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土土街

    不一定非要死往一線城市擠,有發展潛力的二線城市才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閃光點,比如成都、長沙、合肥、西安。一線城市的經濟壓力遠高於其他城市,並非宜居城市。而二線發達城市生活壓力感均低於整體平均水平,也遠低於一線城市,較為宜居也更有機會立足。目前,很多一線城市都實施了嚴格的人口控制政策,北上廣深等地的落戶積分要求較高,有的甚至需要交納7年社保。相比之下,屬於二線發達城市的對外來人口,包括大學生、農民工進城則採取鼓勵的辦法,顯得有些另類。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經濟壓力遠高於其他城市,最大生活壓力源從高到低分別是物價、交通、住房、教育.......

    其中,一線城市就業壓力感和二三線城市水平相同,但低於四線及以下城市。一線城市經濟和家庭人際方面的壓力感,均高居其他城市之上。因此,一線城市不宜居。“逃離北上廣深”一度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一個熱詞和公眾話題。

    但是,三四線城市也未必宜居。

    三四線及以下城市除了交通和住房壓力感低於一線、二線城市和整體平均水平外,其他經濟壓力源也並非最低,教育、醫療、工作學業壓力接近全國整體平均水平。而在家庭與人際壓力感上,更是高於整體平均水平和二線、三線城市,這點我是贊同的。

    所以,四線及以下城市可能並非理想中的宜居城市。很多一線城市已經是特大城市,如果不加限制,人口不斷湧入,超過了公共資源、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出現一系列城市病問題,對城市本身的發展不利。而中國中西部一些省會城市,雖然是二線城市但由於權力集中所帶來的資源集聚能力、發展機遇更多,因此就業機會也多。

  • 2 # 不說真話說實話

    以前有首歌,名字叫做(臺北不是我的家),唱出了大城市外來者的辛酸。一線城市的土著先天由政府給予了他們很多優勢(戶口、房改房、人脈等),土著年輕人很好混。難過的是外來人員,再加上經濟週期處於低位,階級的形成(雖然不承認)。上升空間越來越少,自然會感受不好。以後還會更不好,熬著吧,看運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成為一個有魅力的職場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