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穩妥侃籃球

    隋煬帝(569—618年),名楊廣,楊堅次子。581年封晉王。588年十月,為行軍元帥,統兵伐陳。滅陳後,晉為太尉。他平時偽裝仁孝儉樸,博得文帝歡心。600年,立為太子。604年七月,文帝死(相傳為楊廣所害),楊廣即位,殺死兄長楊勇。即位以後,他下令開通大運河,還設進士科,促成科舉制的形成。

    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客觀上對南北經濟交流起了很大作用;三次派人去流求(今臺灣),又派人去西域,加強了內地同邊境的聯絡;設進士科,促成科舉制的形成。隋煬帝的暴政,無休止的兵役和徭役,農民背井離鄉,大量田地荒蕪,社會生產嚴重破壞,隋末農民起義爆發,隋亡、兩者比較,隋煬帝是一個罪大於功的暴君。

    楊廣即位後,也做了一些收買人心的事,把政治體制也做了些改革,多少也取得一點政績。

    功績較大的是建立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主要是進士科的建立,這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第二是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將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隋文帝在晚年也犯了些錯誤,法律的嚴酷就是其中之一。隋煬帝將一些殘酷的法律條文取消,或者是減輕處罰程度。但這也僅是表面文章,是沽名釣譽。在隋煬帝統治晚期,他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殘忍了許多,不再按照法律做事,專斷性很強。

    第三是興辦學校,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楊廣恢復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於儲存中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

    隋煬帝在位期間搞了一些大的工程,主要是修建東都洛陽,以及開鑿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裡,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水運大動脈。 此外他還組織修建洛陽城的工程。

    隋煬帝歷來以殘暴著稱,其實他也很有文才,不過才能沒有用到正地方,反而成為他鄙視文人所依賴的條件。他如果看出來誰的奏章是在指他的過錯,是在進諫,他肯定要想方設法地打擊報復,因為說話內容刺激了隋煬帝而被賜自盡的大臣有很多。在三次征伐高麗結束後,太史令庾質因為勸諫他不要到洛陽巡遊,說應該讓百姓有個喘息的機會,結果被他殺死。時間一長,大臣們就沒有敢於進諫的了。這就為小人的橫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隋朝末年,隋煬帝親眼看著自己的江山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一潰千里,無法挽救。各地的將領也有很多割據稱帝的,從太原起兵的李淵也意圖自立為皇帝。但他明知道日子不多了,還沒有忘記和嬪妃們尋歡作樂,醉生夢死。他甚至還對蕭皇后說:“那麼多的人想把我趕下去,代替我來做皇帝。我就是被趕下去了,也能做個長城公,你也能做第二個沈後(就是南朝陳的末代皇帝陳叔寶的皇后沈氏),咱們還是喝酒吧,何必自尋煩惱。”

    公元618年,即隋煬帝即位的第十四年的三月,侍從的衛士們推舉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為首領,發動了兵變,隋煬帝最後被勒死,時年五十歲。後來的諡號是“煬帝”,是評價最低最壞的一種。隋文帝楊堅原來奪取的是北周宇文氏的帝位,最後自己的兒子又被宇文氏的人所殺,歷史在這轉了一個小圓圈。不過帝位沒有再傳回去,而是到了李姓那一邊,歷史演進到了唐朝。

  • 2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3 # 非虛構故事

    臺灣史學家柏楊說楊廣“具有絕頂的聰明和精力,所以只短短的十數年工夫,就把自己的王朝消滅。”

    從為人乃至治國理政,楊廣都“渣”得可以——個人品行集虛偽、歹毒、狂妄於一體,治國理政最大的敗筆,卻是唯我獨大,向自己手中的皇權要他樂見的“成就”,換一句話說,他要“播威名於四海”,同時給予自己人生快意享受。

