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王一寶的小宇宙

    實際上,“開學綜合徵”可不是心理學上診斷名詞,它只是代表了臨近開學時學生們的一種不適應狀態。

    2、對年紀比較低的學生來說,這種不適應可能表現為‘分離焦慮’。年紀小的孩子獨立生活能力較差,開學後可能會感到孤獨和不安全,這種感受引發了焦慮。這種焦慮可能還會有一些身體表現,常見的失眠、肚子疼、沒食慾、小便失禁。

    3、正確認識‘軀體化’。當人處於緊張焦慮環境中時,無論自己有沒有體驗到這種焦慮,身體都會做出一定的反應來逃避這種焦慮,可能表現為頭疼、失眠、肚子疼等,因為這樣就可以暫時避免自己不想做的事,這就叫‘軀體化’。

    4、家長要時常關心。細心觀察便會發現,那些容易得“開學恐懼症”的孩子性格都有相似點:依賴性比較強,有點懦弱,有點不成熟。對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該多一份關心和鼓勵。

  • 2 # 匠心NLP我是根源

    不想上學這個問題。

    人們為什麼不喜歡工作呢。【或者有極個別的因為養家或者責任在努力,真心的有幾人!】因為心累,人類取苦求樂是人類的本性!

    不想上學,學校有管理,人希望被管理嗎?

    學習學習東西,要背書,背不出來就會丟人,收到懲罰!你選擇活在這種心態裡面嗎?

    學習就以為者寫字✍,寫字多了手酸,你自己體會,一切的問題都在答案裡!

    假如學習好,又能收到老師和爸媽的肯定,心態也會更激勵,不會在負面狀態裡。

    轉化一下孩子的心態,更要轉化自己的態度!

  • 3 # 測試達人秀

    一般這種問題的背後不是說你不喜歡學校,具體點說是不喜歡學校裡面的某人,某事或是某物。在那些人,事,物上你可能有自己的擔心或是害怕或是不習慣之類的情緒。這些情緒是源自於你對他們“不好”的看法,這些看是源自於你之前的成長經歷,或是說你的生活經歷。擁有這個的情緒與看法是正常的。只不過如果它影響到你的學習或是人際關係,那麼就要學會去處理它。因為“不去”不喜歡的學校,那只是你暫時逃避問題的一個方法,以後它可能還會出來。你可能還會面臨某種類似的選擇,這些選擇就會一直困擾著你

  • 4 # 學生學僧學升

    同學你好,世界不會因為你的懼怕而對你有一絲的憐憫。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對問題,直面恐懼。你可以試著和別人交流,在你眼裡其他人對你的不理睬,可能是你看起來很沉默讓人覺得你不想和人交流。試著去和人交流,對外釋放出友好的訊號,小夥伴們自然就把你“認領”回家啦!每個人的身邊肯定壞人都不少,但是肯定有好人,你就等著熱心開朗的小夥伴“認領”你就好啦!至於你說的有的女生背後說人壞話之類的,這肯定是不好的,但是這是現實很多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遇到這種情況只要面帶微笑,不傳播壞話就好了。

    希望你走出陰霾,迎來人生的曙光。

  • 5 # 專業健康管理師培訓

    你是屬於心裡什麼都懂,就是不願社交,不願去改變自己。但是心裡對自己的行為還是不接納,不認可。

    不過還好,每個人都有一個類似的過程,只是暫時的。如果內心想安靜呢?不妨多看看書,學習專業課和技能。學校本來就是來學習的,也不全是社交。但是如果自己想跟她們多交往呢?也可以嘗試去跟她們開開玩笑,多微笑不是壞事哦。最主要的是隻去看到別人的優點,每個人都有好的方面和自己不喜歡的方面,那就只去發掘別人優勢的地方,這樣,就很容易跟別人相處了哦。

