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我有親身經歷。說實在的,我由願意參加同學聚會,慢慢地又轉變為不太願意。至於原因嗎,聽我細細道來。
我是1976年高中畢業,1994年,也就是在我們畢業18年後,我們班熱心腸的學生髮起舉行學生聚會。接到通知後,我如約欣然前往,當時,我剛轉入縣某銀行從事文職工作不久,我還為聚會寫了會標。記得當時參加的同學每人要出資50元,我自願出資100元,當時赴會的有20幾人,算是全班應到人數的三分之一。聚會當日,聚了餐,K了歌,有意思的是還邀請到了倆位任教老師。
同學聚會本是相互交流學習的好機會。可那之後,不斷傳出一些不愉快的言論,說啥:管錢的同學對集資有侵吞行為;說XXX太愛出風頭;還有等等一大堆的問題。更讓我心寒的是,其中班上有兩位同學因生意上分賬的事,競然弄得反目成仇。
靜下心來,回憶當時的聚會場景 ,18年之後,同學之間的變化真是太大了。從外貌上看,由於工作性質不同,有的同學看上去,容顏憔悴的比實際年齡要大許多。當然,更為讓人感到有距離的是,過去那些單純的一群人,現在變得陌生了。從言談舉止上表現的尤其突出。
像這樣一群認識有別、見解各異、觀念不同的人聚會在一起,實在沒有多大意義。
當然如在認知層面上有共同點的,小範圍聚會,我認為也是可以倡行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親身經歷。說實在的,我由願意參加同學聚會,慢慢地又轉變為不太願意。至於原因嗎,聽我細細道來。
我是1976年高中畢業,1994年,也就是在我們畢業18年後,我們班熱心腸的學生髮起舉行學生聚會。接到通知後,我如約欣然前往,當時,我剛轉入縣某銀行從事文職工作不久,我還為聚會寫了會標。記得當時參加的同學每人要出資50元,我自願出資100元,當時赴會的有20幾人,算是全班應到人數的三分之一。聚會當日,聚了餐,K了歌,有意思的是還邀請到了倆位任教老師。
同學聚會本是相互交流學習的好機會。可那之後,不斷傳出一些不愉快的言論,說啥:管錢的同學對集資有侵吞行為;說XXX太愛出風頭;還有等等一大堆的問題。更讓我心寒的是,其中班上有兩位同學因生意上分賬的事,競然弄得反目成仇。
靜下心來,回憶當時的聚會場景 ,18年之後,同學之間的變化真是太大了。從外貌上看,由於工作性質不同,有的同學看上去,容顏憔悴的比實際年齡要大許多。當然,更為讓人感到有距離的是,過去那些單純的一群人,現在變得陌生了。從言談舉止上表現的尤其突出。
像這樣一群認識有別、見解各異、觀念不同的人聚會在一起,實在沒有多大意義。
當然如在認知層面上有共同點的,小範圍聚會,我認為也是可以倡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