    隋文帝楊堅將長子楊勇立為皇太子後,作為次子的楊廣本來不能問津皇位。但為了鍥入皇位,楊廣打起了“土狼算盤”,言行舉止謹小慎微。不同楊廣的夜宴笙歌、寵姬無數,楊廣卻只有妻子蕭氏,樂器佈滿灰塵,少了絃線。而且,相異於楊勇的派頭,華車麗馬,高眼觀天,楊廣家中的奴僕又老又醜,他待他們還如別的人一樣厚道。每次入朝後離開,楊廣總與父母依依惜別,體現孝字當頭。裝出來的節儉、樸實、謙恭、禮賢下士,還有他的聰明,他的勤奮好學、以及文學素養,都成了他的加分項。

    六〇〇年,在楊廣的巧妙佈置下,對楊勇“誣以謀反”成功,楊堅下令將楊勇貶為庶民。楊廣成了皇太子。

    又過兩年,楊堅病重,楊廣入宮侍奉,他內心的興奮使他無法再控制自己,對老父的寵妃陳夫人慾行非禮,陳夫人逃走,報告了楊堅,楊堅識破了次子楊廣的險惡用心,要派人召回楊勇,楊廣立即斷絕內外交通,派部將張衡將楊堅毆打至死。

    楊廣成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與自己美麗的庶母陳夫人睡覺。第二件事,就是派人殺了兄長楊勇。

    為奪嫡,楊廣用十四年進行偽裝,在虛偽、歹毒之後,又綻放出狂妄這株“惡之華”,還有利用國家公器滿足自己的“尊貴”和人生享受——

    成為皇帝的第二年(六O五年),擴建洛陽(後改為“東都")。在洛陽西郊築“西苑”花園。開通濟渠(洛陽到淮安運河)、邗溝(淮安到長江運河。)在洛陽南郊建顯仁官。從洛陽乘龍舟出遊江都。(第一次下江南)

    成為皇帝的第三年(六O六年),自江都返洛陽。

    成為皇帝的第四年(六O七年),鑿太行山娘子關險隘,開太原到華北御道。開漁陽郡(河北薊縣)到榆林(陝西榆林)御道。從洛陽出涿郡(河北涿縣) ,再經榆林到啟民可汗王庭,從太原返洛陽。築榆林到紫河(綏遠和林格爾)長城。在太原定晉陽官。

    成為皇帝的第五年(六O八年),開永濟萊渠(洛陽到涿郡運河)。在汾州(山西靜樂)建汾陽官。從洛陽出遊五原(綏遠五原)

    成為皇帝的第六年(六O九年)從洛陽赴長安、出遊浩整川(青海樂都)、張掖。

    成為皇帝的第七年(六一O年),從洛陽乘龍舟出遊江都,再由江都乘龍舟回洛陽(第二次下江南)。開江南河(自鎮江至杭州運河)。

    成為皇帝的第八年(六一一年),乘龍舟從洛陽出遊涿郡,再由涿君乘龍舟回洛陽。下詔宣佈高句麗玉國罪狀,徵全國兵集中涿郡,徵全國糧集中遼西郡。

    成為皇帝后的第九年(六一二年)親統大軍一百一十三萬,進攻高句麗王國,大敗而歸。(第一次東征)

    成為皇帝后的第十年(六一三年),再徵全國兵集中涿郡,親統大軍攻高句麗王國,圍遼東城,仍不能克。大將楊玄感據黎陽(河南浚縣)叛變。楊廣解圍回軍,楊玄感敗死。(第二次東征)

    成為皇帝后的第十一年(六一四年),再乘龍舟去涿郡,徵全國兵攻高句麗王國,時全國民變蜂起,所徵兵多不能到,高句麗王國也精疲力盡,請和。(第三次東征)楊廣乘龍舟回洛陽。既返,徵高句麗國王高元入朝,高元拒絕。楊廣下令再徵全國兵,準備第四次東征。

