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嶽影視
-
2 # 頓悟人生
準確地說,武大郎的“炊餅”實質是今天不帶任何餡兒的饅頭。《水滸傳))第24回寫到武松囑咐武大:“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籠炊餅,你從明日為始,只做五扇籠出去賣。”籠制食品多是饅頭、包子一類,需要蒸的;而燒餅一類的只需燒烤,故炊餅用“籠”裝,當不是燒餅。 炊餅本叫蒸餅,是歷史悠久的食品,早在漢代劉熙的《釋名》便提到它。它之所以改稱,則是由於避皇帝名諱而致。宋末著名詞人周密在其《齊東野語》中告訴我們:“昔仁宗時,宮殯謂正月為初月,餅之蒸者為炊。”宋仁宗名叫趙禎,禎與正、蒸同音,故要改稱同音事物。《水滸傳》中明言所記為大宋年間事,故言炊餅即蒸餅,當可信。 有必要說明的一點是,宋元人所說的饅頭與我們今人的概念不盡相同。彼時的饅頭乃是帶餡兒的,類似於今日的包子、燒賣、蒸餃一類。((水滸傳》裡寫孫二孃賣人肉饅頭,江湖人傳言:“大樹十字坡,客人誰敢那裡過?肥的切做饅頭餡,瘦的卻把去填河。” 《辭源》中注蒸餅為:“即饅頭,亦曰籠餅”。
-
3 # 菸圈影視
很多人認為“炊餅”便是“燒餅”,這個看法其實是不正確的,確切地講,炊餅是饅頭的一種,是實心饅頭,至於價格,應該是八文錢左右。
一、炊餅是什麼?
武松在“出差”之前,曾經交代武大郎,說讓他少在外面,早點回家看著媳婦,原先做炊餅十扇籠,以後只要做五扇籠便行,這裡的“扇籠”其實就是蒸籠,可見,炊餅是蒸出來的,而北宋的時候,圓形的饅頭稱為炊餅,鍋裡煮的麵條稱為湯餅或煮餅,因此可見,炊餅就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實心饅頭,不同的是,炊餅外表還會撒上一層芝麻,外部有些乾焦,據說色呈琥珀,外酥內軟,吃起來韌性十足,富有彈性,是宋朝人民喜愛的主食,據說宋徽宗便十分喜歡這種食品。
至於當時所說的“饅頭”,都是有餡的,也就現在意義上的包子。母大蟲孫二孃,便是開饅頭酒店的,只不過她的饅頭,是“人肉饅頭”,有點血腥。有學者考證,北宋時期的饅頭品種繁多,比如,有糖肉饅頭、羊肉饅頭、筍絲饅頭、假肉饅頭、筍肉饅頭、糖餡饅頭、辣餡饅頭,甚至魚肉饅頭、蟹黃饅頭,當真是應有盡有。
另外,炊餅,又叫蒸餅。在《水滸傳》中不僅出現在了武大郎的故事中,在第七十三回中也提及過,那裡用的便是“蒸餅”二字。當時,燕青和李逵讓劉太公“煮下乾肉,做下蒸餅,各把料袋裝了,拴在身邊,離了劉太公莊上”,此處的蒸餅便是炊餅,可見在《水滸》中好漢們吃喝,並不全是“切二斤牛肉,打上兩角好酒”,還有相應的主食搭配。
蒸餅之所以後來不這麼叫了,其實是因為宋仁宗。因為宋仁宗的名字叫趙禎,而蒸餅的“蒸”字和趙禎的“禎”字發音相似,封建時代,要避諱,所以蒸餅,便改名為炊餅了,這一叫法,迅速流行了起來。
因此,宋朝百姓,習慣上把無餡的叫“炊餅”,把有餡的叫做“饅頭”。
據說宋仁宗出生那天,為了慶祝,皇宮中特意做了一些特別的“蒸餅”來款待大臣,結果大臣們咬開一看,裡面居然是珍珠和黃金,大家才知道皇帝想用這種方法來賞賜他們,於是大家紛紛不吃,把這些特別的“蒸餅”放在袖子裡,帶回家了。
炊餅的叫法,直到元末明初在民間都十分流行,但是明朝以後,炊餅的叫法便漸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統稱:饅頭。
二、炊餅多少錢一個?
