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不絕書
-
2 # 晨輝聊歷史
三國時代,群雄逐鹿,劉備賢明遠播,手下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將,但最終卻是3個國家中最早滅亡的,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所以,我們就從以上所講的3個方面來深度剖析一下東吳為何能存活那麼長時間?
陸遜巧用天時,佔盡反攻良機夷陵之戰對於東吳和蜀漢兩國的命運走向極為重要,誰能贏誰就可以趁機變強。毫無疑問東吳通過此戰打服了蜀漢,迫使其再度與自己結盟,而且徹底將荊州全境收入了囊中。
起初劉備和眾將士頭腦還是很清醒的,但發現東吳都督陸遜看見他們就跑,根本不敢與自己正面決戰,於是一世英名是劉備也犯起了糊塗。劉備心想:自己一生征戰無數,莫非還真不如這個毛頭小子懂兵。
當時正值酷暑,天氣炎熱,將士們紛紛想找個陰涼的地方。於是,劉備開始出現了指揮上的鬆懈,命令士兵在山林裡安營紮寨,這是兵家大忌啊!
夷陵之戰中陸遜將天時之利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挽救了危局中的東吳。
曹丕兩度伐吳,天公不作美以致徒勞無功除了蜀漢夷陵之戰對於東吳的巨大危脅之外,曹丕3次南下伐吳也是東吳需要面對的大難題,其中後兩次東吳皆是因自然原因而再次佔據天時之利。
公元224年八月,曹丕親自率領水軍發動第二次伐吳戰爭,但當時遇到了暴風雨,長江水位暴漲,曹丕不得已只能撤兵。第二年五月,曹丕再次率領水師準備橫渡長江,恰遇大寒天氣,長江江面上結了厚厚的冰,戰船無法行動,曹丕再次無功而返。
長江天險可保東吳無憂長江就好比東吳的護城河,是東吳內陸安全的重要屏障,只要依託長江天險重兵死守,曹魏水師就很難逾越,況且東吳水師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很難戰勝他們。
從孫權制定的基本國策:積極防禦也可看出此天險的重要性,正是因為長江的存在,東吳軍民才不主動進攻他國。
人和方面:孫權長壽、外交政策以及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孫權長壽。孫權相比曹操、劉備活得時間更長,3人同為一代雄主,孫權掌政時間更長也有利於東吳的政治穩定。外交政策。這點需要詳細來講,對於東吳的存亡起到了很大作用。當初劉備率大軍攻打東吳時,孫權機智的向曹丕稱臣,並且主動交好以改善兩國的關係。最後,曹魏沒有趁兩國交戰之際出兵,這樣使得東吳能夠將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劉備上,最終孫權如願以償打退了來勢洶洶的敵人。試想,如果當時曹丕趁東吳東面防守空虛而率軍攻打,那麼後果是否不堪設想?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後,孫權很識趣,又與蜀漢結盟,這是典型的“得了便宜還不賣乖”。但是以當時的情形這種做法無疑是明智的,兩個本來就弱的國家打了一仗,雙方的國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損耗,而此時北面的曹魏已經休養生息很久了。如果他們不聯合,隨時可能被曹魏吃掉。3. 穩定的政治環境。
這點是相對於其他兩國來講的,首先是蜀漢朝廷,在劉備死後3大集團明爭暗鬥爭奪實權,這大大影響了蜀漢的發展。
其次是曹魏朝廷,其實也不太平,曹操和曹丕雖然雄才大略,但一個早已不在人世,另一個又走得太早,後面的幾位皇帝其實都羽翼未豐,朝政落在了一些權臣手中。後來更殘酷的是司馬懿對曹家的極力打壓,幾代君王奮鬥的勝利果實最終被竊取。
你覺得東吳孫權為什麼不積極北上攻打曹魏呢?
