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尋蹤

    在危機四伏、列強窺伺的情況下,搖搖欲墜的大清朝並沒有一下子轟然垮塌。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起,到191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這一“搖”就是七十年。

    期間清朝經歷了太平天國、八國聯軍以及風起雲湧的國內革命,是什麼原因,令清朝能繼續堅持那麼久?

    但是已被封建餘毒浸入骨髓的他們,不可能像革命者那樣具有破舊立新的勇氣,既無那種覺悟也無那個勇氣,能夠做的只是有限的改良。

    因此“洋務運動”也只能是浮於表面,無法真正扭轉清朝積弊難改的現狀。雖於大趨勢無補,但畢竟延緩了清朝的倒塌。

    西方列強主體目標是搜刮而非吞併

    就拿罪魁禍首大英帝國來說,因為同清朝的貿易中連年赤字,被迫以走私鴉片彌補損失。目的就很明確了,它只想撈錢。那為什麼不把清朝如印度一般全面殖民掠奪呢?

    因為兩者情況不同,英國到來前,印度是由各自獨立的土邦構成,這種分散的力量比較容易消除。而清朝雖然腐敗,卻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大國。而且在印度,英國的競爭者只有法國和葡萄牙。在清朝呢?群狼覬覦,北有日俄,南有法德美等一大幫實力強勁的對手。

    中國資產階級形成的較晚

    太平天國曾是清朝主要敵對力量,也是早期唯一有實力掀翻清朝的勢力,但是由於天平天國領導階層自身的狹隘和內部爭鬥,他們未能完成這一使命。況且,即使天平天國做到了這一點,其執政水平又能比清廷高多少呢?這也是個未知數。

    於是只有本土的資產階級才是清朝真正的掘墓人。難點在於,在清朝持續的高壓統治下,中國的資產階級形成的既晚且慢,以孫文為代表的留洋人士,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一階段方成氣候。

  • 2 # 興趣收集站

    在各種衝擊下,清朝沒有迅速“土崩瓦解”而走向滅亡,甚至還“苟延殘喘”那麼久,是有很多原因的,主要原因應當是“革命風暴”正在醞釀之中,滅亡的時機還未到。

    君主專制思想,依舊更深蒂固,導致“革命風暴”遲遲不能到來。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中國就建立起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度”,以專門用來鞏固皇權。在經過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封建那一套“忠君愛國”的思想就這樣遺留了下來,並且成為了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一直持續了數千年之久。於是乎,統治者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就有了“思想和制度”的保障。清末,這些封建殘餘成為了清王朝的續命“藥方”,亦延緩了“革命風暴”的到來。

    清王朝“最後的瘋狂”,換來了滅亡的“減速”。鴉片戰爭爆發後,清王朝“日薄西山”之象,已漸漸明朗化,滅亡成了時間問題。太平天國運動,更是加劇了這種趨勢。在日益嚴峻且內憂外患局勢不斷的激化下,清王朝已變得“獨木難支”,無可救藥。但瘦死的駱駝也有臨死的反撲,就是對內採取殘酷鎮壓的手段,以維繫政權的存在。如此,先是用“血腥”手段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後來又是變本加厲的展開了對“革命黨人的“血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清王朝的滅亡,也變相的阻止了近代中國的進步與發展。

    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沒有想要終結清王朝,後續西方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依舊延續了這種調子,爭取在華利益最大化才是最終目的。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了清王朝,導致清王朝割地賠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之後,清王朝“門洞大開”,西方列強紛紛前來欺辱、要“好處”。就這樣,清王朝“賣國求榮”七十一年,終於迎來了“辛亥革命”順勢革了他的命,開啟了一個民主共和的時代。在這期間,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列強,並沒有想要滅亡清王朝的意圖,他們只是想要“殖民中國”,撈取“最大的利益”

    最後,清王朝的自私自利、喪心病狂,還是起了一定的效果。那就是,為自己爭取到了大把“苟延殘喘”的機會,併成功延緩了自身滅亡的時間。可惜的是,苦了無辜的人民啊!

