勝吳廣劉邦項羽還敢造反嗎?”,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我們今天主要討論的問題,我們這裡只簡單的探討一下,陳勝吳廣為什麼敢造反,根據《史記.陳涉世家》中所說是“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意思是陳勝吳廣沒有辦法按期到達,按律是要被斬的。
那麼後面的“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則像是他們破罐子破摔,很多人都認為這兩句是重點,其實不是的,這兩句只是司馬遷的”幌子“,重要的是後面”天下苦秦久矣....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這句話,他們只是想趁”天下苦秦久矣“這個機會藉機造反而已,所以不管秦始皇是否活著,只要”天下苦秦久矣“這句話成立,那麼事情就必然會發生,主人公可能就變成了”張三或者李四“。
下面我們來說一下現在所討論的問題,秦始皇死後秦國最大的損失就是扶蘇和蒙恬了,秦始皇沙田病重,令扶蘇將兵權交給蒙恬,扶蘇繼位,誰知趙高與李斯篡改遺詔,擁立了二子胡亥,假傳遺詔賜死了扶蘇和蒙恬。蒙恬是位大將啊,直破齊國、北擊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至於前面扶蘇我們不談,秦始皇活著沒他什麼事。
那麼秦朝的大將現在就變成了兩人——章邯和蒙恬,兩者都是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才,前者我們都很熟悉,秦朝可以說是全靠章邯續命,而蒙恬又死的過早不好估計實力,只能把劉邦項羽這邊的兵力來講一下了,簡單點兒說就是原先被滅掉的六國以及其它起義部隊,秦始皇打不贏的!
-
7 # 以古觀今
設想一下如果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陳勝吳廣劉邦項羽起兵造反,接下來的流程會是這樣的:秦始皇VS陳勝吳廣,秦始皇勝;秦始皇VS劉邦項羽,秦始皇勝。就像我們經常玩的打地鼠的遊戲,陳勝吳廣劉邦項羽就好比蠢蠢欲動的土撥鼠,而秦始皇就是手拿大錘的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期間,對外積極擴張,對內平定叛亂,天下動盪時都能內外兼顧,一統天下後,以秦始皇的武力值,鎮壓叛亂輕而易舉。秦始皇對外擴張秦王朝版圖時,秦王朝內部小動作不斷,期間,成蟜和嫪毐都反叛了秦始皇,最後都被鎮壓了下來。成蟜的部下皆因連坐被斬首處死,嫪毐的下場更慘,“車裂以徇,滅其宗”。秦始皇以雷霆手段平定叛亂,十分震懾人心。敢叛亂,看看他們的下場吧。
如果秦始皇還活著,劉邦等人造反相當於不要命啊,要知道秦始皇的百萬雄師可不是吃素的,南征百越,北擊匈奴,令人聞風喪膽。所以秦始皇突然離世,這些駐守南北的將士頓時失去了主心骨,才讓劉邦等逐漸壯大了勢力。
如果真如題主所說,在秦始皇的高壓政策下,他們選擇造反,很難凝聚起中堅力量。都說秦始皇窮兵黷武,但他卻並沒有隨意虐殺官員,相反,他給予將領絕對的信任,才有了南征百越,北擊匈奴的壯舉。於百姓而言,有田可種,有飯可吃,能溫飽活命還造什麼反。因此,他們起兵造反很難一呼百應,也可能有些烏合之眾響應,最後也只能落荒而逃。
-
8 # D老闆說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僅僅四年後的公元前206年秦朝就滅亡了,秦始皇是建立豐功偉績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統六國,奠定了中華大地大一統的局面,修建萬里長城抵禦匈奴,車同軌,書同文,但是修建長城和驪山皇陵徵用大量的民夫,導致民怨四起,秦始皇死後立即就天下大亂了,農民起義四起,其中比較有出名的是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等人。
還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秦始皇如果在的,趙高等人別說破壞政權了,弄不好還會被秦始皇直接滿門抄斬,秦始皇可是個心狠手辣之人,他也最痛恨那些奸臣了,趙高等人得不了勢,蒙恬等大將也不會死去,要知道蒙恬可是橫掃六國的其中一個重要人物,蒙恬等人不死,北方的三十萬大軍也不會被擊敗,甚至有可能反殺地方,畢竟項羽等人畢竟沒有經過正規的訓練。
總而言之,秦朝的滅亡,主要是內耗的原因,尤其是在利益分配上沒有讓六國的傳統貴族得利,自然會引起地方的反抗。而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各個封建王朝,大多數朝代都是這樣,不是外敵或者內亂有多厲害,都是統治者玩火自焚,從而讓別人佔了便宜。
-
9 # 明月清風閣
秦始皇即使延命十年,秦朝的結局仍然不會改變。
如果秦始皇有上帝視角,肯定會採取兩條路才能為秦朝續命;
一、學習漢初黃老之學的治國手法,休民養息。對待匈奴可以採取漢朝做法,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參考昭君出塞,很顯然始皇帝不會這樣做。
