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獎知之
-
2 # 南風青衫煙雨客
公元710年,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的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兩年後李旦禪位,唐玄宗李隆基登基稱帝。經歷了幾次玄武門政變,太極宮迎來新的主人,他的表現如何呢?
開元初年,幾次兵變大傷元氣,吏治混亂、腐敗亟待治理。唐玄宗李隆基眼光精準,提拔賢能人做宰相,諸如: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雖不同,同歸於治,與貞觀時期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有“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之說。有此等名相輔佐,唐玄宗大力推行改革,盛世之景如日方升。不僅人口達到了5000萬人,天寶年間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了700斤,相當於新中國1982年的水平。
在政治方面,唐玄宗有彪炳史冊的典章制度;在國際上,唐玄宗還有著崇高的國際地位。當時的唐朝就像今天的美國,可以說是絕對的超級大國,長安那是國際大都市啊,史書記載,當時有70多個國家都和唐朝有朝貢關係。
-
3 # 飛哥說史
為政舉措
政治
人事制度李隆基即位後
唐玄宗,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暹、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並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李隆基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李隆基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製度。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將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行政經驗。同時間,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將其升為京官。這樣內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瞭解和信任。而在選拔人材方面,李隆基亦對科舉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以減少冗官的出現,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
整飭吏治開元三年(715年),唐玄宗明確宣佈:“官不濫升,才不虛授,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19] 他決心選賢任能,量才授職,整飭吏治。首先是嚴格銓選制度,裁汰冗員。唐中宗以來,銓選制度十分紊亂,王妃、公主與權戚不僅賣官鬻爵,而且不經吏部大搞“斜封官”,請託之風日盛,致使員外、試、檢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濫吏充斥官府。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敕令罷免所有的員外、試、檢校官,嚴格控制官吏的選舉,規定今後沒有戰功及別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結果“大革其濫,十去其九”。 [20] 這樣,既克服了官吏冗多、人浮於事的現象,提高了官府辦事效率,又減省了國家開支。
考察制度唐玄宗以前,由於時人重京官而輕外任,地方官都是選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為了革除這一弊端,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特頒下制令,從京官中選用有才識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從都督、刺史中選拔有政績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為恆式”。他特別重視縣令的選任。開元四年(716年),新選任的縣令被召入大明宮宣政殿,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試,考查縣令是否通曉經國治民之道,結果有二十多人不入第,暫且讓赴任就職,另有四十五人被淘汰,“放歸學問”。同時,還頒佈了《整飭吏治詔》,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對刺史、縣令的政績進行考察,分為最、中間、殿三等,依次定為優劣,作為改轉升降的依據。[21]
軍事
兵制改革李隆基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於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
開元十一年(723年),李隆基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僱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僱傭兵制的轉變。此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李隆基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僱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鬥力提供了保證。 [13]
