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教學前沿

    據說,蘇東坡有一次在江南的田埂上走。為什麼一定要是江南呢?除了聽起來浪漫,也是故事發生的充分條件。田埂嘛,比較窄,狹路相逢勇者勝那種,而這次蘇東坡比較倒黴,剛走到一半,碰上一個“勇敢”的農婦迎面走來。

    按理來說,蘇軾蘇東坡大人是文化人,屬於“士”的階層,而這個婦人,就一普通老百姓,應該給大人物讓路。正常情況下,我覺得這位農婦也願意這麼做,但好巧不巧,這個農婦,現在肩上挑了一擔泥……不用我說,你們也知道很重。

    東坡先生想讓她讓路,這合理;農婦卻不願意讓路,這合情。於是,兩人就口頭上爭了兩句。農婦就說了,對面的讀書人你聽好,我出個對子給你,你對上來我就讓。這話正中蘇東坡的下懷啊,擺好姿勢就準備給她十萬倍的暴擊。然後這個農婦就開口了:一擔重泥擋子路!

    這個對子蠻巧妙的。第一,它還原了當時的情景,就是有人挑著一擔泥,擋了“子”,也就是你蘇東坡的路;第二,這裡面嵌了兩個人,一個是仲尼,也就是孔夫子,一個是子路,名列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仲尼兩字還是諧音;第三,仲尼是子路的師父,這也是一個點。

    蘇東坡大驚,哇噻,一時對不上來啊!怎麼辦?只好東張西望唄。然後,他就看見了兩邊田埂上的人。這些人,把泥卸到目的地後正往回走,看見自己的女鄉鄰和一個讀書人對峙,兩人的衣著、身份迥異,便指指點點,竊笑不已。蘇東坡見此若有所悟,下聯有了:兩行伕子笑顏回。

    同上聯對比一下。第一,下聯說的也是此時場景。對聯嘛,上聯與下聯一定要有聯動,最好是內容相關,上下銜接。這一點很切題;第二,裡面也嵌了兩個人,文聖孔夫子和孔門首徒顏回,而伕子兩字也是諧音;第三,人物關係也是師徒。

    故事的最後,蘇東坡雖然對出下聯,但他覺得對方不能等閒視之,還是主動退後把路讓開,算是一個完美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一個弟弟要去別的學校打架我該怎麼勸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