  • 6 # 海嗨嘿

    其實當初他老師給你們建議我就認為很好,孩子計然學習不好不如讓他學門能為生的技術,可你們要強行送去讀高中,而高中的畢證又不象小學那樣,學生成績不好的要想拿到畢業證是有相當難度的。現今我認為最好順從他的意願,在打工的過程中只要他好學,他同樣會學到技術的,這樣他心情也會很愉快的,並起還能為你們感少很多負擔。

    其實在我們當地就出現過一孩子學習不用心導至成績不好,初中沒畢業就出去打工,但他覺得打工很累,打一年工後從回學校,他這次回到學校後就一門心思發奮學習,最終他順的從大學畢業。

  • 7 # 永珍更新654

    首先,我會和孩子談心,想知道孩子的想法是什麼,他的想法很重要,如果他想讀職業高中,我會和他分析,職業高中和普高的優勢和缺點是什麼。然後再看孩子最終的想法是什麼,孩子大了,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

    然後在聽聽丈夫的意見,把孩子的想法告訴丈夫,如果他們的想法不一致,那麼我的想法會更偏於孩子方,如果孩子不喜歡讀普通高中,在打壓強迫去讀,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也許他表面會接受,但他的內心已經和你們產生距離,對孩子的身心成長很不利。

    我會尊重孩子的建議,如果丈夫不同意,我會耐心的說服他。人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才會堅持下去。

  • 8 # 教師育兒

    學習上的彎道也有很多孩子難免會打退堂鼓。

    我們先來算一筆賬,假如一個人可以活到80歲,那麼幼兒園上3年,小學6年,初高中6年,再加上最後的大學4年。在正常情況下,人的一生會上19年學,也就是說一個人一生會有四分之一的時間耗費在學習上。

    在孩子還沒有放棄的最後一刻,請一定要拉他們一把。

    成人的世界裡只有工作,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學習;成人有工作不順心的時候,孩子也有厭煩學習的時候;成人口中的不想工作相當於孩子嘴裡的不想學習,但是成人不想工作可以有退路可走,而孩子不想學習卻是無路可走。

    思想的錯誤永遠比行動錯誤更可怕,所以在孩子的思想路過彎道拐彎時一定要記得幫助他們及時剎車。

  • 9 # 周保軍

    這是個重要問題,應該引起家長、老師,甚至教育部門、社會的關注。

    做為家長,首先要做的是,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不願意上學了,只有真正知道了原因,才能有效的進行糾正。要和他的老師、同學深入瞭解,務求查明原因。然後,採取相對應的辦法。首先,消除不想上學的原因;其次,給孩子上學找出其優勢,優點;第三讓孩子嚐到上學的好處(甜頭);第四讓孩子體會到自己通過上學的成長。

  • 10 # 手機使用者63588843459

    孩子不想上學,是多種,家有錢,從小認孩子花錢,條件好,。二有的孩子家裡窮(農村丿。沒有當官的親戚,三對孩子許過願。所以孩子不想上啦,不過現在的老師,為啦自己評先進,只捉個別學生的成積,差的,發信息去補課,為啦多弄點錢,給讓補課的學生不要講出去,厲害。

  • 11 # 雪國故事會

    謝謝邀請。首先我們要承認,讀書是一件苦差事,但同時又要知道,讀書是人生自我發展的最佳途徑,也是一個人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的有效手段。若干年前,人們想讀書沒條件,有機會讀書的人極其刻苦,反觀今天,條件好了卻不喜歡讀書,讓家長無法理解。針對題主的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不上學讀書?無非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學習成績差,對學習失去信心。這樣的孩子相當多。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換個方式關心孩子學習成績,稍有進步便進行表揚,如果成績不理想要與孩子一起找原因,幫助他們,鼓勵他們,而不是一味苛責,讓孩子無所適從。

    二是教師沒有好的教學方法。好的教學方法能給教學增添色彩,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根據我的瞭解,相當多的教師缺少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樣學生也會遊離於教學之外。

