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蒂雜談記
-
2 # 晨哥自媒體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理清前提情況
1.你是在那裡居住大城市還是小縣城?
2.你是單身還是結婚了,有沒有小孩?
3.你的經濟狀況如何,房子是租的還是買的,有沒有房貸?
那沒我們現在開始回答你如果居住在大城市而且是單身房子是租的,為了節省房租自然會租在遠離市區的地方,那麼上下班的高峰期,肯定會堵車,坐公共交通的肯定是首選,沒有公共交通的時候你會騎共享自行車。
大城市生活買了房子後房貸就佔用大多數的資金,開車加油、維修、保養、停車費、這些再次加重負擔這也限制現在剛剛結婚的人們買車的慾望,這是騎自行車也就是在沒有公共交通的時候的首選了。
我住在小城市地方比較小,而且城市公共交通不發達,私家車這幾年的發展非常迅速,現在出行停車位非常緊張,有時候為了停車浪費好多時間,再加上加油罰單,現在去市中心的地方基本不開車,都是騎自行車,我們這空氣新鮮享受騎行的快樂自然是不錯選擇。
如果你已結婚,有了小孩子那麼每天送小孩就是主要工作了,小孩子去上學都得接送,首選是騎電動車,因為學校的遠近不是你能選擇的,電動車速度快,不堵車,還能趕時間,基本學校接孩子的都是騎電動車的。
綜上所述騎自行車只能是單身時候的一種過渡,還有一種情況是愛好自行車騎行的人們,對於騎自行車那是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懷,自然天天騎車
-
3 # 創業小白領
對我來講,是否選擇騎自行車上班應該是按年齡分的。
我剛上班的時候,每天精力充沛,感覺騎個自行車溜達整個城市都沒有問題,那會我經常在夏天冒著大太陽從南城騎著自行車跑到西北面,耗時大概40分鐘,雖然有時會冒點鼻血,但卻感覺渾身有力量。反正比坐公交車來回倒車、等車舒服多了。那會騎的自行車就是從修車攤買的不知幾手車子,不是什麼山地車、變速車。
騎自行車上班的時間大概也就三年,後來我開始騎電動車上班了,省時省力啊,因為每天要打卡,坐公交不自由,自行車已經被我扔到不知什麼地方去了。
現在單位搬的有點遠,上班有三種方式:開車、坐公交、騎電動。開車基本放棄了,因為車位太難找了,沒有時間幹這些,騎電動有點遠。主要就是坐公交了,感覺自己就像個老年人,每天晃晃悠悠的坐個公交車,當年騎自行車的小夥已經找不見了。其實現在的這個距離還沒有以前騎自行車的距離遠了。
現在路上騎自行車上班挺多的,主要原因是公共自行車太多了,各種共享單車非常方便。
-
4 # 楊吉炫
我當然會選擇騎自行車上班啦!
單車雙蝶 想象當中,明天早晨,小李老師和我。八點左右,相聚在縣疾控中心的大門口,同時很瀟灑地一蹬一跨,翻飛在各自的自行車上,一致先往西再朝南拐個大彎,然後並行或前後,邊騎邊嘻哩哈啦、咿哩哇啦地一路向南,風風火火地向著一直盛開在我們心裡、生長在古鳳羽國溫暖懷抱裡的大片大片金黃色、清新絢爛的油菜花田進發。
迎著朝陽,我們很欣喜地交流著各自為這次心馳神往的遠足,特意準備好的午餐:她帶了一盒便當,親自幹焙一個洋芋絲,煎了兩個雞蛋,爆炒一塑料碗青椒炒肉片,外加一大砣滷豆腐;我圖方便捲了兩張乳扇,捎帶一大飲料瓶山泉水。雖然剛吃過早點,但是一講到吃又都不約而同地兩眼放光、眉飛舌舞,好象談論吃遠比正在吃還味美,都深深感覺辛辛苦苦奔忙打拼,首當其衝就是為了這個只要一提起,就重涎欲滴的“吃”。想到在黃綠相間的油菜田間,坐在田埂上就著春風,伴著招搖的金黃色油菜花,無所顧忌、隨心所欲想怎樣野、能怎樣野就怎樣大快朵頤的開心吃團結餐犒勞自己的味覺,都莫名其妙、無來由地興奮不已。 原來只要一上班就窩攏一堆,現在五六個月各忙各的以後,才好不容易混跡在一起,話閘子一拉開就象旁邊鳳羽河裡的水嘩嘩啦啦地歡快奔湧流淌,既暢快又舒爽。無論靠近還是走遠,我們之間心與心的距離永遠都是她近視、我遠視,但一直都保持著別樣的溫暖。談天說地,講過去說未來,恨不能把所有的開心一次尋完。 說著、笑著、鬧著,突然不謀而合地戛然而止,緘默不語,如黛青山、美麗村莊、玉帶飄飄的鳳羽河,無意之中被我們忘得一乾二淨,最不應該的淡化與忽略!一兩分鐘後禁不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大笑,接下來遂信馬由韁地騎騎停停、走走閒閒。經上龍門精察細看新被修建擋水壩,無意中開闢出來的“高峽出平湖”;過漢家橋特意下車,任由鳳羽河裡的水在我們的手心裡窩留,還異想天開地想看到正忙著找媽媽的小蝌蚪遊入我手;到振興村舍捨得得地在涼亭遊廊裡閒坐,專門欣賞土洋結合、古樸美觀、兼具現代風情的土豪建築;離油菜花田不遠,徐悲鴻的《八駿圖》被擷取深植於古鳳羽國春波盈盈、隨風盪漾的胸腔……閒閒散散、悠悠晃晃,黃綠相間、綿延伸展的精美天鵝絨地毯敞開了胸懷,我們迫不及待地滾下自行車,肆無忌憚、極盛情地與盛花盛景相擁。 兩隻正當壯年、正值盛年的蝴蝶立即不由分說地在繁密盛放的金黃油菜花朵之間翩躚留連,閃進閃出、飛上飛下、時奮飛時頓足,還不時地讓螢幕閃爍,跟鮮豔的油菜花朵合影留念。你拍、我拍,自拍、他拍,單拍,合拍……站姿、坐勢、滾動、匍匐……應有盡有;甚至貪嫌你笑我鬧不過癮,還招手歡呼把藍天白雲相邀…… 活在當下、樂在今朝,儘管已是暮春,還算花一樣的年華、仍象如歌的歲月多麼美好!
-
5 # 農人徐大vlog
曾幾何時,中國是個世界有名的自行車大國,1989年美國前總統老布什訪華的時候,被獲贈的國禮就是一輛飛鴿自行車,當時能夠作為國禮的自行車可謂是中中國人的一個神話。但是一切似乎都變化了,變化的原因就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公交車、地鐵、計程車、網約車等公共出行方式,私家車等個人出行方式逐步成為了所有中中國人主流的出行方式。自行車似乎要被歸入歷史的塵埃之中了,曾經大名鼎鼎的自行車廠:永久、鳳凰、飛鴿基本上都快成為歷史,除了以主打自行車健身為主的捷安特還能夠支撐下來外,大部分的自行車廠似乎都已經進入了破產的邊緣。