  • 3 # 寧靜致遠PAN

    我以為晚清之所以能挺七十年,是因為它有別於歷朝,據“四大命門”。1840年外戰完敗,但“四大命門”並沒有一下子被點死,它維持並延續了清政府的性命。

    一大“命門”:愚民政策效果顯著,使民間只知反帝不知反封建。

    民間只想驅除外侮,卻不想這外侮因何而至、本國落後捱打的根源在哪裡。一雪國恥,富國強民,不僅需要以新生的政治力量代替老朽的政治集團,而且這新生政治力量必須是代表著向封建專制宣戰的進步勢力。而晚清的民間力量雖不時崛起,但其落後政治訴求決定了他們無法替代清王朝。

    二大“命門”:政壇無像樣的男人。

    一八四0年以後的兩任皇帝道光、咸豐,雖然是病夫治國,但是卻極力表現“愛民如子”的“親民形象”,對喚起百姓的冀望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尤其後來乾綱獨斷的慈禧太后詞條,對晚清的苟延殘喘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的政治“才華”,是千百年來封建統治者“內殘外忍”之集大成。自乾綱獨斷的慈禧太后掌權後,朝廷中很難出個像樣的男人甚至野心家。不管是所謂“中興之臣”曾國藩詞條,還是陰毒幹練的袁世凱,他們均被這個女人的“鐵血手腕”所震懾。

    三大“命門”:知識分子“肌無力”。

    晚清知識分子具有歷代中國知識分子所無法解開的三大死結──不獨立的經濟地位、崇文而不尚武、科舉心態。不獨立的經濟地位,決定了康有為等人的“食客身份”;崇文而不尚式,表現在康黨缺乏用武力強行改革的實際行動能力。科舉心態,使得大多知識分子雖然不免對朝廷失望,但依然希望通過被豢養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不獨立的經濟地位、殘存的科舉制度使知識分子盡收於封建統治者大地主的“甕中”。

    四大“命門”:商工的鳥籠式放開。

    使庶民獲得了牟取“小利”的空間,他們既可做著“大紅燈籠”的美夢,也安於經濟動物的生存方式。雖然那種官商不分的經濟是最腐敗的經濟,即便發展到胡雪巖那種“紅頂商人”的地步,也免不了讓官家玩弄於股掌,弄個“白茫茫大地其乾淨”,但是隻要還能牟取花天酒地的機會,發財的誘惑便可以取代一切進取的動力。如果說殘存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統治者對知識分子“請君入甕”,那麼商工的鳥籠式開放,其實就是將全國所有庶民都圈入了逐食的“商人”圍場中,而唯一的獵主就是皇家官吏,大小商人只不過是他們的取之不盡的“獵物”而已。

    當然,晚清之所以能挺七十年,還有一個外敵的地理位置與胃口問題。

    以往中原的淪陷都是亡於比鄰部落,而晚清遇到的第一個天敵則是遠在西洋的大英帝國詞條——吞併中國全境遙不可及。至於當時鄰國沙俄、日本,雖然有意獨吞中國,怎奈本身處成長期,不具備一口吞下清中國的“胃”,他們消化不了。

    面對內憂外患,晚清政權採取的應策是內壓外媚;面對“改革找死、不改革等死”讖語,王朝寧願等死,不願找死。

    此外,這個腐敗政權“挺經”一大獨特“成功之道”,是充分利用了“中華之物力”,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買辦王朝”。19世紀世界西方主導,憲政洋人雖看封建專制不順眼,但沒人和錢過不去,晚清對西方大搞“朝貢式貿易”,西方從自身經濟利益考慮,亦不希望這個東方最廉價“職業經理人”速死。晚清政權遂得以苟延殘喘七十年,創造了腐朽王朝“垂而不死”歷史記錄