    成為皇帝后的第十二年(六一五年),出遊太原,居汾陽宮避暑,再出長城,北巡。突厥始畢可汗發兵圍楊廣於雁門(西代縣),賴義成公主教,始得逃歸。

    成為皇帝后的第十三年(六一六年),自洛陽乘龍舟出遊江都。(第三次下江南)

    成為皇帝后的第十四年(六一七年),在江都,日夜歡宴。

    成為皇帝后的第十五年(六一八年),兵變, 被絞死。一代“渣”帝送掉自己的王朝和生命。可以說,國家已因之付出昂貴的代價。

  • 4 # 星火文娛天地

    隋煬帝楊廣並不是一個昏君,他在位期間還是為隋朝發展做了很多貢獻。

    楊廣在繼位之後,開始修建大運河,就是利用大部分的自然河道,隋唐的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營造了東都洛陽城,開拓了疆土也開通了絲綢之路,在教育制度上開創了科舉,使用分科考試選拔人才,三徵了高句麗等一些功績。楊廣年少好學,喜歡詩文,所以文學成就很高還作了飲馬長城窟等一些出名的作品,也是最早時候寫詞的一個人,隋煬帝最失敗的地方就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因為他太想建功立業了,不僅消耗了自己的主力軍,還給人民帶來了很多的負擔,因為兵役太重了,損傷了國體。

    對於秦始皇修建長城也沒有否認,楊廣開鑿的大運河是值得肯定的,楊廣是一個毀滅性的皇帝,這也很符合歷史。

    隋煬帝在位期間,做了一系列的深刻改革,也有人說,隋煬帝改革著急了點,是的,的確急了點,他所釋出每一項重大政令,都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他本該做景帝的活,卻幹了武帝的事,他的主要成就:平定陳朝,統一天下,南平吳會(紹興)、北卻突厥,開創科舉制度、開鑿大運河。

    隋煬帝要客觀的來看,唐朝絕大部分都是繼承了隋朝的基礎,現在的影視作品把他的形象都刻意的貶低了。

  • 5 # 陶朱門下

    隋二世楊廣,真的是一位“渣帝”嗎?

    隋煬帝楊廣,是評書和影視經常涉及的人物。其形象多是暴虐無道,弒父皇、殺兄妹、戮功臣,挖大運河荼毒百姓,三徵高句麗把國家拖垮等等,似乎已是臉譜化的奸佞人物。事實真的如此嗎?

    讓我們還原當時的歷史。隋朝建立前,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混亂、最背離人性的五胡亂華時期。在中原黃河流域,多個胡族政權相繼割據,混亂之極。在兩晉交替之際,北方的漢人士族階層,多遷往江南。北方滯留下來的漢族百姓,被胡族荼毒、欺壓,生活十分悽苦。到楊廣之父楊堅,利用外戚的身份優勢,逐漸掌握軍政,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所以,隋文帝楊堅是歷史上結束自漢末400多年分裂、重興漢室的重要人物。而逐滅四周小國,尤其武統江南陳朝,卻大多是晉王楊廣主導。所以,楊廣具有非凡的軍事統帥才能,在重新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政治上,隋煬帝改革官制,建立五省和五監製度,使官制和權力分配更加合理。文化上,楊廣正式科舉取士,考試科目達到十科,且增加了錄取人數。這標誌著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軍事上,隋煬帝先後攻滅吐谷渾、討占城、征討契丹、流求,都取得了成功,使得隋朝在四夷民族中得到普遍擁戴。

    對隋煬帝的負面評價,除了血腥奪權,還有不恤民力挖掘大運河,不顧民苦三徵高句麗。在奪權上,按說以楊廣的功勞,帝位應該是他的。但太子是無能無功的楊勇,沒有合理的“能者上庸者下”的機制,出現這種權力爭奪歷史上並不鮮見,連一代英主李世民也是殺兄弟逼父親取得皇位的。