宋朝由於都市的發達,很多地方的物價都是由地方自定的。最有名的例子之一,是北宋末年開封府尹宗汝霖的直接定價法。
宗汝霖在確定物價時,會根據實際調研結果,進行定價。比如以最常見的炊餅為例,他調查了和研究了製作一個炊餅的所有成本,包括原料、人工等,大概是六文錢,然後每個炊餅,增加兩文錢的利潤,所以一個炊餅的定價便是八文錢。
宗汝霖生活在北宋末年,小說《水滸傳》的背景,在宋徽宗時期,在時間上相距很近,所以武大郎賣的炊餅,很有可能也是八文錢一個!
至於換算成現在的購買力,據說有人考證過,宋末的一文錢,相當於現在的一角三分錢,如果這個考證可靠,那麼一個炊餅,大概一塊錢左右,其實挺貴的,你說呢?
-
4 # 呆萌望古鏡
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炊餅就是現在的饅頭,而孫二孃店中賣的饅頭則是指現在的包子。關於饅頭,還有些傳說故事呢,傳說是諸葛亮發明的這項美食,後來發展變化。
饅頭的來歷是這樣的。諸葛亮帶兵打仗,在一條河邊,士兵出現了水中毒,諸葛亮為了祭祀河水,就用面做成人頭的樣子,代表用蠻人的頭來祭祀河,完事就分給士兵吃了,取名為蠻頭,但不好聽,太嚇人,就用饅頭這個名,後來人們改良了饅頭,裡面放餡,就更好吃了。這就是孫二孃開店賣的饅頭,其實是現在的包子。而武大郎賣的炊餅是現在我們吃的饅頭。
至於多少錢能買到,書上並沒有說。但是有一些細節,還是可以參考的。團頭何九叔說:“小人前日買了大郎一扇籠子母炊餅,不曾還得錢,特地把這陌紙錢燒化與大郎。”一扇籠炊餅,用一陌紙錢來相抵。應該說這炊餅是真便宜。
還有一處細節,鄆哥告訴潘金蓮出軌的事,要大郎酬謝,大郎開口承諾給十個炊餅,鄆哥嫌少,要大郎請他喝酒。大郎這頓酒請得有酒有肉,用現在來說不低於一百元。十個炊餅的錢遠低於這一百元飯費。大郎還給了鄆哥數貫錢,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大郎一天的營業額,他挑的炊餅賣了一頓飯加數貫。
粗略估計,也就一個值三元到五元。
-
5 # 讀書分享與推薦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作為一個山東人,又非常喜歡讀水滸,曾經的我也這麼好奇過,所以查過一點資料,如下:
武大郎賣炊餅,雖然是《水滸傳》中的一個小細節,但是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就有人好奇了:武大郎賣的炊餅到底是什麼?多少錢一個?摺合到現在大概又多少錢呢?
很多人認為“炊餅”便是“燒餅”,這個看法其實是不正確的,確切地講,炊餅是饅頭的一種,是實心饅頭,至於價格,應該是八文錢左右。下面我便來詳細說一下理由!
一、炊餅是什麼?武松在“出差”之前,曾經交代武大郎,說讓他少在外面,早點回家看著媳婦,原先做炊餅十扇籠,以後只要做五扇籠便行,這裡的“扇籠”其實就是蒸籠,可見,炊餅是蒸出來的,而北宋的時候,圓形的饅頭稱為炊餅,鍋裡煮的麵條稱為湯餅或煮餅,因此可見,炊餅就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實心饅頭,不同的是,炊餅外表還會撒上一層芝麻,外部有些乾焦,據說色呈琥珀,外酥內軟,吃起來韌性十足,富有彈性,是宋朝人民喜愛的主食,據說宋徽宗便十分喜歡這種食品。
另外,炊餅,又叫蒸餅。在《水滸傳》中不僅出現在了武大郎的故事中,在第七十三回中也提及過,那裡用的便是“蒸餅”二字。當時,燕青和李逵讓劉太公“煮下乾肉,做下蒸餅,各把料袋裝了,拴在身邊,離了劉太公莊上”,此處的蒸餅便是炊餅,可見在《水滸》中好漢們吃喝,並不全是“切二斤牛肉,打上兩角好酒”,還有相應的主食搭配。
因此,宋朝百姓,習慣上把無餡的叫“炊餅”,把有餡的叫做“饅頭”。
據說宋仁宗出生那天,為了慶祝,皇宮中特意做了一些特別的“蒸餅”來款待大臣,結果大臣們咬開一看,裡面居然是珍珠和黃金,大家才知道皇帝想用這種方法來賞賜他們,於是大家紛紛不吃,把這些特別的“蒸餅”放在袖子裡,帶回家了。
二、炊餅多少錢一個?宋朝由於都市的發達,很多地方的物價都是由地方自定的。最有名的例子之一,是北宋末年開封府尹宗汝霖的直接定價法。
宗汝霖在確定物價時,會根據實際調研結果,進行定價。比如以最常見的炊餅為例,他調查了和研究了製作一個炊餅的所有成本,包括原料、人工等,大概是六文錢,然後每個炊餅,增加兩文錢的利潤,所以一個炊餅的定價便是八文錢。
至於換算成現在的購買力,據說有人考證過,宋末的一文錢,相當於現在的一角三分錢,如果這個考證可靠,那麼一個炊餅,大概一塊錢左右,其實挺貴的,你說呢?
