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常棣tandy
-
2 # 本草百曉生
袁世凱在北韓當“太上皇”言重了,事實上袁在北韓的舉動,可圈可點,反倒凸顯清廷的軟弱無能。
1881年5月,袁世凱到山東登州,投靠在吳長慶門下,時吳為淮軍統領,見好友養子來投,就安排袁作為營務處會辦留隊。
誰知道一年後,他們正好剛碰上“壬午政變”,幼帝李熙受愛妃閔妃蠱惑,要親政,要求輔政的李昰,交還大權。
閔妃很有政治野心,李熙則相當於唐朝的李治,對老婆的話言聽計從。表面上還政,實際成了閔妃專政,在此期間,政治腐敗。1882年,因久未發軍餉,北韓衛戍部隊5000多人,由於多次催餉不成,加上受退位後的李昰蠱惑,便在這年的七月發動兵變。闖入宮內,欲殺閔妃。
大臣金允植等人向直隸總督張樹聲求救,張派駐軍吳長慶前去平亂,畢竟北韓是大清的藩屬國,小弟有難,作兄長自然不能袖手旁觀。
清廷隨即將蠱惑者李昰囚禁在保定,其次派袁世凱入城捉拿肇事的士兵“東學黨”,待事件平定後,吳長慶以“治軍嚴肅、排程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向朝廷邀功,袁世凱列為首功,在同年九月初一,朝廷賞以花翎,並讓其留朝好好幹。
另一方面,袁世凱還得跟小日本鬥智鬥勇。
時閔妃並未死,而是躲在族人閔應植家中,等時局穩定又出來作亂,李熙是個愛美人不要江山的主,很快權力又落到閔妃手中。閔妃專政後,任用哥哥閔詠駿為首相,宮中大小事務都落外戚手中。
小日本自然看到機會,利用大家不滿閔氏專政,積極培育親日武裝,替他們培訓新軍,這時北韓內部大體分為親清,親袁世凱的“親清派”,另一部分以洪英植、樸詠孝為代表的親日派,也就是所謂的“開化黨”。
由於清廷對北韓搖擺不定,哪怕袁世凱排程有方,始終力不從心,從而導致日本在北韓處處佔據上風。
由於袁世凱處處感到無能為力,終於在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袁世凱怕自己難以收拾爛攤子,於同年7月中旬回國。
-
3 # 歷史茶坊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爭議頗多的人物之一,在後世之人眼中,他是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竊國大盜”,是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的賣國賊,也是恢復封建帝制的“獨夫民賊。”
袁世凱生於1859年,6歲時過繼給了叔父袁寶慶,這是袁世凱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袁寶慶曾跟隨叔父袁甲山在鎮壓捻軍的戰爭中立下戰功,官至江南鹽運道。他非常重視養子的教育問題,除了請先生教授四書五經外,隨著他仕途之路的輾轉,先後帶養子在濟南,揚州,南京等地任職。袁世凱跟隨養父宦遊各地,既開拓了眼界,也增長了見識。
東渡北韓 斬露頭角1882年,北韓國王李熙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譁變,成功從閔妃外戚集團中手奪回政權,史稱“壬午軍亂”。逃出漢城的閔妃(明成皇后)不甘心失敗,祕密派人向北韓來華領選使金允植、問議官魚允中指示,請求宗主國清朝出兵戡亂。8月17日,清廷派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和統領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3000餘人,東渡北韓平亂,袁世凱做為隨員前往。
到達北韓後,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參與平亂行動。戰鬥過程中,他身先士卒,帶頭衝在隊伍最前面,殺死了數幾十名北韓士兵。清軍很快便平定了這場變亂,吳長慶在上呈給清廷的奏報中誇讚袁世凱“治軍嚴肅,排程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為他請功 。不管其中是不是存在吳長慶假公濟私的問題,袁世凱的大名由此進入了清朝統治者的眼中。
