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三看歷史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蘇東坡的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蘇東坡牛氣到什麼程度?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大宋皇帝都不如他名氣大。有一次,他弟弟蘇轍外出契丹考察,人家就向他打聽他老哥的八卦。轉過年來,有位契丹使臣——他是蘇東坡的發燒友,來汴京朝拜大宋,擱下擔子就奔蘇東坡那兒跑。按宋朝的規矩,使臣應先問皇帝安後才可以自由活動的,要不就是欺君亂上。因此蘇東坡嚇的不輕,大門緊閉,死活不見他。那位契丹老兄就在牆外唸了半天他的詩詞。

    當時的契丹人很樂於接受唐宋文化,他們的契丹大、小字就是耶律楚材模仿漢字編成的,考古學家稱契丹大字為“天書”。耶律楚材翻譯了不少佳作。那時契丹皇室可能都喜歡附庸風雅,遼聖宗還沒見著白居易的面,就大言不慚地自認為徒了,太祖阿保機的兒子就更過分了,自名“黃居難”,還字“樂地”, 如同你喜歡普希金,你的筆名就叫“普希銀”一樣。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裡說: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慧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

  • 2 # 瀾石記

    蘇軾是北宋的文壇領袖,他的精彩人生主要體現在創作方面——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和詩人,宋朝書法名家等。而在仕途方面,蘇軾大部分時間是不如意的,歷經坎坷。

    遙想宋仁宗嘉祐二年,年輕的蘇軾、蘇轍兄弟到東京開封參加會試,主考官歐陽修為蘇軾的文章拍案叫絕。宋仁宗讀了兄弟倆的策論後,高興地說:“我給子孫找到了兩個宰相了。”但蘇軾終究沒成為宰相,原因是一言難盡的。

    在蘇軾兄弟揚名京城,準備踏上仕途的時候,他們的母親去世了。兄弟倆回家服喪,期滿後回京。前輩歐陽修非常看中蘇軾,極力推薦他。幾年後,宋英宗想破格提拔他。宰相韓琦說:蘇軾才幹突出,將來可以擔當大任,培養他要循序漸進,以使大家佩服他。蘇軾聽了感動地說:”韓公真是愛護人啊“。

    這時,蘇軾兄弟的父親蘇洵去世了,兄弟倆又回家服喪。等他們再回到朝廷時,已是宋神宗時代,王安石當宰相了,支援變法的一派成為朝廷的主流。因為對王安石變法有不同意見,蘇軾兄弟分別出京任職。從那時起,兄弟倆就被歸入反對變法的守舊派行列,命運隨之發生變化。蘇軾先後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職。《飲湖上初晴後雨》之一“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就是他在杭州期間寫的。

    在黃州,蘇軾造屋在東坡,種地補貼生活,號稱“東坡居士”。而且,蘇軾在這裡發明了“東坡肉”,更寫了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高太皇太后去世後,宋哲宗親政,變法一派重新上臺,嚴厲打擊守舊派,蘇軾與弟弟蘇轍一路被貶,最後到雷州和海南島。蘇轍親自送哥哥去海南,就此訣別。宋徽宗繼位的第一年,蘇軾被重新安置,但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終年五十八歲。十一年後,七十四歲的蘇轍去見哥哥了,兄弟倆在家鄉相鄰而葬。

  • 3 # 拼命紅燭

    北宋景祐年間,四川眉山蘇門三父子,名不見經傳。蘇洵(《三字經》中的蘇老泉)二七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當時,蘇洵可能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和二個兒子(蘇軾、蘇轍),將成為中國文壇中永遠不可磨滅的神話。

    蘇洵在《名二子說》這樣寫道: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軾和轍,都與車有關,古代能出入有車馬者,絕非尋常人家,蘇洵希望兒子能夠考取功名之意,含蓄其間。但同時,蘇洵更希望蘇軾能夠低調內斂,隱藏自己的鋒芒,希望蘇轍能夠踏實穩重,一生平安。

    今日之文的主人公——蘇軾,終究是辜負了父親的期望,沒能低調的過完一生,因為天予其大才,不允許他低調!但我們永遠不能否認:蘇軾,不朽!