開疆拓土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李隆基還採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佈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僕卿王毛仲為內外閒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鬥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李隆基又命令擴充屯田範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準備後,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13]
設立節度使至開元、天寶間,唐玄宗設立十大節度使,北方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始成為固定軍區。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威權之重,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於是外重內輕,到天寶末釀成安史之亂。
經濟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佔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佔了農民的土地之後,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稅收。
先天元年(712年)到開元十三年(725年)之間,李隆基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李隆基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13]
文化
抑制佛教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別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採取了縱容態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家的包庇縱容下兼併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家稅收。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後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後,唐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於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圖書建設在文化事業上,唐玄宗重檢視書建設。開元三年(715年),約請褚無量、馬懷素等人,商討史館經籍之事,因內府是太宗、高宗時代遺留舊書,常令宮人管理,有所殘缺,未加補輯,篇卷錯亂,難於檢閱,遂令褚無量、馬懷素率學者加以整理。
開元七年(719年)唐玄宗又下令:“公卿士庶之家,所有異書,官借繕寫。”馬懷素、元行衝、吳兢、韋述等學者20餘人在祕閣編校數年,成《群書四部錄》200卷。後有專門設立書院等藏書機構,開元十年(722年),在東宮“麗則殿”設立“麗正書院”,次年又創“集賢書院”,專供藏書、校書。開元時代藏書為唐一代最盛之時。總數達3060部,51852卷;另有道經、佛經2500餘部。長安、洛陽各藏有四部書,分為甲、乙、丙、丁,排列經、史、子、集四庫。史稱“開元文集最備”,所藏達7萬卷,命集賢院學士張說等47人分司典籍。 [23]
建立書院書院是古代教育機構,最早由唐玄宗李隆基創立。 [24] 袁枚《隨園隨筆》雲:“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之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省外,為修書之地。”
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於東都改明堂為乾元殿,又於乾元殿東廊寫四部書,因號乾元院。次年改為麗正修書院(後改名為集賢殿書院),“書院”機構由此產生。 [24-25] [26]
科技
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聽說一行和尚學問淵博,尤其精通天文曆法,即徵聘他到京師。為了備顧問,特意將一行安置在皇宮光太殿內,並多次去看望他,詢問治國安民之道。 [27]
開元九年(721年),唐玄宗詔令一行改造新曆,以糾正
一行另一科學成就是首次測量子午線的長度。開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命太史監南宮說等進行實測南北各地晷影和北極高度,測知影差與距離的比例並不固定,證明了過去“王畿千里,影差一寸”學說的謬誤。 [28] 一行又使用自己設計的“覆矩圖”儀器,利用勾股圖計算,得出了南北兩地相距351裡80步(約合今129.22公里),北極高度相差一度的結論。 [29] 一行等人實地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不僅在中國天文史上是一次創舉,在世界上也屬首次。所測子午線長度雖不十分精確,但和近代測定的數字(111.3公里)相近,方法也是科學的。