擊退日軍 救出國王1884年,以金玉均、洪英植為首的“開化黨”組織敢死隊並聯合駐朝日軍發動甲申政變,攻入昌德宮,挾持北韓國王李熙及宗室后妃,企圖以“挾天子號令天下”的方式推行改革新政。袁世凱指揮駐朝清軍和北韓新軍3000餘人擊敗進駐北韓王宮的日軍,救出北韓國王並暫時安置在軍營內,挫敗了日本人染指北韓政局的陰謀。
袁世凱平定北韓甲申政變具有重大意義,不僅維繫了清廷在北韓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擊退了日本在北韓的滲透勢力,而且還放縱憤怒的北韓人燒燬了日本領事館,激化了朝日之間的矛盾,粉碎了日本謀取北韓的企圖,推遲了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
左右朝局 當太上皇此後,袁世凱在北韓被視為上國欽差,允許他隨意出入王宮,左右朝政大事,儼然如同太上皇。袁世凱的重要任務是強化清廷和北韓的宗藩關係,為此不可避免會干涉到內政,甚至不止一次策劃廢黜李熙,扶植其它宗室繼位。
據說,袁世凱在北韓期間還和當時的閔妃有私情,閔妃比袁世凱大8歲,是當時的世界第一美人。一個是風度翩翩的青年才俊,一個是傾國傾城的絕世美女,閔妃對袁世凱的兩度搭救感懷於心,於是乎兩人之間很快便產生了私情。這樁豔事被傳得繪聲繪色,甚至民國作家還將故事寫入一本名叫《洪憲宮闈豔史演義》的小說。
不過,袁世凱的妻妾中確實有三位是北韓人,據說是北韓外戚安東金氏為了跟他拉上關係,選出時年16歲的金氏嫁他為妾。搞笑的是,金氏原本以為自己是正妻,可沒想到上面不僅有夫人和大姨太,甚至連她帶來的兩個陪嫁丫頭李氏和吳氏也成了姨太太。袁世凱按她們的年齡大小,指定李氏為二姨太,金氏為三姨太。不知怎麼,袁世凱回國後,金氏被說成是“北韓公主”、“閔妃之妹”。
-
4 # 時光不遇
歷史上許多英雄人物都是功過皆有,後世評價也大都褒貶不一,袁世凱便是其中一個,只是他給大多數人留下的印象十分糟糕,一提便是賣國之賊。而被那麼多人斥責的袁世凱卻在北韓發跡,展露才能,做了12年的太上皇,其中的細節又是如何呢?
1882年那一年的袁世凱年僅23歲,按照現代的成長路他還是個翩翩少年,而此時的袁世凱正趕上了一個展現自己才能的絕佳機會。
此時北韓正值壬午軍亂。北韓國王李熙之父興宣大院李昰利用軍亂成功奪取政權,而北韓王妃閔妃與太院軍又有嫌隙。彼此看不慣對方,於是閔妃便請求清廷出兵平復軍亂,清廷允了,清帝便派袁世凱跟隨淮軍提督吳長慶帶領軍隊東渡北韓,幫助北韓國王平定軍亂。
而在平亂之中,袁世凱英勇善戰,精進勇猛,帶領軍隊衝在前端。將士們深受其感染,一頓猛攻平復了軍亂,正是在此行之中,讓吳承慶看到了袁世凱的閃光點,這也是後來袁世凱不斷髮光發亮的起點,以至於後來清朝重臣李鴻章也對袁世凱刮目相看,對他十分欣賞,鎮壓軍亂之後,袁世凱就在北韓開始了改變他人生的12年。
1882年23歲的袁世凱被任命駐藩屬國北韓幫扶軍務,訓練北韓新兵,三年後1885年,袁世凱被李鴻章作用,令他前往北韓作為常駐使節,順便送問罪的太院君回北韓。
在這幾年內袁世凱也並非一帆風順,正是因為袁世凱鋒芒畢露,風頭太盛,壓制了日本對北韓的野心,成功帶領清軍擊潰了野心勃勃的日本,還鞏固了中國在北韓的地位,才使的他被日本人記恨,而他展露才能混得風生水起,也難免被身邊人嫉妒。
所以頂不住這種高壓的,他最終回到家中,慶幸的是李鴻章慧眼識珠,重新重用了袁世凱,也正是因為李鴻章的重用,袁世凱才開啟了在北韓最輝煌的9年。
作為常駐使節的袁世凱,他有著敏銳的洞察力,獨到的政治見解,強大的個人魅力,在北韓朝廷中,他訓練了一大批精銳的北韓軍隊,為自己培養了強大的勢力,手握重權。與此同時,他用自己的手段力持大局,穩定了多年來風雨飄搖的政治局面,還納了北韓皇親國戚做自己的姨太太。
為了鞏固清朝與北韓的宗署關係,維護清朝在北韓的利益與尊嚴,袁世凱一步一步運籌帷幄,掌握北韓局勢,暗中監視北韓政府的一舉一動,甚至還干涉起了北韓內政外交,北韓國王還總對他稱讚有加,十分感謝,這個20多歲的小夥子在北韓儼然成為了北韓的太上皇。
年輕的袁世凱在北韓開啟了他飛黃騰達的一生,雖然過程中有些小風波,小困難,來阻擋他的前進道路,但實在是微不足道,可最終他卻放棄太上皇之位,打道回府,這又是為什麼呢?
