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梧桐樹邊羽
-
2 # 松花江水玻璃心
1,七律的壓卷之作公推崔顥的黃鶴樓,連李白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浩顥題詩在上頭,
2 杜甫的登高,其中有名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等,
古往今來,這兩首詩誰第一誰第二,爭論不休,但忽弄出個王維的,聞所未聞,有點奇葩啊?恕本人孤陋寡聞
-
3 # 漢府古文化
王維不僅是一代詩匠,還是南宗山水畫之祖,自然地把繪畫的取物視角、色彩調配、畫意渲染等技法用於詩歌。
《王右丞詩集箋註》中言“吳江周篆之則謂,冠冕莊麗,無如嘉州《早朝》;澹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澹齋翁以二詩得廊廟山林之神髓,取以壓卷,真足空古準今。”
王維在《積雨輞川莊作》一詩中,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這首詩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閒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代表作。
-
4 # 荼蘼香晚
王維的這一首隻能說是不錯,但離唐七律壓軸差了好幾條街。語不驚人死不休,老杜若是知道有人把他的話這麼用,估計都快壓不住棺材板了。
-
5 # 文字拾荒人
《積雨輞川莊作》一詩是王維田園詩的代表之作,它充分彰顯了王維山水田園詩幽雅清淡的風格。有人曾把此詩推崇為全唐七律的壓卷之作,說它達到了“空古準今"的極致境界,這固然是封建文人的偏愛,但此詩體現了高超的藝術表現技巧,創造了令人愉快的情境交融的意境,卻是不爭的事實。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詩作的首聯,描寫詩人靜觀所見的農家生活。“積雨空林煙火遲”中,“積”字兼有雨之時長與雨之量大之意。因為積,才讓本來空曠的林子顯得悶熱潮溼。遠處升起了煙火,那是農家在做飯。第一句中的積、空、遲,三個動詞用得好。“積”讓雨水有了長度和深度,“空”讓林子有了胸懷和境界,“遲”讓煙火有了味道和情緒。來此地隱居的詩人捕捉到這一瞬間,並賦予它們生活的情趣。這一句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恬淡的、閒適的。
“蒸藜炊黍餉東菑”一句描繪出做飯的情景。蒸藜,煮野菜。在終南山區的人家的蔬菜來源以野菜為主。炊黍,熬製米粥,這是農家的主糧。吃野菜只能充飢,要想有體力,還需要食糧。這樣的飯菜不是村姑自己食用,而是送給田間勞作的人。“餉”,本義為給在田間勞動的人送飯,是動詞,這裡是把做好的飯菜往田地裡送。這一句中沒有出現人物,但我們可以透過聯想和想象推知,做飯送飯的是持家的村姑,在東菑勞作的是樸實的農民。
詩人在陝西藍田終南山的輞川莊過著清靜的隱居生活,在陰雨綿綿的季節,舉目遠眺,天氣陰暗,暮色低垂,整個山莊籠罩在一片雨霧之中。這時遠方的叢林一片空寂,但見農舍的房頂上縷縷炊煙緩緩升騰而起,給這沉寂的山村增添了一絲生機和活力。農婦們正忙著蒸藜炊黍,準備飯菜,送給正在東邊田頭辛勤耕作的丈夫。這裡的描寫體現了山村濃郁的生活氣息。透過山村景色和人物活動,我們可以想象農婦自由自在清靜恬適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可感受到詩人置身於這樣的情境中的閒情逸致。
頷聯狀寫山野的自然景色。這兩句描寫,可謂詩中有畫,在描摹物態、表情達意方面臻於化境。廣漠的水田,作物茂盛,一望無垠。遼闊的天空,白鷺翻飛,意態閒雅,給靜態的畫面增添了生命的活力。而茂密的叢林,蓊蓊鬱鬱,幽靜清淡,跳躍在樹枝上的黃鸝百囀不已,歌聲是那麼地悠揚動聽。
這一句詩,體現了詩人高超的表現技巧。首先,詩人巧妙地採用繪畫中的“著筆”技巧,雪白的苤、金黃的鸝,色彩搭配相宜,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其次,詩人注重動態和靜態景物的描寫。白鷺翻飛,黃鸝鳴囀,為動態的描寫。而廣漠的水田、陰幽的夏木,為靜態的描寫。一動一靜,動靜相生,意境更顯深邃。另外,詩人又巧置疊詞,“漠漠”,形容水田遼闊,“陰陰”形容夏木茂盛,這既強化了語意,渲染了雨中空濛迷茫的景物特點,又使詩歌語言朗朗上口,從而產生悠長動人的情味。
頸聯,詩人由遠觀景物轉人對自己禪寂生活的描寫。“山中習靜觀朝槿”,詩人在這靜寂的山中,觀看朝開暮謝的木桂花,內心極為寧靜,木桂花是人生無常的象徵,此時的作者,已參悟人生,他在佛理和山水之中尋找寄託,因此,他自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 。
在鷺飛鳥鳴的美妙環境中,詩人的心情是淡淡的喜悅。遠山聳翠,空谷寂然,詩人的心情趨於平和。這是詩人發現朝槿後的變化,看著朝花夕落的木槿樹,詩人感到事物的無常,人世間的美好也不過如此。詩人忘卻俗事的煩擾,盤腿打坐澄心、靜靜修持。
這是一種境界,一種靜觀其變、超然物外的修為。詩人走累了難免肌腸咕嚕,他沒有去農家討齋,而是自己動手就地取材,食材就是露葵。靜坐後用野菜充飢,去燥除煩,不也是一件樂事嗎?這兩句儼然一幅禪坐靜觀圖:一位佛子在閉目坐禪,周圍落英繽。
輞川莊自然恬靜的田園風光和他內心淡泊無為的心境十分契合,他找到了自己精神的依託和無窮的樂趣。“松下清齋折露葵”,詩人在松樹之下,採摘綠葵,作為自己的清齋素食。王維崇尚佛學,追求宗教境界,因此,他要遠離塵世,不食人間煙火,甘願以綠葵為食,這就使他的這首詩歌充滿了禪意。這樣的意境,已經超越了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意蘊,而進入了令人尋味的宗教境界。
最後一聯,詩人戲稱自己為“野老”,向人們訴說自己的心聲:我已是心存禪意,內心寂靜,任其自隨遇而安,與世人無爭了,一切名利、地位,都早己拋到九霄雲外,誰還能無端地猜忌我呢?