  • 4 # 建昌的藥販子

    19世紀下半葉,作為中國統治階級的清政府已經由盛轉衰。外有列強諸國的虎視眈眈,割地賠款條約連綿不斷;內有各地戰亂四起,太平軍已攻佔半壁江山。國情如此,可謂內憂外患,愛新覺羅氏隨時面臨王朝崩潰的“歷史怪圈”。

    可說來也奇怪,自打1860年英法聯軍從北京撤出後,重回紫禁城的清王室不僅在很快的時間裡平定內亂,還大興改革,一度甚至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來得以邁進新世紀。

    大清得以續命半個多世紀最大的功勞者是誰?

    一、收疆復域,漢臣崛起

    不論是漢唐還是宋明,中國歷史上曾經鼎盛一時的封建帝國,在其統治末期無不王權旁落、佞臣橫行,但這些對於王朝壽命只剩下幾十年的清政府來說卻是個例外。1864年,清軍攻破天京,曾經令清王室如鯁在喉的太平天國就此覆滅。而在這長達13年的平亂過程中,為清廷立下不世之功的不再是當初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的八旗鐵騎,而是曾國藩所組建的團練武裝—湘軍。

    二、慈禧垂簾,同光中興

    大清的苟延殘喘離不開作為中流砥柱的漢臣,但作為一個封建帝國來說,最高統治者才是一切政策得以執行的關鍵,於是便自然繞不過處於這個時期實掌大權的慈禧。“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句話讓慈禧註定成為史書裡的罪人,但若從客觀的角度看,統治初期的慈禧對清朝來說不可謂不靠譜。首先,慈禧的掌權立刻消除了可能出現的王權旁落的不穩定因素。在行政方面,她多次採納漢臣提出的意見,允許群臣批評實事、嚴賞罰以整頓吏治。當然,這些事對於一些勤政的君主來說算是家常便飯。慈禧對於晚清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對“洋務運動”的支援。

    三、利益制衡,列強夾縫中的博弈

    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束,清政府成為了以英法美俄四國為首的世界列強桌上的大蛋糕,看似隨時都面臨被瓜分的可能。但列強之間也並非是鐵板一塊,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勾心鬥角。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國的疆域太過遼闊,列強們為了獲得長期的利益,維持清政府的繼續統治就成了各國的一種政治默契。

  • 5 # 東山小強家

    清朝末期內憂外患,但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滅亡也撐了好幾十年。而相比明末,一個農民起義加清軍入關很快的滅了大明。

    先說下清朝如何滅亡,清朝末年由於世界強國的侵略,導致清朝政府早已名存實亡。加上各軍閥以及北伐軍的成立,清政府就變成了傀儡政權,沒有多少的部隊可言。不久後被袁世凱拿來當談判籌碼,清帝被迫投降。

    一開始的鴉片戰爭並沒有滅掉大清朝,畢竟這麼大一個國家,當時的部隊戰力還是可以的。只是大清朝貪圖享樂,一味退讓。而外國佬也知道清朝是有實力的,這麼多部隊不是一瞬間就能消滅的。而且也沒有那麼多部隊可以用來守住中國這麼多地方。

    所以這個外部勢力沒想滅了清朝,只想敲詐清朝,這種生意更划算。

    內部農民起義也沒有滅掉大清,比如太平天國,義和團等。原因在於外國勢力干涉,加上農民起義已經很難在近代社會取得勝利。大清各大地主階級在這方面也很團結。(打國外勢力都沒見到他們那麼積極)。

    最後滅掉大清是袁世凱,以北伐軍國民黨的實力,要打敗袁世凱的大軍其實勝負還是很難說的。只是袁世凱自己也想當皇帝,所以才逼迫清帝退位。

    這下你們明白了吧。。。

  • 6 # 小炁圓寶兒

    題主的問題,並不明確,甚至有些混淆視聽。

    首先,在清朝末年,除了太平天國和後來的革命軍是明確提出要推翻滿清統治,並沒有其他勢力明確表示要推翻滿清的統治。

    其次,恰恰相反,義和團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而侵略中國的各國軍隊,他們的中心思想是做生意,更明確的說是:要錢。後來是:要地。

