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話歷史君

    不是諸葛亮不想阻止,而是他根本就阻止不了啊!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蜀國丞相的諸葛亮,在此戰中卻乏善可陳。作為聯吳抗曹策略的堅定支持者,諸葛亮一定是反對劉備伐吳的。然而在史書中,並沒有諸葛亮事先阻止劉備伐吳的記載。在這場事關蜀國未來命運的關鍵戰役中,諸葛亮好像隱身了一般。

    換句話講,當時的諸葛亮並沒有資格去教劉備打仗,他的作用更大的在於治理國家,供給糧草。此時的諸葛亮之於劉備,就相當於蕭何之於劉邦,雖然至關重要,居功至偉,但是其作用更多的在後方。

    再者劉備是個犟脾氣,當時他失去了荊州這一戰略要地,又接連痛失關羽和張飛兩位生死兄弟,心中對於東吳早已經是恨之入骨,一心只想報仇。諸葛亮與劉備相處多年,自然知道主公脾性,只能是聽之任之。

    更有趣的是,在夷陵之戰前,諸葛瑾還給劉備寫過一封求和的書信。說是求和,但其言語姿態卻放得很高,滿篇都是說教。讓劉備不要因小失大,要分輕重緩急,為漢獻帝報仇,興復漢室才是大事兒,為關羽報仇,搶奪荊州則是小事兒,姑且先放放。

    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瑾與備箋曰:“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蹔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諮之於群后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你瞧這話說的,劉備估計當時都想指著諸葛瑾鼻子罵街,兄弟死了不報仇?地盤被搶了不去搶回來?我劉備這麼慫的嗎?孰輕孰重我難道不知道,用得著你教?

    諸葛亮此人性格本就低調,而且極為愛惜名聲羽毛,生怕別人說他不忠,不然後來北伐時,明明大權在握,他還要寫《出師表》表忠。所以,此時的諸葛亮,選擇了沉默。

    但是當時諸葛亮心裡其實是挺著急的,只是自己實在是無能為力。勸阻不僅起不了作用,還可能遭到劉備猜忌。所以在戰後他才會說: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時箭如雨下,形勢危急。法正也不說話,直接跑到劉備身前,幫他擋箭。劉備急忙叫法正躲箭,法正卻不聽,直接說說:你不躲我就不躲。劉備最後沒有辦法,只能是拉著法正一起撤退了。

    這件事兒其實說明了兩個問題,首先看得出來,劉備這個人脾氣很犟,性子上來後,誰的話都不聽,想諸葛亮這種好脾氣自然是沒法兒勸他。其次,法正的脾氣比劉備更犟,動不動就拼命,這或多或少能影響劉備的一些決策。

    總結來講,夷陵之戰失敗的鍋,就該劉備他一個人來背,跟諸葛亮沒關係。當時的形勢下,諸葛亮根本無法阻止劉備。

  • 2 # 石說大史話

    諸葛亮曾率領眾多大臣勸劉備不要伐吳,但是被劉備拒絕了。有人覺得憑藉諸葛亮的才智以及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如果堅持應該能勸阻劉備,而他只是做了做樣子!

    事後諸葛亮曾說: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這段話雖然總體上表達了諸葛亮並不支援劉備出兵,但主要緣由還是因為重要謀士法正的離世擔心劉備會失敗。換句話說,如果法正活著諸葛亮並不反對出兵!

    因為夷陵之戰劉備失敗,站在結果論的角度,好多人認為劉備伐吳是錯的。事實上在當時劉備有著不得不出兵的理由,對於益州來講,劉備是個外來者,劉備帶來的荊州人馬同益州本土勢力的矛盾,就算劉備掛了也一直存在…通過漢中之戰的勝利證明了劉備是個雄主,可是沒多久便傳來了荊州被奪的噩耗!

    此時整個蜀漢的人都在看著劉備,當然他可以忍氣吞聲,但這種變相的示弱很有可能加重內部危機,人們認為劉備不行了,別有用心之人會趁機搞破壞,不利於蜀漢的團結穩定。

    曹魏雖然是漢賊,但是劉備明白憑藉蜀漢的實力根本不是對手,唯一能夠拿捏的就是相對較弱的孫權。

    況且孫權偷襲荊州,本身就是單方面背叛了孫劉聯盟,就算劉備以後決定和曹魏開戰,孫權如果再來偷襲誰又能受得了。所以劉備需要一場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需要一場戰爭把孫權這個不穩定因素打怕!對此,諸葛亮某種程度應該也是支援的!