《大衍曆》的撰成是唐代天文曆法領域所取得的一項新成就。一行在研製成黃道遊儀的基礎上,參考了歷代曆法,考其得失,於開元十五年(727年)寫成了草稿。一行病逝後,由特進張說、歷官陳玄景繼續編次,翌年撰成上奏,開元十七年(729年)開始頒行新曆。《大衍曆》提出了比較正確的“定氣”概念,推算出與農時相應的二十四節氣。自漢初《太初曆》至唐高宗《麟德歷》共有二十三家,雖然與天體的執行比較接近,但都不如《大衍曆》精確,“其倚數之法固無易也。後世雖有改作者,皆依仿而已” [30] 。
外交
唐玄宗時期,國力強盛,中外交往異常頻繁。高麗、新羅、百濟(均在北韓半島)、日本、林邑(今越南)、泥婆羅(今尼泊爾)、驃國(今緬甸)、赤土(今泰國)、真臘(今高棉)、室利佛逝(今印尼蘇門答臘)、訶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國都與唐朝有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各國使節、貴族、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旅遊者,人數眾多,不斷來到唐朝。
唐朝的使臣、僧侶、商人,亦不絕於途。亞非地區和唐通使交好的國家,有70多個。唐朝有鴻臚寺接待各國使節賓客,在各地設商館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長安、洛陽、揚州、廣州、蘭州、涼州、敦煌,是唐朝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長安尤為著名,這裡彙集了各國來賓,許多外商在“西市”經營店鋪,長期居住,國子監接受了眾多外國留學生,留居長安的“胡人”多達4000家—5000家。 [31]
藝術成就
編輯
書法
李隆基工書,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帝王書家之一。《舊唐書·本紀》稱李隆基“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書法工整、字跡清晰、秀美多姿。在唐朝書法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唐竇臮《述書賦》雲:“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風,筆為海而吞鯨。”《古今法書苑》雲:“唐明皇工八分章草,豐茂英特。”傳世書跡很多,以《鶺鴒頌》《紀泰山銘》《石臺孝經》等最為有名。
《鶺鴒頌》其起筆與收筆少藏鋒,挺拔別緻。書風雄秀,結體豐麗,用筆遒厚。從整幅觀之,書法遒緊健勁,豐潤渾茂,具有唐典型風格,書出“二王”之間,而漸趨肥腴,法襲傳統家學。師承歷代宸翰之風。明張醜《清河書畫舫》評此帖雲:“結構精謹,筆法縱橫”。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雲:“字徑寸許大,遒勁峻爽,神氣逼人,蓋法文皇大令”。清樑巘《承晉齋集聞錄》雲:“頓挫提空,得褚之趣,開米之門”。清吳其貞《書畫記》亦云:“書法雄秀,結構豐麗,絕無山野氣”。清楊守敬《學書邇言》:“明皇碑版已開圓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傳。”此頌為唐玄宗書法墨跡傳世之唯一孤本,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稱人間瑰寶。
此帖書法蕭散灑落,豐厚腴美,給人行行淳厚之感。運筆精到,輕入重斂,筆實墨沉,神氣完足,遒勁而舒展。黃山谷稱:“玄宗書斑斑猶有祖父之風”。將此帖與太宗《溫泉銘》、《晉祠銘》對比,的確能見其相承關係,但太宗清勁,玄宗遒婉,風格還是有異。 清王文治跋:“帝王之書,行墨間具含龍章鳳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觀此頌猶令人想見開元英明卓逾時也”。[32]
音樂
李隆基富有音樂才華, [33] 對唐朝音樂發展有
他還制定了《色俱騰》、《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首羯鼓曲名,創作了多首羯鼓獨奏曲。
李隆基還很喜歡舞蹈,相傳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調,就是李隆基根據河節度使楊敬述將從印度傳進來的《婆羅門曲》來潤色改編,又稱有月宮的神仙託夢與他創作而成的,且不管如何傳說,但《霓裳羽衣舞》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李隆基能夠演奏多種樂器: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無一不通、沒有不曉。
-
4 # 傳庭漫步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太監亂政最為嚴重的分別是東漢、唐、明三個朝代,其中以唐朝最為嚴重,皇帝被隨意廢立乃至被殺的情況很是常見。唐朝共有21位皇帝,而自唐肅宗以後到唐昭宗的13位皇帝都由太監參與擁立的,其中唐肅宗是病重之時被太監嚇死,唐憲宗和唐敬宗則是被太監殺死的,唐順宗和唐文宗是傀儡皇帝,死的不明不白,有可能是被太監所殺死的。可以說看看以後的中晚唐史,活生生就是一部家奴(太監)欺主(皇帝)的歷史,雖然中間偶爾有幾個主子可以壓制家奴,但也在根本上改變不了主被奴欺的現象,直到唐朝亡國以後,這一現象才隨著唐朝的滅亡而灰飛煙滅。那麼唐朝的太監為什麼會這麼猖狂,甚至隨意可以廢殺皇帝呢,其實有兩個人很關鍵,一個是唐太宗,一個是唐玄宗,為什麼這樣說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這個問題。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在今天評價可謂是很高,而這位皇帝在治國上面的確不錯,但有些方面卻的確給後代開了一個不好的先河。
