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圈天下

    宋代的一位禪師曾說:"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段話來自圖書館,人生的三種境界)

    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那麼第一重境界,講的是什麼呢,我個人認為,多是表達一個人,看到啥就以為是啥,沒有多去思考,理解,實踐,所以以膚淺為基準。大多像小學生,中學生,經歷少的人。

    而第二重境界,講的是看到了一個物體,我們除了會去直觀判斷,還會研究時間地點運動方向等,等於是說我們在研究事物的規律,所以這是一般中年及老年人有的思想。

    而第三重境界,就達到了返璞歸真,追求內心世界的境界,訴我也無從得知。

  • 2 # 唐立中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即是: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其次,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頻寬也不後悔。其三,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覆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成就。

  • 3 # 使用者6811105413811

    拙見第一種:是道教的文化精髓所在、是悟道中的心靈之道。第二種:是佛教中的因果關係、還是要懂禪的智慧與慈悲、經文滿腹為德先,潛學深悟求因果有經看無經、慈悲之中取真經!儒家傳統思想文化是第三種:這裡邊還離不開一個悟字,先生、或者是老師、教授、導師、都是教化與人,教與人知識的傳播者。受教之人學好學壞還得憑介自己的悟性和努力學習,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學子,在這三種境界中都離不開一個悟字!在這一悟中,禪師、道仙、聖儒們都在這個悟中受益修練成最高境界的高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情商越高的人越容易事業順利感情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