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的盡頭未必是陽光

    主要還是各地的叫法習慣不太一樣吧,喊爹孃都是老一輩的叫法了,現在還是喊爸媽的多,我是八零後,家裡農村的,從小父母教育喊他們都是爸,媽,從上學前班老師教育的也是爸爸媽媽,從來沒有喊過爹,娘。我老公家裡河南南陽山區的,他們叫父親就喊爹,但是叫母親叫的媽,大伯的媳婦叫娘。

  • 2 # 沙漠駱駝侶行2316

    中國傳統叫法對父母的稱呼就是爹和娘,爸爸媽媽是西方外來詞。就像現在過生日,首先想到的是吃蛋糕。結婚首先想到的是婚紗,可以算是一種文化殖民吧。或者說文化影響力。

    現在中國的一些傳統的的東西都快給忘光了我覺得還要恢復一些傳統的東西不能忘祖。

  • 3 # 忘憂無果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習慣是這樣的,管爸爸叫“爸爸”,媽媽呢,我叫不順口“媽媽”,一般叫“媽”,有的時候會撒嬌會開心的叫“老孃”。這種是一個習慣問題,也是一種心態問題。有的時候,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會用到“我爹”、“我娘”這類的稱呼,有一種特指,還有一種淺淡的佔有慾等複雜情緒在裡面。

  • 4 # 平凡的生活網事

    其實,在古代和近代,稱呼父母為“爸爸媽媽”的很少。

    古代比較正規的稱呼是父親,母親,古代民間才一般成為爹和娘,一些地區也稱父親為“大”。這種稱呼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初期。

    其原因很簡單,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開始發展,這種發展主要是沿海城市主導的,加上歷史原因,城鄉經濟進一步拉開差距,為了改善生活,大批農民進去城市淪為底層的農民工。農民工大潮開始的時候,城市管理水平粗放,歧視農民工的現象普遍存在,農民工掛在嘴邊的爹孃稱呼,也就成了落後,愚昧無知的代名詞,城市人為了和農民工區分開來,爸爸媽媽的稱呼隨之在城市中普及。八九十年代的沿海城市就是富裕文明的代名詞,沒有人願意被落後,爸爸媽媽的稱呼也隨之被青年農民工接受和推廣。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的農村被國家高度重視,城市人也厭倦了鋼筋混凝土,開始嚮往農村,爹孃的稱呼似乎又成了親切的特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農機企業立過怎樣的f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