-
3 # 文史好望角
東吳之所以能夠堅持那麼長時間,最後才滅亡,大致取決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西晉政權初建,百廢待興,處於恢復期,還有很多不穩定因素。西北邊疆地區,匈奴、鮮卑等異族兵亂不斷,西晉派兵平叛,曠日持久,消耗國庫。國內水旱災害,饑民遍野,需要花費錢糧賑災。朝中對討伐東吳意見不統一,主戰派和主和派鬥爭激烈。
第二、滅掉國力最弱的蜀國後,蜀中還不安定,兵亂、民變屢屢發生,西晉一方面要派大量官員安撫,另一方面還需派兵平亂,蜀地如不安穩,西晉無法實施伐吳計劃。
第三、東吳的綜合國力強於蜀漢,又有長江天險的地理優勢,再加上孫權的英明領導,(孫權長壽,活了71歲),還有老將丁奉,名將陸抗的存在,並不是西晉能夠一擊而潰的。尤其是陸抗的西陵之戰,沉重打擊了西晉滅吳的雄心。
後來,東吳出了個昏君孫皓,把國家折騰的不像樣子,此時,西晉已經平定了西北邊疆,穩定了蜀中,伐吳的時機成熟。公元280年,西晉軍隊勢如破竹,摧枯拉朽,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滅了東吳。
-
4 # 白龍赤子
魏蜀吳三國分別是三世紀二十年代先後建立的政權,歷史具有驚奇的相似性,它們的存在時間都不長。265年,晉武帝司馬炎建立西晉,這個時間距離三國建立只有四十多年,可見三國政權崩潰之快!但是,當我們將目光放到蜀漢和東吳的時候,它們滅亡的時間又有著明顯的不同,蜀漢的滅亡是先於東吳的,而東吳的滅亡一直到了西晉建立後的公元280年,東吳為什麼能堅持這麼長的時間呢?下面我將詳細介紹:
經濟基礎東吳建國後,進一步發展之前的屯田政策,它的屯田政策為其提供了經濟基礎,對於東吳國家命運而言,是有著百利而無一害的。眾所周知,曹魏在北方也實行了屯田政策,但是東吳的屯田政策與曹魏有著明顯的不同。據專家研究,東吳的屯田有著三個明顯的特點:時間長。一直到東吳滅亡的280年;屯田與水利設施的修建是同時進行的;屯田和水利建設都是開拓性的而不是恢復性的。從這三個特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它對東吳的經濟發展有巨大的幫助。有了比較雄厚的經濟基礎,政治上就會佔據一定的優勢。
對“山越”的統治對於東吳而言,國內最大的問題就是山越問題,山越為古代越人的後裔,他們散居於中國東南的山區。在東吳建國後,處理“山越”的關係則主要以戰爭為主,多次向山嶽發起過軍事行動。其中,234-237年諸葛恪進攻丹陽郡山越,迫使大量的山越人出山。另外,在山越人出山之後,東吳又採取了“強者為兵,羸者補戶”的政策,強制山越人走上了一條“漢化”的道路。東吳對山越人是殘酷的,但就東吳統治而言,則是利大於弊的,免除了內部危機的發生。
西晉於公元265年建立,“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但是,東吳的滅亡卻一直延續到了公元280年,當然,並不是當時東吳的皇帝有多厲害。這是因為在東吳政權存在的早期,就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其中包括它的經濟、豪族勢力與處理山越的方式,都是延長東吳壽命的重要因素。
-
5 # 弦驚起舞
公元280年,在蜀國滅亡17年之後,東吳正式滅亡,宣佈三國時代徹底畫上了句號,為什麼東吳堅持的時間更久?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一.正如很多人所說,長江天險起到了一些作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藉助長江防線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大破曹操大軍,這次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江河作戰一舉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西晉的當權者不會不從中吸取一些教訓。當然,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戰略方向目標的選擇,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漢之戰,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分三路進攻蜀國,雖然姜維竭力抵抗,但鄧艾兵臨成都,最終迫使後主劉禪投降,蜀漢正式滅亡。當時天下大勢已經不可逆轉,只不過司馬昭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選擇了先攻打蜀國,這也是東吳更晚滅亡的原因之一。
三.曹魏政局的動搖,其時曹魏的大權已經被司馬昭獨攬,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被司馬昭的手下弒殺,緊接著,司馬昭另立曹奐為帝,這也意味著曹魏的朝政已經被司馬懿家族徹底控制了,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公元266年2月8日),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改元泰始,是為晉武帝,曹魏滅亡,西晉開始,司馬家族忙於朝代的更替無暇他顧,也為東吳爭取到一些時間。
四.東吳本身具備的實力,東吳能夠堅持這麼久,也和其國內還有一些能臣良將有關係,比如名將陸遜之子陸抗(公元226年—274年),元興元年(公元264年)孫皓即位,加陸抗為鎮軍大將軍,領益州牧,陸抗長期鎮守東吳邊境,這位名將的存在,始終讓西晉對東吳的進攻沒有取得較大的戰果,陸抗的成名之戰就是重創西晉大軍的“西陵之戰”。陸抗去世之後,東吳再無良將,滅亡也是註定了的!
