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常行居士

    滿族人來自布里亞特人,所以滿族人的辮子也是來自他們的祖先——布里亞特人。

    布里亞特人居住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流域,曾被成吉思汗長子朮赤所統治,所以也叫布里亞特蒙古族。

    與布里亞特部落同屬西伯利亞通古斯部落的烏德蓋人也是兩根辮子。

    契丹人髮型:

    從歐洲人對阿提拉兄弟二人的油畫來看,匈人留一根辮子的可能性很大。

    (下圖中雖然阿提拉是很多根辮子,但阿提拉的哥哥布萊達的髮型和滿族人的髮型非常相似。)

    瞭解夏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夏朝是由夏后氏(雅利安人)和東夷人(印第安人)輪流執政的。留辮子的是東夷人,不留辮子的是夏后氏。

    有人說三星堆不是夏朝遺址,那麼請看:

    古籍說“禹耳三漏”,就是說大禹的耳朵上有三個洞。

    既然三星堆裡比較重要的一個銅人是夏朝的建立者——大禹,那麼,三星堆如果不是夏朝,難道是宋朝嗎?

    三星堆裡留辮子的銅人是東夷人,少昊後裔,和印第安人(瑪雅人)是同族。東夷人也是商朝的統治者,所以商朝統治者也是留辮子的。

    到了夏朝時期,夏聯盟和薰粥(北方匈奴)聯姻,夏聯盟派出東夷人少昊後裔金天祖迪與匈奴單于(Tengri-gutu)的兩個女兒和親,產生了匈奴屠何部。屠何部是匈奴中的貴族,他們的真實身份是北方匈奴(薰粥)的外甥,也就是說他們的母系基因來自北方匈奴,父系基因來自東夷少昊(印第安基因),他們的姓氏也是少昊的姓氏,金天氏。也正是金天氏屠何部把夏朝的祭祀儀軌帶到了匈奴內部,匈奴內部才有了祭天金人。

    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根據匈奴屠何部的姓氏“金天”而賜屠何部“金”姓,實際上就是把“金天”簡化成了“金”。

    到了王莽篡漢時期,因為當時屠何部匈奴的首領和王莽是表兄弟關係,所以屠何部害怕受到王莽的牽連,開始向西向北遷徙。

    在遷徙過程中,不斷融合其他民族,形成了額魯特部,額魯特部又分化出鐵勒部,鐵勒部又分化出回紇部、拔野古部等很多部落。回紇部後來演變成了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歐洲的匈牙利人,拔野古部融合了西伯利亞的通古斯人而演變成布里亞特部。

    據歷史記載,鐵勒部裡有一個渾(Hun)部,與歐洲的匈人(Hun)同名,歷史記載渾部後來南遷融入了漢人中。不過也有可能鐵勒渾部有一些沒有南遷的通古斯人,他們繼續北遷而演變成歐洲匈人。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滿族人和匈人的辮子,都是來自他們的遠祖,三星堆裡留辮子的銅人——東夷人。

  • 2 # 黑板前的胡楊林

    這個問題雖然很清奇,但是答案很普通,那就是不可能!因為,滿清的祖宗女真族不可能都是禿頂。這裡要糾正一下,清朝不是剃光頭,而是剔除頭頂的大量髮髻,留少量續辮。那為什麼,清朝要剃頭呢?

    一、馬背民族,打仗保命的神祕武器

    清朝剃頭這一習俗,並不是滿清才開始的,而是女真族的傳統。滿族在入關之前也是馬背上的民族,以征戰為主要生存模式。就像匈奴、蒙古族、契丹族等此類少數民族一樣,他們的髮型與中原漢族是大不一樣的,多是以量少、髮辮為主。這些髮型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便於在征戰時不影響自己的行動。

    二、缺水少藥,避免頭部衛生,帶來的非戰爭損耗

    古人的衛生習慣非常差,據記載,清朝普通百姓大約一個月才洗一次頭,有的甚至三四個月才洗一次,更有甚者一生可能也就洗幾次。(想想都覺得頭皮發癢)生活在草原、沙漠的少數民族,因為缺水,更是很久才洗一次頭,加上醫療差,為了減少因為頭皮衛生帶來的疾病,馬背上的民族大多髮型與中原差異很大。

    滿族的先輩女真族,也是此類情況,為了避免因為頭部衛生帶來的疾病,他們剃髮留辮。

    三、薩滿宗教信仰,頭頂是靈魂棲息的地方

    薩滿教是一個古老的宗教,隋唐時期大量盛行於中國西北部,女真族崇信薩滿教。在薩滿的教義中,頭頂是神聖的地方,距離上天最近,是靈魂棲息的地方。他們將這部分頭髮剃掉,為的是更好的接受上天的恩賜,讓自己的靈魂不受干擾。

    清朝對光頭的管理,需要光頭人士到當地官府鑑定,證明他們本來就是光頭,然後再上報知縣,同意他們留光頭。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對清朝心懷不滿的人故意剃光頭,冒充原本的光頭之人。就算是光頭的和尚,他們也有專門的度牒,來證明他們的身份,一般人假冒不得。

    小結:滿清統治者強制漢人剃頭的根本原因,還是加強思想統治。

    《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因此頭髮是絕對不可以剃的,否則就是對父母不孝,這在古代可是天大的黑帽子,一般人都承受不起。

    當然,滿清統治者下剃髮令,並不是為了解決老百姓在頭髮質量方面的困擾,而是為了立威,加強自己的思想統治。

  • 3 # 陳小默

    清朝人為什麼要剃髮留辮子?難道是因為好看?