    要錢也好,要地也罷。西方人做事還是很講究辦事流程的,他們不論是要錢還是要地,都要和你簽訂合同,就是我們歷史書上那些個“不平等條約”。而如果想要簽訂合同,就得有合同主體,所以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不但不會讓滿清滅亡,甚至會支援無能的滿清繼續統治,以方便有聽話的合同主體來簽訂“合法的合同

    中心思想都是:割地、賠款、通商、建鐵路……

    從來沒有推翻滿清統治的意思。對於他們來說,有滿清這樣一個對外懦弱、對內強悍的政府,簡直是求之不得呢。通過滿清政府壓榨這塊土地上的老百姓,比不了解這塊土地的他們自己來統治,方便得多。

    甚至因為聽說慈禧太后要廢掉名義上的第一執政人光緒皇帝之後,各國列強一致表示反對,而要求慈禧太后還政給光緒皇帝。進而惹怒了慈禧太后,老太太大發雷霆,才有了同時向十一國宣戰的離奇事件。

    既然各種衝擊勢力都沒想讓清朝滅亡,甚至各國列強還努力支援清朝統治的合法性,所以也就不存在題主所說的扛那麼久才滅亡這一說法。

    事實上,如果沒有各國列強,清朝可能滅亡的更早!

    公元1900年6月21日( 庚子年五月廿五),榮祿匆匆進宮,向慈禧太后稟報高度機密的情報,說各國公使已經聯合決定,“勒令皇太后歸政”,慈禧太后氣急敗壞,為了保住權力,以光緒皇帝的名義下詔向十一國列強宣戰,這份詔書被稱為“對萬國宣戰詔書”。後八國聯軍攻陷天津,來到北京城外對北京城發起總攻,慈禧太后挾持光緒皇帝,一路逃命到西安。後經與列強談判,簽訂了古往今來最為喪權辱國的、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辛丑條約》。

    《對萬國宣戰詔書》原文:

    我朝二百數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迨道光、咸豐年間,俯準彼等互市,並乞在中國傳教;朝廷以其勸人為善,勉允所請,初亦就我範圍,遵我約束。詎三十年來,恃中國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梟張,欺臨中國家,侵佔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凶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慢神聖。中國赤子,仇怨鬱結,人人慾得而甘心。此義勇焚燬教堂、屠殺教民所由來也。朝廷仍不肯開釁,如前保護者,恐傷吾人民耳。故一再降旨申禁,保衛使館,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吾赤子」之諭,原為民教,解釋夙嫌。朝廷柔服遠人,至矣盡矣!然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挾。昨日公然有社士蘭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炮臺,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危詞恫嚇,意在肆其猖獗,震動畿輔。

    平日交鄰之道,我未嘗失禮於彼,彼自稱教化之國,乃無禮橫行,專肆兵監器利,自取決裂如此乎。朕臨御將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亦戴朕如天帝。況慈聖中興宇宙,恩德所被,浹髓淪肌,祖宗憑依,神只感格。人人忠憤,曠代無所。朕今涕泣以告先廟,抗慨以示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韃伐,一決雌雄。連日召見大小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執干戈以衛社稷。

    彼仗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中國忠信甲冑,禮義幹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減比凶焰,張中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儴項,朝廷不惜破格懋賞,獎勵忠勳。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朕即刻嚴誅,絕無寬貸。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洩神人之憤,朕實有厚望焉!

  • 7 # 蘭州歷史愛好者

    假如沒有鴉片戰爭以來的西方列強的衝擊,包括內部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我覺得清王朝會扛得更久!像太平天國,義和團,捻亂,回亂,這種傳統反抗運動清王朝已有足夠應對的力量與方略,他們已不能致清王朝於死地!因此清王朝的滅亡,固然有中國王朝週期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亡於三千年大變局背景下無法完成社會轉型!