自然不可能沒有原因,分析瞭解當時情況,才知道他的放棄也是無奈之舉,畢竟權位哪裡都有,性命重要,所以從袁世凱本身出發,回國是他無奈之舉,也是必須之舉。
這還得從1894年的東學黨叛亂說起,東學黨此次判亂,袁世凱和李鴻章並沒有太過於重視,不過覺得就是北韓內部的小打小鬧,而狼子野心的日本也知道了這件事,他們打算趁此機會,打壓清朝在北韓的勢力。
面對日本的大軍,袁世凱只能去搬援兵,但援兵並沒有理會他,因為身為太上皇的袁世凱,不僅顏面盡失,深處險境而且還差點命喪黃泉,這一年恰好是甲午戰爭的前夕,種種壞事都給了袁世凱一種不好的預感,讓他明白北韓不是久留之地,於是他果斷告病回國。
其實單從袁世凱在北韓做太上皇的12年經歷,就可以看出袁世凱並非庸才,愚昧之言,雖然他文學之才略微欠佳,但是他的帶兵能力,政治手段,厲害的權衡,對各種事物的自如應對,慧眼識人才的能力,以及其領導能力都是非常非凡的,說他是亂世梟雄,治世能臣也不為過。
吳長慶在那場平亂戰役中讚揚他:治軍嚴肅調節有度,爭先攻剿,尤為奮勇。”李鴻章也為他寫過評語:“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可見當年的袁世凱多麼優秀,又得到多少人的認可。
可惜他空有梟雄的手段,卻少了英雄的氣概。利慾薰心,對權力和個人利益的渴望,讓他毀了自己一生累計的名譽,最終身敗名裂,揹負上百年的罵名,一代梟雄,一失足成千古恨。
-
5 # 逍遙散人的酒館
袁世凱,字慰廷,號容庵,出身官宦世家,清末投身行伍。
北韓明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前身是李氏北韓,北韓半島在20世紀初以前一直是統一的國家,也就是李氏北韓時期,後來二戰後,美國和蘇聯分別接管三八線南側和北側。蘇聯接管北韓,美國接管大韓民國——南韓。
實際上袁世凱影響,控制的是李氏北韓,而李氏北韓那會是清朝的藩屬國,是皇太極打敗了北韓軍隊後開始的,在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後,北韓才不是清朝藩屬國了。
1882年,壬午軍亂,北韓親清朝派請求清朝出兵平亂,袁世凱就隨吳長慶的部隊去了北韓,後來袁世凱以“通商大臣”的身份駐紮北韓,協助北韓訓練親軍,並控制稅務。1884年,北韓發生甲申政變,親日派奪權,袁世凱率清軍幫助親清派擊退日軍。1895年,袁世凱被封為“清朝駐紮北韓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權代表,被清朝委以重任。
所以袁世凱是靠著清朝,清軍才控制,影響北韓那麼多年,那會北韓還需要給清朝進貢,袁世凱相當於清朝派來監察的官員!