    大運河的開挖,在當時是造成了人民的巨大痛苦。但大運河的建成,對於南北交通和運輸,對經濟的促進、政令的統一,都有顯著作用。實際上,開挖大運河,是“弊在當代,利在千秋”,大運河在後世的作用真是太大了!三徵高句麗,是導致隋滅的重要原因。但每一個王朝處於鼎盛時,君王都想有所作為,開疆拓土,擴大帝國版圖。只不過漢武帝、唐太宗成功了,而前期很成功的隋煬帝,這事卻沒有成功,反而被戰爭徹底拖垮。

    所以,評價一個帝王的功過,不能簡單的以百姓的褒貶來定論,而應一分為二,功是功過是過,結合他的歷史功績和後世影響來判定。所以,隋二帝楊廣不單純是一個“渣帝”,而是功勞很大過失也很大的有為君王。

  • 6 # 文史不假

    楊廣(569年——618年),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次子,俗稱“隋二世”,他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在我們的通常印象中,楊廣是一個殺兄滅父、貪婪成性、驕奢淫慾和腹黑狹窄之人。

    在正史的記載中,楊廣絕非一個闇弱之人,不光不闇弱,甚至還是一名儀容俊美和追求上進的賢人。據《隋書·世祖本紀》記載:

    上美姿儀,性敏慧,沉深嚴重;好學,善屬文;敬接朝士,禮極卑屈;由是聲名籍甚,冠於諸王。

    而且,楊廣本人也精於詩詞歌賦,堪稱文采飛揚,據《隋書·文學傳序》記載:

    煬帝初習藝文,有非輕側之論。

    他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動, 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 潮水帶星來。”相信大家都讀過。能寫出這種詩詞的人,實在難以想象他會是一位渣帝,會是一個不學無術和浪蕩無度的昏君。

    581年,也就是開皇元年,隋朝剛剛建立後楊廣就被冊立為晉王。後來,他又任淮南道行臺尚書令、雍州牧和內史令等職,其父楊堅有意安排她在政務中鍛鍊和實踐。

    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就擔任了隋軍的大元帥,直接統領數十萬軍隊南下征伐,向富庶的陳朝發起了統一戰爭。

    雖然當時隋朝的統一趨勢已經明朗化,基本剿滅了所有的地方割據勢力。但是,僅剩的陳朝卻據有長江的天險,地理位置絕對易守難攻。

    所有人,包括隋文帝楊堅在內都認為,這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歷史上先秦的符堅,就曾親率“百萬大軍”南下,非但沒能突破長江天塹,反而在淝水之戰失利後導致了自身政權的滅亡。

    結果,楊廣這次卻不辱使命,率軍一舉就突破了長江,徹底擊潰了陳朝的部隊。而且,最關鍵的一點,他治軍極其嚴明,對南方的百姓秋毫無犯,極大地促成了國家的統一。

    在楊廣的瘋狂慫恿下,隋文帝楊堅開始懷疑太子楊勇。據《資治通鑑·隋紀》記載:

    上性節儉,勇嘗文飾蜀鎧,上見而不悅。

    《資治通鑑·隋紀》還記載:

    大臣用事者,廣皆傾心與交。上及後每遣左右至廣所,無貴賤,廣必與蕭妃迎門接送,上意甚喜。

    終於,太子楊勇被廢了。開皇二十年,楊廣終於如願以償地被隋文帝立為太子。

    隋文帝楊堅病逝後,楊廣即皇帝位,史稱隋煬帝。他的奪位之路,儘管有過陽謀,甚至陰謀,但歷朝歷代的奪嫡爭寵大都如此。從這些方面講,絕不能認為他就是一位渣帝。

    個人認為,楊廣不但不是渣帝,甚至還是一位勵精圖治的有為之君。單單從修建大運河的角度來看,楊廣就比歷史上絕大多數的帝王都強出太多。

    登基後,楊廣積極擼起袖子著手國政。他下令調發山西、河南、河北等省的三百萬農民,開始分段開發大運河。

    首先開鑿了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長達1000公里的永濟渠,之後又開鑿了從洛陽到江蘇清江長達1000公里的通濟渠。自此,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黃河與淮河的貫通。

