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莫言是山東籍當代作家,獲貝爾文學獎,在世界上很出名!蒲松齡是山東籍古代作家,被稱為世界短篇小沉之王,在世界上也很出名!莫言對蒲松齡很推崇,有人說莫言超過蒲松齡了!有人說莫言就是當代蒲松齡!你覺得呢?

回覆列表
  • 1 # 作家鬼譚

    蒲松齡是清代小說家,一部《聊齋志異》流傳後世,讓世界記住了蒲松齡,知道了蒲松齡。年輕的時候我很喜歡《聊齋志異》,裡面很多故事都是讀過很多遍。他的語言精煉,屬於文言體小說,但是又通俗易懂,普通人都可以讀得明白。他用文學的手法寫鬼怪故事,以虛幻故事影射現實社會,寫的是鬼狐,說的是人心,畫得是人性,通俗又深刻。

    蒲松齡出生於鄉村,生長於鄉村,考過秀才,但終生也不得志。他年輕的時候,喜歡舞文弄墨,曾與朋友辦過文學社,起名叫《郢中社》,“以宴集之餘晷,作寄興之生涯”,寫詩作詞,除了聊齋之外,他還寫過大量的詩文雜章,以及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他一方面用當地民間曲調和方言土語,創作出《婦姑曲》《翻魔殃》《禳咒》《牆頭記》等反映家庭倫理問題的俚曲,寓教於樂,另一方面又為方便民眾識字、種田、養蠶、醫病,編寫了《日用俗字》《歷字文》《農桑經》《藥祟書》等文化技術普及讀物。

    他自謂“喜人談鬼”,“雅愛搜神”。他一生都在蒐集整理有關鬼狐的民間傳說與故事。《聊齋志異》成書後,引起社會上一些文人普遍效仿,當時出現了大量類似聊齋志異的鬼怪小說故事。主要有沈起鳳《諧鐸》和邦額《夜談隨錄》、浩歌子《螢窗異草》、袁枚撰《新齊諧》(原名《子不語》)等等,可以說是引起了一股“聊齋熱”。

    《聊齋志異》還很早便走向了世界,現在已有日、美、法、德、意、俄、越南、捷克、羅馬尼亞、波蘭、西班牙等近20餘種語言的譯本,流傳於世界各地。他寫的許多故事,至今仍有著現實意義,今天的很多戲曲、電影,都是根據聊齋故事改編的。大家熟知的有《畫皮》《胭脂》《倩女幽魂》等。

    可以說,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莫言與蒲松齡同為山東人氏,有著相同的地域文化的基因,受到過相同的文化滋養。

    莫言在年輕時候,也很喜歡讀蒲松齡的聊齋,可以看出莫言的小說,很多都有聊齋的影子,比如虛幻與魔幻,大量的民間故事與傳說,以魔幻手法表現現實生活,以虛幻故事諷刺現實社會等等。蒲松齡的鬼怪小說在當時社會也引起不少非議,被一些主流文人與上層社會所看不起,認為他是“俗”文化,為正宗文化所不齒。莫言雖然獲得了世界著名的諾貝爾文學獎,但在當代中國,也引起了許多非議,很多人義為他描寫的是陰暗面,傳播的是負能量,還有人說他是醜化中中國人,醜化自己的民族,挖了自家祖墳,因此爭議頗多。這都是蒲公齡與莫言在各自所生活的時代引起的非議與爭議,這是他們也相同的一點。

    還有一點與蒲松齡相同,莫言也同樣以文學走向世界,為世界文學做出貢獻,讓世界瞭解了中國文化。

    但是如果說莫言是當代蒲松齡,這話不妥。從文學上看,莫言與蒲松齡是兩個不同的體系,文學內涵也有著根本的區別。

    蒲松齡是以短篇小說聞名於世,他的主要貢獻是短篇故事,而莫言是以長篇小說著名,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長篇小說上。蒲松齡的小說是以寫虛幻世界為主,借魔幻手法影射現實,而莫言的長篇小說是以描寫現實生活為主,只是借用了一些魔幻手法,主要讓描述的是現實社會。從內涵上講,蒲松齡小說寫的是人性與人心,善與惡的較量,美與醜的對比,而莫言的小說是以揭示社會真相,揭露社會與人性的陰暗面為主,比起蒲松齡的小說,更具有深刻性與發人深省。作為現代作家,莫言更具有寬廣的視野,更深刻的思想,更具有其獨到的思考與思索,在文學手法上,有著更加深遠的探索與實踐。

