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點兒厲史
-
2 # 憤叔史評
大家好,我是憤叔, 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明朝滅亡, 最後的崇禎皇帝絕對付最主要的責任。 崇禎朱由檢,適合當一個守成之君, 大廈將傾之時力挽狂瀾,殺伐果斷,顯然是不具備這方面的魄力的。
所謂帝王之術,足不出宮當知天下事,萬曆皇帝就是這樣。 他自然知道閹黨之禍卻不出手, 是因為要平衡東林黨人的政治圖謀, 只要朝堂維持在一個穩定的平衡狀態,這才是國家之長久,萬曆三大徵就是最好的例子, 木匠皇帝全部取得勝利。 可是崇禎皇帝缺乏長遠的政治眼光, 急功近利,殺死魏忠賢打破了這種平衡, 這就是連鎖反應, 東林黨人一家獨大, 在無掣肘,本就腐敗的官員更加腐敗, 軍備不修,排除異己, 制度混亂,才有了滿清的崛起, 李自成等闖軍四起。
性格上,猜忌多疑,也是昏招頻出。 中反間計誤殺袁崇煥, 除去了滿清的心腹大患,從此皇太極關外再無敵手。
軍事上, 啟用孫傳庭圍剿農民軍, 越級指揮,不顧實情盲目出擊,導致大明最後一個戰神也隕落。
此時明朝又遇到地震等各種天災, 滿清和農民軍相互呼應,內憂外患。 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崇禎皇帝不投降不南逃 ,倒不失一位有擔當有血性的皇帝。 如果在和平年代,當一位守成之君,也不失留下芳名。
-
3 # 梅子雨summer
明朝的滅亡不像其他朝代那樣,由於某位昏君而滅亡,比如亡國之君崇禎,其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不失為一個合格的皇帝。
剛剛說到國庫沒錢,民間也沒錢,而明朝官吏的俸祿是出了名的少,那錢到哪去了?
第一個原因,萬曆皇帝導致了國庫沒錢,民間也沒有錢了。
萬曆皇帝自從看到張居正萬曆新政的效果,就開始奢侈起來了,例如某位皇子結婚竟用了40萬兩白銀,而萬曆剛登基時,張居正在國庫裡都找不齊十萬兩白銀。
萬曆皇帝把國庫裡的銀子用完了,就開始橫徵暴斂,用礦稅的明目搜刮銀兩。
作為一個封建帝國,民間財富是最後的保障,而萬曆皇帝就是把這份保障撕碎的人。
朱元璋在位時,下過一道命令,但凡是朱氏子弟,都可以不交稅,還有俸祿可以拿。
當然,明初時一切還看不出來,朱元璋自己只有幾個兒子,除了太子外,都有自己的封地,他們的孩子當然不會特意去皇宮申報賞銀,王府自己就能出。
可是到明末,朱氏子弟多達十數萬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封戶,就成了民間沒錢,皇上沒錢,朱氏子弟單獨拉出來一個也未必多有錢,可是這樣一個二十幾萬人的集團不交稅反而吃國家的稅收,大明如何不亡?