    可惜的是劉備失敗了,從此蜀漢再也沒有爭霸天下的能力!

  • 3 # 枕籍阿杜

    夷陵之戰因關羽被害,劉備才打的,是這個意思嗎?你和羅貫中的想法是一致的,,首先吞併東吳劉備蓄謀已久,即使關羽不死,他也一定會打的,這是戰略問題,只不過借用給關羽復仇更能激起仇恨,這是老劉家慣用的手段,想想劉邦當初討伐項羽用什麼名義,為義帝報仇,再看看劉秀。其次,打造戰船,是需要花時間的,東吳經營水軍那麼多年,都沒敢在長江上堵住蜀漢水軍,而是誘敵深入,在陸地上想辦法找機會,可想而知蜀漢的水軍肯定是經過長期大規模的訓練過的,三,這個戰略本身也沒什麼問題,東吳雖然很強,但只要水軍擋不住蜀漢,有多少人都沒用,劉備可以順著長江任意地點登陸,處處分兵,處處防守顯然更加被動,只不過劉備有點飄了,沒把陸遜放在眼裡,才吃了敗仗,至於諸葛亮為什麼沒勸劉備,朱葛亮當時的官位和曹魏的楊修差不多,怎麼勸,有啥資格勸,如果法正或者龐統還活著,或許不會這麼慘,甚至可能會贏,這場戰爭是一定會打的,這是戰略問題,改變不了的,純屬個人意見

  • 4 # 超級視野

    打仗絕非兒戲,表面上東征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實際上是為了解決荊州問題。

    荊州對於劉備集團的意義

    荊州對於劉備集團具有特殊的意義,失去荊州相當於失去大本營。劉備集團到益州,屬於外來軍事集團控制當地,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實施的是高壓政策。《三國志·諸葛亮傳》裡有一段話: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鹹懷怨嘆,法正諫曰:“昔高祖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願緩刑馳禁,以慰其望。”,這是法正為民請命的一番話,從中不難看出,蜀地人民對於外來戶劉備集團的統治,是心懷不滿的。法正的客主之義,也說的很明白,您是外來的,要讓當地百姓感受到恩德,而不是嚴刑峻法。現在荊州丟了,那麼劉備集團就成了沒有大本營的外來戶,形同於流寇,這是劉備集團所有成員都無法接受的事實,荊州必須奪回來。

    東征有機可乘

    在明面上,東吳大將呂蒙去世以後,已無名將可以抗蜀。劉備順江而下,是佔據優勢的。孫權在得知劉備將要東征的時候,也示弱請和,劉備忿其襲關羽,斷然拒絕。這在劉備看來,東吳不過如此,還沒打就服軟了。孫權見求和不成,就派陸議,李異,劉阿等將前去應敵。蜀將吳班,馮習初次接敵,還打敗了李異等人,得到了一些城池,這極大了增加了劉備的信心,也許他彼時還會認為,荊州都是小問題,這樣的東吳,早晚盡歸蜀漢。

    諸葛亮為什麼不勸阻

    諸葛亮曾經在《隆中對》中說過,“外結好孫權,內修理政,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熟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在奪回荊州方面,諸葛亮與劉備的想法是一致的。孫權先襲取的荊州,那麼在不能“結好孫權”的情況下,奪回荊州這個戰略要地,也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綜上所述,劉備東征的目的是為了奪回荊州,而不僅僅是為關羽報仇。諸葛亮不勸阻,一方面是因為劉備是君自己是臣,勸了徒增煩惱,非但改變不了什麼,還給人以君臣不和諧的印象,不利於東征;另一方面,基於東征有機可乘的判斷,給東吳一個深刻的教訓,讓他們不敢再窺探荊州,也符合自己出荊州北伐的的戰略需要。

  • 5 # 與生活交朋友

    關羽被害,丟失荊州,如日中天的漢中王劉備一下子又只剩下益州了。劉備需要繼續擴充地盤,搶曹操的,沒那個實力。之前的漢中之戰,還是趁曹操立足漢中未穩,最後搶得漢中,但贏的並不輕鬆,自己也損失慘重。