    出川趕考,一文技驚四座

    嘉佑元年(1056年),蘇門三父子進京趕考,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蘇軾的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技驚四座,歐陽修一直以為這是愛徒曾鞏大作,因此只給了第二名。

    當試卷解封之時,歐陽修不禁感嘆:此人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甚至對自己身邊的人說到:此人一出,三十年之後,再無人提及老夫。

    正如歐陽修所言,蘇軾一生,集詩、詞、文、書法、繪畫於大成,代表著宋代文學成就的巔峰,堪稱文壇曠世奇才。

    論文章,蘇軾文章氣勢雄放,語言平易自然,獨樹一幟,備受時人及後世推崇。

    論詞,詞不是蘇軾發明的,但卻是他發揚光大的,他詞開豪放一派,千古詞作第一人。

    論詩,現存蘇詩2700多首,隨便拿來一首,都可稱得上字字珠璣。

    論書法,蘇軾善行書、楷書,隨手一揮,在當時就價值不菲,他的某位友人潦倒時,曾靠著賣掉與蘇軾的書信過活。

    論繪畫,蘇軾的墨竹,神采奕奕,畫外有情,畫有寄託,對後世國畫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宋至今,幾乎人人愛蘇軾,難怪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有這樣的表述:若提起東坡,每個中中國人都會在臉上寫滿敬佩的笑容。

    屢遭貶謫,人生千姿百態

    自古文人多磨難,蘇軾也是難逃被貶的宿命。一場王安石變法,開啟了他離京為官之路;一場烏臺詩案,註定他要離京遠之又遠。(蘇軾和王安石、司馬光都曾有過政見分歧,烏臺詩案轉折了他的人生)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常州、登州、潁州、惠州、儋州……其一生被貶經歷,可以車載斗量,難以盡述。不過,蘇軾是不可救藥的樂天派,官場幾度浮沉,卻總能活出個精彩模樣。

    01 密州之時,他喝酒、打獵。

    《江城子-密州出獵》豪放曠達,蘇軾狂的可以,傾城而出只為看太守打獵,而蘇軾呢,最終乾脆來個挽雕弓,射天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深情感傷,中秋大醉之後,指天問月,把對天宮之寒的恐懼和對親人相聚的渴盼,融合的天衣無縫。

    02 杭州之時,他修築堤壩。

    有人說,東坡處處築堤,確實不假,他一生共修過三處長堤(杭州西湖、潁州西湖、惠州西湖)。“蘇堤春曉”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一個疏浚西湖的水利工程,硬是搞成了園林建築模樣,古今能如此的應該寥寥無幾。(這一點和白居易有點像)

    03 黃州之時,他遊山、種地。

    在那裡,蘇軾有城東的五十畝山坡地,當年陶淵明有南山,蘇軾也便有了這東坡。在那裡,蘇軾有赤壁,一口氣寫兩個《赤壁賦》不過癮,可以再來一個《念奴嬌-赤壁懷古》。在那裡,蘇軾有張懷民,承天寺的夜景亦真亦幻,搖曳多姿,估計只有他們這兩個“閒人”才能理解其中滋味。

    04 儋州之時,他辦學堂,介學風。

    那時蘇軾離京已經遠的不能再遠了,流放儋州是僅次於滿門抄斬的重罰,但許多人仍不遠萬里來此,從蘇軾學。蘇軾也索性辦起了學堂,成為了儋州文化的拓荒者,結束了當地一百多年沒出過進士的尷尬局面。難怪姜唐佐舉鄉貢之時,蘇軾高興的立刻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

    生活有情調,滿身人間煙火

    余光中曾說:我如果要去旅行,不要跟李白一起,他這個人不負責任,沒有現實感,跟這個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嚴肅,可是蘇東坡他就好,他可以做一個很好的朋友。我感覺,余光中眼中的“很好”,應該是指蘇軾的生活情調。

    01 蘇軾在,從不缺少幽默。

    蘇軾的笑,不是強顏歡笑,而是他靈魂中必不可少的表達方式,是面對生活中幸與不幸、順與不順時的一種淡然。

    他笑蘇小妹額頭大,眼窩深陷: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他笑馬夢得窮:馬夢得與餘同歲月生,少僕八日。是歲生者無富貴人,而僕與夢得為窮之冠,即吾二人而觀之,當推夢得為首。(借諷馬夢得而自嘲)

    他笑好友陳季常怕老婆: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東獅子暗指陳的老婆柳氏)

    他寫信告訴蘇轍:他的羊蠍子啃的很乾淨,把自己的狗氣的汪汪直叫,並勸蘇轍不要天天大吃二喝,小心把牙累壞了。(自嘲自己一切安好)

    02 蘇軾在,從不缺少美食。

    杭州吃東坡肉,惠州吃羊蠍子,儋州吃生蠔,走到哪吃到哪兒,而且吃的與眾不同,吃的全神貫注。

    相傳,蘇軾祕製的紅燒肉,曾分給疏浚西湖的民工吃,民工感其恩情,親切稱為“東坡肉”,一時間各大餐館爭相仿製。

    又傳,蘇軾吃羊蠍子,先將其煮熟,再淋酒撒鹽,最後用火烘烤至骨肉微焦,每次吃時,定將其肉啃的一絲不剩。

    更有記載,蘇軾儋州吃生蠔,吃的極其上癮,《清暑筆談》寫道:東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貽書叔黨曰: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