-
6 # 邵哥說
東漢末年,戰亂不斷,軍閥割據,最後形成了分為違、蜀、吳三個政權。這三個政權之中,東吳五十一年;魏國四十六年;蜀國四十二年。東吳最後被滅有以下原因:
孫權是二弟,孫翎是三弟,老三像他。史書上評價孫酃“驍悍果烈,有兄策風”,跟孫策很像!但是孫策挑選的是孫權,而孫權和他哥哥孫策是很不像的。孫策評價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的意願就是守江東選了孫權。不求孫權爭奪天下,至少可保江東父老。
二、選對了輔佐之臣
外有張昭,外有周瑜,一文一武,一守一攻。
張昭為首的主張固守;周瑜和呂蒙為首的主張進攻。孫權表面上在鷹派和鴿派之間平衡取捨,所以有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的輝煌,又有吳蜀同盟或者向曹魏稱臣的舉動。
三、孫權長壽
孫權的壽命活了71歲,再加上本身御下有方,讓江東團隊穩定、百姓安康,讓東吳成為比蜀國更難以被攻克。所以魏國在戰略選擇上就先拿蜀國開刀。
綜合以上原因,東吳才稱為堅持最久的!
-
7 # 心夢無痕1990
東吳堅持了17年之久,也即直到公元280年才被西晉消滅。對此,東吳之所以能堅持這麼久,離不開陸抗這位名將的堅守。
一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吳國丞相陸遜次子。建興元年(252年),孫權去世,孫亮繼位,拜陸抗為奮威將軍。永安二年(259年),陸抗被拜為鎮軍將軍,鎮守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負責從關羽瀨到白帝城段的防禦。元興元年(264年),孫皓繼位,加陸抗為鎮軍大將軍,領益州牧。在公元264年,蜀漢已經滅亡,這意味著東吳需要獨自抗衡司馬氏了。
在此基礎上,陸抗長期鎮守東吳邊境,也即正是因為陸抗這位名將的存在,促使西晉大軍對於東吳的進攻沒有取得較大的戰果。就陸抗的父親陸遜來說,在夷陵之戰中大破劉備親自率領的蜀漢大軍,奠定了自己在漢末三國時期的名將地位。與此相對應的是,就陸遜的次子陸抗來說,也有一場成名之戰,這就是重創西晉大軍的“西陵之戰”。
二
鳳凰元年(272年)九月,昭武將軍、西陵督步闡背叛東吳,歸降西晉。對此,晉武帝司馬炎冊封步闡為都督西陵諸軍事、衛將軍。西陵,主要指今湖北省宜昌市一帶,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與中游的結合部、鄂西武陵山脈和秦巴山脈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上控巴蜀,下引荊襄”。因此,西陵這座重鎮一旦被西晉長期佔據的話,那麼東吳的長江防線將被撕裂,而如果長江防線沒有起到效果的話,東吳的滅亡只是時間上的早晚問題了。
因此,在得知步闡叛變的訊息後,陸抗急遣將軍左奕、吾彥、蔡貢等部進圍西陵。當然,西晉也非常重視這座城池,命車騎將軍羊祜率步兵5萬進攻江陵(今屬湖北),以此救援步闡。在西陵之戰中,西晉前後投入了8萬大軍,而就陸抗來說,手中則只有3萬兵馬,這注定是一場兵力懸殊的戰役。
三
當初,江陵平坦廣寬,道路通暢。陸抗任命江陵督張鹹作大堰以阻水,用以水淹敵軍。與此同時,西晉大軍則準備進攻陸抗,以此幫助步闡解圍。對此,陸抗命令吳軍反擊,矢石雨下,晉軍大敗。公元272年十二月,陸抗轉兵攻克西陵,俘殺步闡及其部屬數十人,皆誅三族,其餘脅從者數萬皆赦之。
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自此以下,所請赦者數萬口。脩治城圍,東還樂鄉,貌無矜色,謙沖如常,故得將士歡心。
