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川北武夫白永慶

    怎樣寫好“高古”《石鼓文》?

    我的體會比較偏重於操作性。主要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大體瞭解“石鼓文”產生、流行的歷史階段。我們說石鼓文“高古”是恰如其分的,因為它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刻於先秦,發現於唐初。在十個石鼓表面,刻了十首四言詩,共718字(現行的拓本上的字很少)。

    二是要知曉“石鼓文”的字型屬哪個範疇。“石鼓文”上承金文下啟小篆,是一種過渡性字型,被列入篆籀的範疇。所以,要寫好石鼓文就要先具有一定的甲骨文、金文的辨識和書寫基礎,這樣不僅臨摹不吃力,而且創作也方便。

    三是要把握“石鼓文”自身特徵。字形上承襲了秦簋銘文的風格,方正大度,圓活奔放,橫筆平直略有弧度,轉角之處圓順無折,豎劃多呈先內斂後開張之勢,字形多為長方;結體上大致平正對稱,比金文規矩但不拘謹,有的字呈參差錯落之佈局;筆劃上除少有收筆處是筆到即止外,絕大多數是藏鋒起筆、止筆,行筆時筆筆中鋒,靠捻動筆管過彎使轉,筆劃粗細基本一致,大多為圓筆;佈局上雖字字獨立,但相互間有顧盼且大小不等。

    四是不宜追求“石鼓文”的工匠效果。金文和石鼓文一樣,是工匠二次創作形成的,無墨色濃淡、行筆幹洇之處,更沒“飛白”效果。但這絕不是“書範”的特質,更不是“高古”的標尺,而是工匠工藝所致。所以現代書家不應刻意追求這樣的"工匠效果",否則易入歧路。

    五是要講求“石鼓文”的書寫筆力。石鼓文圓順渾潤不假,但更講究“力透紙背”!習練時,不能一味的順著筆劃走向拖著行筆,筆桿應與筆劃走向略微逆向傾斜,也是俗稱為“頂紙行筆”,一筆之中不能停頓要保持力道均勻。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自己在書寫前要“胸有成竹”,熟記書寫內容尤其是每一個字的筆劃構成與書寫順序,確保一氣呵成。

    六是要有“石鼓文”的臨摹積累。在唐代就有石鼓文的拓本了,到了宋代幾乎見不到字數無缺無殘的拓本,現在可供臨摹的拓本字數就更少了,但供人臨習已經足夠了。加之現時網路發達,資訊量大,沒有紙質的可尋電子版,既便外出,只要智慧手機在手,讀帖、背臨等均不成問題,為臨摹練習提供了很多便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穩定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