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孔成長記
-
2 # 使用者寸草之心
孩子不是跟大人學壞的,是被家長慣壞的,有的家長根本對教育孩子不重視,認為小孩子不懂事,長大啦就行啦,說什麼樹大自直,可是真到孩子長大啦,壞毛病,壞習慣養成啦,後悔就晚啦,再想管也管不了啦!所以,寶爸寶媽一定從小就不要太溺愛孩子,一定要讓孩子聽你的話,而不是你讓他指揮,有的寶爸寶媽,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孩子讓幹啥就幹啥,天天讓孩子指揮得團團轉,那怎麼能行呢?
就像我家外孫,今年兩歲啦,一聽到外面街上有賣油條的,豆腐什麼的就得讓我去買,不買就哭鬧,買回來也不吃,有一天,竟然鬧著讓他媽買了三,四回,這怎麼能行呢,如果老昰這樣慣著他,那他的脾氣會越來越大,哭鬧得越來越凶,我得給他改過來。
第二天,賣豆腐的又來賣豆腐,他一聽到呦呵又拉著我去買,我不去,告訴他,家裡還有豆腐,不用買,他就哭鬧,哭鬧也不買,然後我就做飯去啦,不理他,他哭了一陣,就自己找玩具玩去啦,從那以後就改啦。
-
3 # 豫見小鋒
父母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不管好的言行還是壞的言行都會深深地印在孩子腦子裡,最終影響孩子的身心發育和成長。
有的父母特別喜歡玩手機,下班回家就一頭扎進手機裡,週末也不出門,平時很少運動,從來不陪孩子游戲。不愛運動不僅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會讓孩子跟著變“懶”。
許多研究都表明,兒童在運動中對神經系統的刺激,對大腦發育有著積極意義,運動能力不達標的孩子,學習也很難學好。
甚至有些家長會帶著孩子一起看韓劇、看網劇,這些影視作品中充滿了成人化的情節,對孩子的思維衝擊非常大,容易讓他們產生錯誤的認知。
建議:放下手機,多帶孩子出門看一看、走一走、跑一跑。熱愛運動不僅能強健身體,還可以調節心情、活躍思維。
“你爸爸真是,總記不住事情,整天忙什麼。”
“你奶奶做飯太難吃了,以後我們少去她那兒。”
總是用你xx開頭,把孩子身邊的人全都抱怨了一遍,導致孩子對身邊的人留下壞印象,他也漸漸變得愛抱怨、不尊重他人。
建議:抱怨無法解決問題,還會給孩子做出壞的表率,造成他們的負面情緒。
我們要用積極的眼光看待事情,公正的評價他人,而不是一味的責備和埋怨,多理解身邊的人,避免以自我為中心,相互體諒,家庭生活才能更加和諧。
過馬路時,左右看看沒有車,也沒有交警,就帶著孩子闖紅燈;在景區,明明掛著“禁止攀爬”的牌子,還讓孩子坐上去拍照;需要排隊等待時總喜歡插隊;在地鐵裡飲食等等。
這些行為會讓孩子誤認為,只要沒人監督,想做什麼都可以。
建議: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父母的一舉一動就是他們生活的行為準則,不遵守規則不僅影響公共秩序,還會威脅自身安全,我們務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一個講文明、講秩序的好榜樣。
有的家長吃穿用度十分節儉,捨不得買給自己買東西,對孩子卻十分大方,各種玩具、電子產品照給不誤,認為苦什麼都不能苦孩子,經常給孩子過多的零花錢。
或者為了鼓勵孩子考高分而給他們買昂貴的獎品,用獎品來刺激孩子進步,導致孩子喪失內在的學習動力。
這樣大手大腳,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質量,反而會讓他們養成亂花錢的壞毛病,加重家庭的負擔。
建議:父母要注意理性消費,不能過度的溺愛孩子,讓孩子明白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向他們傳達正確的理財觀念,例如,有計劃的支配自己的零花錢;把省下的錢儲蓄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五、不耐煩,總是大吼大叫的家長
家長們白天要工作,晚上回家還要忙著家務活,因此,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難免力不從心。
“你怎麼這麼讓人頭疼”、“太不省心了”、“你就不能安靜會兒”。
孩子對大人的情緒非常敏感,大吼大叫,或者無意間變現出的不耐煩,很容易傷害他們的心靈,會讓孩子產生愧疚感,覺得自己是一個負擔。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不愛和我溝通”或者“孩子好像和我不親近”。
建議:一定學會調整自己情緒,為孩子做好表率。如果每個人都把工作上的“情緒垃圾”帶回家,家庭遲早會成為沒有硝煙的戰場,多給孩子一點耐心,他們只是想得到你的關心和陪伴而已。
六、“說一套,做一套”的家長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抱有一種“我能,你不能”的心態,常常“說一套,做一套”,如自己熬夜看電視劇,卻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亂扔垃圾,卻告訴孩子要保護環境;自己在公交車上從來不讓座,卻教育孩子必須尊老愛幼、懂得謙讓。
把對孩子的教育和自己的日常行為完全分割,終有一天會被孩子揭破。