    同時,隋煬帝還改造了邗溝和江南的原先舊有運河,形成了完整的運河系統。

    610年,楊廣開鑿了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的江南運河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主體規模和格局。

    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南起浙江杭州,北抵北京,沿途經由浙江、山東、江蘇和河北四省,以及天津和北京兩市,全長大約1797公里。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最久的古代人工大運河,與“萬里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大工程,已經成為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2014年時,京杭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又一個象徵和名片。

    不過,運河工程的修築,的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基本上,這種巨集偉的工程,應該由幾代人來完成,可是楊廣卻硬生生地在他手中就完結了。

    此後,聚集起來的矛盾還沒來得及化解或者緩和,就遭遇了接踵而至的農民起義和貴族叛亂,直接將來之不易大隋一統江山給斷送掉了。

    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縊弒。之後,隋恭帝楊侗諡世祖為“明皇帝”,但到了唐朝時,改其諡號為“煬皇帝”並且沿用後世直到今天。

    毫無疑問,是大運河的修鑿才成為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也是楊廣被人詬病的最主要原因。那麼,隋煬帝楊廣為何執意要開鑿這條大運河?

    一些人認為,開通運河是為了貪圖個人享樂,為了巡遊江南,為了蒐羅美女。事實上,在運河開通後,隋煬帝的確先後三次巡幸,每次都耗費巨大,此事不假。

    但是,如果認為這是他唯一目的,或者主要目的,那就將楊廣這個帝王看輕了。他開通大運河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一、政治上

    不可否認,隋朝結束了紛亂的分裂局面,表面上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但是,長達數百年的分裂所形成的政治分歧,絕不會一朝一夕就能一措而就,需要經過長期的碰撞才能磨合。

    看似統一的隋朝,時時受到各大門閥家族的掣肘,不得不經常進行各種妥協,勉強維持這種統一局面。

    當時,門閥士族主要有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共五個姓氏和七大勢力。北方的士族還好對付一些,南方的多支勢力大都支援殘餘政權,或明或暗都在抵制隋朝,而且勢力都不容小覷。

    作為有抱負的繼任者,楊廣難以忍受被南方門閥勢力威脅,因而迫切希望改變這種局面,打破長江天塹的阻隔。因此,開鑿大運河就顯得勢在必行。

    二、經濟上

    在長期的南北分裂中,北方一直都戰亂,南方相對平穩,所以在南北間形成了巨大的經濟發展差距。

    南方憑藉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已經成為了隋帝國中絕對的經濟中心,無論農、林、魚、鹽、棉、麻、絲等物品,都是絕對的主要供應地。

    尤其是,封建社會中最重要的糧食,據《隋書·食貨志》記載:

    開皇、大業時,全國共有六大糧倉。分別是興洛倉、廣通倉、回洛倉、黎陽倉、河陽倉、常平倉。

    雖然這些國家級的大型糧倉,都在北方洛陽和長安附近。但是,主要的產糧區卻集中在南方,南北之間的糧食運輸,自然要首選水路。

    有人會問,為何不索性在南方建糧倉呢?因為,南方氣候潮溼,原本就不利於糧食存放。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隋朝的軍事隱患大都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區,糧倉自然要建在這些地方。

    三、軍事上

    定都長安的隋朝,為了繼續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進攻,在邊境地區駐紮了大量的軍隊。而所需要的軍糧,單靠北方的國家糧倉顯然不足,必須加快從江南調運的速度。