-
6 # 白話黑科技
炊餅肯定是一種麵食,這一點確認無疑。從餅的形狀來看,炊餅是不是類似於蒸餅?
蒸餅的主要配料是果肉、蔬菜,調料為食用鹽、食用油、白砂糖、蜂蜜等,通過籠屜蒸制而成。十六國後趙石虎“好食蒸餅”,並且吃法更為講究,“常以幹棗、胡核瓤為心蒸之,使之坼裂方食”。石虎吃的這種夾入果肉的蒸餅,實際上已是“包子”的雛形。不過包子到了宋代才非常普遍,包子的名稱叫做饅頭。武松到孫二孃開的黑店裡要吃的就是人肉饅頭,而不是人肉包子。也就是說,宋代所謂的饅頭就是不帶褶的包子,但包子也不叫什麼餅。
山東陽谷縣有賣正宗的炊餅,大約兩元一個。
-
7 # 錘子怪談
燴餅,我就簡單直接的告訴你吧 ,就是現在的饅頭。現在我問這邊一塊錢三個饅頭。我飯量大概得吃兩塊錢的,嘿嘿見笑了[耶]
-
8 # 昊昕2
1:炊餅,就是現在的饅頭。
陽谷縣的炊餅,在《水滸傳》中有記載,當年武大郎先生與潘金蓮女士開的夫妻店,經營的主要專案就是炊餅。 《水滸傳》第26回(金批本第25回),何九叔去給武大燒紙錢,說:“小人前日買了大郎一扇籠子母炊餅,不曾還得錢,特地把這陌紙來燒與大郎。”金聖嘆批語道:“自從讀至捉姦一日,意謂長與‘炊餅’二字別矣,不圖此處又提出來。物是人非,令人不得不哭武大也。”武大與炊餅密不可分,提到武大,不能不想起炊餅。
2:《三遂平妖傳》,講的是北宋王則造反的事兒,裡面提到了炊餅的價格:大的4文,小的3文。非常巧的是,貝州就是後來的清河縣,正是武大郎的老家。考慮到武大郎生活的徽宗年間比王則生活的仁宗年間經濟更加崩潰一些,所以難免出現一些通貨膨脹,再加上武大郎的炊餅已經有了品牌效應,連西門慶都知道“他家如法做得好炊餅”,估計能夠賣到7文一個。
-
9 # 歪果仁f
有人說宋代,饅頭依然稱為“蒸餅”。只不過宋仁宗時,因為仁宗名叫趙禎,“蒸”與“禎”音近,為了避諱,宋朝人才把“蒸餅”改稱為“炊餅”。《水滸傳》裡武大郎“ 每日仍舊挑賣炊餅”中的“炊餅”就是“蒸餅”,也就是饅頭及宋朝的燒餅饅頭約是三四文錢一個 。
-
10 # 豆豆愛美食
《三遂平妖傳》 《三遂平妖傳》成書時間與《水滸傳》大致一樣,這裡說的“炊餅”就是一大一小,據此可以推測,大為“母”,小為“子”,“子母炊餅”就是一大一小的蒸餅。 《三遂平妖傳》還說了炊餅的軟硬:左瘸師買了個炊餅說:“我娘八十歲,如何吃得炊餅?換個饅頭與我。 前面說了宋代的饅頭也是有餡兒的,這裡看得出來,饅頭比較軟,包子嘛,都是發麵。炊餅比較硬,可見應該是死麵餅,若和今天的饅頭一樣,就會是蓬鬆的發麵餅了。 以上可以推測,武大郎賣的炊餅,應該是死麵餅,而不是像今天一樣的饅頭。
回覆列表
炊餅,就是現在的饅頭。 陽谷縣的炊餅,在《水滸傳》中有記載,當年武大郎先生與潘金蓮女士開的夫妻店,經營的主要專案就是炊餅。 《水滸傳》第26回(金批本第25回),何九叔去給武大燒紙錢,說:“小人前日買了大郎一扇籠子母炊餅,不曾還得錢,特地把這陌紙來燒與大郎。”金聖嘆批語道:“自從讀至捉姦一日,意謂長與‘炊餅’二字別矣,不圖此處又提出來。物是人非,令人不得不哭武大也。”武大與炊餅密不可分,提到武大,不能不想起炊餅。那麼,炊餅到底是什麼東西呢?