-
4 # 孫潛克飛
萬曆帝在位的四十八年中,其中有三十年他不曾上朝,還發生了張居正改革變法,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抗倭援朝戰役。而萬曆帝缺席早朝三十年成了明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三十年的缺席到底有什麼的不好影響。
表面上看,東林黨一手遮天,禍亂朝堂是萬曆多年不上朝造成的,但除此之外,萬曆只管最後決策,不管細節和過程才是真正導致朝堂混亂的根本。
內閣中的閣老大臣紛紛“乞骸骨”,而萬曆從開始的簡單處理到最後直接撒手不管。有官職卻無大臣,各機構紛紛缺人。朝廷行政效率下降甚至混亂,究其根本,都是因為內閣無法做主所有職位,皇帝又在一旁躲清靜。
萬曆帝的爺爺嘉靖帝也不愛上朝,那一時期黨爭剛剛冒頭,但帝通過對各政黨打壓抬高來把持朝政。到了萬曆帝時期,東林黨等六黨為了利益隨時開撕,萬曆帝卻任性地躲於深宮之中,放任東林黨做大。
東林黨不斷髮展,導致朝廷官員仕途高低與政績無關,不出名甚至被打壓的永遠只是東林黨之外又不入皇帝眼的人。
至於官場風氣問題,孝宗弘治年間,勤儉樸實成風,而嘉靖帝時期,皇帝不上朝和忽視細節使得官員奢靡之風漸長,到了萬曆帝時期,官場幾乎多為富貴人家子弟,禮節日益繁瑣,腐敗迅速蔓延。
明穆宗隆慶帝登基後通過六年一次的京察清理貪官汙吏,矯正官場奢靡之風,張居正的改革變法也有涉及,這種皇帝每隔幾十年便肅清官場,以身作則的做法其實是遏制官場腐敗的好方法,但萬曆帝並沒有這樣做。他放任東林黨在朝中一黨獨大,拉幫結派,使得官場成為名利場,整個帝國的根部都腐爛了。
東林黨勢力進一步擴大的代表,是一月天字泰昌帝廢除商業稅之一的礦稅,壓榨百姓。泰昌帝之後的天啟帝和崇禎帝年少登基,更不是霸佔整個官場的東林黨的對手。天啟帝用魏忠賢為代表的的閹黨打壓東林黨,崇禎帝則過於自信,為了掌握朝政,一朝之間換了十幾位內閣首輔。
利益在先,無國無君的朝堂霸主東林黨,正是萬曆帝不知不覺間早就的產物,而萬曆之後的三位皇帝又非中興之主,難以奪回大權。
-
5 # 鳳年說歷史
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的亡國之君是崇禎皇帝朱由檢。但是我認為明朝其實從萬曆後期就已經註定走向滅亡。
萬曆前十年,在張居正的輔助下實現了’萬曆中興‘,萬曆十年到萬曆十四年萬曆皇帝還是比較勤政,整個國家的發展任在正規渠道上前進,而到萬曆十四年十月開始萬曆逐漸開始沉迷酒色,身體逐漸虛落,每況愈下,因此在萬曆執政的後期萬曆逐漸怠政,直道出現萬曆著名的“國本之爭”之後,萬曆開始徹底對於政不理,對於奏摺不批,不見,不聞,以至於後期六部官員缺額達三分之二之多。
萬曆時期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均是以全勝告終,但萬曆三大徵對於國家的經濟損傷也很大,根據明史記載:二十年。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帑金是指國庫),三大徵大約花費達一千二百萬兩以上,而這個數字是明朝一年的國家總共收入。這之後明朝國庫所剩無幾,而後來的一些首輔均沒有改革的魄力也沒有改革的想法,以至於後期萬曆大規模排太監進各地收取礦稅。
-
6 # 戀紅塵醉紅顏y
明朝之亡,始於萬曆,但在崇禎手裡滅亡
萬曆皇帝治國不當的三個方面
一、 用人不當
我們常說,一個國家的興亡與否,關鍵要看這個國家的領導如何用人。萬曆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就是因為用人不當,才使一個原本強盛的大明王朝一步步地走向了衰亡。
一代名相,張居正,才學過人,是位一心一意為朝廷辦事的賢臣。然而,他死後,萬曆皇帝卻聽信讒言,對他進行了種種清算。而像海瑞這樣清廉正直的官員,不僅沒有得到重用,還要經常遭受其他官員的嘲弄。還有像鄒元標這樣敢於直言進諫的忠臣,卻遭受刑罰處置。這樣一來,一絲不苟為朝廷辦事的人遭到了清算;兩袖清風的官員得不到重用;直言進諫的人遭到了嚴懲。於是乎,明朝的官場上,敢於直言進諫的人越來越少,剩下的一大堆都是些貪官汙吏。
這樣一個缺少認真為國家辦事的官員;缺少廉潔正直的官員、缺少敢於直言進諫的官員的官場,又如何能使明朝興盛起來?