    三是孩子的興趣沒有在讀書上。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對學習失去興趣是最麻煩的事。那麼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呢?一定是在電腦上,在網路上,在手機上。家長要了解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如果他們因沉迷遊戲而厭倦讀書,那就要對症下藥。具體有以下方法:

    第一、與老師溝通,讓老師對孩子玩遊戲提出批評教育,並加以引導。畢竟老師在孩子眼中是有權威的,老師的話大多數孩子都會相信。

    第二、家長做出榜樣,讓孩子遠離手機遠離遊戲,家長要首先遠離這些東西,切不可一邊要求孩子遠離手機,一邊自己沉迷其中。據我瞭解,這樣的家長大有人在。

    第三、與孩子約法三章。現代社會資訊科技高度發達,完全把孩子與手機等電子產品隔離也不現實,更不應該。而是約法三章,約好玩的時間、玩的內容、玩的地點,不能讓孩子到網咖等地。完全杜絕並不現實,越是神秘的東西孩子越有興趣,讓他們面對電子產品習以為常時才好控制。

    第四、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提出條件,給孩子定下學習目標,否則不能玩遊戲。

    第五、用活動轉移孩子興奮點。六年級的孩子學習壓力還不是很大,時間相對充足,要帶孩子參與戶外活動,將興奮點從電子產品上轉移開。

    第六、看勵志電影,用優秀事蹟激勵他們。

  • 12 # 六和麥田

    如果小孩子不想上學了,那我們就從問題的根源上開始思考、解決吧!

    第一種,是因為學校有同學欺負,倒致不願意上學,那麼對策就是幫助孩子解決同學欺負問題;

    第二種,是因為被老師的批評,那就可以從老師的角度來解決,改善師生之間的緊張關係,透過交談,透過其他表揚、獎勵等方面的方式方法,改變孩子對老師的偏見;

    第三種,是因為學習成績差、壓力大,那就可以從學業輔導、學習自信心輔導,提升孩子的學業成就感,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來帶動他對學校的喜愛。

    其實,一個孩子的不願意到學校,大多數就是學校沒有孩子所依戀的人、事、物。

    那對策就是在學校裡給他尋找到自己所喜歡的人事物,例如透過同伴玩耍來提升孩子對學校的依戀,那麼孩子也會願意回到學校,才不會感覺到孤單。

    第四種,是因為孩子自身的心智發育等方面的問題,也許我們放慢速度,他才會容易接納,也許我們放低要求,他才會容易融合。先把孩子的心安頓好,才能把他的身體安頓好。

    我想,只要孩子的內心不夠堅硬,是完全可以被我們軟化的。

  • 13 # 熊玲心理團隊

    孩子不想上學,挑戰到你的最怕。

    1,一段對話

    我在微博發表了文章“再談兩難”,其中一小段是:曾奇峰就父母的疑問時說,假如他們問:孩子不上學,我們是接受還是不允許?回答:作為父母,如果你們能從裡到外、從想法到行動都反感現有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你們的孩子就自然去學校了--你們代替了他們反感,他們就不必反感了。反問:那孩子得到支援,就更理直氣壯地不去上學呢?回答:這是一個技術性的說法,講的是千百迴轉的事的那最後的一件事,其中還有許多工作可做呵。

    然後,有位名叫“花花草草愛我”,想必是一位母親給了留言:我的孩子現在初一就說什麼也不去上學了,而且還變的叛逆了,我現在特別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現在天天看這方面的資料,今天看到了老師寫的這段話,第一段讀了好幾遍,還是沒有太明白,您能再給解釋一下嗎,謝謝老師了!(注:她指的就是那一小段)