在西陵之戰中,陸抗用次要兵力牽制晉軍主力,用主力圍城打援,終於擊敗晉軍,攻克西陵。在此基礎上,陸抗這位名將雖立大功,卻“貌無矜色,謙沖如常,故得將士歡心”。因功加拜都護。鳳凰二年(273年)三月,陸抗被拜為大司馬、荊州牧。在漢末三國時期,大司馬的地位在大將軍,可以說是武將的最高官職了,比如曹仁曾擔任曹魏大司馬,蔣琬曾擔任蜀漢大司馬。因此,在官職上,陸抗完全不輸自己的父親陸遜。
四
最後,鳳凰三年(274年),晉武帝復任王濬為益州刺史,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戰船,訓練水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西晉這是在為消滅東吳精心準備。對此,陸抗這位大臣自然非常憂慮,所以希望東吳皇帝孫皓可以加強西陵等地的防守。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孫皓對此置之不理,如同蜀漢滅亡前夕的劉禪一樣,沒有聽從姜維加強漢中防守的建議。同年秋天,陸抗病逝。在陸抗去世後,陸晏與陸景、陸玄、陸機、陸雲分領陸抗之兵。不過,對於陸抗的幾個兒子來說,作為武將的能力相對平庸,無法頂替陸抗。更為關鍵的是,陸抗死後,吳國再無良將。
公元279年,晉軍開始發動滅吳之戰,20萬晉軍直撲東吳,沿江東下,直搗吳軍都城建業。由於晉武帝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後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在沒有陸抗這樣的良將的背景下,孫皓於公元280年向西晉歸降,這意味著東吳的正式滅亡。總的來說,陸抗可以說是東吳最後的名將,也即陸抗在東吳的地位,可以類比姜維在蜀漢的作用。在陸抗去世六年後,吳國正式滅亡,促使三國時代徹底在公元280年畫上了一個句號。
-
8 # 笑侃歷史那些事
東吳活到最後的根本原因是,東吳立國的理念,始終在於立足於割據東南,絕不好高務遠,更不去搞什麼虛頭八腦的"興復漢室”。
所以,東吳雖然也與魏蜀多次交戰,但其戰略的核心不是進攻,而是割據。
與魏國交戰,主要目的是穩固長江北岸,勿使魏軍威脅東吳的腹心,相當於以攻為守。而不是去攻擊魏國的腹心地帶。
與蜀國交戰,目的在於奪取荊州,全據長江(不包括蜀國的長江)。
正是因為東吳全據了長江,東吳依仗水軍優勢,給魏國及西晉伐吳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當然,任何割據勢力都不可能千秋萬代。最後,西晉還是利用蜀國,從上游伐吳,將東吳滅亡。
縱觀東吳的生存,奪荊州至為最重要,從此國防大局就穩定了。
再者現代社會也一樣,阿諛奉承,見縫插針,溜鬚拍馬的人一般都比有能力但說話方式欠缺的愣頭青升職快;投機取巧悶聲發大財的人絕大多數都比兢兢業業的底層工人富裕得多。
曹老闆從熱血青年家族創業,到三世之後家族後繼無人局勢失控被司馬家依葫蘆畫瓢。劉老闆半世漂泊艱難創業,白帝託孤含恨離世;理想主義的諸葛亮從意氣風發的小青年一直到五丈原前線馬革裹屍也沒達成他的理想,倆人的結局在很多人看來遠不如“樂不思蜀”善終的安樂公好,你說諷刺不。
-
9 # 白露為霜65799235
四個。
長江天險保護。
綜合實力較強,人口人才軍力財力,總的來說比曹魏不如但比蜀漢強多了。
孫權活得比較長,國家大政策穩定,尤其外交策略得當。
-
10 # 嶺南通途
還有一重考量是,打下蜀國以後就可以佔據長江上游,順江而下打吳國就會容易化很多,實在不行還可以從蜀國的陸路攻打吳國,這是進一步佔據地利的選擇,而先打吳國則不然,逆江而上打蜀國很難,沒有擴大地利優勢!
綜合來看,對於西晉來說,打蜀國容易,並且可以佔據更大的地利,所以選擇了先滅蜀國再滅吳國的戰略!這樣也就讓吳國最後被滅亡!