二、酒色財氣
萬曆王朝從興盛走向衰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萬曆皇帝的酒色財氣。
萬曆皇帝在“國本”問題上,也就是立太子問題上,與太后和臣民們發生了爭執,於是他整天悶悶不樂。為了取樂,他經常喝酒,並和自己的愛妃鄭貴妃一起遊玩享樂。作為皇帝的他,竟然還會經常向宦官收受賄賂。而且,萬曆皇帝的脾氣也越來越大,看誰不順眼,就會拉下去痛打一頓。
在立太子問題上,因和君臣意見不和,萬曆皇帝竟然長達二十八年不上朝。萬曆皇帝的種種惡習,使他從一個勤政愛民的明君,變成了一個不理朝政的昏君,致使東北的女真人趁虛而入,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三、 獨斷專行與優柔寡斷
萬曆皇帝很少能聽得進去勸諫。在重修皇宮的過程中,遇到了經費緊張的問題,有人提出可以遼東礦山上採礦,用採來的礦石作為經費。可當時的採礦技術並不發達,採礦成功率很低,於是,一些大臣們提出了不同意見。萬曆皇帝卻對大臣們的反對不理不睬,對採礦提議給予批准。最後,雖然這次採礦成功了,可是卻因為管理不當激起了民憤,很多人紛紛投造了女真人努爾哈赤,為努爾哈赤進攻明朝提供了有利的機會。
然而,在一些問題上,萬曆皇帝卻優柔寡斷。尤其是在“國本”問題上。因立長子為太子是祖制,李太后和大臣們傾向於擁立皇長子朱常洛,而萬曆皇帝想立愛妃鄭貴妃的兒子──皇三子朱常洵。為了力排眾議,萬曆皇帝在立太子問題上一拖就是近二十年。萬曆皇帝的優柔寡斷不但沒能使他如願以償地立皇三子為太子,而且也給國家的發展帶來了不幸,因他長達二十八年不上朝,不勤於朝政,使得整個國家的運轉幾近癱瘓。無疑,萬曆皇帝的獨斷專行與優柔寡斷為明朝的衰亡敲響了喪鐘!
-
7 # 耳尖奇談
實際上,明朝實亡於萬曆一說完全是一個錯誤的說法。萬曆皇帝雖然三十餘年不上朝,但他沒有懈怠過朝政,可以說只是從臺前轉移到幕後了而已,繼續隱居在幕後操縱著一切。從張居正改革我們就能看出一般,如果沒有萬曆皇帝的背後默許和支援,一個臣子那是萬萬做不到的。實際上,大明萬曆時期,在經歷了張居正改革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所以,我說關於明朝實亡於萬曆一說不足為憑。
關於明英宗朱祁鎮,大家一提到他,就會想到一個孬種太監——王振。正是這個太監的唆使,才讓明英宗糊里糊塗地捲進了一場驚天的大災難之中,這也是整個大明朝最大的一次災難,那就是——“土木堡之變”。這場變故最後的結局就是導致了大明三十萬精銳軍隊全軍覆沒、朝廷上的重要文武官員被屠戮一空(一些重要部門的尚書、侍郎等)、大明朝積攢的軍器裝備物資和財帛也被損耗殆盡,最重要的是身為皇帝的明英宗還被瓦剌給俘虜去了。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你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大明朝是多麼的凶險。
-
8 # A幹他一個億咱就退休
明朝崇禎當皇帝上位第一件事就是把九千歲魏忠賢給辦了。重用袁崇煥抵禦清軍,最後中了滿洲人的反間計殺人袁崇煥,李自成的大軍進入北京城,就意味著大明王朝已經滅亡了,大明最後一任皇帝,也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成了明朝的末代皇帝,大明的江山社稷在他手裡毀於一旦,絕望的崇禎先是逼迫皇后自盡,然後自己殺死了昭仁公主,揮刀砍下樂安公主的一條手臂,把所有的侍衛都留給了太子,趁亂太子逃出了皇宮,自己則是上吊死在煤山,最終陪著他的只有一位太監,和他一起上吊死在煤山,存在200多年的大明就此覆滅,想必當初明太祖希望大明可以千秋萬代,可惜整個王朝也就存在了短短200多年就滅亡了。朱由檢剛登基時的少年天子勤於政事,似乎明朝的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發展,不過雖然崇禎心有餘但是力不足,好幾任皇帝丟下來的爛攤子,縱然他再有能力也無法力挽狂瀾,內憂外患的大明已經是風雨飄搖了。在崇禎之前的幾任皇帝都懶於政事,將精力放在其它愛好上,比如說書法,吟詩,後宮,甚至是木匠活,100多年下來整個明朝已經是各種問題不斷,我們只能說崇禎生不逢時,在這個大環境下當上了皇上,再有心也無法挽回大明的滅亡。