    03 蘇軾在,從不缺少瀟灑。

    春遊突遇到風雨,同行皆狼狽,蘇軾不躲不藏,緩步而行,乾脆來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竹杖芒鞋輕勝馬”,真的沒什麼可怕的,不如來個“一蓑煙雨任平生”。

    行舟江上,仰望高山,蘇軾突然來了一句“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生的短暫和渺小都在其中,他從來不和自己較勁,而是滿眼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蘇軾一生,三起三落,宦海浮沉,可每到一地,他從來沒把自己當成過客,而是融入其中,樂此不疲。

    在嶺南,蘇軾深深的愛上了荔枝,甚至“不辭長作嶺南人”;在海南,蘇軾發出了“我本儋人耳,寄生西蜀州”的告白。

    蘇軾喜讀陶淵明,但又不想活成陶淵明的樣子,昔者陶公出塵遁隱,而蘇軾最終只是取了十足的瀟灑,然後在現實面前活成自己的樣子。

    東坡已去,其魂猶在,而且將永存。一個不朽的人,留給我們的,是詩詞,是書畫,是堤壩,是菜餚,是至美的靈魂‧‧‧‧‧‧最後,用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序言中的一段,作為此文的結語。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慧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 4 # 木易麼麼

    要想了解蘇東坡的人生,推薦大家看一部紀錄片《蘇東坡》, 這部由央視製作的六集大型紀錄片,從多個角度講述了蘇東坡的人生,請來了全世界蘇學方面的專家對他進行解讀,以精美的製作,詳實的考證吸引著我熬著夜一口氣看完,看完我才發現,原來全世界有這麼多人喜愛著蘇東坡這個人。

    蘇東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據說,在他出生那年,原本鬱鬱蔥蔥的眉山突然花草樹木凋零枯萎, “眉山出三蘇,草木為之枯。”大家用這樣的傳說,來表達對蘇東坡的敬仰和喜愛之情。

    紀錄片從這個傳說開始,講到蘇東坡的少年得志,講到他與弟弟蘇轍之間真摯的感情,講到他從“烏臺詩案”開始的顛簸流離的人生。

    他把困難的生活儘量過得有趣,東坡肉、烤羊脊骨…整個一個吃貨的可愛形象。

    他重情重義,因為思念亡妻,他寫下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因為思念弟弟,他寫下了傳唱千古的名作——《水調歌頭》。

    余光中先生說: 如果我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這個人不負責任…跟杜甫在一起呢,他又太苦哈哈的,恐怕太嚴肅…我願意和蘇東坡做朋友,他真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余光中先生的話,道盡了蘇東坡的性格特點:有趣。而支撐他的有趣的,正是他的豁達的人生態度。

    蘇東坡,雖然已經離世近千年,但他的詩詞文章,仍然時時撞擊我們的心靈,與千年後的我們產生共鳴,林語堂先生說:他的肉身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則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 5 # 江湖夜雨孤影行

    蘇軾跌宕起伏的一生

    平淡少時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宋著名文學家,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生於眉州眉山,其父為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慶曆八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的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美食,造許多飲食精品, 好品茗,雅好遊山林。

    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這兩人正銳意詩文革新,蘇軾那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擊中了他們的心。當時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所做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青睞。但是歐陽修誤認為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蘇軾只得了第二名。蘇軾在其所做文章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陽修和梅堯臣看到這幾句時非常歎賞,想了半天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等考蘇軾晉見謝師時,他們就問蘇軾這幾句話的出處,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讚歎道:“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熙寧四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元豐二年,蘇東坡由徐州調任湖州知州。於四月二十日到任,進《湖州謝上表》,其中寫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句中“其”為自稱,“新進”即指神宗任用的新派人物。公開地明白無誤地表達了自己不與當朝新貴合作的態度,表達了自己對新法“生事”的不滿

    最先把蘇軾作詩諷刺新法舉報給朝廷的是沈括。熙寧六年, 沈括以檢正中書刑房公事的身份到浙江巡查新法實行的情況,看到蘇軾的詩稿,認為涉嫌誹謗朝政,上呈神宗,但是當時他的意見並未受到重視。

    秋七月,負責監察百官的御史臺官員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連上章彈劾蘇軾。彈劾的導火索正是上表中的這兩句話。認為蘇軾是攻擊朝政,反對新法。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為惱火。後來由神宗批示後,七月二十八日,臺吏皇甫僎攜吏卒急馳湖州勾攝蘇軾。蘇軾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進御史臺的監獄。二十日便被正式提訊。