下圖圖1袁世凱,圖2吳長慶,圖3李氏北韓國旗,圖4北韓國旗,圖5甲申政變,圖6袁世凱
-
6 # 跪射俑
1、清政府任命他為幫辦,幫助北韓訓練新軍,左右北韓政局,他與北韓皇后閔妃私通,閔妃還將其妹妹閔碧蟬許配給袁世凱為妻。
2、袁世凱足智多謀,帶兵有方,處理錯綜複雜的政務的能力很強。
3、袁世凱有效地遏制了日、俄對北韓的滲透,推遲了中日戰爭的爆發時間。如果清政府全力任用袁世凱,讓其一直全權辦理北韓事務,中日甲午戰爭可能結局會不一樣。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袁世凱之所以能夠在北韓控制局面,在於其統領的六營淮軍。而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這六營淮軍被日本消滅殆盡,而袁世凱隻身逃往國內,從而渡過其人生的至暗時刻。
下面我將甲午戰爭前的北韓歷史細細講一下:
一、1882年兵變與駐軍北韓
北韓高宗於 1873 年親政後,閔妃削奪大院君的勢力而取得越來越大的權力。她支援改革,僱用一些日本軍官訓練北韓軍隊。大院君對此忌妒不滿,決定削弱其影響,甚至想趁機幹掉她。這場權力爭鬥於1882 年發展成一場正面衝突。 大院君利用一些被遣散士兵(他們是閔妃軍事改革的犧牲品 )的不滿情緒,煽動他們攻打王宮與日本使館。閔妃喬裝而逃,倖免一死,日本使館則被焚,七名日軍軍官被殺,日本公使逃回本 國。這場政變使大院君重新掌權。
中國政府又一次派遣丁汝昌與馬建忠赴北韓調查此案。一名北韓廷臣向馬建忠坦言:一切混亂的根源在於大院君,大院君隔離了君王與外界的聯絡,並處死了與外交有關的官員。廷臣警告說,如果大院君得不到應有的處置,日本將可能採取懲罰性行動。 於是馬建忠迅速逮捕大院君,並送往中國監禁。
與此同時,更多的日本與中國兵船來到北韓。按照馬建忠的勸告,北韓國王與日本達成一項協議,同意支付日本 5 萬美元賠款撫卹被害軍官,另賠償 50 萬美元給日本政府,派使團赴東京道歉,並允准日方在使館內駐軍和建築兵營。這項協議給予日本向北韓派兵的權利,標誌著日本外交的重大勝利。這一條約後來造成了巨大的麻煩,馬建忠儘管受過國際法的訓練,他對此也始料未及。
1882 年兵變之後,李鴻章開始積極行動,加強中國在北韓的地位。中國和北韓締結了一項商約,條約給予中國以治外法權, 中中國人則提供貸款給北韓政府,並送贈一批洋槍。李鴻章還任命一名中國商務代辦監督北韓的貿易,並指令年輕的官員袁世凱負責訓練北韓軍隊。 前德國駐天津領事穆麟德擔任了北韓的海關稅務司和外交顧問。中國的六個營軍隊駐紮在北韓,以維持治安和防備日後日本的侵略。由於李鴻 章的積極政策,中國在北韓的勢力達到新的高峰。
二、1884年暴動
此時,袁世凱與閔妃連手對抗日本日漸增強的影響。此後幾年裡,北韓人中的親華派與親日派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曾在東京受到熱情款待的道歉使團團長建議北韓國王接受日本的幫助,進行改革,高宗任用了兩位日本顧問。東京也作出了友好的表示,提出減少駐朝軍隊,並歸還部分賠款,用於北韓的行政改革。
一位新的日本駐朝公使被派往北韓, 竭力鼓吹 朝日交誼,並操縱由金玉均領導的親日派。此時,袁世凱和北韓的親華派掌管著北韓政府。但在 1884 年, 中國因中法戰爭從北韓撤回了三個營的兵力,親日派便決定發動政變。
1884 年 12 月 4 日,在漢城新郵政長官的就職晚宴上,所有的外國代表與中、朝高層要人均應邀出席。但惹人注目的是, 日本公使卻未露面。在宴會結束之前,北韓親日派放火燒城,並在日軍幫助下衝進王宮,逮住了國王,濫殺了一些親華的官員。 袁世凱的軍隊在閔妃的請求下開進王宮,中國士兵遠遠超過日軍與反叛者,他們平定了叛亂並救出了國王。這一圖謀失敗後,日 本公使燒掉了公使館,逃至一個海港,而叛亂的主要煽動者金玉均卻逃往日本。
東京立即派一支討伐部隊和一名特使前往北韓, 強迫北韓政府為死難者與財產損失賠償 11 萬美元、致書道歉及賠款 2 萬美元重建使館。與此同時,伊藤博文前往天津與李鴻章商談。李鴻章當時正忙於應付中法戰爭,因此迅即妥協,並於 1885 年 4 月18 日締訂中日天津會議專條,此約規定:
(1)中、日兩國應於四個月之內各將軍隊盡數撤出;