建議:想讓孩子培養良好的品行,就必須先注意自身的言行。父母的言傳身教可以從最基本的生活習慣和待人接物開始,例如作息規律、不講粗話、不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等。
-
4 # 銘喻愛家
如果可以用一個“壞”字來形容孩子,說明孩子的行為已經到了非常極端惡劣的一種地步了。
比如:
5月21日,上海某書店10歲男孩猥褻5歲女童的視訊引眾怒。
5月9日震驚全國的大連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童的案件。
兩年前,有一個姑娘在迪士尼樂園遊玩,被一個八歲男孩摸了屁股。
……
看到以上種種情況,真是讓人觸目驚心,不寒而慄。一個孩子,怎麼會成為這樣一個沒教養、心如蛇蠍、心狠手辣之人。
探究其背後原因,不禁讓人唏噓。
10歲男童猥褻5歲女童,女童的媽媽得知心痛至極,而10歲男童的家長卻反咬一口,不但不為自己孩子的行為感到羞恥和內疚,還指責5歲女孩是自願的。
而殺害女童的男孩家長至今都沒向女孩家長道歉。
摸了姑娘屁股的8歲男孩媽媽,不但沒有為孩子的行為向姑娘道歉,反而對姑娘橫加指責,破口大罵,以至於動手打姑娘。
從上面的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每一個有恃無恐的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包庇袒護的家長。
特別是殺人,殺人,有顯性殺人,還有隱性殺人,最惡劣的少年殺人犯,提前結束別人的性命,是顯性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而殺人犯的父母,或者是負有教育責任的監護人或其他因素,同樣是殺人犯,因為這些人提前結束了孩子的慧命,但屬於隱形殺人,不需要承擔責任。
事實上,人有兩命,有生命,還有慧命,教育不當,慧命全失,徒有生命,與死無異。
什麼樣的家庭,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成的,家長的問題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作為父母,只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品德、眼界、胸懷、智慧、格局以及愛的能力等等,就一定會養育出一個Sunny善良的孩子。
-
5 # 明思友教
“孩子是跟大人學壞的嗎?”這個問題需要辯證的看,大人壞的行為對孩子絕對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是孩子學壞的原因並非完全來自大人。
“上樑不正下樑歪”。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錯誤的行為對孩子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甚至會陪伴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剛剛開始有自我意識的時候,父母是他們認知這個世界的第一參照物。他們沒有是非對錯的觀念,他們沒有健全的三觀,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他們可以借鑑的唯一經驗。
都說“三歲看到老”,大家可以觀察自己身邊的鄰居或者朋友:性子急的人,孩子也大多不冷靜;說話不著四六的人,孩子也大多不老實;抽菸喝酒的人,孩子長大了也大多抽菸喝酒;說話帶髒字的人,孩子也大多說話也不乾淨。
學校教育的是專業知識,是孩子以後謀生的技能;家庭教育的是三觀品格,是孩子以後的為人之道。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存在,誰都沒辦法替代誰。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了錯之後只會責怪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卻沒有從自身找原因。“言傳不如身教”,對孩子的教育說一千道一萬還不如做一遍。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想讓孩子成龍成鳳,自身也需要樹立榜樣,打鐵還需自身硬。
-
6 # 育兒知識分享導師
孩子天生學東西快,好的行為、習慣不見效,壞的一下就學會了。大人在孩子身上總是有操不完的心。
父母不良行為
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的一些行為都會在孩子身上畫上不同顏色。就像父母吃飯看電視或不在棹上孩子會跟著學。父母應在吃飯前將電視關了,不離開棹面吃以身作則。小孩子並不是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純潔無瑕,他們其實是天使和惡魔的結合體,身上不但有著最純粹的善良與天真,更有著天然不矯飾的惡,他們會像只小野獸一樣自私,殘忍,貪婪,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所以說,並不是什麼孩子“學壞”了,而是孩子本性就有“壞”的一面,只不過年齡增長,讓他們有更多的能力和智慧去“壞”而已。
為什麼小孩子這麼壞?
