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福影音

    (桓)溫嘗問君(孟嘉):……“聽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漸近自然。”(陶淵明《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本身是個音樂欣賞的話題,孟嘉卻用了老莊玄學的話頭「自然」。名士們的清談由此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自佛教東傳以來,為了能夠更好融入本土文化,僧人們開始用道家文字註釋佛法,《老子》和《莊子》就是經常被引徵的典籍,比如後來南北朝時期成玄英的《莊子疏》,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案例。到了李唐建國,老子因為據說姓李,也開始沾光,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開元二十三年,《史記》中老子的傳記奉敕升為列傳首,與伯夷合傳。再一次地,由於政治的介入,道家的地位被抬高。

    隨著儒釋道合流,《老子》中的思想已經全方位融入到華人的文化、藝術、政治與世俗生活當中。國畫中的「留白」、音樂欣賞的「漸進自然」、處世規則的「不為天下先」,民間信仰的太上老君等等,都可以從《道德經》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老子身上找到原型。

  • 2 # 眸子8552

    此句出於李周彈箏歌<淮南韋太尉席上贈>,作者唐代詩人吳融。

    意為:用絲絃彈撥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好聽。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唱出的歌曲動人。因為人能將情感、自然流暢的表答出來。

    我贊同這種觀點,絲竹是外在物質,是無生命的,要靠人賦與它生命。而竹木樂器雖音色很美,也屬外在物質,也需要人用嘴來吹。

    人的舌、齒、氣是表答情感的工貝,所以,任何絲絃、竹木,都不如人用最自然的、原始的自己的歌喉唱出來的,真實、好聽。

    所以:"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歲小孩思念媽媽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