(2)雙方應勸北韓聘請別中國人為教練,中、日兩中國人員均不得訓練北韓軍隊;
(3)日後任何一國如欲派兵前往北韓平亂,應事先行文知照對方,一俟事定,應即撤兵,不得留防。
這一協議實際上使北韓淪為了中、日兩國的共同保護國,取 消了中國的唯一宗主國地位,並且確認了日本具有向北韓派兵之權。
另一方面,俄國於 1885 年佔領了北韓東北海岸(北緯 39 度) 的不凍港元山港,英國又報復性地奪取了北韓南端外的巨文島, 這些國際紛爭使局勢更為混亂。日本意識到,西方國家在北韓的影響,將威脅它在北韓的利益,於是採取鼓勵中國加強控制北韓的新政策。
日本設想,假如中國成功地削弱外國的影響,那麼, 日本在將來只須與中國打交道。李鴻章沒有識破日本的陰謀,加強了對北韓的控制;他遣送大院君回國,以安撫北韓人的不滿, 並且任命袁世凱為駐北韓大臣, 全面掌握北韓的商業和外交事務,監督其內政。
年輕、果斷而又精力充沛的袁世凱,很快控制 了北韓的宮廷、海關、貿易與電報業務。在 1885-1893年間,袁 世凱盡一切可能擴大中國的影響, 成為北韓國內最有權勢的人物,但他全然不知自己不知不覺地服務於日本的利益。他與李鴻章都沒意識到,這種獨自控制的政策,有悖於先前引入西方影響以對抗日本的政策。正當中國勢力在北韓盛極一時之時,日本在 經濟上與軍事上獲得了長足的進展,到 1894 年,日本已充分實行現代化,隨時準備向中國挑戰。
令事態火上澆油的一件事是:1884 年政變中逃亡日本的北韓親日派頭目金玉均被刺殺。北韓曾屢次要求將金玉均引渡回國受審,但均告失敗。1894 年 3 月,他可能在袁世凱代理人的慫恿下來到上海。在上海,他被一個 1884 年政變受難者的兒子刺殺。 由於缺乏商業運輸船,他的屍體由一艘中國戰艦運回北韓,並被凌遲示眾以為叛國者戒。日本人認為這一事件是對他們的直接冒 犯,並蠢蠢欲動地要以戰爭來懲罰。
但是,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在國會解釋說,一名北韓人在中國被另一名北韓人殺害,這在法理上與日本無關,不能構成發動戰爭的口實。但是日本人仍群情激昂,而玄洋社等祕密組織則煽動採取行動。為了製造出兵的藉口, 他們慫恿北韓東學黨叛亂。
三、1894年東學黨叛亂
東學黨運動原本是宗教性質的,帶有一些民族主義色彩但不含政治意識,但後來由於官方的迫害, 它才帶上政治色彩。其創始人崔濟愚(1824-1864 年)是一類似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洪秀全的失意士子,苦惱於官方的壓迫和基督教 的擷張對佛教與儒家的衝擊,經過數年思索後,他聲稱得到了『不死之方』,並奉命傳道。
他所傳授的教義號稱集儒、釋、道精髓 為一體,故稱作『東學』,以別於稱為『西學』的基督教。儘管 東學黨徒強調『東學』,他們仍尊崇一個類似被禁止的天主教中的神靈。北韓政府因而視其為蠱惑人心的邪教而加以取締。1864 年,崔被逮捕,論罪斬首。東學黨雖然轉入地下活動,但仍吸引 了約十萬祕密教眾。1892 年,鑑於對天主教的禁令已被廢去,東 學黨人向政府請願,要求開禁及為其創始人洗脫罪名。然而政府 不但不接受,還命令他們解散教派。
此後不久,東學黨策劃了一次叛亂。北韓王室向袁世凱求援。 日本公使希圖造成日本出兵的藉口,慫恿袁世凱採取積極行動鎮壓叛亂者,並佯裝日本的唯一目的只是保護貿易,無意參加任何軍事幹預。東京的中國公使也報稱,日本政府不大可能發動一場 戰爭,因為自 1890 年憲法生效以來,日本政府一直糾纏在與國會的衝突中。李鴻章受此矇蔽,認為日本不會進行戰爭;但事實上,在中國派兵北韓時,東京已作好了充分的行動準備。
中中國人剛撲滅東學黨人,八千名日本兵馬上就出現在北韓。 隨著叛亂被鎮壓下去,日本人要求北韓改革內政。李鴻章便指使 北韓政府宣佈,只有日軍撤出北韓,它才可能進行改革,藉以阻止日本。然而,此時的日本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而另一方面,李鴻章積極向北韓調動軍隊,以防止日本軍隊的閃擊北韓。當僱傭了幾艘裝載這中國援兵的英國商船被日本擊沉後,中日之間一場起源於北韓的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