    經過各方一系列交鋒,大理寺終判為: “當徒二年,會赦當原。其結案判詞可以被梳理為三個要點:一是定罪量刑,蘇軾所犯的罪“當徒二年”; 二是強調赦令對蘇軾此案有效,“會赦當原”,也就是免罪;三是根據皇帝聖旨,對蘇軾處以“特責”,貶謫黃州。換言之,大理寺官員通過檢法程式,判定蘇軾所犯的罪應該得到“徒二年”的懲罰,但因目前朝廷發出的“赦令”,他的罪應被赦免,那也就不必懲罰。

    在蘇軾被收押期間,朝多人為蘇軾求情,宰相吳充直言:“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預:“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十二月二十九日,聖諭下發,蘇軾終免一死,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就此銷結。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彈劾蘇軾呢?最簡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蘇轍說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詩風改變

    詩案之前,自任杭州通判以來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詩案之後,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

    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臺鄉上瑞裡。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

  • 6 # 秋水文瀾原創

    大家講講大才子蘇東坡的精彩人生吧?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三蘇”家族成員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現存詩3900餘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等。

    精彩人生經歷‍

    生於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於眉州眉山(今屬四川)。其祖父名為蘇序因而蘇軾所有文體中“序”都改為“引”。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e68a847a686964616f31333337626238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母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裡。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援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從此,蘇軾終其一生都對王安石等變法派存有某種誤解。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以王安石為首新黨被打壓,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祕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第二年6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1097年,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的儋州(昌化軍,今海南)。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四歲,御賜諡號文忠(公)。

  • 7 # 西撒沙海

    蘇軾自小便有神童之稱。十歲的時候已遍覽諸子百家,二十歲考取進士,為百年第一。年紀輕輕就取得這樣的成就,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於是出席各種詩文唱和的場合,逢人便彰顯自己的才華,他自詡知識淵博,才智過人。認為自己的水平可以稱得上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了。他大筆一揮,在自己經常接待客人的書房門上寫下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有一天,一位長者登門拜訪,當老人被帶到書房,看到了這幅對聯,不由得微微一笑。他從袖筒中拿出一本書來,十分恭敬的向蘇軾請教。蘇軾開啟一看,是一本古書,自己從來沒有讀過,就連裡面的字也有許多不認得。於是面紅耳赤地低下了頭。那位老者見狀便說:“天下那麼多書,可能有公子沒見過的,我再去請教別人吧,就不難為你了。”蘇軾聽後,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羞愧得無地自容。他把老人送走後,回到書房,把那副對聯撕得粉碎。又重新寫了一副對聯貼在書房門上: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見過那個驕傲自滿的青年,出現在眾人面前的是一生謙恭,學無止境的大文豪。

    流傳至今的關於蘇軾的精彩故事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來一張年輕帥氣的蘇軾的畫像

  • 8 # 鹿野書院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又被稱為蘇東坡。他才華橫溢,精通詩詞書畫,飯做得也不錯。一生際遇跌宕起伏,但無論什麼境地,他的詩句永遠都是熱情洋溢,讀起來不會讓人悲,反而能感覺到人生真味。

    文曲星下凡

    林語堂先生曾說:“蘇東坡乃是莊周或陶淵明轉世。”

    他生於四川眉州,一門三蘇,美名滿天下。原因為這樣的家族該是讀書世家,一代一代都是文人墨客。其實蘇軾的爺爺不識字,酒量大,對孩子基本上實行放養政策,不強迫讀書,隨他去了。而蘇東坡出生之前,他的爸爸蘇洵從來不讀書,不知道為什麼,蘇軾一出生,蘇洵開始認真學習。

    人多說蘇東坡是文曲星下凡,就是因為他不但文筆好,跟有意思的是,他的到來讓他爸爸突然變得愛讀書了。

    雖然蘇洵沒有取得功名,但蘇東坡和他的弟弟,蘇轍在文學水平上也是緊隨其後,兄弟二人感情和睦。蘇東坡的詩句“千里共嬋娟”,其實正是思念弟弟而寫。

    他以一篇《為政的寬與簡》應試。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對其文章欣賞不已,但因為看考卷不知道姓名,一直以為是自己的好朋友曾鞏之作,所以歐陽修為了避嫌,給了這篇文章的作者第二名,放榜出來,蘇東坡進士進士及第,第二名。