在這裡,詩人巧妙地化用了兩個典故:一是《莊子·雜篇》中的故事:楊朱從老子學道,路上借宿於旅舍,其主人盛情接待,給他讓座,但俟其學成歸來,旅客們卻與之“爭席",這說明楊朱己得自然之道。
另一個典故出自《列子·黃帝篇》:海上有人與海鷗非常親近,互不猜疑,但有一天,其人之父叫他把海鷗捉回家來,待到那人來到海濱,海鷗因猜疑早已飛遁而去。詩人藉助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表現了詩人隨緣任運和空寂無為的禪意。
-
6 # 半青山
王維是高水平的五律詩人,但在《積雨輞川莊作》這首詩中有下列不盡人意的句段:1,白鷺,黃鸝,海鷗,這三鳥禽重複了,一般一首詩中只能用一次禽句。2,海鷗一句沒有字首埋下伏筆,怎麼突然冒出“海鷗”?前面哪裡交代了海?3,律亂,假如第一句改為:空林積雨嫋煙遲,則下面7句律(平仄)通了,全順了。不改律全亂套了。
-
7 # 孤竹華人1
這是一首唱和詩。詩中描繪了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和宮廷內清閒的情景,表現出太平盛世的光景。讚頌了郭給事入朝退朝盡忠職守和地位的顯要。最後表明自己年老衰邁,無意於仕途。詩中無寒賤相和阿諛詞,心平氣和,雅而不俗,實為大家手筆。
回覆列表
為什麼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被稱為七律的壓卷之作?
七律的壓卷之作什麼時候變成了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了呢?
我們稱一首詩為“七律”,在格律詩已經成型千年之後,是不能故意去混淆規則的。寫不寫近體詩沒有關係,但是在對原有作品作區分的時候,是有標準的。“七律”這個簡稱是代指格律詩中的七言律詩,必須是嚴格遵守平仄關係,押平聲韻,中二聯(至少是頸聯)對仗,七字一句,總共八句的詩。
如果是在格律規則沒有完全成熟的李白、王維時代,將這種詩稱為“律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今天,這就是非常低階的錯誤。這根本不是什麼個人愛好的問題,在讀詩的人眼中,這就是鉛筆和鋼筆的區別一樣明顯的問題。
這個說《積雨輞川莊作》是七律就已經非常可笑了,還來爭什麼七律壓卷?
這說明相粘的規則當時沒有普及,直到杜甫之後,這些規則才逐漸完善定格,而王維的這些失粘的律句成詩也可以看做是格律詩在作不同方向的尋路,只是最後沒有被認同。
處於格律成型階段出現的這種特有的“失粘”現象,後來者專門給了一種稱呼,叫做“折腰體”,這證明在當時這種現象是大量存在的,也證明格律詩的四種基本平仄關係和各種規則都是詩人在不斷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最有利於漢字音韻在詩中運用的結構模式。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首聯對句關鍵位置“藜、黍、東”,平仄為“平、仄、平”,根據“相粘”,頷聯出句關鍵位置應該一致,但是我們看到“漠、田、白”實際上是“仄、平、仄”,和首句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和上聯對句的平仄相對而不相同。
但是第五句的關鍵位置平仄又和第四句的平仄相粘,第七句也和第六句平仄相粘,注意“白、席”都是入聲字,發仄音。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相粘”雖然還沒有成為定則,也是詩人們在寫詩的時候大勢所趨,自然選擇。
整首詩因為頷聯和首聯的失粘,平仄關係完全扭轉,失粘之後的六句,完全遵守平仄的“替、對、粘”規則。
這就像高鐵和綠皮火車,他們都是交通工具,而且高鐵確實是在綠皮上面升級而來,但你硬要說綠皮火車是高鐵線路上的壓卷,不是個笑話是什麼?
而且只看意境也輪不到這首。
中國古詩詞上的七律第一,論格式和意境,唯有詩聖的《登高》。不論格式,講氣象,那也輪不到王維這首詩,首推崔顥《黃鶴樓》。
不是王維不行,王維好詩太多了,他是盛唐詩人中第一梯隊,僅排在李白、杜甫之後,二流詩人都無法望其項背。
但不是這麼瞎比劃、瞎說的。