最為經典的就是,十年前你到一個城市,雖然不多,但是街頭巷尾有一兩個自行車專賣店還是能夠找到的。而如今想要找到一家自行車店,恐怕是難上加難,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店,可能裡面真正能夠騎行代步的自行車最多也就一到兩種,大部分自行車的品類都是以健身為核心的競賽自行車。而曾經星羅棋佈在城市各個角落的修車攤,可能也只有在老城區的某些非常老的小區才能夠找到一兩個殘留下來的而已。

直到最近,大量的小紅車、小藍車等共享單車出現在街頭巷尾,終於騎車的人開始多了起來,說是自行車騎行的“最後一公里”問題被解決了。那麼今天,我們用經濟學的視角來討論一下,是否應該騎自行車上下班呢?
自行車騎行的成本分析
既然使用經濟學的視角分析問題,那我們不妨使用經濟學最為喜歡使用的方式,即成本收益分析。在中國城市中大家主要的出行方式:1、公共交通(公交、地鐵、出租、網約車),2、私家車,3、自行車(私人自行車、共享單車)。
相信每天上下班的人群中,採用上述交通方式的人都很多,但是大家比較過成本嗎?到底哪一種更省錢呢?從表面上來說,自行車似乎是最便宜的,相信選擇自行車的人的理由都很直接:自行車花費更少,還能健身。除此之外,隨著市政交通的不斷改善,給自行車開闢的道路不斷變多,倡導自行車出行的人也更多,再加上共享單車的普及,似乎騎車上下班似乎也成為了一種不錯的選擇。