二、學習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國內思想,一致對外,把內部矛盾轉移到侵擾內地的匈奴一方。以法強國的秦朝統治者自然不會廢棄幾代人得來的經驗,始皇帝也不會這樣做。
秦朝只能滅亡,沒有其他出路。
天競相亡秦的局面題目中例舉的反秦人物是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這些人物反抗秦朝的統治很符合“天下競相亡秦”六個字。
從最下層到中層和六國舊貴族階級都反抗秦朝統治,曇花一現的大秦的滅亡是必然,終究走下歷史的舞臺為漢帝國的登場讓路。
以武力統一不能完全以武力治理但秦朝的統一併非穩定性的統一,已經習慣各國並立存在的百姓並不瞭解大一統帶來的好處,所以秦國統一之後的當務之急並非連築長城修驪山,而是讓天下人認識到,並且體驗到大一統的好處和便利。
廢分封立郡縣,書同文車同軌這樣的措施天下百姓並沒有得到確切的好處,百姓不會坐著馬車讀著書四處周遊,不是每個人都是孔子。況且秦朝也不允許百姓四處亂串。
秦朝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中央集權的高度執行力,強行徵調民夫築連長城,開闢直道,修建驪山這樣的大工程。雖然長城和直道是有利於國家穩定和內部發展的,但更多的是統治者為為何自己的統治而採取的暴力措施,這種操之過急的做法最終害了秦朝自己。
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當最後一根稻草落下時,主要依賴武力取得政權合法性的秦朝再也不能依靠武力穩定政權的合法性。
秦朝和項羽分封就是來給漢朝過渡大澤鄉起義爆發時,秦朝統治者並沒有像電視劇裡的那樣毫不在意,而是意識到連他們一直肆意壓榨玩弄於鼓掌之間的草芥都反抗了,這就意味著秦帝國已經不能再用強迫性手段控制底層百姓,很何況是中層和舊貴。很顯然,秦朝又反其道而行之。始皇帝駕崩後,下一任皇帝應該是一個寬政賢愛的君主才能穩定住秦朝的基業,又始皇帝的殘暴來襯托新君的仁愛。哪怕是裝的也行,很顯然當秦朝的命運落到了胡亥手中,這些天下人可求的局面只能是夙願,始皇帝暴而不昏,而胡亥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加暴君。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所以說秦朝的滅亡是必然的,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都難逃滅亡的命運,後世的外儒內法才是統治者應走的明智道路。
秦始皇改變不了歷史的程序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一場戰爭的勝利和局面的轉變可以由一個關鍵人物左右,但很顯然秦末的局面並非秦始皇活著就能控制,即使戍邊的秦軍及時支援,秦朝也難以應對“天下競相亡秦”的局面。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唐·杜牧《阿房宮賦》
-
10 # 有道似無道
秦始皇要是還活著,他們這些人不是能不能贏的問題,而是敢不敢反的問題。
首先從事實證明,始皇帝不死無人敢反,就這點這些人都已經輸了,輸了氣勢所以在秦始皇面前他們只能輸。
陳勝吳廣雖勇氣可嘉,起義之初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呼而天下應,可後來確死於自己人之手,不會用人,沒有王者風範壓制不住手下,怎麼跟始皇帝打。
劉邦起初算是村裡的混混,那時蕭何還是縣令,劉幫這個皇帝完全是被逼出來的,此人一開始完全沒有想過要掙天下,都是蕭何張良等人的眼光影響了他。始皇帝不死,秦國廟堂就不會亂,不會任由宦官亂殺功臣,有能力的人多的是,文有李斯,武有王翦蒙恬等,這怎麼打,劉邦必輸!
項羽就更不用說了,本就為楚國後裔,輸都輸了,是已經輸了,還能翻出浪花來,別忘了秦始皇沒死之前,還在清繳其他國家的舊部,他們只能東躲西藏,根本不敢現世,這怎麼打。
是以始皇帝不死,他們幾人就是案板上的螞蚱,翻不起大風大浪,他們根本贏不了!
回覆列表
個人觀點:秦始皇連他們的母國都滅了,何況他們這些小蝦米。
“祖龍死,天下分”可見,始皇帝在天下反秦勢力眼中是怎樣的存在。如果始皇帝沒有駕崩,有些事情不會發生,有些矛盾可能緩和,有些基礎可能穩固,天下自然依舊無恙。
一、朝堂清明、政局穩定,蒙恬、李斯等肱骨之臣依舊盡心盡力為國為民,軍隊的戰鬥力依舊無敵於天下,政治軍事根基穩固,無人可撼動,如果他們真的想不開搞事情,只能是小打小鬧。
二、長城、皇陵等超級工程逐步竣工,民力得以生息,官民矛盾得以緩和。
三、國家大一統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六中國人民安居樂業,六國復國勢力民意基礎削弱。
末了,歷史不容如果,始皇帝畢竟是駕崩了。如果再給始皇帝幾年,歷史走向必將大不同。從後面章邯如果不是因為遇到不世出之西楚霸王,鉅鹿一戰就足以穩定形勢,且不說迅速撲滅叛亂,起碼能為大秦多爭取些時間,還是可以的。可見,大秦根基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