    我回復:這段話的確難懂,有點繞。我儘量通俗點解釋:第一,曾奇峰(國內著名心理學家)認為,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學,是因他在孤立無援下對周圍世界“強制性學習”的反感與反抗,如果父母允許他的感受,並接受他的不想上學,孩子會感覺到被重要人物的認同和接納,這會削弱他的逆反、和孤注一擲,可能孩子反而不跟周圍世界對著幹了。 第二,所謂“技術性的說法,講的是千百迴轉的事的那最後一件事…”,是說本質上,任何問題的解決,最終是依賴於對問題誠摯的承認、接受、化解。就孩子不上學的問題,最佳策略是以退為進。當然做到這,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的。因“不想上學”背後是有諸多其他問題的。

    “花花草草愛我”: 我還是先要跟孩子有一樣的想法,贊同他不上學,透過這樣慢慢磨去他強烈的叛逆,然後再一步一步的開導孩子,讓孩子知道上學的重要性,我的想法對嗎?熊老師能在我這麼苦惱的時候親自回覆,真是萬分感謝!

    我回復:認同你的想法。(可能,“花花草草愛我”有了領悟,暫時不那麼焦慮孩子的不上學;也可能她真能做到先接受孩子的不上學。)

    2,當孩子挑戰你的最怕,你能承受或接受多少?

    若問父母最怕孩子的什麼?或許,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是他們的最怕。因為中國父母的特長,就是擔心、操心孩子。從某種角度,這透射了中國父母尤其是母親,匱乏自我,唯以親密關係中他者的成功,能感覺自我的價值存在。

    孩子的不上學,沒有幾個父母能淡定、能接受。我們在心理諮詢中也發現,構成父母最大不安的,莫過於“...孩子的問題已發展到完全不上學了”,從他們的表達和神情裡,你能感受到那滿腹的驚慌與憤懣,有些恨不得即刻捆綁、押著孩子去上學。

    不難理解,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文化影響,對具有高分情結、習慣轉嫁自我期望的父母而言,孩子不願上學,無異將父母的心置於“斷送前途”的絕望。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無窮的擔憂之中,當屬不上學,觸碰了家長的最痛。

    回到事實,無論何種原因,孩子他就是不願上學,父母你,將以何種心態和方式應對?總體上,不應軟硬兼施的催促孩子上學,因這是孩子目前的最痛(敏感點);倒是需父母冷靜之下處理自己的著急上火,即先思考,不作為。

    此時,引發父母思考的重點有二:1)孩子不上學,除了他因-反感學習和教學體制的壓力以外,是否跟你們隱性的壓力有關?如,你們只關心他的學習,只有他表現乖你才高興?或予賞罰只跟他的成績有關?或母親總是一個嘮叨者、犧牲者等等。2)從應對的策略講,你能接受孩子不上學嗎?即,你能代替孩子反感上學嗎?

    這裡多談點 2)。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反感上學孩子的母親,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代替孩子的反感,接受孩子的不上學?實話,這是一個很悖論的問題。曾奇峰迴答父母的觀點,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精闢,但就中國父母來說,大多是根本不能理解,即便理解,也根本做不到接受,諸如不上學等叛逆行為。舉個例,如今也有很多父母已清醒、明白:沒必要也很不情願給孩子報什麼課外集訓班、買學區房之類,但因各種“沒辦法”而硬要做,許多方面都是做著自己反感的事情。為什麼?心裡有怕唄,害怕抗拒“強權”,脫離“起跑線”後的不確定、不堪的後果。

    當孩子挑戰到你的最怕,興許是孩子使你看見他最柔軟的時候。別以為,孩子逃學、打網遊等,是他什麼都不怕的悖逆,相反,可能是他積怨已久的負情緒(願望受傷,再恐懼受傷的心理)沒得任何理解、消化的總爆發。爆發本身,暴露了人的脆弱之極。不同於父母的,是孩子敢於抵抗,不做憋屈自己反感的事情。但代價卻是,不被喜歡、不被認同。