    清朝經過清初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努力,不只是在開疆拓土,鞏固國家統一方面貢獻巨大。更重要的是他們集歷代統治之大成,將傳統弊政一一革除,如權臣,權宦,外戚,藩鎮等。通過文字獄,修書,科舉等手段,將知識分子牢牢控制。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達到了前所未有高度!

    然而,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他們仍陶醉於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不知如何應對!一次次的戰敗,一次次的割地賠款,一次次的改革,然而一次次的失敗!說到底,是不願意放棄他們固有的一切權益。喪失了歷史給他們的多次化繭成蝶,革舊自新的轉型之機!終於當歷史的車輪已駛向二十世紀時,無論他們如何誠心求治,如何痛下決心,都為時已晚!清末新政,範圍之廣,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然而當民心已盡失時,你改革力度越大,只能亡得更快!

  • 8 # 歷史的謎團

    第一,清朝的中央專制主義達到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頂峰,這使得清朝的統治者得以掌控更多的統治資源,下層百姓起義獲得成功的概率要小得多。

    第二,到鴉片戰爭時,中國的疆域和絕對財富數量以及人口總數,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如果不是工業化的歐美列強對農業化的清朝形成了降維打擊,清朝當時的周邊,基本上很難出現取而代之的外患。而且歐美列強基本上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打仗,並不想要大清王朝的命。

    第三,平心而論,清朝的皇帝幾乎沒有明朝那種自甘墮落的敗家子皇帝,總體上都比較努力,沒有宦官專權,也沒有權臣執政;即使是被後世罵誤國的慈禧,雖然不具備雄才大略,但統治的水平要比一般的皇帝強很多,不然也搞不定太平軍、捻軍、回亂。

    而且清朝總體上承平的時間較久,康雍乾三朝號稱盛世,這三朝就持續了135年。

    若不是工業化社會衝擊這樣千古未有之大變,清朝的統治時間估計會比明朝長。明朝從公元1368年持續到1644年,最終被李自成的流民軍滅了,維持了276年,如果遇到清朝當時面臨的困境,估計要早亡50年。清朝先被歐美列強輪流按在地上摩擦,然後又遭遇太平天國,幾乎被打翻,但還是憑藉統治階級內部的力量把這些內部反抗力量壓下去,還號稱“中興”;清朝從公元1644年持續到1911年,維持了267年,只比明朝短了9年,最後主動退位,滿族皇室還算落得個體面的結局,相比明朝的宗室被屠戮殆盡,要好多了。

  • 9 # 波波野史

    歷個朝代的滅亡歸根到底都是因為經濟問題,這也是為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細看歷史,沒有哪一個朝代的滅亡不是因為付不起工資而滅亡的。農民活不下去肯定造反,造反怎麼可能有貴賤呢?誰不想當權?

    而清朝為何能夠延續那麼長,恰恰是因為有銀兩當軍費。雖然說鴉片戰爭打開了過門,但是同時也打開了清朝關稅。清朝僅僅通過廣州的海關關稅收入就超過4000萬兩白銀。所以清朝可以買武器,可以練兵。清朝為何滅亡?僅僅是因為袁世凱逼溥儀退位而已。

  • 10 # Peace濤

    中國體量巨大

    雖然是一個封建集權國家,經濟科技落後,但是擁有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超過四億的人口,眾多的民族,完善的政治體系,統一的語言,這是帝國列強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中國比他們全部加起來都要大、人口都要多,所以很多國家剛開始都對清政府十分友好,積極幫助中國,但是都被清政府拒絕了,直到鴉片戰爭的爆發。

    到了最後的時刻,即便是世受皇恩的漢族官員也對清政府失去了信心,清王朝最後的支柱也倒下了,滅亡也是其必然的歸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感覺老歌比新歌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