根據皮亞傑的兒童發展理論,一個人從孩童開始到道德觀真正定型,一定需要經歷幾個階段,不可能跨越式發展:
第一個階段是“前道德階段”:3歲之前的孩子是沒有什麼道德觀的,他們只是依照本能做事,完全沒有“好”與“不好”的概念。
第二個階段是“制約性道德階段”:大概發生在孩子3-7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孩子,心中的道德就是長輩和權威對他們的命令,他們在想這件事要不要做的時候,只有一個考量標準,那就是父母或者老師會怎麼說,做錯了會不會有懲罰。如果孩子發現父母或者老師不在場,或者沒有能力阻止他,他幹壞事就會毫無壓力。
第三個階段是“合作型道德觀階段”:大概存在於孩子8-11歲。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開始發現,我要是表現得nice一些,當一個好人,是會在和他人的互動中獲利的,我的友好和善意,也會換來別人的友好和善意,所以他們開始學會推己及人,儘量不去做別人討厭的事情,維持和周圍親友的良好關係。
這個時期,他們心中的道德標準是:會不會對和他人的關係產生影響?如果孩子和某個人關係嚴重不對等,不能互利,孩子也會容易不顧道德。
在那之前,他只是依照社會或者權威的要求,儘量在裝出一副“好孩子”的樣子而已,因為理解有問題,或者對自己控制能力有限,一不注意就會露出狐狸尾巴。
如果你能忽略掉狐狸尾巴,讓他們繼續裝下去,他們最後裝著裝著,外在的約束就漸漸內化成了內心的規則,裝成真的了。
如果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道德觀之前,長輩和權威就對孩子妄下道德判斷,給孩子貼上“壞”的標籤,當孩子就沒必要辛苦去裝了,直接認同自己成為“壞”的人更簡單容易,因為這正好符合權威對他的評價。這種對自己“壞”的認同是很可怕的。
請務必的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個好孩,
哪怕他會調皮搗蛋,撒潑耍賴,惡行惡相……
請都相信那是暫時的。
做好父母該做的,然後等待時光靜靜流淌。
-
7 # 嘻嘻的皇額娘
一、孩子最愛模仿大人的哪些行為?
1、家長說話的語氣
我這個人天生就是暴脾氣,說不了三句話就開始大吼大叫,而我兒子就跟我有一模一樣的毛病。起初我以為是基因在作祟,通過這次事件我才明白,這完全是兒子在模仿我說話的語氣,久而久之他就也就養成了這種習慣,變成了跟我一樣的暴脾氣。
2、家長平時的習慣
我這個人略微有一些潔癖,比如說有人用了我的水杯喝水,那麼我一定要第一時間清洗乾淨,不然就不會用,長時間跟我相處的兒子也模仿了我的這個習慣。記得有一次幼兒園裡的小朋友用了一下他的水杯,兒子就強烈要求老師幫忙清洗一遍。當時還覺得他比較小氣,現在想來也是因為模仿我的原因。
3、家長的日常行為
除了上面這些,家長日常的一些行為也是孩子熱衷模仿的。比如有的孩子喜歡模仿媽媽化妝,還有的孩子喜歡模仿爸爸穿西裝,還有一部分孩子喜歡模仿成人間親密的動作(比如我兒子),甚至連你平時做家務的樣子,他都會認真模仿。
4、家長的品格
2歲之後模仿能力進入爆發階段,甚至連家長的品格也會進行模仿。比如有些家長待人處事比較尖酸刻薄,由於對家長的模仿,孩子多半也會形成尖酸刻薄的待人風格;如果家長為人比較寬容溫和的話,那麼孩子將來的品格也多半差不了。
-
8 # 高原娃娃Sun小小
拋開性善論或性惡論,我覺得寂靜法師說過的一句話,我其實是贊同的。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家庭是影印機。”我們從這裡不難看出,一個好的家庭,必然有一對好的父母,然後就會有一個好的孩子。這個“好”不是指你有多少銀兩,不是指你有多高的文化水平,而是你有多好的人品和三觀。很多的家長,都會將孩子學壞、歸咎於帶孩子的保姆,或是隔代的父母,甚至還能賴給鄰居,最後歸於身邊的朋友。我只是想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麼樣的人,你身邊的人就會是如何。當你把所有的這些歸於外界時候,反思自己為什麼會結交這樣的親朋好友,因為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因此,孩子學壞,很多時候是跟著父母學壞的,所以成為父母,要時刻謹慎一言一行,如您想要有一個好孩子![愛慕][愛慕]
-
9 # 嘿呦喂哦
轉自網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起著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會愛孩子,但不一定就會教育孩子,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一舉一動將直接反映在孩子的身上。當孩子學壞時,不要責怪孩子,父母先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生活環境;父母是孩子不能選擇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開端。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10 # 小樹老師說教育