    而且,江南的割據政權雖然被消滅了,但舊有的勢力並沒有徹底根除,這些殘餘勢力並不真正臣服於隋朝中央。

    為了威懾並加強中央集權,隋軍進行頻繁的調動就不可避免,而水路無疑是最為便捷的。

    此外,由於中國的長期分裂,使得東夷和南蠻都對中國不再敬畏。其中的高麗、新羅、百濟、流求和倭國,儘管互不統屬,但是彼此之間卻摩擦不斷。

    從軍事角度講,大運河的開通對以上這些都意義重大,可以有效進行震懾。

    四、文化上

    南北朝時期,文化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非常的鮮明。

    在北中國,漢族對外來文化,或主動或被動地表現出一種包容和汲取的態度,使得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進行了有效的交融。無論在政治、經濟、風俗等方面,皆是如此,不再是漢族單一的文化。

    《續漢書·五行志》記載:

    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師貴戚皆竟為之。

    但是,這種開放的文化特徵,在南方的漢人政權中就沒有太多的體現。

    在南中國,文化比較柔和含蓄, 基本上就是漢族長久以來形成的單一文化體系。

    開通大運河後,官方和民間的往來大為便利,文化方面更是如此。隋煬帝的巡遊出行,一定程度上也能算是促進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

    回答完畢!

  • 7 # 百世流年

    要說隋煬帝是否如歷史上說的昏庸無道,亂用民力,淫逸好色等,殺兄弒父等等就沒有一句好話,那要從他爹楊堅說起!

    可以說楊堅居功至偉,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是楊堅真正結束了五胡亂華,五胡亂華 在這裡就不再贅述,因為沒有人願意講五胡亂華這段歷史,這是真正的亂世,導致漢人十不存一,不說了,說了都是眼淚呀!

    楊堅結束了五胡亂華,結束了亂世!百廢待興,百姓也需要這麼一個歷史上的平靜期,開創五省六部制,鑄錢幣,統一度量衡,禁止釀酒以保糧食,輕徭薄賦以解民困,致使在位23年時間國富民安,人口大漲,尤其是在全國大力興建糧倉例如: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儲存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到了唐朝,都還在吃隋朝的糧食,可見隋朝有多麼富庶!

    晚年廢太子楊勇,立楊廣為太子,史書說楊廣殺兄弒父,其實是子虛烏有,他兄長楊勇就是個好大喜功,愛好奢華的糊塗蛋!楊廣都當太子了,還需要殺兄弒父嗎?

    就是唐朝那一幫子人往楊廣身上潑髒水,已顯示自己造反是為民請命,解民倒懸,其實就是一群亂臣賊子!

    楊廣看不慣他爹,他覺得他爹膽小怕事,進取不足,我們隋朝都這麼強大了,怎麼還畏畏縮縮的!

    所以楊廣登基以後,定年號為“大業”什麼是大業?他要做成千秋大業,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幹的,他修建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線起來,咱們現在還在用,可謂是功在千秋,利國利民,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花錢太多,用的老百姓太多,死了不少人,這就說楊廣亂用民力,當然了,這也是唐朝那幫人說的。

    楊廣的嬪妃歷史記載的只有一後四妃,那你非要說楊廣有多少多少不也沒有依據嗎?這是一,楊廣只有三個兒子,要說皇帝只有三個兒子,是不是有點少了,如果是個淫亂之徒,孩子定不會只有這幾個吧!這是二,所以說楊廣淫逸好色這事還是唐朝那幫人瞎說的吧!

    首創科舉選士,就這一點,就比以前的皇帝強了太多,雖然也有弊端,但卻是給平民當官,施展抱負開通了一條看似公平的道路,一直到清朝還在用這種方法選拔人才,雖說有弊端,但確實選出了很多的棟樑之才,中流砥柱。

    還掘長塹、置關防、開馳道、築長城、置糧倉,大修文治、制定新制度,方勤遠略威震八方等許多功績,這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

    在其統治的前期,曾多次普免錢糧,連續四次大赦天下,可是國家的財富依舊是越來越多,人口也是不斷增長。《資治通鑑》也說:”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楊廣倒黴就倒黴在三徵高句麗!

