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全十美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兼併六國統一大業,而且不分封諸侯王,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做到天下第一,天下所有的權利都集中在秦始皇自己手中,牢牢把握。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

    秦始皇可是操碎了心,累彎了腰,一天光看竹簡就是120斤(合今天60斤),任何事都親力親為,事無鉅細呀。為了宣傳自己的影響力,不惜坐車五次出去巡遊天下,冒著被刺殺的風險,可以看出秦始皇可以為了做穩皇帝寶座,不惜一切代價。

    從一開始秦始皇要完成的就是統一大業,結束這種群雄紛爭的場面,所以在滅六國的過程中秦始皇是打一過,滅一國,不留後患,秦始皇本來就沒有在分封功臣的打算,所以就不會去封王封侯了。

    再來說下分封制和郡縣制。

    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他既然選擇了做皇帝肯定要用一種全新的政治制度來維繫統治,因為秦朝是第一次完成大一統的,為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基本輪廓,不可能再去適應周邊的分封制度。

  • 2 # 草帽歷史

    按照問題的意思來看,是不是把分封諸王作為當皇帝的應盡之義?難道只有封王才能體現皇帝的價值?

    那下面是不是要說:為什麼秦統一之後,不效仿西周施行分封?其實,這根本就是過分誇大了分封制的重要程度,它的份量還沒有大到可以衡量當皇帝的意義。

    如果說不封王,不實行分封制就代表做皇帝沒有價值,那自秦朝以後的朝代也都沒有封王,你是不是還要說歷朝歷代的皇帝都當的沒有意義?

    郡縣制能夠取代分封制,在封建王朝盛行並一直延續,自然是因為它更能符合一個皇帝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而且相比之下,郡縣制則更能體現一個皇帝的價值,普天之下,黃土之上,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歸皇帝所有,所有人都將聽命於皇帝一人。

    分封制雖然領土也是歸皇帝所管,但是所封之王的權力過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給皇帝造成威脅。而郡縣制將領土越化越小,那麼相對之下皇帝的權利就會顯得至高無上。

    一,當皇帝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學過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在秦始皇之前是沒有皇帝之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以皇帝的稱呼的人,被稱為“始皇帝”。自他之後,歷代王朝最高統治者都以皇帝自稱,這其實都是效仿秦始皇的做法,當然也是對秦始皇的一種肯定,能夠被後世銘記總比默默無聞來的更有意義。

    至少他所做的這些事情不是一般人能夠做的,如果不是一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如果沒有絕對的權威,恐怕還沒有能力決定這些事情的實施。

    而且,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幾百年的紛亂歷史,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派大將蒙田北擊匈奴三千里,使北疆在一定時期內得到穩定;秦始皇還開創了封建社會的先河,結束了中國的奴隸社會;修建萬里長城,在軍事上抵禦北方民族的入侵;建立郡縣制,有助於加上中央集權,維護皇帝統治。

    三,滿足秦始皇的雄心壯志。

    秦始皇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年輕時便想做出一番事業,統一六國的願望是從他父親那一輩就開始的,後來他繼承皇位後,懷揣著剿滅六國一統中原的抱負,大大提升自己的執政能力。他任用賢能,訓練兵馬,以先攻弱,後滅強,先擊近,後伐遠即遠交近攻的戰略,先滅掉南韓,再滅趙國,依次是魏國,楚國,燕國,齊國,自此一統中原。

    但是,秦始皇也有很多讓世人為之詬病的地方,像焚書坑儒,修建長城時浪費的人力物力等。他統一六國後過於殘暴以及不體會百姓之苦,以至於秦沒能像他當初期望的那樣:“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而是二世而亡。

  • 3 # 槐蔭樹下的老曹

    秦始皇當皇帝不封王,正是歷史的進步,是總結歷史之經驗教訓的結果。

    王,是有自己獨立的政治軍事權力的,所以,王就有實力與王朝對抗。這正是夏、商、周王朝衰落,諸侯爭霸的亂源。

    秦始皇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就是要把地方上的軍權與政權分開,讓他們分別聽命於中央,而無法與中央對抗,這就是中央集權。

    這也正適合“皇”“帝”二字的本意。“皇”就是帽子發光,是以威望折服四方;“帝”就是捆綁樹枝,就是像捆綁樹枝一樣把大家捆在一起。但是,如果你地方上,各自都具有與王朝對抗的實力,王朝還怎麼捆綁?

    秦朝的滅亡,不是她的郡縣制導致其滅亡,而是制度變了,觀念沒變,導致其滅亡。就是這個郡縣制來的太理性,只有少數人能夠理解,大多數人不理解,大多數人還是習慣原來的分封制,這就給復辟者以有機可乘。

    這也是劉邦封王又殺異性之王,然後晁錯削藩導致七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原因。

    就是一個制度的推行,不僅要有理性,而且要把理性變成常識,讓普通人都能理解,這才能夠紮實而不翻船。

    後來唐朝忘記了歷史,又按照胡人的習慣搞節度使,等於是再次復辟走回頭路,結果就搞成安史之亂和隨後的五代十國。

  • 4 # 雲柯郡守

    自從魯國開始實行“初稅畝”制度開始,土地制度由國家公有,變為地主私有。

    土地兼併的趨勢大大增加。

    在周朝分封制下,諸侯王成為最大的地主,秦國因此受益,佔據岐周舊地的秦國可謂擁有當時最肥沃的土地資源。莊襄王兼併蜀地,天下國力自此無比肩秦國者。

    秦國仗著地力和兵力優勢一統天下。

    這點秦始皇切切實實感受到,誰掌握了土地,誰就有實力登機稱帝。

    秦始皇為什麼要封王?

    為了給子孫後代登上皇位者留下一個地方做大的隱患嗎?

    秦始皇不傻。

    劉邦到是大封諸王。結果諸王蓄力幾十年,至景帝爆發七國之亂,才被削弱勢力,漢武帝頒佈推恩令才徹底平消地方內亂,實行完全地郡縣制。

    這就是劉邦封王的隱患。

    假如再給諸侯王發展幾十年,誰打得過誰還不一定。

    秦實行郡縣制,郡守,縣長相當於職業經理人,只領工資而無股利分紅。三年一調,防止地方長官積蓄勢力。這是延續千年直至影響現在的治國傳統。

    誰願意給自己的臥榻之側,設定一個龐然大物?分享自己的權力?

    祖龍雖死魂猶在,百代都行秦政法。

  • 5 # 千鬆城

    因為他開創的是秦制,而不是延續周制。算了,能問這個問題的人。。。

    你就當秦始皇是個高尚的人,是一個脫離低階趣味的人,不需要底下一群王來跪拜他。

  • 6 # 使用者2520387524929

    隨時代進步。分封制已經不能適應當時社會背景。例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些諸侯國最先效力無周天子。但是他們發現自己不去幫助周天子抵禦外族那麼就沒有兵力去抵抗。然後去抵抗外族或者去架空周天子。那麼以達到讓別人臣服於自己。如第一個出現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齊恆公。那麼有這些弊端為啥又要去封王呢。劉邦封王那是為妥協。後期他不是一個個除之而用自己子孫封王嗎?封王這一事情知道漢武帝時期才徹底的得到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體檢能喝水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