    中國母親還有一特長,就是為孩子代勞(即代替),這是又一妨礙母親能看見孩子的屏障。更糟的是,父母的代替,絕對意義上是代替吃苦的範疇,如不讓你跌倒,不讓你進廚房;代你背書包,恨不得代你生病,代你做所有...但絕不代替你,跟我立場背離的做法,如不聽話、不做作業、不找物件、不成家立業等等...這也沒啥不對。只是,父母一貫太講究對錯,以致見不得孩子的不好,更理解不了孩子的很多“不對”也是對的。因為他不想被你複製,但由於他還小,缺乏實力與智慧,只好用衝動的逆反,跟人作對。

    須知,孩子很明白上學的重要性,但若他用不上學觸碰你的最怕,那實則在表達孤獨無助時的憤怒,像是甘冒風險之舉,以引起你對他內心世界的關注。

    基於上述,我們有理由說:直面孩子的不想上學,你唯能做的功課,不是勸誘他上學,而是先允許、接受他不上學。

    要排除那種內心急恨、表面無可奈何的假接受。這沒效果的,原因一,是孩子的天然感受力能嗅到父母態度的真偽、情感的真切與否;第二,你若假他亦假。孩子會慣用逆反來抗衡他不被理解的情感,在應對壓力時,他會潛意識的依賴叛逆成功的快意。家庭中,如果存在逆反的強迫性重複,那是在說明,孩子想對抗虛假關係,或想打破控制性關係一直不成功。

    曾奇峰老師的“作為父母,如果你們能從裡到外、從想法到行動都反感現有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你們的孩子就自然去學校了--你們代替了他們反感,他們就不必反感了...”之論,用象徵來理解,猶如一種“深入敵後”的思想,欲征服對手,先要知根知底。當然,你不用征服孩子,要信服於孩子。即化解孩子的反感情緒,你先要用心深入他的體驗——那反感後面的傷心、失落、想法等等,然後孩子從你的情感反應中,能真正感覺到,原來你們是理解我、愛我的啊...轉變才會發生。

    孩子已不想上學,父母好的作為,是不作為。這類似於冷處理,但一定是不帶敵意的冷處理,實際是給了孩子感覺上的認同,給了孩子的自我思考、自我抉擇的空間。相信,人性是有深度認可、連線的需求,當你在不被任何人接納,或走投無路時,反有破壞力豁出去的勇氣;當你見身邊人比自己更悲憤時,你會頓然平靜。這也吻合了那句名言的道理:當幸福被分享時,幸福翻了倍,當痛苦被分擔時,痛減弱了半。其實,生活中處理很多衝突性問題,都是這個理。

  • 14 # 正弦說事

    孩子突然說不想去上學了?不知道說的這個孩子多大?

    如果是小學生,孩子肯定是在學校受了什麼委屈,如果孩子給你說心裡真實想法的時候,建議家長儘量停下手裡正做的事,耐心的和孩子溝通,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千萬不要幾句吼過去,這樣孩子以後有什麼事,就不會主動和你溝通了,你要讓孩子知道,不管在學校受了什麼委屈,家永遠是他最有安全感的地方。

    如果是初中生,這時候正是孩子的青春期,孩子情緒有些波動,都是正常的,家長這時候要開始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了,很多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些許大人的想法,雖然還不太成熟,但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並加以引導。

    孩子高中以後,我們要慢慢學著當他們是成年人了,這時候不管什麼事,家長和孩子雙方是可以坦誠公佈的就事論事了,如果孩子這時候說他不想上學了,一定有他經過深思熟慮的想法,雙方可以一起商討,並做出合理決定。

    總之不管在哪個階段,家長們一定不要用長輩的身份進行強壓,這樣孩子不光是因為讀書的問題,各方面的事情他們都樂意和家裡人溝通的,一家人保持良好的溝通,比什麼都重要!