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漫說水滸》一書雲: “有人或許會以為是山東煎餅或今天的烤餅、燒餅之類,錯了,炊餅不是煎餅,煎餅是攤的;也不是烤餅、燒餅,烤餅、燒餅是烤的、烙的,而炊餅是蒸的,它其實是南方的一種小點心,類似福建的光餅。” 說炊餅不是燒餅、煎餅,這不錯,但說炊餅是“類似福建光餅”的南方小點心,就大有問題。最簡單的法子是查《辭源》,裡面是這麼說的:“宋仁宗趙禎時,因蒸與禎音近,時人避諱,呼蒸餅為炊餅。”這有宋人程大昌《演繁錄》、吳處厚《青箱雜記》的記載為證。炊餅就是蒸餅,那蒸餅又是什麼呢?《辭源》解釋說“即饅頭,亦曰籠餅”。(關於《辭源》這一說法,還存在爭議,有人認為籠餅是指古代的饅頭,即今天的包子,而不是今天的饅頭,所以不同於蒸餅,詳見《文史知識》1991年第8期。)炊餅原來就是饅頭。《漫說水滸》的作者後來也聽取意見,修正了上述看法。 炊餅或者說蒸餅起源很早,《晉書 何曾傳》提到何曾“性奢豪”,“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裂開十字花紋的蒸餅,大概就是今天所說的“開花饅頭”。南宋楊萬里寫了一首《食蒸餅作》詩,道:“何家籠餅須十字,蕭家炊餅須四破。”可見好的炊餅應該是很暄軟的。《東坡志林》記載,當時朝廷曾建汴河斗門,企圖利用攔起來的河泥淤田,“及秋深水退而放,則淤不能厚,謂之蒸餅淤。”大概是指淤泥疏鬆不實、類似蒸餅吧。 除了寫武大的段落之外,《水滸傳》提到炊餅的地方並不多,第53回寫戴宗用神行法戲弄李逵,“懷裡摸出幾個炊餅來自吃。”第56回寫徐寧早晨起來“洗漱了,叫燙些熱酒上來。婭嬛安排肉食炊餅上去,徐寧吃罷。”另外第73回寫燕青、李逵“便叫煮下乾肉,做下蒸餅,各把料袋裝了,拴在身邊,離了劉太公莊上。” 《水滸傳》也提到饅頭,與炊餅卻是兩回事。武松來到孫二孃店中,孫二孃介紹說:“本家有好酒、好肉,要點心時,好大饅頭。”這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人肉饅頭”,顯然更像今天的包子,是帶餡的,宋人筆記也確實記載說“包子即饅頭別名”。後來不知怎麼一流傳,帶餡的通稱“包子”,而不帶餡的則稱為“饅頭”了——說炊餅是“饅頭”,即是指這種“饅頭”。但這種變化並不絕對,現在著名上海小吃“生煎饅頭”,就仍然是帶餡的。 在《水滸》故事發生時代,饅頭的地位顯然要高於炊餅。據宋人胡仔的《漁隱叢話》載,國子學和太學給學生供應的伙食是:“春秋炊餅,夏冷淘,冬饅頭。”冷淘就是冷麵。有的學生領到饅頭,自己捨不得吃,拿回家去轉送給親人朋友,說明在這三樣兒裡饅頭要算好東西。 炊餅是一種很便宜、很大眾化的食物,鄆哥去向武大報信,武大要送他十個炊餅,他嫌“炊餅不濟事”,非要武大請他吃肉喝酒,可見連市井貧民也不認為炊餅是什麼美味。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清河郡王張俊向宋高宗進奉食品,就有“炙炊餅”一味,那肯定不是武大炊餅可比。另外,《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書中提到的油蜜蒸餅、千層蒸餅、秤錘蒸餅、睡蒸餅等,如同仿膳的栗子面小窩頭,與鄉下常吃的玉米窩頭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