而從資料上來說,似乎也在支援這一論斷。根據美中國人口統計局釋出的資料,全美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人數過去十年增長了60%,接近了一百萬人,這還是因為美國是一個車輪上的國家,很多人都住在離工作地點較遠的郊區。而英國的資料也是顯示,截至2015年底,倫敦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人數十年間翻了一番還多,達到了接近20萬人。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筆者認為要理解這個問題,還不僅僅用國際的資料來解釋問題,中國有著太多的特殊性。筆者作為一位騎自行車通勤已經達到15年的人,我們就來看在中國騎自行車通勤的成本到底有多少?
在此之前,我們要排除掉重慶這種純粹的山城,這些城市完全沒辦法使用自行車作為出行方式,當然如果您是一位騎行健身愛好者另當別論。我們就假設我們在一個平原的城市,比如說上海,擁有著較為完善的城市公交系統,地鐵,公交都很完備。

首先,開私家車上班好嗎?喜歡開私家車上班的人可以列出很多好的理由,私家車不用擔心風吹雨淋,不用害怕炎熱的夏日和難熬的冬日,有一種自己開車兜風的暢快感,而且速度很快。這些理由的確都成立,但是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尤其在上下班高峰,開私家車無疑是一種較為鬱悶的出行模式,為什麼呢?無法避免的堵車,可能一條不長的道路在平時十分鐘就能夠通過,但是在堵車的情況下一個小時都是常態。再加上,越是市中心越是高昂的停車成本,再加上私家車的養護,汽油等成本,私家車出行可能是一種最為昂貴的出行方式。

其次,公共交通出行。相信很多人都在用公共交通作為出行的主要方式,但是公共交通的問題也是非常顯著的,比如說,公交車碰到的堵車問題可能並不比私家車更小,即使是BRT這種特殊的公交形式也是較慢的出行方式。再說地鐵,的確相對於公交車,私家車,地鐵無疑是一種能夠保證時間的出行方式。但是問題依然存在,現在大多數城市的地鐵都是出於高負荷運轉的狀態,特別是在上下班高峰時間,坐地鐵出行能不能擠上地鐵都成為了一個問題。那麼說成本,各地的公交、地鐵的成本都不一致,根據高德地圖統計的資料顯示,北京一個月的通勤成本808,元,廣州753元,深圳728元,上海699元,我們以平均數750元左右計算,這基本上是一個平均的成本。

最後,我們來說自行車。如果你騎共享單車上班,一輛車每半個小時平均收費為1元,一般人在2元錢的時間內就能夠到達目的地,那麼以每個月22天來計算,共享單車的成本也就是100元左右。如果是私人自行車,這個成本可能會更低。
似乎從這個絕對的金額來說,騎自行車算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了,但是問題就在於,自行車雖然成本很低,但是還有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霧霾。近年來,中國幾乎成為了霧霾的重災區,往往一堆霧霾下來,沒幾個城市可以倖免於難,面對著越來越嚴重的霧霾,騎車出行似乎就成了一個人工霧霾吸塵器了。所以在騎自行車出行之中,還不得不加上一個環境成本。
騎行面臨的主要問題
那到這裡似乎這個討論已經變得沒有意義了,但是筆者的建議在於,給自己一些更多的選擇,三種成本都已經比較出來了,至於如何選擇更多的則在於自己,從環保的角度來說,自行車無疑是最為環保的方式,現在的問題主要在於幾方面:
一是自行車的安全問題。雖然很多新建城市道路都有開闢自行車道,但是老城區道路依然很少為自行車準備道路,這樣就導致了騎行也變成了一種很危險的方式,當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道出行,容易導致非機動的車的安全問題。因此,如何能夠保證安全,已經成為了騎行最大的問題。