    第一次東征,楊廣瞎指揮,隋軍大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農民起義。

    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而退兵。

    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

    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 ,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唐初使節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三徵高句麗給楊廣的統治帶來了十分不好的影響。

    三次莫名其妙的征戰,除了亂用民力,強徵暴斂,那就是沒能救回被俘將士,致使民怨極重,才導致民間起義頻發而最後滅亡。

    總的來說,楊廣是一個好皇帝,做了很多的大事,也對得起“大業”的年號,一個皇帝的好壞,還是要看他為老百姓做了多少事,遺留下來的福祉對後世的影響!

    下面這個據說是楊廣的照片,大家看看,不像個壞人吧!

  • 8 # 笑看古今趣味歷史

    隋煬帝楊廣,隋朝的第二代皇帝,也是最後一代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臭名昭著的皇帝,生於公元569年,581年被冊封為晉王,600年坐上太子之位,其後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弒父殺兄,在公元604年,登基稱帝。

    巡遊江都,鞏固了南北統一;出巡塞北,確立隋朝在東亞地區的霸權;出巡西域,把青海納入隋朝的版圖,並打通了絲綢之路。同時開創科舉制度,讓寒門也能出貴子,打破豪門壟斷,大大避免了階級固化,功在千秋。

    隋煬帝只能說譭譽參半,他並不是一個昏君,而是一個有才無德的暴君,他很想有一番作為,可惜的是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和承受能力,空有理想卻沒有落在實處,最終搞得眾叛親離。

  • 9 # 愛無恨35

    我個人從史記中的記載認為隋煬帝楊廣其實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他本人還是有一定的建樹的,並不完全是一位渣帝。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對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的許多制度實行了改革。

    在官吏選拔制度上,煬帝創立了進士科。進士科儀試對策,與後代有所不同。當時考中進士科的人廖廖無幾,在政治上也不佔有重要地位。但是此科的出現標誌著科舉制度的誕生,對唐以後的選舉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賦役制度上,煬帝也進行了改革。廢除了婦人、奴婢、部曲之課,又將男子成丁年齡由二十一歲改為二十二歲。他還對兵制進行了改革,大業三年,煬帝改驃騎將軍為鷹揚郎將,車騎將軍為鷹揚副郎將,隸於各衛,統領府兵。此外還改大都督為校尉,帥都督為旅帥,都督為隊正。大業五年,又將鷹揚副郎將改為鷹擊郎將。大業九年,煬帝第二次徵遼時,為擴充軍隊曾募人從軍,稱為驍果。

    煬帝外徵高麗,內興工程(開通京杭大運河),他在制度上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在一定時間內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可惜的是他自亂其制,施暴政於民,荒淫無度,從而才有了江都兵變與煬帝之死,從此殘暴的隋王朝滅亡。

  • 10 # 快吃辣條

    什麼是歷史?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還是勝利者的謊言?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長河之中,總有人被汙名化,被誤解,被冠上太多的罪名。

    世人都稱之為隋煬帝,而這個諡號,是在他死後,他的表弟李淵登上皇位之後給予他的。

    這是一個很糟糕的諡號,按古時諡法的規定,“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總之就是說他荒淫無道,以至眾叛親離。

    楊廣在十二歲的時候就被封為了晉王,並在二十二歲的時候就已經幫父親統一天下,有同學會問:

    他登基稱帝后,修建了京杭大運河,至今都還在使用。他開創了科舉,改變了中國千年以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促進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這是他無數功績中,地位和影響最大的幾項。可是,隨著他的國被滅,他落得一身罵名。

    的確,楊廣不是什麼大善之人,但他也不是大惡之人,他有才能,也有野心。

    他太急迫了,還未等國家穩定,未等百姓安居樂業,就開始自己的政治野心,他的野心造就了他的功績,但最後也毀了他。多麼可憐的楊廣,明明做了很多,明明本可以成為一代明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通姦罪?婚姻法的制定是偏向道德更好還是偏向人性慾望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