很明顯唐太宗並沒有在制度上杜絕後宮干政,是為一大失敗之處。像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以後為了杜絕後宮干政,除了剛開始太子和燕王等娶了功臣之後,規定後、妃只能選自於民間,還專門命工部鑄鐵牌掛於宮中,以禁止後宮干政,結果是有明一代並沒有出現後宮干政的情況。而且唐太宗也是帶動了不良之風,像玄武門之變以後,唐太宗不只是將太子和齊王李元吉殺死,還將齊王的楊妃納於自己的後宮之中,殺弟奪妻這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了。正因為唐太宗這種行為,所以後來兒子唐高宗也照貓畫虎的不顧及道德觀念,將算是自己庶母的武則天迎娶回宮中,使武則天慢慢接觸到最高權力,成為一代女帝。可以說唐初有著藩王之亂和後宮干政兩大弊端,而唐太宗對於這兩個弊端的形成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繼位以後,開始著手糾正這兩個弊端,但最後卻因此釀成了太監亂政,這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宋安之來說說。唐玄宗登基以後,開始採取措施來杜絕藩王之亂和後宮干政。
諸如唐玄宗先在興慶宮旁邊給大哥宋王、二哥申王、弟弟岐王和薛王建了府邸,沒事就去與他們一起吃喝玩樂,史書誇獎為“天子友悌,近古無比”。其實說白了唐玄宗是以這種方法來控制自己的兄弟,甚至自己可以直接起到監視兄弟的作用,這些兄弟怎麼玩都可以,但是不能過問政事,不許結交朝臣。唐玄宗還建了“十王宅”和“百孫院”讓自己的兒子和孫子居住,派太監管束。同時皇太子不得居住東宮,而是隨著唐玄宗住別院,免得私下裡搞小動作。就這樣唐玄宗將皇子皇孫們掌權的空間限制住了,所以唐玄宗在位45年間,再也沒有出現過藩王作亂威脅到皇權的情況。至於防止後宮干政,則是更加明顯了,唐玄宗除了登基以後立原來的王妃王氏為皇后,在開元十二年將其廢掉以後,就沒有再立皇后了。唐玄宗後來極度寵愛和楊貴妃,都沒有立她們為皇后。諸如武惠妃是極受玄宗寵愛,被“特賜號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后”,但就是不讓其升為皇后,後來的楊貴妃也是如此,雖然有皇后的待遇,但是就不升為皇后,這是為什麼呢,就是不想她們成為下一個武則天一般,來擅權來後宮干政。
由此可見唐玄宗對於藩王之亂還有後宮干政兩個弊端治理的很好,在唐玄宗時期唐朝再沒出現過這兩種情況。但這時候同樣的問題出現了,雖然藩王和後宮有著弊端,但同樣可以起到鞏固皇權的作用,像唐玄宗之前藩王多是可以出任刺史,可以起到替皇室分鎮天下的作用。而後宮的後、妃可以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諸如唐高宗晚年身體多疾,多是武則天替他處理政務。唐玄宗這麼一限制藩王和後宮的權力,弊端是沒有了,但兩者帶來的好處自然也沒有了,所以這時候皇帝就需要其他勢力來輔佐自己治理偌大的國家了,於是這時候唐朝太監閃亮登場。唐太宗當年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意思是不得讓太監官至三品。結果唐玄宗時期,稍有符合唐玄宗心意的太監,都被授予三品左右監門衛將軍,當時有品階身穿黃衣的太監多達三千餘人。唐玄宗還命太監出使邊疆、充當監軍、管理教坊等。像太監楊思勖經常持節外出,甚至領兵出征,還被封為虢國公。還有唐玄宗最寵信的太監,當時是“知內侍省事,四方文表,必先呈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也就是說當時宰相向唐玄宗彙報政務,需要通過高力士進呈,而高力士有權將一些小事直接處理了,其權力之大,雖然不及近千年以後的明朝司禮監太監,但多少有那麼一些意思。
安史之亂以後,太監魚朝恩率領地方部隊神策軍護衛唐代宗,因為皇帝急需要一支由自己可以直接控制並且能信賴的軍隊,因此神策軍升級為天子禁衛,後來經過十幾年演變,太監徹底掌握了神策軍,並且形成慣例。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地方開始藩鎮割據,而太監掌握了皇帝的禁軍神策軍兵權,不必顧及地方軍隊有人勤王,自然是無所顧忌,開始了家奴欺主,隨意廢殺皇帝的歷史。最後總結來說,因為開國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的原因,所以導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唐朝困擾於藩王之亂和後宮干政的問題之中。到了唐玄宗時代,開始著手解決這兩個弊端,並且以邊疆節度使和太監兩個勢力來取而代之,以輔佐皇權,但沒想到唐玄宗玩脫了,節度使權力太大,釀成了安史之亂,之後形成了藩鎮割據。而唐王朝式微,太監趁機奪取了皇帝禁軍之權,從此可以隨意廢殺皇帝,唐朝憋屈的在家奴欺主一百多年以後,最終亡於藩鎮之亂。由此可見唐玄宗的失敗,以邊疆節度使和太監取代藩王和後宮,來輔佐皇權,結果沒將其導向正確的一面,反而將其弊端發揮的淋漓盡致,害慘了後世子孫,唐朝真可謂是“成也玄宗敗也玄宗
-
5 # 愛妮品歷史
唐玄宗在唐朝無疑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至少在他當皇帝的前期是這樣。他非常重視知識分子在發展文化方面的作用。開元年間,他“大收群書,以廣儒術”,使一些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對發展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開元三年,玄宗對馬、儲二人說:“內庫皆是太宗、高宗先代舊書,常令宮人主掌,所有殘缺,未遑補輯,篇卷錯亂,難於檢閱。卿試為朕整比之。”開元七年(719年),“詔公卿士庶之家,所有異書,官借繕寫”。由於他們二人未完成任務即死,後由元行衝、殷踐猷、王愜、韋述、餘欽、毋漀、劉彥真、王灣、劉仲等人重修成《群書四部錄》200卷,以後又略為40卷,名為《古今書錄》,共包括各種文獻51852卷。可惜安史之亂以後,這些著述都不存在了。