    這是莫言超越蒲松齡的地方。

    在其小說的語言和手法上,蒲松齡的語言與描寫的精煉與傳神,故事的短小精悍,其寓意的深刻,要在莫言之上,高出許多。

    這是蒲松齡小說藝術高出莫言小說的地方。

    結論:蒲松齡就是蒲松齡,莫言就是莫言,作為作家和文學家,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的人文精神,獨特的藝術創造,都是獨特的這一個。說莫言是當代蒲松齡,或者說莫言超越了蒲松齡,這話都是不妥當的。每個藝術家都有他們獨特的藝術貢獻,我們應當尊重他們每一個人,尊重他們所有的藝術創造。

  • 2 # 葉子故事作文

    不可比。兩位作家雖然同為山東人,但寫作風格迥異。

    蒲松齡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寫的雖是狐仙鬼怪的故事,但每個人物都充滿溫情,每個故事都令人回味。莫言的小說多是長篇,刻畫的多是人性的複雜性,有些人物的某個特徵被無限放大,有點“不瘋魔,不成魔”的味道,其中對性的描寫缺乏美感,令人難以接受。其中有一本書,看了幾頁因為接受不了其中的描寫而被迫放下,當時只怪自己不懂欣賞,並無意貶低之意。

    同樣是荒誕離奇的故事,蒲松齡的故事被老百姓喜愛,莫言的小說被評委欣賞。我本人比較喜歡人性簡單些的故事。以前我老家有個叔叔,隻字不識,卻特別擅長講鬼故事,但裡面的故事並不恐怖,反而覺得有些暖意,後來我還把這些故事整理再創作後發表在《新聊齋》上,比如《養生地之謎》、《起不動的棺材》、《巧殺五爪羊》等。這也許跟他的職業有關,他是替人家老去的人吹嗩吶的,每次結束完已是深夜,然後還得走夜路回家。經常獨自走夜路,他心裡渴望的是好心的鬼怪給他指路而無意傷他。

    至於兩位作家是否有可比性,我覺得無需硬比。每個人的寫作風格不一,表達的東西各異,受眾也不一樣,有道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讓文學作品百花齊放就好,沒必要褒一個一定要貶一個。充滿溫情的故事感動人,邪惡乖張的小說會引人思考,生活需要多姿多彩,文學作品也需要繁花似錦。

    ——END——

  • 3 # 別人叫我豇豆

    月亮會發光,星星也會發光,沒有人可以遮擋,也沒有人可以遺忘。

    我有些生氣,我要告訴你的是。

    莫言可以成為蒲松齡。

    莫言可以成為蒲松齡。

    莫言可以成為蒲松齡。

    就是說一萬遍,我還是要說,莫言可以成為蒲松齡。

    你在生氣吧!因為你心裡在想,莫言就是個渣渣,怎麼比得上蒲松齡。

    莫言比蒲松齡好,會怎樣?莫言和蒲松齡一樣好,會怎樣?莫言沒有蒲松齡好,又會怎樣?

    好吧!我緩口氣認真回答。我看過《聊齋志異詳註新評》,兩百萬字左右。我也看過莫言的大部分作品,也有幾百萬字左右。

    如果非要比較兩個人,文學史的地位寫的很清楚。但我不願說,因為太專業冗長,你也不願看。

    《聊齋志異》是古代文學短篇小說的巔峰,莫言是現代文學早期的集大成者。

    很多人以為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只是個時間的承接關係。其實並不是,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只因為一點,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不同,說通俗點,是文言文和白話文的不同。

    古代文學已經發展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了,而現代文學才剛起步。正是因為莫言,殘雪,蘇童這些人的摸索,才漸漸使現代文學完善。

    接著上面的話,莫言可以成為蒲松齡,甚至人人都可以成為蒲松齡。但是,為什麼要成為蒲松齡,做自己不好嗎?

    莫言只能是莫言,蒲松齡也只能成為蒲松齡,僅此而已。

  • 4 # 半支蓮6

    莫言與蒲松齡比都是山東人,都是以小說聞名,其他再無相同之處。

    《聊齋志異》為短篇小說集,以民間傳說中的狐仙、鬼魅故事為題材,反映當時複雜的社會現實。有的反映社會黑暗,揭露和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壓迫,如:《促織》《紅玉》;有的表現青年男女對純真愛情嚮往的,如《嬰寧》《青鳳》等; 有的是揭露和批判科舉考試製度的,如《葉生》《賈奉雉》; 有的歌頌被壓迫人民反抗鬥爭精神的作品,如《席方平》等。能夠讓人在奇麗的鬼狐故事中瞭解社會矛盾、世情百態。在明清小說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胡編濫造的魔幻世界

    莫言是濰坊高密人,我是煙臺招遠人,算是老鄉。我八十年代上大學路過高密站,高密離我老家並不遙遠。但莫言的眼界裡、筆下的高密人我怎麼一個都也“不認識”?