二是自行車的日常購買與維護問題。雖然共享單車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對於騎行一族而言,能不能找到車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共享單車往往是真正上班需要用的時候找不到車,而平時不用車的時候又很好找,這種分佈不均的問題是共享單車的老大難問題。那就需要用到私人自行車,但是私人自行車如何能夠購買,避免前文說的買不到車,修不了車的難題。
三是環境問題。面對著中國的全國性難題,筆者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解決思路,只能說大傢什麼時候騎車出行,還是看自己當地的天氣情況吧。
未來,騎行可能會成為一種重要的出行方式,你會選擇騎車上班嗎?
-
6 # E路成豐
會的。14年剛畢業那時候,我在福州上班。剛開始工作的地方離租房住的地方大概2公里不到,於是為了上班便利,就通過某寶買了一臺山地自行車!(附上交易圖片)
其實這個山地自行車價格很低,但是我當時也很捨不得,因為工資低,還得交房租,沒什麼錢。然後快遞送過來剛好舍友會安裝,就幫我一起安裝起來。車子很一般,畢竟價格低,但是滿足我上班需要。
本來上班騎行2公里不算什麼,但是剛好買了沒幾天,這份工作試用期到了,因為個人原因換了個工作,這下住的地方離新的上班的地方有8公里多,這意味著我每天要騎行來回16公里路,一來一回起碼1個小時時間,租的房子合同沒到期就想著將就下,後面這段騎行居然堅持了7個月。
當時是從福州連潘東小區騎行到倉山葉下工業園(這個地方現在可能拆遷了)去上班的,途中要經過一個鰲峰大橋,上橋爬坡騎行真的很累,但是下坡很過癮,這7個月時間裡也經常會碰到天氣颳風下雨的情況,但凡雨不是很大,我都會堅持騎行,很少會去坐公交車。現在回想當時的自己真的是很厲害,有點小佩服自己。
再後來找到了一個更好的工作,離開了福州,也住進了公司宿舍,結束了奔波的日子。
那時候離開福州,我還騎行了50多公里,從福州騎行到福清,最後把這輛山地自行車放在我姐家裡。有這個騎行的想法是那時候我知道,這可能是我為數不多的長途騎行了,所以我堅持咬牙完成了這段騎行,算是為這7個月騎行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當時還發了一個說說紀念一下,雖然騎得慢,但是貴在堅持,當然那天確實也有下雨,所以稍微騎得會比平時慢了點。
這段記憶深深的刻在我的腦海裡,一提起就歷歷在目。7個月的騎行期間其實也發生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事,等下次有空再說吧。
-
7 # 老亮奔兒
條件允許當然會選擇騎自行車。想想還是很多年前了,騎自行車去上班,那時剛畢業,家離單位真的超遠,騎自行車大概要40分鐘,中間還要過一個長長的天橋,騎不動了,就下來推著走,尤其冬天,東北凜冽的寒風,吹到臉上,疼啊。後來有了男朋友,就變成坐在後座上的人了,再後來,慢慢地,結婚了有了寶寶,就再也沒騎自行車了,不過那段時光還是非常留戀的啊。
-
8 # 閔木花
騎不騎自行車上班我認為主要取決於自己的主觀。
視到上班的路途長短。2一3千米許跑步抱鍛鍊身體意圖;3千米至5千米許騎自行車上班;6千米以上許求乘機動車輛上班。
-
9 # 時光荏苒始終如一草
不忙的情況會選擇騎自行車,但是I作家庭一大堆事的情況,會顯得時間很緊張,常常會忙得焦頭爛額,時間不夠用,這樣就不會選自行車了,太慢。
-
10 # 暖暖的米粒
會選擇,一直就是有這樣的想法,以前是因為要送孩子上學,後來是距離遠了,都沒做到,騎著單車看著沿途風景,一路風景!
回覆列表
會,而且目前就在騎行上下班。騎車上下班的好處很多。
首先,因為疫情影響現在還沒有到完全放鬆的時候,因此騎行上下班比坐公交地鐵更安全 而且也不用忍受人擠人連站裡的空間都沒有的窘迫。而且女生還可以避免地鐵上的鹹豬手。
第二,因為現在人的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平時工作很累經常加班,所以能堅持下班後鍛鍊的人並不多,因此騎行上下班一來可以鍛鍊身體,而來可以節約平時鍛鍊身體的時間,把剩下的時間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第三,騎行的路上可以享受Sunny和風的照撫,可以舒緩因工作緊張帶來的疲倦。
當然,騎行也有它本身的侷限所在。首先如果是必須穿正裝的單位騎行可能會存在服飾上的缺點,但是其實可以將正裝放在單位一套,騎到單位後換上即可。
另外,就是很多人都擔心的安全問題。但是因為現在都有自行車道,因此只要平時小心點,安全問題不用太擔心。還有就是騎車儘量不要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