我們看整個中國歷史,明朝是宦官奸臣當道時間最久的,很多忠良都因此被殺,如果不是因為這樣,明朝在崇禎手中肯定能夠振興,說不定大明還有幾百年的氣運。雖然說崇禎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但是綜合來說他算不上一個亡國之君,明朝的滅亡原因終究不是出在他身上。而滅亡了明朝的李自成也只是給他人做嫁衣而已,進入北京瘋狂了一個多月,李自成已經忘記了當初起義的初衷,或者說畢竟是草莽出來的起義軍,很快就被入關的清軍擊潰。所以無論如何明朝都會滅亡,不是被李自成滅就是被滿洲人滅。
-
9 # 當代曹植
崇禎時期,明朝宗室突破二十萬人,消耗國家20%的財政,並佔有全國六分之一的耕地,還不用交稅,在地方上欺壓百姓,致民怨沸騰。
小冰河天災,致北方農作物大量減產,政府無力賑濟災民,於是,民變峰起,進一步拖垮了國家財政,破壞了北方的生產力。
另一方面,金國由於小冰河天災,致農作物大量減產,牲畜大量凍餓而死,於是金軍頻繁南下搶劫大明,導致明朝雪上加霜。
陝西農民去內蒙墾荒,帶回鼠疫,疫情迅速傳遍北方,致大量人口死亡,進一步消弱北方的生產力及明軍的戰鬥力。
蝗蟲肆虐北方,北方己成地獄。
荷蘭阻斷西班牙對華商路,致美洲白銀無法進入中國,致明朝通貨緊縮。日本幕府又禁止白銀外流,進一步加劇了明朝的通貨緊縮,明朝亡於財政。
明思宗朱由檢是明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年號崇禎。十七歲登位,努力挽救頻臨滅亡的明朝。1644年,李自成建都西安,國號大順。一個月後,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滅亡。
-
10 # 慕恩視野
歷史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明實亡於萬曆”。這種說法源自《明史·神宗本紀》,原文是:神宗沖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於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
內政上,萬曆皇帝怠政導致宦官專權、官場腐敗、黨爭加劇。內部的混亂導致明政府的執行受到極大影響。
軍事上,萬曆三大徵,指的是發生在萬曆年間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是:平定蒙古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入侵北韓的北韓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吐司叛變的播州之役。根據《明史》的記載,萬曆三大徵共計花費在一千二百萬兩以上,這個數字相當於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總和,國庫因此出現嚴重虧空。萬不得已下,萬曆皇帝開始大規模徵收礦稅,鬧得怨聲載道。崇禎年間,正是因為國庫空虛,軍費供應不上,前方戰事才節節敗退。所以,萬曆三大徵看似是萬曆皇帝的歷史功績,實際上卻也是明朝滅亡的導火索。
外部方面,東北女真部落迅速崛起。明朝表面上雖然是亡在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手裡,但李自成之所以能輕易成功,主要還是因為滿清的牽制讓明軍分身乏術,更何況,比起大順軍,八旗軍的實力更強,最終奪取江山的也是滿清政權。而東北女真部落的崛起正是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早在萬曆四十六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就對明朝開啟了大規模戰爭,為了應對女真部落侵犯,萬曆皇帝雖然加強了邊關佈防,卻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也讓女真部落得以迅速崛起,為其日後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礎。
總體來說,明朝滅亡的一系列隱患在萬曆帝都已埋下,因此才會出現“明亡於萬曆”的說法。
回覆列表
喜歡明代歷史的朋友都很關心明朝276年的國柞是讓誰弄沒了的。有人說是萬曆三大徵耗光國庫導致後期沒錢,也有人說是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後文官當政,還有明後期宦官霸權導致國家腐敗的說法。那究竟明朝是在誰的手中滅亡的呢?小編認為是亡於崇禎,準確的說是亡於崇禎的性格。
為什說是亡於崇禎的性格呢?