  • 15 #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孩子不想讀書是一個結果,找到孩子可能不愛讀書的原因然後幫助他。通常情況有幾個方面家長可以參考:

    成績不好:因為成績不好所以不想讀書,因為不想讀書所以成績更不好,這樣的惡性迴圈是最直接而且看得到的,不想讀書導致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成績不好。通常家長都會從補課補缺不漏開始。這個是最直接的辦法,可以做但不一定馬上有效。

    因為孩子已經不想讀書了,再給他更多填鴨式的方式去補課,只會導致孩子的抗拒心態。那要補補缺補漏嘛?我認為要的,只是方式方法要選擇好。如果孩子的缺漏很大,可以選擇一對一針對性的補課,這種補課的方式是為孩子量身定做的,不是大而全趕進度的,可以讓孩子適應並且不容易有為難情緒。

    同時建議我們在選擇老師的時候,儘量選擇一個比較和善的,會引導孩子的老師,太嚴厲和死板的老師還有可能再次讓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對讀書這件事不那麼抗拒,找到自己學習的節奏。

    同伴關係問題:如果孩子處在青春期一些特殊的,心理狀態比較敏感的階段,同伴之間關係的好壞也會影響到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班上有一個成績中等的孩子,因為性格原因,被幾個原本玩得比較好的同學排斥,孤立他。導致有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孩子對上學完全提不起精神,成績也由中等下滑得比較嚴重。

    這種情況,建議家長這階段多些陪伴孩子,在課餘的時候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提供他和陌生人接觸交往的機會,培養他和別人相處的能力,讓孩子看到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也讓孩子發現除了班上的朋友,其他的地方也是可以有和自己興趣相投的朋友的,幫助孩子走出這樣的交往圈子模式。

    家庭原因:如果是家庭有變故,比如父母離婚,或者一方離開孩子,這會給孩子這段時期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創傷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一個心理過程。嚴重的孩子會有厭學情緒,或者對人生產生懷疑,都完全有可能的。這段時間不給孩子壓力,做到陪伴是重點,讓孩子明白就算家庭不完整,但是愛是完整的,需要的是給孩子無條件的理解和支援,而不是一味的在學業上給壓力。

    還有另外一種就是父母從小對孩子教育手段的方式,比如對孩子控制、希望他言聽計從、高壓政策等等,讓孩子在學習上始終處在被動的角色,毫無樂趣和興趣。這樣的教養模式很容易養出叛逆的孩子,建議家長從自身的反思入手,有必要的話參加一些家長培訓的課程,系統的意識到自己教養上可以改進的地方,進而把將自己積極的方面去幫助和影響孩子。

    當然,也有部分孩子短期內在讀書這件事上一時找不到任何成就感,建議爸爸媽媽可以透過其他的途徑,例如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入手,幫助孩子建立一定的自信和能力感。

  • 16 # 浮塵微草

    回答“怎麼辦”前,還是先聊聊“孩子為什麼不愛讀書”吧。

    一、對所讀之書沒興趣。父母沒有發現孩子讀書的興趣點,本來孩子喜歡故事類的書,父母卻總是按自己的意願讓孩子看益智類的;孩子想讀一些悠閒類的,比如雜誌、報紙,父母卻非得讓孩子讀“學霸成長記”勵志類的,如《哈佛女孩子成長記》。孩子怎能有興志?

    二、父母操控孩子讀書。有的父母從時間上操控孩子,比如新了玩具,孩子本來想玩,父母卻硬性地讓孩子先讀書,無形中讓孩子產生了對讀書的厭惡情緒。有的父母從閱讀數量上給孩子做規定,比如每天閱讀多長時間多少頁,這些都是“減少”孩子閱讀興趣的負面因素。還有的父母從閱讀效果上要求孩子,比如孩子讀完書,要給父母說出個子醜寅卯來,或要求孩子複述、總結、必須寫出閱讀心得。父母的這些強迫性的行為,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不想給孩子自由的表現。孩子和大人一樣,同樣喜歡自由,不想受別人控制,父母對孩子控制得越緊,孩子的牴觸情緒就越強烈。