我們常說,如何對待你的孩子,決定了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一個嬰兒看著媽媽笑,媽媽也對著孩子笑。
漸漸地,媽媽開始面無表情;孩子開始變得有些慌張,開始做各種動作吸引媽媽的注意力。
但是媽媽始終沒有反應,一直面無表情的看著孩子。 孩子變得越來越恐慌,最終過於恐懼,嚎啕大哭。
若一個媽媽想讓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嬰幼兒時,多和他互動,看著他,並帶著喜悅,這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可想而知,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回覆列表
不少父母都有打罵孩子的習慣,而且在打完孩子之後還要為自己找一些理由:比如,孩子不聽話;孩子太淘氣;孩子不好好學習;孩子太懶;孩子愛說謊……有的父母還不錯,打完孩子之後也做一點自我批評:比如,脾氣不好;讓孩子氣得沒了辦法;完全是為了孩子好;哪有時間跟他講道理……也有的父母對打孩子始終持一種贊同和支援的態度,而且還有點理論: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才是害;棍棒下面出孝子;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屬核桃的,非砸著吃不可……
我絲毫沒有排除父母對孩子的刻骨銘心的愛,我也不否定父母對孩子的高度責任心,我更不能說父母都不懂教育孩子。但是,我應當說,打罵孩子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不應該的,或者說都是沒有理由的。
我們先不說打罵孩子符合不符合教育學、行為學和有關法律的要求,我們只說打罵孩子在孩子的心靈上造成的巨大創傷,就可以發現打罵孩子的父母的確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
有一天,我從一所小學門口經過,看到一位母親領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去上學。當走到學校門口的時候,這個小女孩說什麼也不進學校的大門,母親無論怎麼說都無濟於事。大概母親急於上班,或急於做生意,她看了看手錶,一下子提高了嗓門:“你去不去,再不去我非打你不可!”小女孩還是不動身。母親急了,彎腰從地上揀起一根一次性筷子,態度十分嚴厲地威脅道:“你說,到底去不去!”說著,把筷子高高地舉了起來。就在這一剎那,我看到了孩子內心深處的傷痛像泉水一樣湧流出來。她雙臂緊抱,縮成一團,渾身發抖,彎著腰,併發出了撕心裂肺地尖叫聲。母親在一旁繼續咆哮著。大約持續了三分鐘,小女孩像發了瘋似的跑進了學校。
看到這驚心的一幕,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雖然母親舉起的筷子並沒有落在孩子身上,沒有給孩子造成任何肉體上的傷害,而且只是一根一次性筷子,即使落在了孩子身上,也不至於損傷孩子半根毫毛。那麼,為什麼孩子會渾身發抖,併發出撕心裂肺的尖叫呢?通過孩子那一瞬間的表現,我敢肯定地說,這個小女孩心理上的傷害是很深很深的。我猜測,這個小女孩可能經常受到父母的這種威脅和恐嚇,甚至經常遭到父母的打罵,以致使她在這種恐嚇來臨的時候不由自主地瑟瑟發抖,聲音淒厲。我們可以想見,這個小女孩的心理是多麼脆弱,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她能承受得了什麼壓力?
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教育孩子時千萬不要採取懲罰手段,因為它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給孩子帶來巨大的精神傷害。這種傷害如果太深,很長時間很難癒合,有些甚至是終生都無法治癒的。
父母可能不這樣認為,因為他發現自己的孩子就吃這一套。是的,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孩子犯了錯誤,痛打一頓,孩子認錯,父母高興,既教育了孩子,也證明了自己方法有效。但是,在孩子心理上留下的創傷父母是絕對看不到的。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有時一個人躲在一個角落裡哭,有時一個人把自己埋在被子裡哭,有時一個人在廁所裡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