    電視上熱播的各種清宮劇裡皇帝,王爺,阿哥們都將頭髮剃了留後半扎小辮子,這種情況令人有些匪夷所思。為什麼會有這種傳統呢?難道是清朝皇帝覺得好看特地頒佈的嗎?小編今天就來為您解答這個疑惑。

    清朝辮子頭

    其實要真說起來也還是歷史悠久了,要從滿族的祖先女真人開始說起。女真人是生活在東北長白山區的遊獵民族,這個民族的生存方式是騎射。而且古人生產力低下,沒有專門用來剃頭髮的工具,理髮這種事情也是很困難的,所以古人一般都不會理髮。

    不理髮帶來的困擾是很多的,頭髮留得太長會導致劉海遮住視線,而且長頭髮對於這種長期在馬上奔騰的民族來說是致命的弱點,隨時會干擾到視線,不僅影響了日常工作甚至在遇到危險時是致命的。漁獵民族在寒冷天氣的野外要帶上棉帽子,若是頭髮太長出的汗會結成冰,結冰會導致帽子跟頭髮黏在一起,摘取帽子時會將頭髮連著頭皮撕下來,頭部的熱量也會迅速流失,對人體有著致命的危險。

    而女真族是生活在山林裡的民族,道路崎嶇,天氣寒冷,還時常有野獸出沒。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在林子裡一呆就是十幾天,所以長頭髮會使得他們的行動變得很不方便。

    所以這就導致滿族男子乾脆將前額的頭髮刮掉,保證不會遮擋視線,而後腦勺的頭髮也不舒服,乾脆梳個小辮子,這樣不會披頭散髮的礙事,在野外睡覺的時候還能盤起來當枕頭。一舉兩得。所以這種髮型不是為了形象而設計,純粹是為了日常實用而設計,久而久之大家都這麼做,就成為了一種習俗。

    其實這也不算奇怪,蒙古,契丹,突厥以及北歐的唯經都有類似的習俗,而且契丹人的毛髮在當代人看來或許是很有個性很時髦的,重點是不會遮擋眼睛,容易打理。

    其實相對於清朝剃頭梳小辮的髮型,小編更喜歡大明十六歲開始蓄髮,二十歲時束髮的傳統,男子英姿颯爽,瀟灑飄逸,令人心生嚮往。

  • 4 # 東瀛觀察使

    應該不是。

    而是因為女真八旗的軍事化生活導致的。

    就像日本武士明明受到儒家影響也會選擇剃月代頭,這就是為了戰鬥所做的準備。長時間戴著頭盔的時候頭髮茂密會大量出汗汗水順著劉海滴下來影響視野,生死之事人們的選擇往往相同。

    而且不剃髮的情況下長時間佩戴頭盔很容易引起炎症,剃髮的情況下拿溼布擦一下便是了。衛生方面也讓他們不得不選擇剃髮。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春秋車戰時要編馬尾,其實這些都是一樣的原理。為了最高的戰鬥力。

    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但是到了後期,生活中的軍事色彩退去 無論是滿人還是日本武士都拋棄了這種髮型。尤其是日本武士,搬出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儒家思想,在江湖後期已經基本沒有人再剃月代頭了。滿人也從金錢鼠尾發展到了瓜皮大頭。

  • 5 # 大千世界tyh

    這和努爾哈赤禿不禿頂沒有關係,在他之前就有剃頭的習慣,宋朝時的金人也是剃頭的。

    這和東北的氣候有關係,女真是漁獵民族,打獵打得滿頭大汗,有頭髮的話容易和頭盔粘連在一起,造成傷害。

    再有就是衛生原因,剃了頭不會長蝨子,東北氣候寒冷,洗頭洗澡都很麻煩,如果留頭髮的確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還有就是女真部落之間經常打仗,頭部容易受傷,剃了頭對傷口有好處,很容易處理,不易感染。

    總之滿清的髮型雖然奇醜無比,但在當時還是蠻適用的。

  • 6 # 林一Gerry

    我覺得這種說法的可能性很小。

    滿族祖先女真人是生活在東北長白山區的遊獵民族,以騎射為業。由於生產力低下,沒有今天的安全剃刀,理髮是件很困難的事,所以古人都不常理髮。

    也有一說是因為宗教信仰。滿人信仰薩滿教,在薩滿教裡因為頭髮在頭的頂部,被認為是最接近上天的地方,因此被視為靈魂的棲息之地。隨著滿人進關後接觸到漢人的觀念,認為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即便是在戰場上戰死,也要將辮子剪下來送回家,並繫上姓名以招魂。

    1621年,努爾哈赤攻下遼瀋後,即大規模的強迫漢人剃髮留辮。1644年,清兵入關,在攻佔北京,尤其是在攻佔南京之後,厲行剃髮令,“叫官民盡皆剃頭”,違令者“殺無赦”。當時不僅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之令,而且還有“一個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之令。

  • 7 # 使用者白色葡萄

    你這觀點很清奇!不過在努爾哈赤發跡以前女真人也是剃頭的,按照你的這個觀點,可能女真的祖先禿頂,索性全族男的剃了和自己一起禿。這樣既有了民族特色,又掩蓋了禿頂,簡直就是一箭雙鵰。

  • 8 # 那就投降輸一半

    那倒不是,早期滿族蒙族當時以遊牧為主,頭髮易出汗,所以乾脆把頭髮剃光留個小辮。後來努爾哈赤征服了明朝,要求漢人也要留辮,算是一種滿、蒙統一的時代象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克林頓可以被文明理性彈劾方式彈劾,薩達姆、卡扎菲卻是被野蠻血腥武力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