    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借了一本《豐乳肥臀》。看了幾頁,我撂下了,這是人寫的嗎?一個女人為了傳宗接代可以跟任何的男人“接種”?連自己的姑父、走街串巷的貨郎也不放過?這樣的事全村人肯定都知道呀,怎麼呢“母親”毫無愧色?

    我還是硬著頭皮繼續看《豐乳肥臀》,才發現“母親”將生的孩子是與洋牧師的,還真是異想天開呢!前面十幾章“母親”一直處於“生”的狀態,因為難產,各種方法都使了,連獸醫都用上了。莫言寫這些東西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母親”是生了七個女兒的“經產婦”,不怕難產,就怕生到路上。老家就有個哥,小名叫“道生”。

    母親久生不下,遇到了日本掃蕩,日本人不但沒有燒殺搶掠,還派女軍醫為“母親”接生,生下了一對“金童玉女”。這我第一次聽說,日本人進行掃蕩還帶著女軍醫。日本大東亞共榮史上應該有這麼人性的一筆吧?我往後翻了翻,原來那七個姐姐一個個都是招蜂引蝶的高手,與各種男人不堪入目得苟合。抗日的軍官也是採花大盜……不知作者是用各種思想魔幻出這麼多醜陋的場面。滿眼看去只有那個日本女軍醫才是好人。莫言啊,你白穿了四年的軍裝,革命的熔爐裡怎麼就錘鍊出了這麼些烏七八糟的東西?與母親有多大的仇,這樣作賤?與姐妹有多大恨,這樣埋汰?

    二、謊話連篇地扭曲現實

    進一步認識莫言是聽了他的獲獎感言和一篇據說編入教材的短篇小說《賣白菜》。他在諾獎頒獎式上發言,說他母親去拾麥穗,被治安人員踹爛了筐,“吹著口哨走了”。他怎麼不說那是集體的麥穗,他媽是在“偷”。那個時代的農村人有幾個會“吹口哨”?能用口哨吹出曲子的,必定是儒雅之士,怎麼可能是踢爛別人筐的粗野漢子呢?

    《賣白菜》裡描述,家裡種了一百多顆白菜都賣了,剩下三顆都放幹葉了,2捨不得過年包餃子,也拿集上賣了。種了一季白菜一棵都沒吃,這媽是夠狠的,到哪個年代後媽都不能做的事。六七十年代我老家的冬天,白菜、蘿蔔是當家菜,哪家沒有白菜、蘿蔔窖子?莫言家賣了白菜買什麼怎麼不說?因為白菜蘿蔔最便宜,說不出來吧?

    老師間談論莫言,一個老師直言:“莫言就是下水道作家!”

    前段時間聽說有人要拍《豐乳肥臀》,難道中國人的文化生活匱乏道如此地步了嗎?

  • 5 # xuyongfong

    《聊齋志異》蒲松齡,等同四大名著,稍識文墨之人,都看過蒲松齡的狐仙故事,出神入化,精美絕倫。都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莫言先生與蒲松齡實事求是的講不可相提並論,文學藝術檔次有很大距離。

    因光環和知名度效應,有很多文學愛好者都讀過莫言先生的小說。

    但不一定您獲得了諾獎,就代表您是中國有最高藝術成就的大師。實話實說,我個人認為他與魯迅、沈從文和王蒙老先生,賈平凹、二月河等相比較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並不是莫言先生獲得諾獎,人們就認為他的作品文學藝術價值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一個國家和民族對文學作品的藝術思想和道德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審美標準也不同。我們實在難以接受莫言先生的文學藝術標準。再者莫言先生的作品也非世界審美標準的大雅之作,特別是性描寫太低俗,邪惡,放蕩。沒有《茶花女》的含蓄優雅與詩意。怎可堪比大師?

    我不是作家,但對作品的優劣還是有自已評鑑標準的。好的著作經得起漫長歲月的殘酷考驗,讓歷史和時光去說話吧。

  • 6 # 袁君保

    莫言可以稱為當代蒲松齡嗎?

    第一,莫言與蒲松齡沒有可比性

    A、莫言與蒲松齡不可相提並論:

    莫言僅拿了個諾貝爾獎才稍有點名氣,其實擁有讀者並不多,繞開政治不談,恐怕他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而得獎出名,山東人清楚,中中國人都知曉,莫言在中國人心目中,地位不怎麼高,甚至有異議,有舉報其"抄襲″現象的。蒲松齡真正的大作家,一代文豪,在國內外久負盛名。試問提問者,莫言能與蒲松齡相比嗎?

