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晉風

    它的意思是,如果(父)母親在世的話,做兒子的既使到了九十歲,也不能給自己做生日慶典。因為生你養你的大人還在,你在她跟前還是個小輩,小輩只能給前輩慶生。如果(父)母親去世了,你成為家裡長輩了,自然兒孫們就給做生日。同理,如果父(母)親還在,做兒子是不能留長鬍子的,只有父(母)親過世了,你做為家中的長輩就能蓄著長鬍子當“老爺子"了。

    古代這個作法,還是貫徹的“君臣父子”的儒家等級次序的禮教觀念,對封建政權的統治及社會的穩定起到了助進作用,也為當時家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和諧共處的作用。

    但現代社會,人們的處世觀念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舊有的一些陳腐教條早已拋之遺盡。“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的話語,現在只能從書本里看到,成為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記憶。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 2 # 天佑文化

    感謝悟空邀答。這句話主要體現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立德立業的根本。古語云:"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受儒家道德觀念和統治階級的影響,在中國古代的民間,對於孝道與崇老的文明和風俗,則有更為豐厚的文字記載。即是說,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孝道作為一個根本的社會問題,徹底納入了社會道標準和法令標準的領域,做到了眾所周知,深入人心,現已開展為一種根深柢固的傳統文明。父母在,不遠行。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等沒有年邁能力的時候孩子也又當起了父母。給孩子樹立孝的榜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3 # 踏歌走馬

    有些傳統文化需要發揚光大,有些就應該去除了,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適合現代人的。

    我覺得題主說的這種傳統就應該去除,就好比“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種傳統沒人可以做到了吧。

    因為這已經不適合現代人了,何況現代人,古代人都做不到吧,現代人比古代人開明,所以沒找藉口,古代人可是有藉口的,忠義難以兩全。

    忠義難雙全,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藉口,對於古代人來說,因為他們上戰場廝殺,怎麼可能不受傷呢,就算不上戰場,平時生活中磕磕碰碰的怎麼會不受傷呢。

    當然這是字面意思,我覺得這句話其實應該理解為,我們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讓身體受到什麼傷害,這樣可以更好的孝敬父母。

    如果真的按照字面意思講,那真的沒什麼人可以做到,雖然古代人都留頭髮和鬍鬚,也不是一直留啊,留一輩子的頭髮鬍鬚那得多長,明顯是不可能做到的。

    孝道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但是也不能像古人說的那樣誇張極致,沒錯,古人就是誇張的說法,我覺得古人說的不是讓做到,而是要更加努力孝敬父母。

    其實這就像我們小時候父母讓我們多多吃飯,對我們說,吃多了就可以長得和樹一樣高,這是一種期盼,古人說這些其實也應該是一種期盼。

    我們現在理解古人的話更應該結合現在的實際情況理解,不能按著字面意思照搬,那明顯是不合時宜的。

    百善孝為先,父母大於天,身體生命,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 4 # 有邰一夫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

    主要針對行孝道而言。母在慶生,父在留須被視為對老人的不敬,這個傳統已很久了。其次古代人普遍壽命短,自古就有“人活70古來稀”之說,父母健在,晚輩又慶生日,又留鬍鬚,一顯自個老的快,又有催二老之嫌。給父,母造成一定的心裡壓力,感覺孩子都老了,我們是否該……畢竟有古語道:“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叫你商量事”,人生不易,誰不想在世上多活幾天!何況古人活到七十歲的極少。隨著科學的發展,現在7O~80歲老人很常見。社會的進步,觀念的轉變,審美觀也發生了改變,你看

    ,現在願意留鬍鬚的老人也越來越少。

    至於這個傳統能否繼續發揚下去,或有無必要發揚,就不要人為的干涉了,順其自然吧!

  • 5 # 邂逅一位有趣的靈魂

    這兩句話的初衷,體現的是子女對父母的感恩之心,體現的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孝道文化,當然我們需要把握其內涵和外延,將之內化於心,外化於形。行孝道,不僅僅看外在,還要看內在,內在甚於外在。所以,我的見解是孝道文化需要繼承,不但可以取其外在的合理形式,但更要真正領會到其內在本質。

    我以為如果每一個人根據自己所處的情況,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雖然盡孝道的方式和內容有所不同,但在主觀上都要有竭盡事孝的自我要求。從源自內心,盡心盡力,對父母尊敬有加,即使只有粗茶淡飯侍奉父母,也是做到孝了。這是一方面。

    同時,不斷加強自我修養,使自己不斷壯大,能在物質方面給到雙親更好的保障,如果不能擴充自己的能力,那就連最基本的贍養父母的義務都難以完成,更談不上盡孝。盡孝的更高境界,“立身行道,揚名無後世,以顯父母”,也就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孝更是外在與內在的統一。外在是日常生活對父母的侍奉,不能,不敢,不忍有任何的怠慢;內在是內心對父母的尊敬和順從,體現於日常的生活一言一行。當前,這裡的順從並不是對父母的話絕對服從,父母也非聖賢。

    範宣年八歲,後園挑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答曰:“非為痛,身體髮膚,不敢毀損,是以啼耳。”愛惜身體,自強不息,藏器於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何嘗不是一種盡孝。

    因此,只要心存真正孝心,不在於形式,但如果不存孝心,再多的形式,也是空空如也。

    以上僅是個人瞭解,如有不當,敬請諒解。

  • 6 #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認為這種舊俗已不需要發揚。

    一、“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已被遺忘。

    這是一種陳舊觀念,現在的70後已很少知道,更別說80、90、00後,究其沒能傳承至今的原因,可能在60、50後已被淡忘,所以今天更沒有發揚的必要。

    二、這種觀念被現代意識衝擊淹沒。

    這種傳統觀念認為,若母親還健在時就慶祝自己的日生,父親健在時就留起鬍鬚,是對父母的不尊與不孝,會受到道德的譴責。而現在許多人認為這與尊重孝敬毫無關係,而且若這樣做了也不會被人譴責,所以這種習俗已幾乎不復存在。

    三、社會在發展,人們觀念也隨之而變。

    現代社會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極為豐富,年輕人為父母、為自己、孩子慶祝生日已很普遍,而且著裝打扮(學生除外)也根據自己的喜好,根本沒人知道還有這種舊俗,更別說去發揚下去。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也許在舊時有其積極向上的一面,是民風民俗的內容之一,對所處社會公德的維護、人際關係的和諧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意識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舊習俗也隨之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失去了繼續傳揚的必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19年綱絲節將在優酷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