    三、環境的影響。比如家人玩手機的玩手機,看電視的看電視,健身的在跑步機上鍛鍊,唯獨要求孩子規規矩矩地坐在書桌旁讀書。此時孩子的心理上是極不平衡的,充滿了怨氣,孩子怎麼能讀進去?要知道讀書是需要平靜的心態的。

    四、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父母從小沒有正確地引導,每天的作息很不規律,使得孩子野性而任性十足,也就是專家所說,“沒有立下規矩”。在孩子的心目中,讀書無足輕重,根本不當一回事兒。這樣的心態,怎麼能談得上愛讀書呢?

    那麼,父母該怎麼做呢?

    一、從讀書的內容上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平時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仔細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興趣點。然後根據孩子的愛好去給孩子買充滿誘惑的甜味書,而不是讓孩子喝“苦口”的良藥。記得我兒子小的時候,特別愛讀楊紅櫻寫的兒童小說,我就給他買,幾乎市面上能買到的都買回了家,有三十來本,擺滿了書架的一層。孩子愛讀,就讓他讀,只要不是不健康的就行,父母不必強迫。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孩子就會轉而讀其他作家寫的書了。

    二、可以陪伴孩子讀書,但絕不操控孩子。也就是說,在孩子讀書的行為上父母不要做硬性的規定,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讀書重在感悟,重在書中的內容和我們讀者的閱歷相碰撞,書中的智慧和我們讀者的思維相摩擦,書中主人公的情感上和我們讀者心情相共鳴,只要孩子的心被書深深地吸引,那些好詞、好句孩子自然就會銘記在心。父母不必非得讓孩子讀完後抄成幾句來,試想,孩子按父母的意願抄出來的語句,日後孩子會看嗎?孩子想看的話,吃飯也叫不來,還用你規定孩子每天必須看夠多少頁嗎?想讓孩子愛上讀書,請給孩子讀書睥自由!

    三、給孩子打造讀書的環境。現在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在話下,硬性讀書的環境相當優越,書房陳設相當高檔,應有盡有。但“軟性的讀書環境”的創設——濃濃的讀書氛圍更為重要。比如,全家人都愛讀書,孩子就會在讀書的氛圍中得到薰陶,喜歡上讀書;孩子在書房靜靜地讀書,客廳裡卻有說有笑,人聲嘈雜,孩子能讀得進去?

    四、讀書的良好習慣要從小培養。習慣很重要,美國杜克大學研究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為,並不是由決定促成,而是習慣使然。西方著名文學家愛默生曾經說過,習慣不是最好的僕人,便是最壞的主人。所以要想讓孩子愛上讀書,從小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十分重要。有的父母從小就看重的就是孩子的分數,讓輔導班、興趣班擠掉了孩子所有的業餘時空,從不重視孩子讀書習慣的培養,到頭來卻怨孩子不喜歡讀書,豈有此理?自己種的“惡因”,只能自己吞下“苦果”。

    一言以蔽之,孩子不愛讀書怎麼辦,父母要從自己身上找作案。

  • 17 # 珂夢歷史人文

    孩子不想上學,一定是有原因的。首先要和孩子溝通,如果他不願意說,可以問問老師他在學校中的表現,看老師有沒有意見,再者可以問問他要好的同學,他最近有什麼情況,一定會有蛛絲馬跡可循。我們找到源頭,來解決問題能較快!

    孩子在青春期時容易鑽牛角尖,要常開導他,不要讓他走進誤區。也要關注他周圍的好朋友,同學是什麼情況,儘量不要接觸那些容易出問題的同學或者朋友,因為這個年紀太容易帶壞。要多關注孩子,平時多溝通,陪他度過叛逆期!

  • 18 # 覓跡心理

    你們是否經常懲罰打罵孩子呢?

    家長先調整對孩子的養育方式,孩子自然會變換應對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法體會別人的悲傷,感覺那些都太輕巧了,我是否有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