    “東坡居士”黃州開荒種地,煮肉飄香千里

    被貶至黃州,他每日開荒種地,過上了儼然老農的日子。他喜愛白居易的詩句,或許也是因為白居易與他的際遇相仿。白居易被貶時曾經帶領百姓植樹,並植樹的地方命名為“東坡”,他於是也把自己開墾的地命名為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他發現當地的人不怎麼會吃肉,他就教當地的老百姓怎麼煮肉,就是“東坡肉”。

    就算垂垂老矣,也不忘沒事喝兩口老酒,當孩子們贊他氣色好事,他自嘲笑道:“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鬚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他是一個有文化又有幽默感的人,快意人生。

    藝術造詣亙古第一人,修建蘇堤萬古流芳

    他在詩詞方面的造詣恐怕極少有人能超越。唐宋八大家裡有他,宋四家裡還有他。隨手拈來畫筆就是怪石墨竹,出口成章一肚子詩文。

    他第二次去往杭州為官修建蘇堤,建立西湖水道,讓西湖成了“西子”。

    在海南島的日子,他還是過得很瀟灑,發現生蠔很好吃,偷偷寫信告訴自己的兒子,還讓孩子不要告訴別人,省得大家都跑來吃。他教化當地百姓,給他們把脈治病,和他們打成一片。

    他臨死前對孩子們說,自己一輩子沒有做壞事,自信不會墮入地獄。他此時仍然十分掛念弟弟,他要弟弟蘇轍為他寫墓誌銘,並要求葬在蘇轍家附近的山上。

    蘇東坡臨死前的話十分有哲理,當大家告訴他在最後的時刻應該想來生時,他說:“勉強想就錯了。”

    這邊是蘇東坡的一生,推薦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林語堂先生研究蘇東坡幾十年寫出的鉅著,值得細品細讀。

  • 9 # 八卦研究室

    蘇軾不僅會喝酒,而且會釀酒,有人稱他為"釀酒專家″。他在黃州釀蜜酒,以少量蜂蜜摻了蒸麵,發酵,以米和米飯為主料做成米酒。在定州釀過鬆酒,這種酒甜中帶點苦味。在廣東惠州,釀過桂酒,用生薑、肉桂做配料釀成。這種酒,溫中利肝,輕身健骨養神髮色,常服可延年益壽,蘇軾稱這種酒是天神的甘露。

    他在海南釀過"真一酒″。真一酒是上等好酒,用白麵、糯米、清水三物釀成,呈玉色,酒性溫和,稱之可解渴而不易醉。與王駙馬所釀碧玉香完全一樣。蘇軾特為此酒寫過《真一酒歌》和《真一酒詩》。

    東浦橋,蘇堤六橋之一。蘇軾於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知府時,取西湖泥葑草築成長堤,橫貫西湖南北,稱“蘇堤″。堤上有六橋,古樸美觀,是杭州十景之首。

    有一年,蘇軾在黃岡赤壁過生日,忽聞江上笛聲悠揚,派人一問才知道是進士李委在為他祝壽,他感慨萬千,即興作《李委吹笛序》。黃庭堅在《東坡先生贊》稱讚他:“東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這就是蘇東坡精彩的人生。

  • 10 # 三木電競

    蘇東坡是北宋第一大才子,詩、詞、書、畫皆都很精通,但這些和他的豪放相比,只能算的上小巫見大巫,真正讓蘇東坡光耀千古的,便是他的豪放之氣。

    嘉祐二年(1057),二十一歲的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以其卓犖不群的才華而名震京師,深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然而,就在此時,蘇東坡的母親程氏病故,蘇軾立即與父親、弟弟回鄉奔喪,並在家守喪兩年。此後十年,蘇軾又先後遭受喪妻、喪父之痛

    元豐二年(1079),蘇東坡被貶黃州,高太后去世後蘇東坡連遭到打擊,先後被貶到惠州、儋州,成為被放逐的孤臣。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離開了人世,享年六十五歲。總之,蘇軾的後半生一直處於新黨與舊黨鬥爭的夾縫之中,幾起幾落,飽經憂患。雖然他任地方官時有所作為,但卻遠遠沒能實現其富國強兵的抱負。晚年的他,更是境況淒涼,令人悲嘆。

    即是是這樣他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愛,蘇軾從來沒有被艱難困苦所壓倒,而是永遠含笑面對人生。即使晚年貶謫嶺南,處境艱危,他仍然隨時去發現生活中的樂趣。

    說到這裡可能大多人覺得蘇軾是那種悲悲切切的人,事實並非如此。他是一個豪邁灑脫、個性鮮明、開一代風氣的大作家,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拳王泰森和武僧一龍拳擊比賽,武僧一龍能支撐幾個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