    這個時候只能挑軟柿子捏,對孫權下手。孫權搶了荊州,殺了關羽,此仇不共戴天。劉備剛在漢中打敗曹操,氣勢正盛,已經是有點飄了,覺得自己帶兵打仗是一流水平。而孫權這邊,赤壁之戰是與自己聯合才贏的。自從周瑜死後,連個合肥都打不下來,再也沒能力開疆擴土。這次打下的荊州也是靠忽悠偷襲關羽,顯示不出什麼軍事實力來。在劉備眼裡,孫權這邊是最好打的。本來聯合的好好的,我這邊玩命的打曹操,開疆擴土,你卻在背後與曹操勾結,奪我荊州,殺我大將,在這種背景下,作為一方霸主,我還不聞不問,派個使者去跟你談聯合抗曹,這肯定是不現實的。現在不收拾一下孫權,以後要是去把關中打下來了,孫權不得來搶益州?所以在劉備眼裡,必須得好好教訓一下孫權。

    而且夷陵之戰的結果是誰都沒有預料到的。劉備預料不到,諸葛亮也預料不到。甚至孫權,陸遜也不會預料的到。諸葛亮,趙雲反對伐吳的初衷並不是覺得打不贏孫權。而是他們認為最大的敵人是曹魏,放著曹魏不打,兩家彼此消耗實力,讓其坐山觀虎鬥,最後兩家都要被曹魏吃掉。戰爭過程中,前期劉備一直都是處於主動進攻狀態,陸遜只能堅守不出,慢慢陪你耗,僵持了大半年。後來天氣炎熱,劉備把水軍都搞上岸,在樹林裡紮營休息,才讓陸遜鑽了空子,火燒八百連營。如果是諸葛亮領兵,以他謹慎用兵的性格,在氣勢逐漸衰退,於己方越來越不利的情況下,如果找不到攻破陸遜的辦法,估計早就退兵了,不會像劉備那麼冒險。

  • 6 # 天晴愛睡覺

    劉備已經從愣頭青長成了老油條,再也不是那個言聽計從的小朋友了!

    公司做大了,脾氣也大了!強行勸諫,必有一死!

    劉備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就像個叛逆的孩子;他才不讓別人覺得他離不開諸葛亮呢,他要自己去幹一仗!

  • 7 # 隔壁胡漢三

    當是劉備已經稱帝,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更何況剛稱帝的劉備呢?君無戲言,自己已經稱帝,而關羽不幸被殺,與自己曾經共赴難的兄弟已經不在。再加上桃園結義時候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年同月死。

    可謂是劉備當時氣勢洶洶,憤懣不平。諸葛亮也很難勸住剛稱帝的劉備,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 更何況剛稱帝的劉備。其實我認為,諸葛亮也想殺殺劉備銳氣,讓剛稱帝了劉備知道他自己帶兵打仗幾斤幾兩,以後的路還是要靠諸葛亮來輔佐。

  • 8 # 舊史新說1314

    第一,劉備老了感覺活不了幾年了,自己急需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統一天下的夢想,蜀國當時的國力在三國裡,根本不具備統一天下的能力,但是劉備還是想試一試!(急功近利)

    第二,關羽在此時恰巧被東吳殺了,正好以報仇的名義,這樣出師有名,士兵國家鬥志也旺盛,是一個看似不錯的機會,丟了又捨不得!

    從現實角度來看,劉備不管是打東吳,還諸葛亮主張的北伐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 9 # 銘記恩澤方

    其實,當時劉備已經紅了眼,對孔明的勸阻根本聽不進去,為了當年桃園的承諾,皇叔已經孤注一執了,誰能勸阻得了?要知道,劉備此時已經稱帝了!

  • 10 # 歷史與文化縱橫

    諸葛亮與趙雲都勸阻了劉備不要興兵伐吳,劉備沒聽進去。

    以諸葛亮的才智是可以勸說成功的,他是作下表面文章。

    劉備伐吳前途未卜,最大受益者是諸葛亮,成功則東吳受損,蜀國地盤擴大,諸葛亮也隨之承當更多,權力更大,樂見其成。失敗則由諸葛亮收拾殘局,諸葛亮位置上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種結果為諸葛亮料中。

    之前,劉備對諸葛亮並不重用,大事不聽諸葛亮,例如出擊漢中,並沒有諸葛亮的事,進益州也是。

    劉備死後,諸葛亮放手施展才華,南定南中,收孟獲,北伐中原,大顯身手。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而這兩位主上都為弱主,才好扶持的。劉備卻是雄主一枚,諸葛亮放不開手腳。劉備用人,眼裡只有關張兄弟,還有些屑小之輩,都不怎麼成器,例如劉封孟達糜竺吳班等。劉備的器量淺,而不敢獨用外人,太拘泥於兄弟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打算母乳餵養的話,需要喂完初乳後才能餵奶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