從崇禎的童年來看他是個命苦的孩子(有的朋友會說生在帝王家還苦,世界上還有苦命的人嗎),崇禎的老爹明光宗是他爺爺明神宗討厭的兒子(雖然他爹是太子),他媽媽劉氏在生下他之前只是一個比宮女地位高一點的奴婢,這注定明光宗也不會關心崇禎,而在崇禎五歲時,劉氏因為得罪了明光宗,被下令杖殺,崇禎開始了沒有爸媽的生活,這就使得崇禎的性格變得孤僻,崇禎有生之年能當上皇帝多虧了他爹明光宗和他哥天啟都是有名的短命皇帝,崇禎還是在經歷了幾場血雨腥風的政治鬥爭和陰謀後才順利繼位,他也從一個無人關心的“野種”轉變成擁有生殺大權的皇帝,童年的悲慘,繼位時的明爭暗鬥和大臣們私下的陰謀,促成了崇禎剛愎自用,喜歡猜疑,不愛擔責任,不信任大臣的性格,正是這種性格把大明朝一點點埋葬。
舉個例子:當初李自成起兵聲勢浩大,而關外後金又屢屢南下劫掠,弄得京師人心惶惶,這個時候兵部尚書陳新甲,給崇禎出了主意:先給後金一點好處穩住他,集中力量對付李自成。崇禎對這個提議大嘉讚賞,馬上就安排陳新甲去和後金談判,結果這事辦的還挺好,後來這事被朝中大臣給聽了去,不少大臣就上疏彈劾陳新甲說他賣國求榮,本來這事是崇禎拍的板,陳新甲只是一個跑腿的,這個時候崇禎來一句:攘外先安內就能過去,但是崇禎害怕賣國的帽子扣到自己頭上,找了個理由把陳新甲給殺了,這樣一個辦實事的的人就沒了,這只是當時的一個縮影。
崇禎在位17年撤官殺官無數,光是二品以上的就殺了二十多個,內閣大學士17年換了五十多個,搞得大臣人心惶惶誰都不敢露頭生怕一露頭頭就沒了,到了後期崇禎身邊除了奸臣已經無人可用了,這一切都是崇禎的性格導致的,他猜忌大臣,大臣為他辦事辦錯了不擔責任反而要殺大臣,這也是後來崇禎向大臣湊軍費沒有一個給的都哭窮,為什麼?就怕給了錢之後就問你錢哪來的,辦你個貪汙罪然後抄家,明朝的忠臣良將不是被撤就是被殺,最有名的就是孫傳庭撤了上上了撤最後被崇禎逼死。
縱然崇禎很勤勞很節儉,他的勤勞都能評個勞動楷模了,但是整的來說他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特別是明末亂世,崇禎上位前沒有經過系統的崗前培訓,是趕鴨子上架,加上他古怪的性格,讓大臣戰戰兢兢,倘若他能聽進去隻言片語,崇禎的年號也不會只有短短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