回覆列表
魏蜀吳三國,蜀漢於221年建立,263年亡於曹魏,共歷四十三年;曹魏220年建立,265年被司馬炎建立的西晉取而代之,共歷四十六年;東吳於229年建立,280年亡於西晉之手,共歷五十二年,至此三國時期徹底結束。
那麼魏蜀吳三國為什麼是東吳堅持時間最久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01、相比魏、蜀兩國,東吳統治者尤其是孫權更能知人善任,更加註重人才的挖掘和儲備相比曹操的赫赫武功,諸葛亮的智謀深遠,東吳的掌權者孫權感覺並沒有什麼突出的文武才能。但實際上孫權的最大優點就是知人善任。正是因為孫權的知人善任和注重人才的儲備,才使得東吳人才濟濟、人才輩出,而人才正是國家長盛不衰的根基。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曹操正是仗著手下眾多的勇猛之將和智謀之士,才以弱勝強擊敗了比自己強大得多的袁紹,也才能掃滅呂布、劉表、馬騰、袁術等群雄,一統北方。而劉備正是因為有諸葛亮出謀劃策,關羽、張飛、趙雲等五虎將衝鋒陷陣才能三分天下。
然而曹丕接任之後,改變了曹操“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制度,實行只對士族開放的“九品中正制”,導致大批寒族的有才之士報國無門。人才的斷層和匱乏導致曹魏後期統治者身邊無人可用,無人可制衡逐漸強大起來的司馬氏家族,最終被司馬氏篡奪了政權。
而蜀漢的人才在劉備在世時是不少的,然而經過夷陵之戰後人才大量凋零,荊州丟失後又喪失了最大的人才供應地,以至於蜀漢的人才青黃不接。
另外,蜀漢後期的實際掌權者諸葛亮雖然能力出眾,卻總想著事事親力親為,不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儲備,以至於蜀漢的人才逐漸匱乏,甚至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這也是蜀漢最早滅亡的原因之一。
相比曹魏和蜀漢,顯然東吳在人才的選拔和儲備方面更加出色。尤其是孫權,更能知人善任和注重人才使用的延續性。夷陵之戰中,孫權破格提拔年僅39歲的白衣書生陸遜為大都督,最終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就是他知人善任的最佳明證。
孫權不但能夠突破常規去提拔有能力的年輕將領,他也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如周瑜之後提拔了魯肅,魯肅之後又任用了呂蒙,呂蒙之後有陸遜,個個都是年輕有為之士。因為孫權注重人才的挖掘和儲備,所以東吳才能人才輩出,也才能堅守東南數十年不倒。
02、在“保江東”的國策下,東吳既能充分利用長江天險等地理優勢,又有靈活的對外政策孫權的哥哥孫策在臨終之際,曾經囑託孫權要“保守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資治通鑑》),意思是先鞏固江東大本營,再坐觀天下大勢以圖進取。從此之後“保江東”、“觀成敗”成為孫吳立國的既定國策,孫權及繼任者皆奉為圭臬。
這條國策雖然在亂世紛爭中顯得過於保守,但是從天下大勢來看,其實是一項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明智之舉。
三國中,曹魏地廣人眾且“挾天子以令諸侯”,蜀漢佔據了“匡扶漢室”的政治優勢,吳國除了長江天險基本上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優勢了。
在這項國策的指導下,面對最強大的曹魏以及後來的西晉,東吳統治者充分利用長江這個地理優勢,鞏固江防、發展水軍,而對同處於長江流域的蜀漢則持聯盟友好態度。
而當蜀漢比較強勢,關羽大敗魏軍、威脅襄樊地區時,東吳又與曹魏結盟,不但削弱了蜀漢的實力,還趁機襲取了荊州,擴大了自己的國土,以此平衡三國的實力均勢,而這正是東吳外交策略靈活運用的體現。
03、江南地區的經濟基本上沒有遭到戰爭的破壞,加上東吳統治者的有心經營,富庶、繁榮的江南經濟成為東吳長期割據江東的經濟基礎東漢末年,由於長期戰亂,曹魏佔有的中原地區經濟遭到了極大破壞,蜀漢的益州地區又地狹人少,開發較晚,而東吳據守的江南地區基本上沒有經歷戰爭的洗禮,經濟還算完整,再加上孫氏對於江南經濟的進一步經營,使得江南經濟逐漸繁榮富庶起來,併成為東吳割據江東的經濟基礎。
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更多的是綜合國力的比拼,江南經濟的富庶正是支撐東吳屹立幾十年不倒的主要原因之一。
04、江東土著大族地主的支援是東吳政權能夠在江東站穩腳跟的社會基礎從孫堅開始,經過孫策、孫權等幾代人的經營,東吳已經在江東地區扎穩了腳跟,而取得江東土著大族的支援是孫吳立足江東的社會基礎。
東漢末年,江東地區大族地主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社會勢力。如吳郡的顧、陸、朱、張,會稽郡的孔、魏、虞、謝等強宗大族,不僅財力雄厚,而且“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 (《三國志》)。
孫吳統治者取得了江東土著大族的支援,並形成利益共同體,利用大族地主這個強大的社會基礎去共同抵禦外敵,這也是孫吳能夠立足江東數十年的一項重要原因。
結語:綜上所述,正是因為東吳外有長江天險難以逾越,內部則知人善任、人才輩出,又有富庶的江南經濟做支撐,加上江南土著大族的鼎立支援和靈活的對外政策,故而三國中之東吳堅持最久,屹立江東半個世紀而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