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鉤沉者小王
-
2 # 歷史照進未來
正常情況下應該是不會挖掘了,中國的考古,除非被盜或者有搶救的必要才會主動挖掘陵墓,一是考古不像盜墓,要去盜寶,二是在沒有辦法保證文物完整的情況下,是不會輕易去挖掘的。當年郭沫若挖掘定陵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很多文物在遇空氣後風化,後來周總理批示除有搶救性必要,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
當然,秦始皇陵墓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挖掘的,裡面佈置大量的水銀和機關,危險性也是很高,而且陵墓非常深,要完全挖掘出來,耗資巨大,不知道哪年才能挖完。還有一說法,秦皇陵為中華龍脈,中華民族能成為唯一一個文化不中斷的四大古國,正是因為秦始皇陵的存在。
所以,除非真有意外,不然,這輩子我們是很難等到秦始皇陵開啟的那一天。就讓這一中華龍脈和墓中寶物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吧!
自從當年挖萬曆皇帝定陵那檔子事後,國家就不允許再主動發掘了。
現在的陵墓考古發現大都是搶救性發掘,要麼是施工遇到的,要麼就是盜墓賊破壞了。秦始皇陵地宮儲存完整,茂陵前兩年說是地宮探測也比較完整,如果都完整,那就不知道什麼時候發掘了。
加上考古發掘是一項不可逆的破壞工程,會破壞地下文物原有的穩定環境,以現有技術只能最大限度的減少,不能規避。加上文物的材質又多,包括有機材料、無機材料、金屬、非金屬、複合材料等等,光這些不同材質的儲存環境因素就不一樣。
一般都要考慮溫度、溼度、光線、空氣四方面。比如文物受溫溼度影響日波動值不得超於5%;木材、植物、絲綢等物質都是高分子結構,含有纖維素或蛋白質,容易受光、電、細菌的影響而變質、損壞;空氣隨著工業化發展,其中包含了硫化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這些都均以飄塵或氣體形式分佈於大氣之中,非常難以除淨,對金屬的腐蝕,紙張酸性都有影響;加上一些儲存裝置材料和陳列輔助材料可能含有有機塗料、含甲醛揮發物等物質、含放射性等情況,容易與文物展品發生化學反應。
如果陵墓內有大量文物,就要研究影響各種材質的文物涉及以上四大方面的儲存環境因素,並提出相應的指標,運用不同技術進行處理,保護工程非常大。還不包括陵墓發掘後,本身建築結構需要的保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