開元年間,長安儲存的圖書也是最多的。唐初,把長安與東都的書集中起來,也只有89666卷。開元年間,經過大規模的蒐集整理,經、史、子、集四部書各為一庫,“置知書官八人掌之。凡四部庫書,兩京各一本,共一十二萬五千九百六十卷,皆以益州麻紙寫”。只有在社會安定的前提下,才能使文化事業出現這種空前的盛況。
-
6 # 拉磨的驢
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宗提倡文教。唐玄宗在政治上任用賢能,改革官職,整頓吏治,勵精圖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趨於穩定。為以後經濟的發展和恢復奠定了基礎
唐玄宗先從經濟方面改革。為了增強國力,加大財政收入,制訂新的經濟措施打擊豪門士族,解放勞動力;改革實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財政收人,減輕人民負擔;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大力發展農業。
唐玄宗還對兵制進行改革,還採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在邊境地區大力發展屯田,提高軍隊戰鬥力,收復故土,在西域設定安西四鎮節度經略使。
對外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關係,使國家得到進一步統一。同時,開元年間和睦的民族關係對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由於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經濟迅速發展。此間的唐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口也大幅度增長,天寶年間唐朝人口達到8000萬人,國家財政收入穩定。商業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更為繁華,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階段。因當時年號為“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
7 # 落霞孤樹
第一唐玄宗解決了蝗災。唐玄宗慧眼識人,看中了多謀善斷的姚崇。當時派他娶黃河的南北區治理蝗災,不但挽回了黎明百姓的莊稼還挽回了不少的損失。後期又將宋璟委以重任,宋璟為人正直而且講原則。還有後期的張家禎,不得不說唐玄宗因為能夠重用這些能人,才使得唐朝能夠穩定發展。
第二唐玄宗整治吏部,提高了官吏的正氣,同時也演成了貪官汙吏。相繼的出了很多法規,派使臣體恤民情,下縣與百姓打交道,可以看得出唐玄宗賞罰分明,愛民如子。
第三收復失地,擴大唐朝國土。而且還建立了僱傭兵,不僅解決了勞動力的問題,而且也解決了邊疆守衛的的問題。
第四發動了檢田運動,不僅懲治了豪強霸主,還把土地分發給辛勤耕耘的農民。這樣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穩定了國庫,促進了了唐朝經濟的發展。
第五在文化上對圖書重新整理和建設。開始了藏書,校書,還設定了麗正書院和集賢書院,為以後的開元盛世奠定了文化基礎。
唐玄宗重用賢臣,以道家思想治理國家,改革吏部,開拓疆土,發展農業,增加稅收,外交友誼等等舉措都促使了開元盛世的形成,促進了國家的強大,以及人口的增長,才造就了唐朝的繁榮。
-
8 # 海南博物苑
唐太宗:
唐玄宗: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他選拔德才兼備的姚崇、宋璟、張九齡為相,大力發展生產。他還整頓吏治,嚴格執法。開元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空前繁榮,國力強盛,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
9 # 仲馬第三
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他選拔德才兼備的姚崇、宋璟、張九齡為相,大力發展生產。他還整頓吏治,嚴格執法。開元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空前繁榮,國力強盛,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回覆列表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孫子,因為安史之亂被迫退位成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武則天去世後,李顯無能政權落去韋皇后之手,韋皇后將李顯給害死了,自己也準備效仿武則天成為女皇,可是還沒有等韋皇后動手,李隆基就已經看出了她的野心,準備先發制人。李隆基在七月二十一日發起政變,史稱“唐隆政變”。政變結束後李隆基才告訴父親李旦。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任太子。
太平公主感覺自己擁立睿宗有功,就時常插手朝政,可是因為李隆基精明能幹,老和她作對就想將李隆基給拉下太子之位。因為兩人的矛盾增加,李旦怕在這樣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亂,又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改元先天。可是李旦還擁有權利,太平公主就更想把李隆基給除去了,可是最後太平公主還是沒有斗的過李隆基被李隆基給處死了。自此以後,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這一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