    B、莫言的作品不能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相比:

    《聊齋志異》為六才子書之一,莫言的作品與《聊齋志異》相比較,在藝術風格上差距明顯,沒有可比性。

    第二、藉貫相同不等於人物、聲譽、作品相同

    同是山東人,同鄉不同代,人之聲譽,人之作品,豈可隨便相提並論。蒲松齡的歷史地位不可撼動。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古今中外公認的古典名著。

  • 7 # 艾瑞寶得來次夠

    蒲松齡,明末清初人,以《聊齋志異》為代表作,成為中國給鬼寫史的第一人。

    蒲松齡竟其一生的山東省淄川縣蒲家莊中,青石鋪就的村道還基本儲存著老街風貌,一面城磚砌成的古樸的村牆,隔斷了村外因聊齋而起的繁華街市,於叫賣聲的包圍中努力堅守著一段似非凡間所有的歷史人文。這裡距現今莫言的家鄉高密不過三五百里之遙,這是他們之間對愛與善的歷史和現實最便捷的思想通道,只是今古故事講述的背景和方式已大不同。

    蒲松齡故居在村街中間,是他的出生地和書房“聊齋”所在,以明清風格的青磚門樓還原了一戶典型的中國北方農村普通讀書人家的概貌,不失樸素而有書卷之氣。進得小院,房舍青磚黛瓦,簷下草木扶疏,一側竹下,一尊漢白玉的蒲公坐像仍如十餘年前所見的那樣,還在捻鬚沉思之中。小院又與旁進花牆月門相隔,古風幽然。由此穿越過去,便是蒲松齡生活及至歸老時的舊居,步入正房,可瞻清代著名畫家朱湘鱗為蒲老先生所作畫像,已為鎮館之寶。東西兩邊的臥室和書房,所展舊物,錫燈、菸袋、硯臺、手爐、筆筒,皆是經出土考證的蒲松齡當年所用,一切清簡如常。

    蒲松齡一生歷盡坎坷,窮困潦倒,創作艱辛。他在自序中說:“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疑冰”。睹物思人,可以想見當年寒燈獨燭的搖曳,冷雨薄席的煎熬。可就在這裡,蒲松齡以洋洋兩百萬言之巨, “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完成了《聊齋志異》,以特立獨行的揭露和批判,成為中國志怪小說無人企及的高峰而獨秀於世界文學之林。果然“孤憤”二字,多會成為思想者金字塔的基石,於歷史和後人而言,卻是幸事。館記,先生以七五之身“倚窗危坐而卒”。看到蒲老先生臥室向院的窗櫺,似乎可見坐逝仙去的傲骨。終非凡人,死也不同。

    蒲松齡別號柳泉居士,柳泉便不能不提。就如同現在高密之於莫言。柳泉在聊齋故居往東約百餘米處,現在已經被包裝成了柳泉風景區。一側茅亭,想必是修舊如舊的,畢竟還原了一個歷史的場景。據說其時這裡為通衢要道,蒲老先生設茶擺煙,請往來客人小憩,談狐說鬼,收集創作素材,令蒲松齡文思泉湧,這是大家熟知而感佩的故事,然到此一遊,還是別有一番感慨。是故其時的大文學家、刑部尚書王漁洋詩曰:“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然姑妄之中,知者幾位?

    所以作古已遠的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自序中明白地說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也所以,今天電視劇《聊齋》中的小調唱道:“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喜怒哀樂一起都到心頭來/幾分莊嚴/幾分詼諧/幾分玩笑/幾分感慨/此中滋味誰能解得開?!”

    現在,解開的鑰匙找到了。起碼有一把在莫言手中。

  • 8 # 篆書說文創始人李振興

    古今中外人類社會歷史,本質是真善美與假惡醜的矛盾運動歷史。是人性文化思想道德素養和信仰格局狀態體現。莫言現象,昭然若揭。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人民領袖毛澤東說得好,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喪失靈魂之人,必然沽名釣譽、唯利是圖、禍國殃民。

  • 9 # 全面世界

    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發現者說;蒲松齡寫了鬼的人性,而莫先生寫了人的鬼性(我只看過紅高粱)。所以不能把莫言稱為當代蒲松齡。

  • 10 # 大別山333

    莫言的文章在中國不是最好,比他的的作者有的是。比如沈從文的文章比較柔,我看不在莫言之下。莫言的文章有鋼性,文章如照相、真實,暴露了人性。文章沒有迎合時政。如魯迅先生寫的阿Q等文章。因為魯迅的文章也沒迎合時政,那個時代結束後,魯迅的作品才真正出人頭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剃光頭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努爾哈赤禿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